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影科教事业发展的历史内涵与文化外延

2024-09-27 00:00:00刘思佳何东煜
教育传媒研究 2024年5期

【内容摘要】电影科教事业是电影教育研究史、科学普及发展史与文化传播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电影科教事业的发展不仅囊括了科教电影,也涵盖了广阔的历史事件与文化脉络,它们共同见证着历史、书写着文化、承载着教育。本文从电影科教的概念出发,梳理了电影科教事业发展从启化民智到宣传技术,从开拓创新到多元渠道的众多节点及关键事件,试图浅析我国电影科教事业的历史样貌、现实状况、前沿思路及未来可能。

【关键词】电影科教;科教电影;科普;教育

近年来,中国电影学派成为学界关注的重要议题,作为中国电影的学术理论建构体系,它不仅囊括了电影创作的理论基础与制作经验,更涵盖了电影发展的时代脉络与历史演进规律。中国的电影教育早在民国时期就开始萌芽与起步,从早期商务印书馆的第一部教育影片到二三十年代的摄制初试,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电影教育的筹划与创建,以及后期的逐步发展壮大,再到辉煌发展至今,中国的影视教育或者说是电影教育不仅在学校、在制片厂、在电影院,更在家庭、在农村、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如今我们探讨电影教育,有学者从电影艺术的角度发掘其教育的价值,也有研究者从教育的视角思考电影的功能和作用,因电影教育的体系构成和发展路径十分宽泛,思考和探讨的角度也比较多元。而本文则是从中国电影教育广阔的文化范畴里抓取了电影科普教育这一独特的角度,试图阐释电影科教发展的历史内涵与文化外延。

一、概念界定与阶段划分

电影科教从内容上分析主要指代科教电影,简称科教片,它是指充分利用电影艺术和技术手段,深入浅出地揭示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等现象以及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所有影片的总称①;不仅如此,只要制作、放映主体本着传播科学知识的态度和想法制作和播放的影片也可归纳其中。此外,从形式上探讨电影科教的范畴除了科教片外还囊括了社会上以电影为手段开展的科教活动、课程;组织的展览、放映;筹建的学会、协会等社会团体,以及以电影为载体开辟的科教栏目,制定的科教文化政策等内容。

通过参考《新中国科普70年》《中国电影年鉴》《中国科教电影发展史》等有关资料内容,对中国电影科教的研究大体上可以按照国家社会历史的发展演进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18年商务印书馆摄制第一部科教片到1949年新中国科教事业的创立;第二个阶段是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中国电影科教事业经历的几重变革;第三个阶段是从1978年改革开放至2009年电影科教发展的欣欣向荣;第四个阶段则是从2009年至今的当代电影科教事业的功能拓展。

二、开拓眼界,启化民智

随着五四运动的爆发,教育救国、科学兴邦一时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科教思潮的涌动,也推动着国人开始思考如何让电影这一“新科技”发挥它的教育与宣传功能②。商务印书馆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开启了它的初次尝试,1918年的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科教事业最早萌芽的源头。在那之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电影科教理论也蓬勃向上地发展起来,出现了一批像《影戏基本作法》《电影教育》《有声的电影教育》《教育电影概论》等理论佳作,同时也萌生了中国教育电影协会、镇江民众教育馆、全国教育电影推广处等机构。它们开展一系列电影科教活动,包括租赁影片,在全国轮回映演,开展课程讲座和幻灯讲解等。此外还有上海大夏大学、金陵大学等也开始举办各类科教电影活动。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阶段的电影科教是围绕着特殊时代背景下的宏观史观建立起来的,而且这个时候的影片统称为教育片。

通过考证片名、早期的文字史料和机构成立的宗旨,我们可以发现,不论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的创立还是教育电影协会等机构的成立,其目的还是渴望利用电影来辅助教育,秉持电影是作为一种工具和方法,甚至一种新技术的态度,渴望它能够启发民智、宣教技术,让当时的中国民众能够快速地摆脱蒙昧,实现民族的独立富强。而到了20世纪40年代,经历了几轮战争的洗礼,电影科教事业进入了低落期,民国政府九年仅拍摄了一部教育电影,1942年成立的中华教育电影制片厂也在社会变革和历史演进的道路上画上了句号,中国的电影科教事业也只能等待新中国成立为其带来全新曙光。

