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教育家精神的内涵阐释、时代价值与养成路径

2024-09-28 00:00张雨秀张睦楚
教育文化论坛 2024年5期

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对新时代教育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即在教育工作者中提倡教育家精神。教育家精神的内涵旨在重申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巩固乐教、爱生、敬业、奉献等基本要求。教育家精神的养成关乎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教育及教育问题的基本认知和根本看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国家教育的情感认同和责任意识,并在具体实践中主动践履教育家精神的行动表现。教育家精神的养成,不仅关涉自身发展,与新时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相关,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一环。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教育家精神应包括:师者的“泛爱”,学者的“自觉”,知识分子的“良善”。为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广大教师应将教育家精神作为根本追寻,坚守以学生为本、立德树人的理性价值,不断超脱浮躁的工具主义,回归教育的本真,致力于成为人性良善、精神饱满、富有情怀的教师。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教育家精神;时代价值;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4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24)05-0022-10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4.05.003

中国式现代化归根到底是人的现代化,教育是培养人的实践活动,人的现代化最终要通过教育来实现。教育事业要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需求,为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厚植人才基础、培育创新动力[1]。2023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深刻阐述了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即:“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2]。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群体的殷切希望,实则是对广大教师的勉励和指引。广大教师应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牢树立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巩固乐教、爱生、奉献等基本要求,勇担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崇高使命,投身于教育强国建设,将个人命运置于祖国命运之中,致力于成为人性良善、精神饱满、富有情怀的教师。当前,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教育的重大使命。民族复兴需要教育工作者勇担打造“梦之队”的时代重任,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目标需要躬耕教坛的广大师者助力。为此,亟须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激励广大教师持之以恒,更好担当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造就更多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智慧支撑。

一、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教育家精神的内涵阐释

“中国式现代化”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提出的重要论断。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以人为本,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所以中国式现代化更是要发挥对人的全面发展之宗旨[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吹响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号角。因此,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带给教育的全新机遇,赋予教育的定位、布局与要求,厘清教育家精神的内涵及要求,在新的发展节点上愈发重要。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教育家精神的提出,郑重而庄严地回答了教育是什么、明确教育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以及如何培养人,明确回应了中国式现代化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关切,教育家精神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应秉持的价值信念、道德理想、人格风范。教育家精神作为关涉祖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构成,其存在区别于其他群体的角色认知,且对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影响。简言之,教育家精神的内涵承继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本土化。教育家精神包含丰富的内涵:需要具备师者的“泛爱”思想;心中时刻牢记“强国有我”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使命担当,即学者的“自觉”意识;具备知识分子的“良善”,做有良知、明道德的社会公民。在庞杂的现代教育体系下,明确教育家精神的内涵指引,坚持依法治教与以德治教相结合,是教育事业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教育家精神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体现了教育在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所具有的历史延续性,也体现了教育密切对标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求。

(一)教育家与教育家精神

教育家是“教育领域内的科研工作者或理论家。他们享有比仅仅当一名教师会高得多的声望”[4],也是在教育领域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的群体。他们深谙教育原理,对教育极富洞见性和前瞻性,并且极具教育热情,满怀崇高的使命感,致力于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旨在为人类教育发展而不懈奋斗,其影响从教育界辐射至各个领域,堪称学界乃至社会、国家的典范。

教育家精神无疑凝聚的是一批又一批的教育界翘楚在长期工作中沉淀下来的优秀品质的集合,即为这一群体普遍秉持的价值信念、道德理想、人格风范。总体而言,从古代的先贤到近现代的教育家,均具有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他们致力于探寻真理,以实现对理性价值的坚守和超越,心无旁骛地投身于教育理论科学和教育改革实践的研究中,对社会极具影响力,为国家发展贡献了智慧。因而,中国的教育家精神首先呈现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从孔子强调教师的仁德,到韩愈认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再到陶行知“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爱满天下”等师德思想,无不彰显着中国教育家应有的价值属性。

此外,教育家精神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中国式解读。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有三个重要命题:一是讨论教育与阶级的关系,二是强调教育应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三是主张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三个命题对中国的教育家精神具有指导意义:其一,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牢牢把握正确的办学方向。习近平总书记于2018年5月2日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明确提出“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强调“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5]。这些要求为教育工作者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立德树人的根本。其二,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认识和研究的基础。为了办好教育,包括教育家在内的全体教育工作者应在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中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其三,教育家精神重申了教育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理论强调了教育者要不忘教育初心,始终坚持将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发展的第一使命及首要任务。因而,教育家精神实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以及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深刻解读,是蕴含中国智慧的科学指南,其涵盖了崇高的使命感以及由此衍生的大爱精神。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任重道远,一系列问题均有待解答,而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教育家,无疑可以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二)教育家精神的根基:师者的“泛爱”

