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原创性概念和范畴,标示着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途径、新范式。本文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为视角,从现实必要性、客观可能性、实践可行性三个维度分析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新时代主流思想舆论建设的逻辑起点和价值旨归,从而助推新时代主流思想舆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完成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新时代;主流思想舆论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和方向,打破了“现代化即西方化”的迷思,“创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宣示了“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提升中国式现代化国际话语权,回应西方质疑,突破西方话语边界,必须将中国式现代化重大命题纳入新时代主流思想舆论建设,以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诠释中国式现代化,重塑国际舆论生态新格局,全面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高度和广度,准确释义和传播中国式现代化的一般意义。
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新时代主流思想舆论建设的现实必要性
主流思想舆论属于思想舆论领域的“红色地带”,从深化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成果、凝聚党百年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精神力量、增强中国式现代化国际舆论认同的现实维度出发,新时代主流思想舆论建设是党在新时代掌握发展战略主动权,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优势转化为铿锵有力的公共话语,凝聚民族复兴精神伟力,准确阐释战略性举措、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的逻辑必然和现实必要。
(一)深化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成果的舆论保障需要
中国式现代化的顺利推进,打破了“西方化即现代化”的迷思,开辟了人类现代化新范式,是面向未来、向世界证明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遵循与创新。现代化起源于西方,在资本扩张影响下,西方现代化模式向世界扩散。“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①资本主义激发出的巨大生产力事实,衍生出西方先天的“心理优越感”,使西方独断地认为资本主义现代化是人类通向现代化的“神圣圭臬”。然而,西方的现代化“只不过是现代生产力反抗现代生产关系,反抗作为资产阶级及其统治的存在条件的所有制关系的历史”②。中国式现代化凭借超越资本主义的独特制度优势,通过生产力与生产方式的高度契合实现自身结构日趋完整,全面超越了资本逻辑驱动的西方现代性文明,打破了西方“终极文明形态”,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新时代主流思想舆论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凝练的思想观念或知识理论的外在表征,是党与广大人民群众沟通的桥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理论层面的阐释,从思想舆论层面为中国式现代化在当代的发展提供科学性和合理性辩护。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仅用短短几十年时间就完成了西方数百年的工业化历程,成功地开创出一条使中华民族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复兴的现代化道路。破解西方现代化舆论霸权,摆脱“说得越多,离真实的中国越远;说的越清晰,‘中国图像’就会越模糊;说的越确定,‘中国模式’就越是处于悬疑之中”③的困境,需要构建一套克制西方自信的现代化模式的心理顽疾,用新时代主流思想舆论化解我国国际舆论困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舆论支持和理论保障。
(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舆论支持需要
新时代主流思想舆论作为被意识形态所定位的政治资源和精神资源,是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实践过程的理论外化形态,是引领社会发展、观照社会现实的潜在显现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做大做强主流舆论……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④。如何实现中国现代化,贯穿百年党史。从党的百年奋斗史看,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规划者、领导者、引导者。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初心使命,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阶段,中国的现代化发展经历经了从以苏为师、以苏为鉴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结果,实现了理论性与实践性的高度统一,成功开辟了属于中国的现代化模式。
新时代以来,党领导人民成功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向世界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科学性和正确性。新时代主流思想舆论不仅是党百年理想信念、奋斗目标、价值追求的总和,更是党百年奋斗史、辉煌史在新时代的实践表达和自信展示。推进主流思想舆论建设,有利于“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共识。不与社会成员进行思想政治的输出与沟通,社会成员没有经过思想政治“物化”其身,社会的共识合法性、共同的情感依归和责任共识就难以建立。奋斗共识是“基于某种价值信仰而对政治统治正当性所表示的认可”⑤。如果社会成员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就会被各种错误思潮的分裂和诱导,进而对共同奋斗共识产生质疑。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只有围绕共同的目标奋斗,才能形成无坚不摧的力量。通过新时代主流思想舆论,将人民的奋斗共识凝聚起来,让模糊共识通过具象化目标清晰起来,将伟大奋斗目标的实现与个体的真实利益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与你我攸关的发展“共同体”,助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
(三)增强中国式现代化国际舆论认同的需要