三、宣教技术,普及知识

中国电影科教事业从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之前近30年的历史,并非能够一言以蔽之。从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电影科教事业的筹划与创建,到20世纪50、60年代电影科教事业的发展壮大,再到经历了一段短暂曲折发展的过程,中国电影科教事业经历了从被动打开双眼到主动睁眼看世界。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民众的整体教育水平很低,存在大量的文盲,因此用电影普及科教知识是进行文化普及和社会教育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1946年党的电影科教生产机构在“满映”的原址上成立了东北电影制片厂(即今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前身)③。1948年,中宣部对中国电影工作的指示也明确了要摄制能够传播科学文化和生产知识的教育影片。同年第一部科教片《预防鼠疫》也制作成功。1949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北京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相继成立,并开始走上从翻译苏联影片到中国自制科教片的道路。到了1951年,除了电影制片机构外,农业部也开始筹划电影科教事业,成立了农业电影社,并试拍了第一部科教片《京郊小麦选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标志着新中国科教片为生产服务的肇始。在这之后,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始,科教要为工农服务的思潮也开始确立,1953年中央电影事业管理局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成立,1955年更名为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从此新中国有了自己专门的科教电影制片机构。不仅如此,从1953年开始,原文化部还为各部门代表及科学教育工作者举办了座谈会,此后几年也经常举办座谈会,1953年和1957年更是举办了两次“科学教育影片展览周”,引起了大众的广泛好评。

随着向科学进军口号的提出,大量科教电影也生产制作出来。1957年,文化部在北京举行了优秀影片授奖大会。1960年,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成立,农业电影社也在1964年正式更名为农业电影制片厂。之后,中国科教电影的三大制片厂正式成为我国电影科教事业的重要基础支撑。1961年至1965年,科教电影进入了繁盛期,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制作了第一部科学童话片《知识老人》、第一部儿童科学幻想片《小太阳》、第一部科学考察片《泥石流》等,这些影片也为当时的电影科教事业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1958年随着原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的开播和多个电视台科学栏目的创建,科教电影在自我发展的同时扩大阵地,开始慢慢进入电视栏目。

新中国电影科教事业的发展是依托党和国家发展大局、紧随服务人民生产生活的步调开创发展的,它涉及了多个部门,是国家以政令的方式自上而下开展的科技知识传输,内容上涵盖从群众性的爱国卫生到农业生产,从科学技术到文化知识,形成了较为全面的覆盖。除了涉及大量的科教电影摄制之外,电影科教事业的发展还涉猎了展览、讲座、比赛等活动,并将触角延伸到了电视领域,涉及的受众群体主要围绕的是未受良好教育的社会民众。

四、开拓创新,适时转型

改革开放不仅为国家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复苏,更为电影科教事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春天。从改革开放开始,电影科教事业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78年到1990年的辉煌发展;第二个阶段是从1991年到1995年与影视的并轨;第三个阶段是从1996年的改制到2009年的创新与转型。

1978年文化部召开了全国科教电影创作会议,提出了科教电影要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服务④。三大科教电影制片厂开始在影片题材上关注一些厚重的天体宇宙等新兴科技,科教片的种类也丰富多元起来,有地质类、动植物类、古代科技、民族工艺题材等。不仅如此,科教电影的创作内容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以叶永烈为代表的优秀编导开始把故事情节带到了科教片的创作当中,比如著名的科教电影《红绿灯下》就是一部带有故事情节的科教电影。至此科教电影不再仅仅以枯燥的科技知识为表现基础,开始深刻地融入审美价值,注重趣味性和吸引人,努力成为人民喜闻乐见的电影类型。

从1979年开始,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重要时期。“四个现代化”的提出,使电影科教事业明确了为人民服务的方针,希望为国家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这一时期的科教电影继续继承着20世纪50、60年代的拍摄传统,同时也向科技的深度和广度延伸。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对外交流的程度增加,1979年还举办了全国科学教育电影展览,科教片也在这一时期广泛地融入国际走向世界,开始加入国际科学教育电影协会,到国外拍摄科教影片,更频频在国外获奖。1986年7月,中国科教电影电视协会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在此基础上,第二年又召开了全国科教电影创作座谈会,提出了坚持科学与艺术相结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针。1987年在上海举办了全国首次科教片宣传发行信息交流会,在此之后全国广泛展开科教片的宣传放映工作,更在三个科教厂组织宣传放映活动。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中国举办了两次国际科教电影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中国科教电影辉煌的标志之一。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口号人人皆知。一大波注重创新又强调科学的影片在国内外获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电影科教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科普工作者、科技工作者、电影创作者参与到了科普电影的创作之中。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创新成为重要的文化生态,在传统科教电影的基础上,北京科影利用三维动画技术,率先在我国摄制了三维动画科教片《相似》。上海科影厂也开始发展美术片、动画科教片,《知识老人——雷电》就是其中之一。90年代的理论发展也有如《关于科教影视创作美学的思考》等代表著作进入大众的视野。