“泛爱”一词历史久远,早在《论语·学而》中便提到“泛爱众而亲仁”[6]。《庄子·天下》提及“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7]。在西方,夸美纽斯(J.A.Comenuis)于17世纪提出了泛爱教育的主张,倡导人人平等,提出普及教育,认为泛爱教育的主题即“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8]。以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为首的人本主义学派则强调在教育中应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要关爱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教师与学生交往应饱含珍视、接纳、信任和同理心[9]。综上,“泛爱”一词在不同的时代和语境下有不同的内涵,但始终不变的是强调为人的“博爱、大爱”,而作为教师更是如此。教师是一项颇具独特性的职业,其劳动对象是学生,教育的过程实为人与人之间的“相遇”之旅,是不同思想的碰撞融合,是对人性良善的塑造唤醒,是对自由之性的启迪。在新时代立足于教育现代化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命题,教师培育时代新人的根基即为“爱”。

首先,教育家精神是以“爱学生”为中心的仁爱思想,关心、爱护学生的成长,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的首要任务即为坚定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魂,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青少年的精神之基、政治之魂,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解决好学生理想信念问题,使其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同时,理想师生关系的构筑也是以“爱”为根基,建立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基础之上,彰显的是教育者的关怀。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人性、对孩子们深沉的爱,兼有父母的亲昵温存和睿智的严厉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10]换言之,“教育爱”是教师的灵魂,这要求教师需具备无差别的爱,真正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具备差异化的爱,懂得因材施教;具备理性的爱,做到严慈相济。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爱”的思想与教育家精神所倡导的“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可谓如出一辙,肯定了教育爱在教师教育素养中的决定性作用。“教育爱”的价值毋庸置疑:其一,于学生而言,情感需要被最大限度地满足,无疑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使其自我能动性发挥到最大。其二,于教师而言,有助于民主平等和谐师生关系的构筑,为教师站好讲台贡献力量。故教师要以“爱”为中心,用自我的实际行动践行教育爱,用师者的教育关怀温暖每个孩子的内心。其三,于教育发展而言,充满爱的教育必将开出繁盛的枝叶,真正促进教育现代化,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其次,教育家精神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饱含敬业、乐群的教育热情。如果说“爱学生”的师者关怀是教育家精神的核心基质,那么热爱教育则为教育家精神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说教育家要具备“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意在敦促教育工作者秉持终身学习的理念,致力于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并将之贯彻落实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伟大教育实践当中,为中国式现代化作出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始终把建设和发展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事业和任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教育实现了质的飞跃,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人才支撑。当前我国教育仍面临许多问题,亟需广大教育工作者时刻保持对教育的敏锐度,积极运用教育智慧,建设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更可持续发展、更为安全可靠的教育体系。

最后,教育家精神体现为坚定的爱国主义思想,热爱祖国,甘于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奋斗终身。可以说,近现代中国涌现了一大批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教育家:将教育视为救国之道,提出“五育并举”的蔡元培先生;探索平民教育,以“教育为公以达天下为公”的陶行知先生;发出振聋发聩的“爱国三问”的张伯苓先生……这些教育家的思想和行动体现了中国教育历史上对教育家精神培育的诉求,体现了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教育的政治特征决定了教育工作者不仅是知识传播者,还应具备服务国家、社会的家国情怀和价值理念。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了“兼善天下”“利济苍生”的家国情怀,滋养了家国一体的文化理念,这些教育家身上均体现了人民教师教育报国的价值追求,成为中华文明延续、传承、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

(三)教育家精神的内核:学者的“自觉”

教育家精神应包含学者的“自觉”,此处的“自觉”即强调教师要将自觉、自省常态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理念、时代意义助推教育工作者自觉、自省。其一,广大教师要有批判反思意识,自觉坚守精神家园、人格底线,不为物欲所困,不为名利驱使,站住讲台、站稳讲台、站好讲台[11]。其二,广大教师应秉持崇高的使命感,心中牢记促进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使命与责任,厚植爱国主义,自觉承担起教育强国建设的任务,自觉从教书匠走向教育家的角色塑造中。其三,广大教师要自觉投入到教育教学科研中,有自由之精神,时刻饱含发现的热情,促进教育改革、教育创新,自觉从学科教学者走向具备浓郁学科属性的学术人。

