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本文以AIGC为视角,探讨其对“云课堂”教学的赋能路径和价值边界。基于对“人工智能+教育”和“云课堂”现有研究的梳理,构建了AIGC赋能“云课堂”教学的理论框架;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分析了AIGC如何优化“云课堂”的教学流程、推动教学模式变革,并最终推动教育生态系统朝着智能化、数据驱动和个性化学习的方向发展;“云课堂”落地过程中面临的现实困境和AIGC云课堂对传统教育的冲击与重构,强调应在数字化浪潮中寻求技术逻辑与人文主义的平衡,以维护教育的本质价值。
【关键词】生成式人工智能;“云课堂”;教育变革;底层赋能;价值边界
所谓“云课堂”是在教育云和教育大数据背景下产生的,利用云理念和云计算技术打造的一种融入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在线、高效、便捷的教学形式。使用对象仅仅通过租用网络互动直播技术服务的方式,就可以实现面向全球的高质量的网络同步和异步教学、培训及教学资源共享,是一种真正完全突破时空限制的全方位互动性学习模式。
“云课堂”天然带有信息技术工具属性,而伴随着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对于教育全流程多模块的浸入,“云课堂”也自然身处变革中的一环。因此,探究生成式人工智能对“云课堂”教学的赋能路径与价值边界很有必要,这有助于推动教育技术的创新,更好地发挥“云课堂”在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方面的优势,对于实现个性化学习和终身教育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生成式人工智能对“云课堂”教学的赋能路径及实践案例
(一)微观层面:生成式AI赋能“云课堂”课前—课中—课后全流程优化升级
1.课前:辅助教学内容设计,实现个性化课堂生成
生成式AI技术弥补了教师注意力资源的有限性和认知的局限性,提高了“云课堂”制作效率与质量。在AIGC技术的辅助下,教师可以获得更加“细颗粒度”的学情报告,通过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精准捕捉学生诉求,匹配个性化、定制化“云课堂”课程。比如,AI嵌入式在线教育工具Class Bot利用基于同源性的AIGC技术,为不同的学科和层次提供自动化的课程设计方案,还利用对话式的AIGC技术,为学生提供智能辅导,根据学生的水平和进度,自适应地生成不同难度和类型的问题和解析,帮助学校快速建立云课程,提高学生在线学习效率。
2.课中:创造沉浸式互动课堂,实现感官升维
基于多模态的特征,AIGC在教与学的内容呈现、课堂环境管理和教学互动等方面,能灵活调整和升级原有“云课堂”教学方式,通过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相融合的学习环境,创设灵活多变的适应性环境。
特别是随着图像、音视频等生成技术的突破,“元宇宙+教育”的应用场景真正普及和落实到真切的“云课堂”教育情境中。学生得以创造自己的“元宇宙”,实时创建生成式体验。例如,通过数字人生成技术,学生可以在云课堂中自主生成历史人物并与之对话,提升课堂互动的沉浸感。此外,还能够生成并训练教师身份和学生身份的数字人,在虚拟空间体验场景化的学习和教学活动。
3.课后:实现智能辅导评估,提供自适应学习管理
在AIGC技术的赋能下,“云课堂”可以实现课后智能辅导,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的水平和进度生成适合他们的学习内容和方法。此外,智能辅导功能还能够做到生成不同难度和类型的问题及解析,实现自适应教育;利用基于对话式的AIGC技术,数字人智能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智能评估和反馈,做到个性化辅导和有针对性的提高;通过引入基于推荐式的AIGC技术,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目标,推荐合适的“云课堂”资源,为学生提供自适应的学习管理,并根据学生的行为及成果进行动态调整和优化。
(二)中观层面:生成式AI赋能教学模式变革,实现从“人际”到“人际—人机协同”
继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后,生成式AI成为“云课堂”教学的第五要素,辅助教师进行内容生成、课程设计等工作,也能协助学生进行认知探究、思维发展。一个定制化的AI教师不仅可以博古通今、跨学科教学,还能更有耐心、更能实时调整响应、更符合学生的喜好,采用真正有效、有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和学习兴趣,打破传统的人际教学模式,将真人教师与AI教师的优势结合起来,实现高阶的“人际—人机协同”二元教学模式。