具有共同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故事链”在传播中能让不同主体产生聚合效应,故事的反复讲述能在不同的群体中形成凝聚力,转化为人们对现实理解和认同的共识⑥。能否形成直入人心和极具说服力的主流思想舆论“故事链”,关系到能否消除国际社会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误读。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的阐释力,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需要构建国际认同的“舆论议程”,在共同议程认同的生成、表达、共振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国际舆论认同。共同认同机制能够内化人们的行为,把外部的一致转化为内心的一致,把表面的认同变成内心的观念⑦。在西方现代化理论囿于自身制度缺陷而陷入内在悖谬,不能通过历史与理论逻辑科学揭示其先验预设的现代化规律和趋势的情况下,中国式现代化成功地克服和矫正了后发国家依附式发展的困境,为后发国家现代化提供了中国范式,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属性,凸显了“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⑧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普遍意义。
国家舆论形象本质上是以民族为主体的国家间的话语权博弈,其背后是国家利益驱动。塑造中国开放包容的大国形象,推动中国国际舆论形象由“他塑”走向“自塑”,需要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优势转化为国际舆论优势,“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⑨,消弭“他塑”中国的舆论陷阱。通过主流思想舆论将中国式现代化转化为其他国家和民族听得清晰明白的话语,讲清楚、道明白中国式现代化是超越西方“丛林法则”“生产函数”⑩的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坚守和倡导文明多元性,没有裹挟任何意识形态色彩的狭隘和偏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追求的现代性文明超越了西方“普世价值”和意识形态偏见的行为规范与价值准则。因此,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新时代主流思想舆论建设,既是防范国际社会误读中国式现代化的迫切需要,也是对西方“他化”和“污名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回应,有利于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舆论支撑,增强中国式现代化国际舆论认同。
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新时代主流思想舆论建设的客观可能性
新时代主流思想舆论建设并非随心所欲,而是有着坚定的客观现实性。新时代主流思想舆论建设的环境既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新特征,也面临着种种机遇和挑战。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厘清主流思想舆论建设客观可能性,需要植根于中国的发展现实,聚焦于舆论议程设置,指向于人类发展的一般意义,构建新时代主流思想舆论建设的价值基础。
(一)植根于中国发展现实是新时代主流思想舆论建设的泉源
新时代主流思想舆论的建设不是随心所欲的凭空臆想,而是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语境,将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升华为舆论理论。中国式现代化丰富的实践经验、历史底蕴、实践价值为新时代主流思想舆论建设铺就了强有力的根基。物质力量的不断发展壮大构筑了新时代主流思想舆论建设的内生动力。根据马克思“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的观点,一个国家的物质力量(经济实力)必然要求形成与之实力相匹配的舆论影响力。话语权与经济实力紧密相连,话语权一般遵从实力原则、真理原则、道义原则,在应然性上三者正向匹配,然而在实然性上,实力原则凌驾于真理原则和道义原则之上,谁的硬实力强,谁就拥有了相应的话语权。西方强大的国际舆论议程设置能力就在于其资本与国力合谋的物质力量。
政治权力只不过是经济权力的产物。过去,由于我国综合国力不强,在国际上与发达国家舆论竞争的物质“底气不足”。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升,社会主义相对资本主义的制度优越性更加显现,与西方舆论竞争的物质“底气更足”。物质力量的不断发展是新时代主流思想舆论建设的内生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稳居世界第二位,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居第一,“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基于中国的历史性成就和世界贡献,需要通过主流思想舆论建设,用元故事传播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逻辑和世界意义,解读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和“特”,跳出西方现代化窠臼,增强舆论议程设置能力,掌握国际舆论主动权,医治中国式现代化国际舆论“失声”喉舌,解读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驳斥西方错误舆论的解读与攻击。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为新时代主流思想舆论建设提供了科学性和生命力理论,而不断发展的物质力量,成为新时代主流思想舆论建设永远不竭的内在动力。
(二)聚焦于原创舆论议程建构是新时代主流思想舆论建设的核心
舆论议程是适宜主客体关系和现实情境的话题,具有内容新颖性特征,表征为其在舆论场中的阐释力和说服力。舆论议程引导人们“关注什么”“注意什么”,起到引导社会舆论走向、提升主流思想舆论引领力的目的。主流思想舆论建设,首要的任务就是原创舆论议题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词是“中国”,这就要求必须立足中国实际,挖掘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原创性舆论议程资源,将中国时代特色、民族特色的理念内容整合成反映中国鲜明特征的主流思想舆论,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的言说能力,打破西方错误舆论的左右。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为新时代主流思想舆论议程设置提供了生动的实践素材,使新主流思想舆论建设有了深厚的底气和自信。如“一带一路”倡议、“网络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发展理念”“五位一体”等原创性议题,构成了新时代主流思想舆论议题的核心来源,是解读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成就,塑造中国舆论新形象的议题泉源。