学校作为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有机体,是一个共享思想过程的地方,是学问的中心,核心功能是教书育人。因此,教师应具有学者的“自觉”:必须具备一定的学术自觉,不断提升学术能力,避免急功近利、浅尝辄止的学术科研;应潜心学问,建立起自己的学术信仰;应重视专业核心素养的不断深化,以教育的改革创新为使命,回应中国式现代化对于教育工作者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提出的要求;应对教育饱含忠诚的态度,树立终身从事学术事业和专业工作的职业理想;应重视连续性、终身性的学习,做真正热爱教育的人。

(四)教育家精神的底色:知识分子的“良善”

社会中不乏知识分子,但并非所有的知识分子均发挥了应有作用。教育家精神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乐于奉献,乐于寻求非物质层面的快乐,坚守道德善良与自由公正,即成为“良善”的知识分子。“良”即为良知,是来自灵魂深处深刻反省的是非观。良知不仅是在遇到道德困境时的反应,更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意识,保持良知的敏感度。“善”即善良、有道德,既包含教师作为知识分子应当具备的正直、诚实的是非观,还包含教师所应具备高尚、仁爱的道德观。爱德华·萨义德(Edward W.Said)认为知识分子本质上应该具备“业余精神”(amateurism),即不为利益、不为奖赏,只为满足自我的喜好或兴趣。所谓“业余”,指的是行为的动力来源于对社会的关切,与一切功名利禄、急功近利无关,不被利益所裹挟,是局外人、业余者[12]。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教师群体具有理想情怀,肩负着服务社会的使命,具有扎实的学问和知识分子的良善。

基于此,教育家精神旨在倡导对教育的投身与热爱不应“为稻粱谋、为功利计”,而应当是基于“纯善精神”底色之下的一种从容不迫、气定神闲、自然而然、良知良能、与世无争的状态,这种特殊的状态恰恰是“以职业计”本位出发所给予不了的[13]。在新时代教育发展变革的要求下,知识分子应超脱于浮躁的物欲社会,敢于质疑、勇于挑战,有自由探索的精神,崇尚科学民主。换言之,教师应与市场、社会保持一定距离,处理好学术、实践以及社会服务三者之间的关系,传播文明时代新风、净化心灵家园,以更好地育己、育人、育才,当好服务型教师,积极应对中国式现代化对于教育的战略需求。

二、教育家精神的时代价值: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亟需教育家精神

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始终将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忠诚最大化,自觉将自我命运和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推动教育家精神的生成与大力弘扬,既有利于教育改革,也为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提供范本,同时为教育领域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树立精神灯塔。

(一)教育改革亟需教育家精神

过去一个世纪,我国教育事业全面发展,质量显著提升,对社会贡献度不断加大。如今教育与党和国家的事业同频共振,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中国教育未来发展任重道远,依然有一系列问题有待解决。基于此,我国未来教育发展亟需知行合一、勇于创新的实干家。要在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中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亟需X3hFF2qA7sUgocQq8qR0LZPifAsz4gTphSMoxZcb8L4=拥有教育智慧的教育工作者持续深化教育改革,求知问学、改革创新。教育家精神的提出,为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及实践过程不断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及民主化提供了实施方略;为育人理念从工具性取向逐渐走向内涵式发展提供了价值体系。教育家精神的养成与弘扬,能为推动社会不断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人才保障,进而源源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赋能[14]。

(二)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亟需教育家精神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教师队伍要服务国家与人民需要,始终牢记中国式现代化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中国教育迈入发展新阶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5]。《建议》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发展描绘了蓝图,为迈向教育发展新征程指明了方向,同时明确教育应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不懈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教育家精神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提出应当培育出一批又一批的教育家,以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可见,教育家精神的弘扬与培养对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教育家精神对传统的教师发展观进行了优化。教师发展观可视为教师在从教生涯中对自我职业的规划和达成目标的设定,传统的教师发展观多为成为“骨干教师”“卓越教师”等优秀教师。教育家精神的提出更使教师的专业发展目标实现了新的突破,其政治站位高,明确提出了教育家精神的首要就是“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将教师应具备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进一步深化。第二,教育家精神使教师职业素质具象化。教育家精神的内涵丰富、要素完善,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态度德行、人格追求等全方位厘清了教育家精神的意象。第三,教育家精神为师德师风体系建设发展描绘了蓝图。教育家精神深刻回答了如何陶铸师德师风办教育、遵循什么样的师德师风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这些论述对我国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起到了指导性作用。