AIGC将推动着教育理念、教育组织方式和教学运行方式的智慧化转变,促使“工业化教育”向“智慧型教育”转变,在云端形成全新的跨班级、跨学科、跨学校和跨时空的学习共同体和人机协同的群智决策系统。在AIGC的赋能下,人机协同的“云课堂”教学方式或许将更能触及智慧教育的本质。
(三)宏观层面:生成式AI赋能下的“云课堂”带动教育生态系统变革
在宏观视角下,生成式AI“云课堂”正推动教育生态系统朝着智能化、数据驱动决策和个性化学习三个层次产生深刻变革。
智能化是这场变革的重要趋势,生成式AI等技术的应用使得教育生态系统向更加智能化、科学化和高效化的方向发展。这种智能化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创新上,还体现在教学管理和服务上,使得教育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和利用。
数据驱动决策是教育生态系统变革的重要支撑。教育决策需要基于大数据分析,以数据为依据,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生成式AI等技术可以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为教育者提供精准的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优化教学策略和方法。
个性化学习是教育生态系统变革的重要目标。生成式AI等技术可以实现个性化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升学习效率和学习体验。通过对学生学习数据的分析,生成式AI可以为学生提供定制化的学习计划和资源,帮助他们更加高效地学习和掌握知识。
(四)“云课堂”实践案例——腾讯课堂
腾讯课堂是腾讯推出的专业在线教育平台,聚合大量优质教育机构和名师,下设职业培训、公务员考试、托福雅思、考证考级、英语口语、中小学教育等众多在线学习精品课程,打造老师在线上课教学、学生及时互动学习的课堂。
腾讯课堂作为国内最大的在线职业教育平台,一端连接有学习需求的用户,一端连接有好内容的教育机构或教师,聚合IT互联网、设计创作、兴趣生活、语言留学等多领域的职业教育课程,帮助广大学员提升职业和就业技能。2020年8月27日,腾讯课堂在广东汕头市举办了主题为“聚众智 启未来”的首届生态峰会,现场公布最新平台数据:腾讯课堂累计服务学员超过4亿,平台课程数量超过30万门,每周有超过千万的用户在平台上在线学习,服务教培机构、学校、企业及公共部门超过了30万家,帮助了非常多的学员成功就业、创业。2014年4月,腾讯课堂在线教育平台上线,实现“找课程+直播课+提醒触达”的完整闭环体验。机构侧实行邀请制入驻。2020年1月26日,腾讯课堂开发了专为教师便捷开课服务的腾讯课堂“老师极速版”,不到48小时就完成开发并上线。2020年2月10日,武汉市中小学正式开学,全市90万中小学生登陆“空中课堂”进行网络课程学习。其中,约有73万学生选择通过腾讯课堂进行线上直播学习。
2021年8月,腾讯教育联合国内非政府组织“童年一课”共同发起“乡村AI课堂”项目,目标为全国100所乡村小学提供优质的人工智能课程资源。该项目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以点对点帮扶、线上课程、现场助教、教育资源共享等方式,将优质的AI教学资源和内容输送到边远乡村地区的学校,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助力乡村教育振兴。“在该项目中,腾讯教育为支教志愿者免费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培训方案;同时,结合乡村学校特色,设计和提供个性化的AI公益课程。2021年秋季学期,AI课程将在首批试点校正式启动,以一位志愿者为一个班级学生直播授课的方式,让学生近距离体验、理解、学习AI的奇妙之处。课程将覆盖生活、美育、航天等多个领域,为乡村孩子打开探索世界的另一个视角。”①
二、“云课堂”实施的现实场景:当下落地所遭遇的现实困境
(一)“云课堂”技术先进性与落后地区配套技术及观念间的矛盾
有学者通过试点法、问卷法与访谈法进行了“利用腾讯课堂云教学的新媒体工具在滇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推广普通话”的研究。学生通过腾讯课堂App云平台学习提前录制好并上传的普通话教学视频。研究发现,尽管新媒体的种类很多,但选取合适的新媒体进行普通话的有效推广仍需要对受众需求等因素进行多方位的考虑。英国学者托尼·贝茨认为,无论在何种情境下,技术选择与应用都可以用ACTION模型要素表述,②即可行性(Access)、成本(Cost)、教与学(Teaching and Learning)、交互与用户友好(Interactivity and User-friendliness)、机构问题(Organizational Issues)、新颖性(Novelty)和速度(Speed)。
