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班本化”教学是生活化教学的深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班本化”教学以适合自己班级学生的目标为起点,以符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的学习活动为根本,实施“班本化”教学,可以不断提升思政课堂的有效性。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班本化 学习活动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既要注重育人要求的一致性,也要适应认知水平等差异。但是,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仍然存在一种普遍的“怪现象”:一份教案、一个课件,每个年级通用。学习主体在变,教学设计却始终不变。这样的教学明显背离了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提倡的“回归生活”“以生活为基础”的理念。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精心挑选以儿童为主体的“生活事件”为基本素材,为学生勾画出蕴含典型道德意蕴的生活场景。那么,如何实现从教材中的儿童生活到课堂上的儿童生活的转化呢?其关键还在于“班本化”教学的实施。
“班本化”教学由鲁洁先生提出,是指以班级为基础和根本,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系统化方法。就道德与法治教学实际而言,“班本化”教学就是教师从班情、学情出发,以教材为中心,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开发出适合班级学生的学习资源,实现“教材中的生活”向“本班学生的实际生活”的转化,由“教材中的问题”向“本班学生的实际问题”聚焦,增强教学针对性和时效性,从而更加呼应学生道德成长的需求,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下面,笔者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一课为例进行阐述。
一、教学目标:“班本化”教学的起点
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课堂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整个过程,并指引着教与学的方向。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教师要了解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到学生学习的起点,注重对学情的分析。这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是设计精准教学目标的基础。结合教师用书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设计了基本目标后,教师需要在了解教学班级学情的基础上,对这些基本目标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和调整,最终确定精准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不必面面俱到,应该简洁、清晰、具体,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要“大而空”,一定要将教学目标具体化,确定每节课可达成的目标。
(一)符合班级学情
背离本班学情的教学目标往往是“空中楼阁”,可能导致整节课的教学设计脱离班级学生的实际。因此,教师在把握班级学情的同时,应该将教学目标与学情做同步研究,对照学情来思考这节课应该确定怎样的目标。若是把一节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看作是一次旅程,那所教学生从哪里出发,又要前往何处,都应该在教学目标中明确下来,而教学目标要明确的这两个问题都必须以班级学情为参照。
“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一课中,笔者最初是把了解塑料的种类及其特点作为第一课时的第一个教学目标。但是在进行学情分析时,笔者了解到学生虽然对塑料比较熟悉,但是当让他们说出什么是塑料时,却没有学生能具体说明白,而且说起塑料制品,大多数学生都只知道学习用品、生活用品这些常见的种类。所以,根据学情,笔者把第一个教学目标调整为“认识塑料存在的多种形态,感受塑料与生活息息相关”。这样的教学目标就能使课堂教学的难度和高度与班级学生的基础和需求相匹配,如此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契合学生的发展。
(二)依据班情可操作
制订恰当可行的教学目标是实现“班本化”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如果在制订教学目标时缺乏对可行性的考量,就有可能导致目标导向不够明确清晰,教师依照目标仍旧不知道该如何展开教学;或者是所定的目标根本无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目标和教学变成“两张皮”,教学依旧“我行我素”。因此,在制订“班本化”教学目标时,教师应该关注其是否在班级内切实可行,以此提高目标的有效性,发挥目标的导向性,并能用目标达成度来检测自己的教学效果。
在“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一课教学中,如果直接以“主动发现生活中存在的环境问题,提高自身环境保护的行动能力”为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虽然正确,但过于宏观笼统,缺乏具体实施的方法,势必难以操作。于是,笔者把这一目标分解为两点进行细化:(1)通过小组合作、实地考察、网络搜索、询问专家等方式,了解身边的环境污染现象、原因与危害。(2)通过讨论交流提出对身边环境污染的改进意见,明白保护环境是自己的责任,进一步增强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这样的目标设计,既有教学活动形式的列举,又明确了学生需要达到的学习程度,既利于操作落实,也使得教学重难点一目了然。
二、教学活动:“班本化”教学的关键