“议程设置”需要借助社会现实才能实现再生产,议程设置再生产的实现是以现实为基础的。需要注意的是,新时代主流思想舆论议题再生产不是单向的生发过程。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是新时代主流思想舆论议题再生产的关键,中国式现代化的动态性变革和调整性反馈促成了新时代主流思想舆论原创性议程设置的能动性发展。如“推进乡村振兴”“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的原创性话语,从根本上勾画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实然、应然和必然状态,构成了主流思想舆论原创性议程设置框架,奠定了主流思想舆论议题的内容基础,使得新时代主流思想舆论能够根据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形势、新状况动态性创设议题,进而保持生机活力,坚守舆论场主导地位。
(三)指向于人类共同价值是新时代主流思想舆论建设的旨归
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中国人民为主体的现代化,也是指向全人类的现代化,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统一的现代化。当前,人类发展站在了新的十字路口,面临着生态危机、恐怖主义、粮食安全、资源枯竭等问题,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立场和以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旨归,消除了西方现代化无法克服的原生矛盾,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的扬弃和超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新时代主流思想舆论建设把握了人类发展的普遍性又遵循了自身发展的特殊性,将“我者文化”与“他者文化”很好地融合和桥接起来,扩大了“共同体的意义空间”,是合乎规律性的人类共同价值取向的舆论,增强了与“他者文化”的协同,提高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传播力。
中国式现代化指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崇高价值旨归,擘画了中华文明与人类文明的互构互动图景,为具有不同文化的国家和民族创造了一个共同认同的发展价值取向。一个蕴含中华民族智慧的包容性的“共同体”价值舆论,能够把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聚合起来,“共同来擘画一个完整的世界社会”。中国式现代化证明了西方现代化并非人类现代化的唯一模式。中国式现代化符合人类共同愿景,体现了中国独特的民族精神,映照着美美与共的人类情怀。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殖民掠夺、零和博弈不同,中国式现代化规避了资本主义现代化“人为物制”和“强国必霸”的资本逻辑与霸权思路。
三、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新时代主流思想舆论建设的可行实践性
虽然中国式现代化命题内在地涵摄了人类发展的一般意义,但新时代主流思想舆论在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上所展现出的特殊性,容易造成西方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误读,将中国式现代化解读为西方现代化的对立模式,把主流思想舆论解读为西方的对抗性话语。强化新时代主流思想舆论引领力,在实践上需要把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优势转化为舆论优势,凸显新时代主流思想舆论的穿透力和辐射力。
(一)新时代主流思想舆论建设原则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导向
新时代主流思想舆论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的根本原则,发挥党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关键性、开创性、根本性作用。舆论是意识形态的独特反映,互联网环境下,舆论的不可预知性、易爆性、偏激性使之拥有一种“普遍的、隐蔽的和强制的力量”。网络技术的赋权和平权导致虚假信息泛滥,倘若没有统一的主流思想舆论进行引导,其他有毒有害的舆论就会趁机入侵、渗透,有序舆论生态环境就会失序和乱序,影响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和引导力,甚至导致人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质疑,进而在人民群众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形成裂痕。因此,新时代主流思想舆论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的根本原则,展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党的主张、方针、政策、路线,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优势转化为舆论效能,用中国故事、中国思维叙事中国式现代化,将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升华为“范式性理论”,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普遍性、科学性和合理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论证了主流思想舆论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系,阐述了主流思想舆论建设必须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同频共振,指出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迅疾发展和泛在化应用,主流思想舆论对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和作用越来越大,是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在舆论场域的再现。本质上,主流思想舆论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一种共生同构关系。因此,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价值导向,“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通过“讲道理”“拉家常”“摆事实”的方式做好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阐释。在“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以物为本”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区别上做大文章,凸显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目的,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价值取向。
(二)新时代主流思想舆论建设内容上的创新自觉