少数民族地区受众接触新媒体的方便性,即可行性(Access)是实现新媒体推广普通话的关键。新媒体依托智能手机能更好地传播知识,因此智能手机的普及成为利用新媒体推广普通话的必要硬件,“推普”受众购买智能手机则是利用新媒体推广普通话的成本(Costs)。在调查问卷中问及如果你的家人使用新媒体学习普通话最大的障碍是什么?30.77%的学生选择了“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学习”这一选项。在进一步的访谈中得知,4所民族中等专业学校学生的祖辈、曾祖辈大都留在农村,他们当中一部分人使用的是老年手机,对于这些受众来说,最基本的技术成本都不能投入,所以利用新媒体在少数民族地区“推普”还需要其他媒介的支持。另一部分使用智能手机的人群,平时手机主要用于视频电话和刷短视频,稍微复杂一点的应用都不太会,更不用提通过新媒体学习普通话,与年龄较大的受众相对应的是年龄较小的受众(幼儿园或小学生),没有手机也无法通过新媒体自主学习普通话。③
从教与学(Teaching and Learning)的角度看,技术赋能下的“云课堂”能够打破传统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为落后地区的学生提供更加丰富优质的教学资源。而好的教学需要良好的教学氛围,先进的技术、优质的“云课堂”与落后地区个体的新媒体技术使用能力、学校传统教学模式与理念难以良好“嫁接”。
家庭经济条件制约云教育,乡村家庭对云学习不重视,家长对未来教育缺乏基本认知,认为花钱买学习设备太浪费。还有的家长认为购买电脑投入太大,不如买部手机方便实惠,既能解决上网课的需求,又满足孩子拥有一部手机的梦想。但手机又会成为滋生网瘾的“温床”,有研究表明,近三年醉心手机游戏的孩子增多,且呈低龄化趋势。④在传统教育模式向基于“云课堂”的数字化教学模式转型的过程中,这一变革不仅深刻重塑了教学方式与模式,还内在地要求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须根据“推普”受众对新媒体技术掌握程度的差异性进行灵活调整。此外,鉴于不同年龄层学习者的认知特点,以及不同媒介间交互作用的复杂性,教学设计需要深入考量交互性(Interactivity)与用户友好(User-friendliness)的双重维度,以便探索并选定那些既能促进有效学习互动,又具备高度用户友好性的媒介平台与工具,从而确保教学过程的顺畅进行与学习效果的最优化。
(二)课堂与教师协同乏力,教师示范性被解构
“云课堂”打造了一种融入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在线、高效、便捷的教学形式,与此同时,学生一节课接受技术层面的影响大于教材蕴含的人文关怀和教师的价值观。相较于传统课堂,直接的手把手指导、诗文佳作的示范性朗读、精确无误的绘图演示、生动的动作示范及歌唱表演等直观教学手段显著减少,这标志着教师传统意义上的示范性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弱化。教学技术的广泛应用虽带来了便捷,却也潜藏着“包办教育”的风险。教师的个人魅力、情感投入以及对学生价值观的正面引导,在这一转变中面临着被边缘化的挑战,其对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深远影响也可能因此受到削弱。进一步而言,教学评价的实施难度在“云课堂”上显著增加,因缺乏即时、直观的师生互动与反馈机制,难以全面、准确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效与课堂体验。
(三)教师教学权透明化,权威性受到挑战
学校作为一个系统,有其自身的运行逻辑与框架,云计算技术打造的融入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云课堂”教学形式虽然高效便捷,但教师的权威性在这个过程中被解构了。在融合了优质人类教师与先进AI虚拟教师所提供的多元化、生动化课堂教学资源的背景下,学生群体倾向于将此类学习体验与本校教师的专业知识深度、教学方法及课堂互动模式进行比较。这一过程间接触发了教育生态系统内学校管理层与教师层面的变革与挑战,甚至有引发体系重构之虞。具体而言,传统教师长期以来所享有的权威性地位正面临着云端教育平台的显著冲击。面对这一趋势,部分教师对于“云课堂”的教学质量监控表现出一定的放任态度,认为其非自己可控范畴,导致了对诸如学生逃课、缺席视频课堂、拒绝参与实时交流及互动减少等问题的忽视。若在多次提醒后,问题未见显著改善,部分教师可能因感到无力改变现状而选择放任自流,这进一步加剧了教育生态中教师角色与职责定位的模糊和动摇。
三、AIGC云课堂赋能教育实践的价值边界探究