(三)教育强国建设亟需教育家精神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时间概念,在不同发展时期、发展阶段被赋予不同的时代内涵。今天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在继承历史基础上推陈出新,是在过去基础上革故鼎新。在新时代,重申教育家精神,倡导一切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为社会向善、人民向上提供了精神力量,符合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强国必先强教,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教育现代化的强力推进。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国家之发展,在于创新人才的培育,而教育家精神的培育无疑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教育与党和国家、民族的命运始终紧密相连。在建设教育强国的背景之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学校要立德树人,教师要当好大先生”[16],以此强调教育家精神的涵育对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性。由此可见,教育家精神能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能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源源不断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三、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教育家精神的养成路径

(一)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教育家精神的涵养之法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教育家精神的涵养之法,是指教育家精神的养成需要在全社会弘扬教育家精神,需要在实践层面构建一套为人们所信仰、尊奉的行动机制,亦需要剔除固有的中国传统教育发展中妨碍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部分。

首先,不断强化政策支持。教育事业是国家一切建设的基础,因此应从政策制定开始就切实给予保障。一方面,应从根源上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在过程中保障教师队伍建设的纯正;另一方面,应出台相关利好政策,保障教师的职业晋升、福利待遇等。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指出: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2018年2月11日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的《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强调:采取切实措施建强做优教师教育,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发展,全面提升教师素质能力,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一系列有关教师的利好政策出台,体现了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除此之外,全社会亟需保障教师最大程度发挥自己的才能,激励教师打出一片教育江山来[17]。人具有社会属性,社会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教育家精神的养成也会受到社会的影响。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及多媒体要充分发挥宣传优势,积极宣传国家在师范教育以及教师执教方面的利好政策。与此同时,应创设一个尊师重教的人文环境,大力宣传教师执教的优秀事迹,并公开表彰优秀教师,从而提高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弘扬教师群体的奉献精神。

其次,积极构建乐教、爱生、服务、奉献的师德培养体系。师德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个体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总和。毫无疑问,坚持以教师立德树人为中心办教育,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健全师德师风体系,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需求的有力举措。不可否认,坚定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魂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青少年的精神之基、政治之魂。对于学生来说,教师是思想的引路人、信仰的铸魂者,因此教师应严格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教育部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紧抓师德师风建设,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二)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教育家精神的涵养之道

中国式现代化要达到物质、制度、思想层面的现代化,离不开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建设。而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的内在要求实为对教育家精神的体悟是否达成知识性和思想性相统一,即回溯文以载道、以道养人的质性要求,切实提升教师群体的精神气质。其核心理念重点突出教师的政治站位及价值引领的作用,切实肩负起精神“补钙”与匡正人心的重要职责,做社会的弘道者、爱国主义的引路者,承担起用明德尚道精神引领社会风尚的历史使命,主动将知识性和价值性相互统一,树立理想信念、涵养人文精神、培育家国情怀。

从涵养之道来看,教育家精神的内生机理遵循“知—情—意—行”不断深入和发展的过程,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视域下教育家精神的养成遵循着建构理性认知,强化情感认同,践履实际行动,升华教育情怀的机理。教育家精神的养成也应遵循此种动态发展过程——从形成基本认知、产生积极情感、坚定自我信念到外化于实际行动,其养成遵循着从理论到实践、从应然价值到实然价值,最终促使广大教育工作者把教育家精神纳入自身的价值体系中,从而坚定不移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教育家精神的涵养之道至少有三个方面:首先,高度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扬·阿斯曼(Jan Assmann)认为:文化记忆可以塑造国民的身份认同[18]。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强调立足于中国特色并走向世界,重视中国教育软实力的提升,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因此,需要对教师身份有高度的认同感,认同教育家精神的核心要旨,履行好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乐教爱生、甘于奉献;把无私的爱都倾注在学生身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教育家精神。其次,走出绩效主义的桎梏,唤醒教育的理性价值。若从中国古代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来看,长期以来中国的教育一直具有功利目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社会取向。诚然,教育不可避免地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功能属性,具备工具主义取向,而教师也存在被工具主义所裹挟的危险。因此,教育家精神要求教师应坚守教育的理性价值,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扬起教育领域的精神旗帜,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矢志奉献国家和人民。再次,坚守立德树人的纯粹精神,回归教育的本真。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应是教育家精神涵养的最高价值目标和终极精神追求。教育家精神要求教师致力于探究教学规律,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同时涵养教育情怀,完成教育责任与教育使命。