强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定义和解释权,要以强有力的事实增进受众的具身感知,形塑受众的认同自觉和情感共识。实际上“他者”和“我者”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感知,取决于主流思想舆论的建设内容。能否将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共同体价值”以通俗易懂的内容表达出来,需要让中国式现代化产生想象的共同体符号,建构事实上的连带。抽象的事物可以通过符号具象化,作为一定意义载体的符号,能够让受众感知意义的传递过程,使本体和意体就意义产生对等关系。通过符号刺激人们的感觉神经,具身感知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成就,认知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价值、发展理念,进而发生情感正迁移,加速具有中国特定文化意涵的社会意识形态扩散,形成认知共同体。在内容建设上着力于讲清中国式现代化对中华民族、世界人民的发展意义,讲透中国式现代化之中国模式的特色,道明中国共产党的“行”与“能”,阐释好马克思主义追求人类解放的一般性,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权。当人们接纳和认同共同符号时,就意味着以符号代替的新时代主流思想舆论正确定义和阐释好了中国式现代化。
“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一是内容要形成理论的自觉性。只有形成理论的自觉性,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建设内容创新,摆脱用西方概念、观念分析中国现实,使传播主体(符号本体)——传播受体(符号他者)间的对应关系不模糊不错乱。二是内容要形成理论创新性。理论自觉性是理论创新性的前提,新时代主流思想舆论的内容必须回应中国的现实问题,推动中国实践发展,直面外界对中国特色的质疑,形成“内容自觉—内容创新—自觉回应”的逻辑链,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性。如用“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体现社会主义发展本质的话语,彰显社会主义追求“全面共同富裕”的本质属性,“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体现中国倡导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
(三)新时代主流思想舆论传播载体上的共通立体多元
数字媒介传播时代,舆论传播的强弱,一定意义上取决于舆论在传播空间的“互惠性理解”。随着“信息大爆炸”和碎片化传播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形式,传统单向性解释由于未与受众建立关联,更缺少对不同受众的观照,难以实现主流思想舆论在社会范围内的传播扩散。“互惠性理解”让传播主体(符号本体)——传播受体(符号他者)间的对话不仅是信息文本的简单交互,更是思想情感的建立。它超越灌输式的偏见,让静态的内容变得有生命。当然,情感认同建立的最大梗阻在于“我者”和“他者”之间的想象壁垒,造成“他者”对“我者”情感认同的沟壑,使情感认同建构更为艰难,核心理念、构想停留于字词表面。因此,打破“他者”认知局限,需要打造“共同想象空间”,在传播载体上进行时代性、生活化的范式转化。如利用VR数字展厅、AR互动展示,全景式展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将“他者”想听和“我者”想讲的通过“陈情”和“说理”结合起来,完成从感性认知到具身嵌入,重塑受众认知记忆,提升具身性力量,将文本话语叙事转译为大众认同话语表达,激发受众对中国式的深层次认同。
依据费孝通的“差序格局”,受众分属于不同的舆论圈层。打破圈层认知,需要借助具象化的传播载体变“阳春白雪”理论为“下里巴人”话语。一是在价值共表基础上寻求共同舆论主题。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价值,需要更多地运用“细叙事”和“巧叙事”,用生活日常中的“共性”微观话语在地化表达,增强“具身感”和“生活味”,消除东方主义的“他者想象”和灌输式“宣传味”认知偏见。二是激活多元主体参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共享价值。迎合数字传播发展浪潮,整合多元主体力量参与展现中国式现代化共享价值魅力。通过社交媒体、网络达人、跨媒介叙事等组建新的传播格局和传播生态,将中国式现代化宏大叙事以小故事、小案例细化、日常化方式显现,消除叙事偏见。三是注意传播翻译的精准性和触达率。传播最为重要的是信息传递而非翻译本身,准确翻译和释义对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共享价值至关重要。因此,要突破传统传播思维范式,灵活运用多种形式将抽象化的概念用具象化的故事转译、意译,克服历史、语言、文化屏障,扩大“共同意义空间”,实现显现与隐现传播、直接与间接传播有机统一,化政治传播为社会传播,提高传播的精准度和触达率。
参考文献:
①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6页。
③陈曙光:《中国话语:什么?怎么说?》,湖北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9页。
④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316页。
⑤张凤阳:《政治哲学关键词》,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25页。
⑥〔美〕斯蒂芬 · 李特约翰、凯伦 · 福斯:《人类传播理论》,史安斌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86-187页。
⑦〔美〕卡尔 · 霍夫兰等:《传播与劝服:关于态度转变的心理学研究》,张建中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226页。
⑧习近平:《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2页。
⑨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4页、第15页。
⑩〔英〕罗伯特·C. 艾伦:《全球经济史》,陆赟译,译林出版社2015年版,第50-51页。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0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二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80页。
《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2页。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3页。
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13页。
费孝通:《费孝通文集(第四卷)》,群言出版社1999年版,第312-313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5页。
【责任编辑:陈小希】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共产党提高网络意识形态治理能力研究”(项目编号:20AKS019)、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课题“‘两个结合’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研究”(课题编号:22VSZ029)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