(一)AIGC云课堂对传统教学的冲击与重构
在价值逻辑和应用理念层面,“云课堂”对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授课方式单一、资源分配不均、学生个性化需求被忽视以及评价体系单一等问题可谓“对症下药”。然而,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技术赋能的“不公平”却渐渐浮现。技术设施的不完善与不稳定成为阻碍传统教育向智慧教育转型的重要因素,在线课程、学习平台等“云课堂”资源在地域、学校及家庭间的分配不均,加剧了教育不公平的现象。⑤
因此,AIGC云课堂等智慧教育的推进并非对传统模式的摒弃,而是在传统教育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在教育教学中,应融合现代与传统,充分考虑不同学科、不同地区的特性,明确AIGC云课堂的应用边界。这要求从在学科教学中小范围尝试其“工具性”应用开始,逐步拓展至“云课堂”对整体教学模式的平台化赋能,最终实现AIGC等技术对整个教育生态的智慧化重构。这一过渡模式旨在实现教育的公平与高效,推动教育向更加个性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1.双向驱动下的智慧教育发展策略:“以点带面多层级扩散”与“先赋能带动后赋能”
针对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困境,应积极探索并落实“以点带面多层级扩散”与“先赋能带动后赋能”的双向驱动模式,从技术资源和师资力量入手,宏观上改善智慧教育的普及现状。首先,在资源充裕的地区和学校率先引入AIGC云课堂,并鼓励其先行探索合理模式与总结成功经验。通过成功的案例和模式,为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和学校提供借鉴和参考,宏观上形成一种经济发达地区向技术落后地区层层递进的智慧教育普及格局,在地方形成省级政策支持、“市级—县区—乡镇—村落”波纹式重构的具体样态。在此过程中,政府应强化政策支持,引导资源向技术落后地区倾斜,优化当地的技术设施与网络环境,并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云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享有公平的教育机会。同时,加强区域间的合作机制,使先行地区通过远程教育、在线交流等方式为后进地区提供教学支持和指导,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
“先赋能带动后赋能”的策略则聚焦于提升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的技术能力和素养。在资源丰富地区,应优先为教师和教育管理者提供AIGC技术的培训,使他们能够熟练运用这些先进技术。这些具备技术能力的教育者随后可成为“赋能者”,通过云平台进行“云支教”等活动,将技术能力和教育经验传递给资源匮乏地区的教师,助力其提升教学水平,从而实现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这种双向的赋能模式不仅有助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更能推动教育的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与社会进步。
2.“云课堂”过渡模式探索:从工具到平台,再到智慧生态的逐步演进
“云课堂”的过渡模式应该是一个从工具性应用到平台化赋能,再到智慧生态重构的逐步演进过程。在学科教学的初级阶段,不同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各异,“云课堂”可以根据技术特性紧密结合学科特点,作为工具服务于不同学科的教学需求。例如,在数学教学中,它可能侧重于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而在文学领域,则更强调文本理解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此外,针对不同年龄层次和学习风格的学生,“云课堂”的应用策略也需要做相应调整,做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如利用AI生成的互动游戏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或通过个性化推荐学习资源满足高中生的深度学习需求。而在STEAM教育等交叉学科的教学中,则可以利用AI生成的跨学科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例如,美国教育科技公司Pearson开发了一款名为“Project Shift”的STEAM教育平台。