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应用型高校新工科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

2024-09-27 00:00张喜民王学成
科技资讯 2024年16期

摘要:新工科教育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战略支撑和引领力量。对标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文件要求,在分析地方应用型高校新工科建设面临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从优化课程体系、转变教学模式与方法、加强工程实践训练、打造混合型教学团队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5个方面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期提升地方应用型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实现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目标。

关键词:党的二十大精神创新驱动应用型高校新工科人才培养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ConstructionoftheNewCultivationModelforNewEngineeringTalentsinAppliedUniversitiesBasedontheSpiritofthe20thCPCNationalCongress

ZHANGXiminWANG Xuecheng

SchoolofInformationEngineering,ShaanxiUniversityofInternationalTradeandCommerce,Xi’an,ShaanxiProvince,712046China

Abstract:Newengineeringeducationisthenecessarypath,strategicsupport,andleadingforcetobuildaneducationpower.Inaccordancewiththespiritofthe20thCPCNationalCongressandtherequirementof<OpinionsonAcceleratingtheConstructionandDevelopmentofNewEngineeringandImplementingtheExcellentEngineerEducationandTrainingPlan2.0>,basedontheanalysisofthechallengesfacedbytheconstructionofnewengineeringdisciplinesinlocalapplieduniversities,thepaperproposestoconstructanewtalenttrainingmodelfromfiveaspects:optimizingthecurriculumsystem,transformingteachingmodesandmethods,strengtheningengineeringpracticetraining,buildingahybridteachingteam,andpromotinginnovationand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soastoenhancetheabilityoflocalapplieduniversitiestoserveregionaleconomicandsocialdevelopmentandinnovationdrivendevelopment,andachievethegoalofcomprehensivelyimprovingthequalityofnurturingexcellenttalents.

KeyWords:TheSpiritofthe20thCPCNationalCongress;Innovationdriven;Applieduniversities;Newengineeringdiscipline;Talentstraining;Newmodel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1]。系统推进“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体现二十大报告精神和服务新时代国家发展的战略性举措。遵循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等会议精神[2-4],2018年,国家下发了《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文件明确指出:新工科建设的方向为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和新体系。新工科建设是以应对变革和塑造未来为理念,以继承创新、交叉融合和协调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多元化、复合型和创新型卓越工程师人才,为未来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5-6]。作为对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发挥支撑作用的应用型高校,在新时代应主动对接企业人才需求,充分利用资源,发挥特色优势,紧紧围绕立德树人和助力产业这个根本要求,坚持OBE理念,系统地重构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培养一大批产业背景知识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和能适应行业快速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卓越人才,助力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地方应用型高校新工科建设面临的挑战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1]。如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接班人是高校应该深层次考虑的问题[7]。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应具备以下4个显著特征:一是有跨学科和跨产业的整合能力;二是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三是有自觉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四是有国际视野,获得国际认同,有国际竞争力[8-9]。反思地方应用型高校新工科教育,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1.1课程体系不适应新工科要求

应用型高校的课程体系多借鉴重点院校,课程结构及内容设置存在以下问题。(1)重理论,轻实践,强调对理论知识的传授,缺少工程实践训练;在学时分配上,理论课和实践课的学时比例失调,理论课学时比例偏高。(2)课程设置中,对不同学科的课程整合不足、交叉融合不充分,课程内容局限于本学科知识,相关学科知识偏少;相关学科知识的融合仅在现有课程上进行简单叠加,缺少内容整合。(3)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不健全,基本是零散的校内选修课程且课时少,缺少专业创新创业课程,课程相互联系少,不能体现梯度式教学特征。

1.2课堂教学方法单一,教与学割裂

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首要途径,人才培养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质量。目前,地方应用型高校教学多采用传统单一的教师主导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知识讲授单向传输,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具体表现:(1)教学时间占比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不足;(2)教学方法单一,过度依赖知识讲授,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采取以教师为中心、教室为中心和教材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师生之间课堂互动不足;(3)教学手段呆板,主要采用传统的以教师语言能力为主,借助课本、粉笔、黑板、PPT、投影仪等教学工具的方式,新的先进教学手段未得到充分应用;(4)考核方式陈旧,大多停留在以平时作业、考试和报告形式的注重知识掌握的考核方式。