(三)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教育家精神的涵养之境

中国式现代化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即教育的现代化,其具有丰富的内涵并随着实践不断创新发展,可以理解为中国式现代化教育发展向度,就是要着眼当下中国教育实际,关注教育发展变革与趋势,达到一种总结过去而展望未来的境界。凭借教育家精神的境界指引,教师应当自觉对标教育家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不断提升自我修持的能力,应将爱国、奉献作为价值标准,努力成为人性良善、精神饱满、富有情怀的教育家。换言之,中国教育家精神最终的养成,应该达到的是一种境界,一种对教育理性价值的坚守与超越,对教育爱的忠诚,对启迪自由之性的教育智慧的执着。可以说,教育家精神涵养之境界,表征的是教育家精神的目标所在,但这并非是教育者的终点,它是循环往复,不断随时代的教育发展而更新的概念。陶行知认为:教育没有独立的生命,而是以民族的生命为生命[19]。这强调了教育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自觉承担教育救国、强国的使命。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要实现教育的现代化,需要强化思想引领,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切实提升国家意识、强化爱国情感、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促进国家教育现代化。

四、结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强调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现代化部署。教育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中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当中,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教育发展的向度与内涵,推动教育现代化发展这个系统、繁杂的工程。

如前所述,教育家精神深入融合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本质特征,又兼顾中国当前教育发展的实际要求,是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教育现代化实践的重要力量,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精神气质在教育领域的集中体现[20]。教育家精神突破了以往对教育者职业要素的目标设定,其内涵重提立德树人的核心,要求广大教师落实育人、育德的根本功能。为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广大教师应将教育家精神作为根本追寻,坚守以学生为本、立德树人的理性价值,不断超脱浮躁的工具主义,回归教育的本真,致力于成为人性良善、精神饱满、富有情怀的教师,以教育家精神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力量。

参考文献:

[1] 本书编写组.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185.

[2]新华社.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 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N].人民日报,2023-09-10(1).

[3]刘齐,张睦楚.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高等教育的百年发展[J].重庆高教研究,2021(1):12-24.

[4]德里克·朗特里.英汉双解教育辞典[K].赵宝恒,汪莲如,潘祖培,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123.

[5]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05-03(2).

[6]刘枫.中华古典名著精华 论语[M].银川:黄河出版传媒集团阳光出版社,2016:4.

[7]庄子.庄子[M].东篱子,译注.北京: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4:274.

[8]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1.

[9]卡尔·罗杰斯,杰罗姆·弗赖伯格.自由学习(第3版)[M].王烨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162-163.

[10]B·A·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M].唐其慈,毕淑芝,赵玮,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10.

[11]高慧斌.担当好人民教师的时代重任[J].教育研究,2018(9):20-23.

[12]萨义德.知识分子论[M].单德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67-71.

[13]张睦楚.纯粹精神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坚守与价值[J].高教发展与评估,2021(2):81-91+119.

[14]赵明刚.教育家精神的内涵阐释、时代价值及实践向度[J].教育评论,2023(11):13-19.

[15]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EB/OL].(2020-11-03)[2024-07-19].https://www.gov.cn/zhengce/202203/content_3635465.htm.

[16]新华社.习近平在湖南考察时强调 坚持改革创新求真务实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EB/OL].(2024-03-21)[2024-07-19].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2403/t20240321_1121589.html.

[17]陈友松.师范学院学生的出路[J].周论,1948(24):7-8.

[18]扬·阿斯曼.文化记忆:早期高级文化中的文字、回忆和政治身份[M].金寿福,黄晓晨,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87-90.

[19]陶行知.国难教育方案之特质[J].生活教育,1936(1):1.

[20]龙宝新,杨飞.教育家精神的时代意蕴与涵育之道[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18-25.

The Connotation, Values and Path of Educator Spirit in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ZHANG Yuxiu1, ZHANG Muchu2

(1.College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Chengdu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China, 610000; 2.Faculty of Education,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China, 650500)

Abstract: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has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namely, to promote educator spirit among educators. The connotation of educator spirit aims to reiterate that the majority of educators should comprehensively carry ou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stablishing moral education, strengthen their ideals and beliefs, cultivate patriotism, strengthen their moral cultivation, and consolidate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enjoyment of teaching, love for students, dedication and devotion. The cultivation of educator spirit is related to the basic knowledge and fundamental views of the majority of educators on education and educational issues, as well as the emotional identity and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for national education formed on this basis, and the action performance of educator spirit in concrete practice on their own initiative. The cultivation of educator spirit is not only related to one's own development and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China's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but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promotion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In the context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the educator spirit should include the "universal love" of teachers, the "self-awareness" of scholars, and the "goodness" of intellectual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the majority of teachers should take the spirit of educator as the fundamental pursuit, adhere to the rational value of student-oriented and moral education, constantly transcend the impetuous instrumentalism, return to the true nature of education, and devote themselves to becoming teachers that are humane, kind, full of spirit, and full of emotion.

Key words: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educator spirit; value of the times; moral education

(责任编辑:杨 波 梁昱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