该平台利用AI技术生成跨学科项目,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等学科知识。通过这种跨学科的学习方式,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学科知识水平,还可以培养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当学生和教师群体掌握了“云课堂”的“工具性”用法后,则可逐渐从单一的工具应用转变为对“云课堂”这一智能模式的平台化应用。在这一阶段,它不仅仅局限于课堂环境,而是将教学场景延伸至课前、课后以及校外,构建了“线上+线下”“虚拟数字人+教师”等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工具和资源的同时,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个性化、灵活的学习体验。对于云课堂“平台化思维”的转变,不仅推动了教学模式的创新,也对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领域迎来了从数字化向智慧化转变的新时代。在这一背景下,AIGC技术将成为推动教育生态智慧化重构的重要力量。它不仅能够实现对教育内容的智能化生成和推荐,还能通过数据分析为学生制订个性化学习计划,为教师提供精准的教学建议,为教育管理者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这些功能的实现,不仅将教育推向了更加个性化、精准化的方向,也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和高效利用。
(二)技术逻辑与人文主义“平衡问题”的探讨
在数字化浪潮中,教育范式的智能化转型之路充满了挑战。特别是在智慧教育领域,“云课堂”的广泛应用虽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也潜藏着取代传统教育全貌的风险。技术建构对教师主体性的挑战尤为显著,在一定程度上解构了传统教师的权威性,教师群体可能陷入过度依赖技术与坚守传统的困境。学生在享受优质教师资源的同时,会与学校老师的教学方法和知识水平进行对比,这种对比可能引发对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层生态的潜在冲击。一些教师开始感受到自身权威性的动摇,对云课堂课程质量的把控呈现出放任自流的趋势,这无疑加剧了教育转型过程中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而且云课堂的全程布控等技术机制也对青少年的个人隐私造成了一定的侵犯。因此,在数字化时代,我们必须审慎对待技术、数据和算法的潜在影响,寻求一种更加人文、全面且深刻的教育研究范式,以确保教育的本质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与尊重。
1.教育智能化:跨主体性重塑与尊严维护
在数字化浪潮涌动下,云课堂作为教育智能化的重要实践,正引领教育研究从传统范式向现代范式转变。在这一过程中,人的角色正在经历由传统主体向数字时代新型主体的重塑。因此,需要重新审视人在云课堂中的跨主体性地位,深入反思在数字化教育环境中如何维护人的自由度和尊严。
“云课堂”的发展应根植于坚实的本体论基石之上,需要持续运用教育理论,强化数字技术推动下的跨主体性合作。⑥教育理论不仅是教育自我理解的工具,更是连接不同学科、不同研究者共识与分歧的桥梁。通过教育理论的指导,可以在云课堂中寻找教育公平与质量的平衡点,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数字时代获得应有的教育尊严。此外,构建教育研究共同体是推动云课堂发展的关键。这个共同体由多学科、多背景的研究者组成,他们共享资源、交流经验、合作研究,共同推动云课堂的创新与发展。在共同体中,可以借助数字技术拓展研究内容,将传统研究方法与数字技术相结合,提高研究的效率和质量。具体来说,年轻人作为使用新媒体最熟练、最频繁的人群,“云课堂+线下课程”学习的实践主体可以交付给各高校的团委、广播站或者新闻与传播研究人员,通过暑期“三下乡”等活动,将“云课堂”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有机结合,并依托新媒体交互性强的特点,将知识推广实践从线下转移到线上,实现长期有效互动。同时,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来优化实践方式,确保“云课堂”的成果能够真正落地并发挥作用。