1.3重理论传授,轻实践训练

新工科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很高要求。当前,部分应用型高校缺乏对新经济和产业的调研,不了解新型产业和对口企业对人才素能的具体需求,循规蹈矩地进行关门办学,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和能力不足。主要表现:(1)程体系中,实践课程学时比重偏低,实践内容与企业生产实际脱节,贴近企业一线的工程训练匮乏;(2)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不够科学和严谨,而且方式单一,学生参与工程训练和实践的主动性不高;(3)实践教学需要有良好的实验、实训平台、实践基地等条件设施,但由于资金投入、管理等诸多因素影响,地方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设施的更新往往跟不上新技术的发展,实训基地建设滞后于新兴产业的发展,难以开展面向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综合实践课程教学活动。

1.4教师缺乏工程背景,工程经验不足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教学团队的建设。近年来,应用型高校为改善教学团队结构普遍引进高层次人才,通常做法是直接招录硕士以上学位的高学历人才,考察重点关注毕业院校、学位等级和论文发表情况,工程实践经验的多少不是录用的决定因素。中青年教师多是从院校到院校,接触具体工程项目很少,虽具有较深厚和扎实的理论知识,但缺乏企业研发经验和工程背景。部分高校为提升实践教学能力,虽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学业导师,但合作仅限于技术讲座和毕业设计指导,在教学过程和课程建设方面很少开展合作。教学团队工程经验的欠缺导致讲授的知识与工程实际脱节,学生不能深入理解知识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对于学生应用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更是难上加难。

1.5新创业教育滞后

新工科的实质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目前,关于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10-11],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理念不明确,未形成系统化的创新创业培养体系;(2)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不够深融入,专业课对创新创业课程的匹配度和支撑度不高;(3)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进修、评价和激励性政策,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能力和积极性不足;(4)新创业教育过度依靠高校自身,不重视产学研建设,没有形成高校、企业和行业相关的创新创业教育产业链。

2新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构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1]。工程改变世界,改革呼唤创新,应用型高校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以适应新工科建设的要求。对标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要求,地方应用型高校在新工科建设中要重点注重以下5个方面。

2.1优化课程体系,支撑新工科人才要求

课程体系改革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原动力,地方应用型高校新工科课程设置应以新经济、新兴产业和对口企业对人才需求为导向,做到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及同一性与多样化相结合。具体措施如下:(1)调整课程结构,规划好以知识传授为主的理论课程与以知识应用和能力培养为主的设计实践课程的比例关系,适当增加创新创业课程学时比重;(2)及时修订课程内容,提高针对性,针对不同专业,应设置不同的课程,课程内容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进行重构并不断更新,不同性质的课程内容建设应各有侧重,要加强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衔接,专业课程要体现生产一线工作要求,选修课要模块化组织,实践课要强化能力培养;(3)加大课程整合力度,推动学科的交叉融合,将相关联的专业课进行整合、合并、重组和优化,去除重复内容,减少不必要的课时,打破学科边界,将不同学科专业的若干必修课和选修课组成不同模块,一一列出核心知识、技能要求与考核内容[10];(4)积极开展新课程建设,及时对新兴产业和对口企业深入调研,应根据新经济发展的要求,结合大数据、智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邀请企业专家共同开发新课程,课程内容与产业接轨。

2.2改进教学方法,强化自主学习

新工科教育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能力、跨界整合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采取如下措施:(1)按照CDIO工程教育的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做中学,采用问题学习、项目学习、案例学习等方法,着重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以适应产业转型和快速发展的新业态;(2)通过引入教师自建资源、线上优秀教育资源和兄弟院校合作共建的教学资源,进一步推进通识课MOOC化、基础课大学分化和专业课SPOC化,通过应用合适的先进教学手段,全面提升教学质量;(3)逐步推进考核方式改革,根据课程的特点与性质,对不同类别课程分别采用在线考试、大作业、项目设计、操作答辩等多种考核方式,实现从对知识考核向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考核的转变[9]。