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是以学习活动为核心来设计的,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探究,进行道德与法治的自主学习。“班本化”教学的关键是以教材中的范例或情境作为参考,在了解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设计出符合本班学生真实情况的活动。因为教材中的活动范例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学生,如果教师只是照搬教材中的活动,这与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因为道德与法治学习必须以学生现有的思想道德状况为基础,是针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真实问题而进行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具备教学实效。在设计活动时,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以教材中的学习活动为方向性蓝本
虽然教材中的活动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班级,但是教材中的范例是具有典型意义的设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些活动可以作为参考,为教学活动设计提供方向性的指导。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对教材中的活动,或是改造,或是重新设计,也可以增设教材中没有的活动,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读懂教材,理解每一课、每一幅图、每个范例背后的设计意图。
在“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一课中,参考教材原有文字的设计意图后,笔者选用学生们感兴趣的法律条文,组织其设计中国“减塑”法律时间轴,补充了培育学生法治意识的活动。教材中对“减塑行为”并没有过多的活动设计。笔者在教学时引入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招募令”,学生自主选择任务卡,小组合作完成,最后小组上台汇报展示,加深对于“减塑”的认识,也为其之后搜索环境污染、进行调查研究打下基础。
(二)以本班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设计
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离不开自身经验。这些经验是学习新事物的前提,也是基础。各种学习活动,是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唤醒、利用、加工、丰富、提升,而生成的新的生活经验也就是学到的“德”。教师要依据本班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他们感兴趣的活动,要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吸引学生进入课堂,真正参与道德与法治学习,实现自身的道德成长。教学活动中,学生参与度很高,足以证实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在第一课时,笔者一直想用新颖的方式进行导入,力图能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此想了不少方式,比如猜字谜、课前小调查等,但效果一直不太理想。直到有一天在班级活动课上,一个学生兴致勃勃地向同伴介绍自己暑假旅游的经历,他说自己参观了航天城,亲眼看到了宇宙飞船、航天服,特别震撼。听了他的话,笔者当即有了灵感,决定第一课时的导入就采用实物展示的方式,通过摸盲盒的形式,引出塑料这一话题。这样一来,学生看见熟悉的生活用品、学习用品,一下子就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唤醒自身的生活经验,而且这也符合道德与法治教学“来源于生活”的理念。
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得到的观点也不同。笔者利用学生对“塑料发明的利与弊”这一问题的不同观点,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并且让学生们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在辩论过程中,学生进行思维碰撞,由相信到不相信,在不断争辩的过程中,得出塑料发明没有错,过度使用、错误使用塑料才有错的正确观点。当然,在活动过程中,笔者并没有直接评判学生观点的对与错,或者强势性地进行一边倒的站位,而是作为辩论的组织者、引导者,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和自主构建的愿望。
(三)以活动中学生生成的动态资源为契机
由于活动的设计是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的,所以在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很高。这也就意味着活动的设计文本虽然是固定的,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学生可能生成新的经验。而教师要以这些新的资源为契机,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教育,让它们成为不可复制的一道别样的风景线。
比如,在“塑料发明的利与弊”这一辩论活动中,一个学生最开始认为塑料发明利大于弊,所以选择了正方阵营。但是在辩论过程中,她听了同学们说的生活经历,也回忆起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塑料过度使用造成资源浪费的情况,所以又选择了反方阵营。甚至有一个学生在一开始就坚定地选择中立,她表示:“塑料发明没有错,塑料使用有利有弊,人类的正确使用才是最重要的。”在教学中,教师及时抓住这一生成性资源,引导学生得出要正确使用塑料、减少塑料垃圾的正确观点。
又如,学生在交流“减塑”方案时,提到了自己家开的饭店已经开始改变,不再提供一次性筷子、饭盒,教师及时抓住这一内容,强调塑料污染中有“我”的行为,“减塑”是“我”的责任,并及时落实到环境教育中,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进而顺利地引出第二课时的探究任务,引导学生综合利用身边的资源,调查身边的环境污染。从第二课时学生的反馈可以看出,学生自己调研,环境污染不再是他们脑海中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融入了他们的真实感受;同时,有效地强化了学生对生活的参与意识和对社会的责任意识。
总之,“班本化”教学要以适合自己班级学生的目标为起点,以符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的活动为根本,探索出一条适用于施教班级学生的教学之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韩震,万俊人.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