在“云课堂”的实践中,数据加工、存储、传输等数字技术为云课堂的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持。教育数字资源平台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工具,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同时,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是确保云课堂成功的关键。只有具备足够的数字素养,教师才能充分利用数字资源和技术进yeRR8Pv39uDcWTRQpF5fGj6GNsULMfbnva+jpwifZvE=行教学创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潜力。
2.构建“云课堂”中的隐私权保护与多元评价体系
同时,技术主义所引发的价值僭越风险可能会忽视教育的本质,使教育实践陷入“数字技术洞穴”,削弱教师的人文关怀和价值取向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算法主义至上的方法论更是将教育过程简化为数据堆砌,忽略了人的生动性和个性差异,如同“数字全景监狱”般不仅限制了个体的自由与创造力,还侵犯了青少年的隐私。⑦
为了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在云课堂中实施多元评价策略尤为关键。不仅要利用算法和数据分析来评估学生,还需要结合传统的面对面评价、同伴互评和自我反思等方式,从而全面了解学生的学术能力、情感态度和社交技能。这样的评价方式旨在公正、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避免片面评价带来的局限性。教育者应当深入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通过线上互动和个性化指导等方式,与学生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系。不应将学生简单地视为数据点,而是要关注他们的成长历程,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心理关怀。在技术应用方面,需要找到平衡。虽然技术在教学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教育者应将其视为辅助工具,而非替代传统教学方式。在利用在线资源和互动工具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同时,更应注重与学生之间的真实互动,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尊重。
为了全面保护青少年的隐私权并减轻云课堂潜在的负面影响,需要构建一个多层次、相互衔接的保护体系。云课堂平台应采纳高标准的数据保护策略,运用先进的加密技术和网络安全协议严防数据泄露,确保学生个人信息的绝对安全。同时,平台应提升透明度,明确告知学生和家长数据收集的方式、范围及目的,让他们清晰了解并有权选择是否参与数据收集,确保学生个人数据的“可监护性”和自愿性收集。在教育过程中,教育机构应遵循“监控最小化”原则,仅在必要时才开启摄像头和麦克风进行监控,同时确保监控活动严格遵守隐私保护准则,避免过度侵入学生的私人空间。此外,隐私权和数字素养教育对于学生和家长同样重要。通过教育,他们可以学会如何安全地使用网络平台,设置和管理个人隐私权限,从而有效识别和防范潜在的隐私风险。为了确保学生的隐私权得到持续保障,云课堂平台应定期接受隐私合规审查,确保所有操作均符合儿童在线隐私保护法(COPPA)等相关法律法规,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在线学习环境。
四、结语
生成式AI作为新时代的“智能引擎”,正引领教育领域迈向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性再造,不仅重构了教育形态,更引领着教育思想与模式的全面升级,为实现更加公平、高效、个性化的教育体系铺就了坚实道路。
生成式AI与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共同构建起一个无界的“智能教育生态”,实现了“教育场”的无限延伸。这彻底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桎梏,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全球共享与即时交互。学生无须受限于物理空间,即可与世界各地顶尖学者、专家进行深度对话,参与跨越地域的科研探索、工程项目乃至艺术创想,极大地丰富了学习场景,增强了教育的实践深度与应用广度。