2.3加强实践教学,突出能力培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1]。强化实践育人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要从思想上高度认识实践育人不可替代的作用,应把实践育人作为重要任务纳入才培养的目标中,并从制度上保障实践育人的落实。具体措施如下。(1)加强实践教学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系统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合理增加实践课程学时;设计开发贴合企业一线需求的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实践教学的实用性;多采用综合性大作业、科技作品、团队作业、现场操作、讨论答辩等形式偏重“动手”能力的考核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参加实习实训和工程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扩大定制培养范围,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及时将企业一线的应用知识融入教学内容,通过校、企协同指导提高人才培养的实用性。(3)加大实践教学设施条件建设投入,打造贴合产业实际的一流实践教学平台,推进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共享,通过课程实验、综合实验、创新实验、岗位实习、CDIO研讨等途径,分阶段和分层次地提升学生的基础技能、专业技能和工程综合实践能力。

2.4打造“校内+校外”混合型教学团队

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是教师,理论与实践兼顾的高水平教学团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根本保证,基于“校内+校外”构建混合型教学团队能很好地契合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要求。一方面,应用型高校应选派专业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等深入企业实践,通过参与企业项目和技术研发,及时了解行业新技术,提升自身工程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应用型高校要协同行业协会和企业灵活多样地深度参与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如课程共建、分工授课、协同科研攻关等,将行业和企业专家融入教学团队,以便把行业领域的典型实际案例带到课堂,缩短产业新知识和新技术进入教学和实践的周期。校内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基础理论和工程素养的学习和训练,校外具有较高实践应用能力的专家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应用和实际操作的训练,两者相辅相成,优势互补,才能有效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2.5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1],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卓越工程师”人才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优秀人才和优质智力支持的根本保证。地方应用型高校应根据新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最大限度地挖掘和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将其塑造成具有开创性特质的优秀人才。具体措施如下。(1)提高对新工科创新创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加强顶层设计,将创新创业教育延伸到课程、教法、实践、教师等各个环节。(2)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目标的要求,合理设置创新类课程的内容和学时,建立多模块、多阶段、多层次、多领域和开放式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3)深化产教融合,整合资源,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建设;构建多功能、多学科交叉和贴近产业前沿的创新创业综合训练平台,尤其要建设好大学生创新中心,拓宽包括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数字媒体、大数据等交叉专业的双创空间,给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优良的设施保障。(4)优化双创服务与保障体系,通过项目孵化、金融与工程服务等,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结语

新工科建设是为了应对新经济挑战,从服务国家战略、顺应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和面向未来发展的高度提出的持续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创新的重大行动计划。对标“二十大”教育精神要求,地方应用型高校应从优化课程体系、转变教学模式与方法、加强工程实践训练、打造“校内+校外”的混合型教学团队、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构建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努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分智力和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2]施盛威,钱磊,孙晓燕,等.新工科视域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大学物理及相关课程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3(8):137-142.

[3]张占国,孙永强,张云峰.“以本为本”推进地方本科高校“新工科”背景下的专业建设[J].科技资讯,2022,20(4):161-164.

[4]马云阔,尹玉雪.“新工科”背景下工科课程体系优化研究[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0(2):12-15.

[5]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8(10):13-15.

[6]刘杰,谢娜,段晓晓.基于需求导向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J].农家参谋,2019(5):232,234.

[7]刘文星,何先红,尤冰心,等.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生物化学课程思政的思考与探索[J].科技资讯,2023,21(24):4-7.

[8]冀宏,王继元,张根华.行业课程的理论逻辑与建设路径:兼论应用型人才培养“金课”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4):188-193.

[9]张宏国,黄海,刘胜辉,等.地方高校新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0(5):26-28.

[10]刘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况调查及分析:基于全国938所高校样本[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9,38(4):67-76.

[11]孟祥斌,张倩,田卫华,等.工科背景下应用型工科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1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