20世纪90年代,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和电视的普及,电影观众的数量大幅度下降,包括中国科教电影在内的中国电影开始进行市场化改革。中国三大科教电影制片厂纷纷与影视合流,国家对科教电影的关注也转移到了当时的电视领域,科教电视栏目与科教影视频道,成为主流。即便如此,科教电影的制作却并没有从此废止,反而转向农民群体。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科教电影事业,在继承传统上开拓创新,在突破思辨中发现自我。科教电影的影片类型逐渐多元,题材选择也更加丰富,电影科教的观念从实用主义的技术观转变为审美价值的人文观,在充满故事情节和趣味性的内容中发掘科学内涵与科技知识。电影科教事业的关注重点也开始从科技和科普的内容性思考拓展到对影片技术本身的开拓创新。随着国际交往的扩大,学术研讨会的举办以及电影科教理论专著的出版,电影科教事业的广度和深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国民科学文化素质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义务教育的普及和素质教育的提出,使得传统的科普形式已经不再能满足已接受教育的广大受众群体,迫使电影科教事业作出新的调整和改变。随着国家对青少年群体的关注,电影科教事业的重点也开始扩展到青少年群体与更广大的受众范围当中,而不再单单关注农民群体。市场化的转型和科教电影与电视频道的合流,使得电影科教事业看似进入了一个缓慢的发展期,但实际上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依然有部分科教电影活跃在电影院线,并寻找着全新的发展路径。

五、多元格局,拓宽渠道

在国家政策的持续推进下,20世纪90年代后的中国电影科教事业仍然延续着以往的传统。对于广大农民群体来说,科教电影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围绕科教电影的生产和放映也仍然稳步向前发展,农村地区的电影放映工程继续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在这期间,国家对青少年群体科普工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1988年中国科技馆建成开馆,此后全国各类科普场馆也陆续筹建并对外开放,它们不仅成为针对青少年开展新型社会科普宣传的主要阵地之一,也成了中国电影科教事业发挥能量的重要场所。科技馆电影教育的开展则主要依托特效影院放映特种影片。特种电影技术的发展一直与科教电影发展密切相关,随着各地科技馆、大型游乐园等项目的建成,3D影院、4D影院、球幕影院、动感影院等体验式影院越来越多,这些影院所放映的影片也均属于特种电影。⑤据2023年度全国科技馆运行分析报告,从特效影院建设情况看,全国范围内建设有特效影院的科技馆共有214座,占比44.86%,较上一年增加33座。科技馆特效影院总面积为11.62万平方米,共配备34263个座位。从特效影院服务情况看,全国科技馆特效影院累计播放电影17.45万场次,服务观众711.73万人次。⑥这些影院独特的视听效果,不仅能够有效增强科教电影内容的传播,更能够让观众体验身临其境的效果,增强趣味性,同时各大场馆还会结合影片内容开展相应的科普教育活动,比如中国科技馆利用球幕影院开展的映前天文课,利用4D影院策划的科学影迷亲子沙龙等。

随着中国大片时代的到来,全面化的数字化技术以及特效应用也在为中国科教电影事业谱写着全新的篇章。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要求加快培育促进科技事业健康发展⑦。这一政策的提出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电影科教事业中的影片类型,打破了传统科教电影与商业电影的外延的明显边界,比如《袁隆平》《钱学森》《我是医生》等。除了一批专为科学教育普及而制作的科学家题材的人物故事片、科学家精神的剧情纪录片以外,以科学家为题材的国产商业片也发挥了其宣教作用。科教电影也参与到了各大国内国际电影节当中,不仅向观众展现了最新的科技电影成果,更在一定意义上扩大了电影科教的传播范围和视野。