生成式AI不仅重塑了学习的灵活性与效率,更促进了教育公平与个性化的双重飞跃。它摒弃了固定课时的束缚,提供全天候、个性化的学习路径规划,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节奏与兴趣定制学习方案。这一转变不仅提升了学习的自主性,还确保了无论身处何地,每位学生都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资源,缩小了城乡、地域间的教育差距。更重要的是,生成式AI能够创建高度沉浸的虚拟学习环境,模拟真实世界场景,使学生在互动体验中深化理解,激发创造力与批判性思维,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的学习模式转型。
生成式AI带来的“生成式探究学习模式”推动了教育的认知模式和学习模式的革新,将教育思想从“被教育”推向“思考本位”的新高度。它鼓励学生打破固有框架,利用生成式AI提供的丰富情境与资源,进行多维度、创新性的思考与实践,从而促进高阶认知结构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创新思维等核心素养。⑧同时,该模式还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智能化适配与跨学科融合,既保障了学习的深度与精度,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为培养具备全球视野、跨学科素养的未来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生成式AI作为引领未来的“智能生产力”,深刻地赋权于教育者,促进了教育公平与教师潜能的充分释放。以OpenAI的Sora为代表,这类技术展示了其跨领域的多模态生成能力,超越了单纯文字处理的范畴,涵盖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信息形态,实现了信息的全方位捕获与创意性产出。“人工智能时代淘汰的并不是人,而是不会运用人工智能的人,或者说并不具备人工智能思维的人。”⑨因此,对于能够熟练运用生成式AI的教育者来说,这将成为其知识和技能的强大扩充器。它不仅为教师提供了海量的教育资源,还促进了教学方法的创新,使得教师能够更加灵活多样地传授知识,提升其教学质量与效率。这种技术赋能促使教师团队整体素质跃升,推动了教师从单一领域专家向具备广泛视野与跨界能力的M型人才的转型,满足了AI时代对复合型教育人才的需求。
教育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核心趋势。生成式AI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渗透并重塑社会实践的边界,教育领域也由此步入一个由人工智能驱动的教学变革的“阵痛期”。面对这一局面,需要结合生成式AI对“云课堂”教育教学模式的赋能路径和当下的痛点,采取“以点带面、先赋能后带动”的策略,推动“云课堂”从工具向平台、智慧生态演进。此外,教育智能化也需要进行跨主体重塑,在保障师生尊严的同时,构建“云课堂”隐私保护与多元评价体系,确2dd0c0580e05c862aa08839050900d4c6c9dd89d20f4f47611154b9f8990ae73保技术红利惠及每个角落,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双重提升,稳健迈向智能教育新纪元。
参考文献:
①《这一次,我们要为100所乡村小学打造“AI课堂”》,腾讯教育,https://mp.weixin.qq.com/s/WdsaAkWfR2zLNA5fTB9q0Q,2021年9月9日。
②BATES T. Technology, Open Learning,and Distance Education[M]. London:Routledge,1995:56.
③张媛媛、杨继伟:《新媒体视域下滇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普通话推广路径研究》,《新媒体研究》2024年第2期。
④丁海燕:《乡村学校“云教育”的实践与思考》,素质教育创新发展研讨会2024年1月。
⑤朱晓惠:《浅谈信息化教学对传统中学教学模式的影响与挑战》,《考试周刊》2024年第22期。
⑥田芬:《数字化时代教育研究范式:生成情境、现存困境及实现路径》,《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4年第3期。
⑦冯静、吴向文:《智能时代下教育伦理问题研究的可视化分析》,《教育观察》2024年第12期。
⑧黎加厚:《生成式人工智能对课程教材教法的影响》,《课程·教材·教法》2024年第2期。
⑨喻国明、李钒、滕文强:《AI+教育: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学模式升维与转型》,《宁夏社会科学》2024年第2期。
【责任编辑: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