近十年来,义务教育完成率、公民科学文化素质水平再创新高。这不仅推进着科普教育事业的欣欣向荣,更激发了广大受众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而科幻就是在这一形式下诞生的。2019年《流浪地球》的上映,填补了国产硬科幻在这一电影领域的空白⑧。同时,国务院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也明确了实施科幻产业发展的扶持计划,包括组建全国科幻科普电影放映联盟,建立科幻电影科学顾问库,为科幻电影提供专业的咨询和技术等服务。⑨而这些都在某种程度上凸显了中国电影科教事业发展的全新可能,为电影科教事业拓宽了新的领域伴随着科普信息化工程建设,科教电影和科教短片通过智能手机、移动终端App等形式随处传播,例如中国数字科技馆利用抖音、快手等智能化平台开播线上科普节目,播放一些科普影视作品。如今的电影科教事业,正以新的姿态服务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电影科教的功能在现代化的浪潮中得到了有效的拓展,实现了空间场域的扩大,也凸显了精神和文化的跨越。科教电影的场所从固定的空间环境延伸到了碎片化的生活场景,电影发挥科教功能变得随时随地随处可见。影片制作方、放映方也更加灵活多元,电影科教事业的参与度更是明显提升。科教电影的类型也从专门为教育而制作的科教片拓展到了商业电影中,中国电影科教事业的文化外延正在不断拓展。

六、结语

纵观中国科教电影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电影科教事业的功能内涵是伴随着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呈阶段性特征的。从早期启发民智的主要手段,成长为宣教技术,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和国民文化水平的主要方式,进而渗透融入大众群体,在辉煌发展中迈向时代潮流,成为提升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主要方法并不断开拓创新、适时转型、打通格局,开辟渠道。电影科教事业从关注影片自身内容的创新发展,扩大到制作与放映机构的类型多元,从国家自上而下的单向传输,发展到受众群体与影院、场馆等社会场域的双向互动,中国电影科教事业参与历史,书写文化,为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贡献了自己的应有之力。今天我们再来探讨电影科教事业,已经不再仅仅关注影片传递的科学文化知识量有多少,我们会从审美、价值、趣味、内涵等多个方向思考它的可能,我们也会去探究如何实现互动,如何兴办机构,如何提升交流,如何开拓眼界。电影科教事业的历史内涵不断丰富,正如前文对电影科教所下的定义,它既包含了现有场域,又涵盖了广阔的空间。

在中国电影学派的语境下探讨中国科教电影的历史内涵与文化外延,不仅是基于中国的话语体系,更包含了中国的文化内涵,体现着中国的价值标准,正如贾磊磊在《中国电影学派时代建构的双向阐释》中论述的:这是一个中国电影在艺术精神上、产业发展上,思想境界上不断迈进、升华的历史进程。⑩电影科教事业的发展在印证电影教育不断丰富的历史内涵的同时,也在凸显着中国电影学派所要彰显的我国电影文化的独特品格和价值魅力。相信随着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提升,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未来中国电影的科教事业也将会在现有的历史内涵上不断扩充自我的文化外延,向着更广阔的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①豆扬、高宏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科教电影主题变迁探究——以片名为切入点》,《科普研究》2021年第16期。

②许航、刘思佳:《中国早期电影教育功能观念流变——基于〈东方杂志〉(1912-1935年)的考察》,《电影评介》2019年第6期。

③李岗:《中国电影史上的八个“第一”》,《文史精华》2015年第9期。

④冯伟:《新中国体育科教电影的发展历程研究(1949—1995年)》,《中国体育科技》2010年第46期。

⑤吴锋:《多层次、多维度开拓创新特效影院工作》,《现代电影技术》2017年第1期。

⑥王美力、杨洋、宋岳龙等:《2023年全国科技馆运行情况分析》,《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24年第9期。

⑦殷皓:《科普蓝皮书·中国现代科技馆体系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173页。

⑧李偲婕:《中国的科幻的“流浪”——以〈流浪地球〉分析中国科幻电影现状》,《戏剧之家》2019年第14期。

⑨《国务院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科普研究》2021年第16期。

⑩贾磊磊:《中国电影学派时代建构的双向阐释》,《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第4期。

【责任编辑:陈小希】

*本文系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电影学派理论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18ZD14)子课题“面向新时代的中国电影教育新体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