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活动:实现美术教学幼小衔接的有效策略

2024-09-27 00:00:00曹舒婷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4年9期

【摘 要】幼儿衔接的重点不是知识的准备,而是学习兴趣的激发。实践活动能让处于幼小衔接的学生在活动中找到自我,放下心理戒备,进入学习状态。只有重视幼小衔接,实现顺利过渡,才能让学生身心愉悦地尽快投入学习中。小学美术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开展,能有效帮助学生实现幼小衔接平稳过渡、发展核心素养。

【关键词】幼小衔接 实践活动 美术教学

《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指出,幼儿园和小学均是实现衔接过渡的实施主体。幼小衔接的重点不是知识的准备,而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爱学乐学,保护并进一步引发他们的好奇心。换言之,即从兴趣激发出发,从核心素养发展的高度来设计和开展实践活动,这样会更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从而真正实现无缝衔接。《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美术学科第一学段目标主要是针对“造型·美术”来提出的。这一学段一共有5个目标,它对应着第一学段的五个学习任务。单从名称上看,所谓造型,它的一种意义就是塑造物体形象,即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5个目标中有4个目标是针对学生实践提出的,5个学习任务中有4个任务都是针对学生动手实践而提出的。鉴于此,注重学生造型的塑造能力,即动脑动手能力既是这一阶段儿童认识、理解世界的方式,也是美术课程实践性特征的凸显。新课标还指出,要激发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激发他们发现美、创造美的兴趣。而实践活动的开展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爱上美术、爱上美。因此,集任务驱动与情境性为一体的实践活动是实现幼小衔接的有效策略。

一、备视觉盛宴,做参与小主人

对美的发现,首先来自视觉的发现;对美的惊艳,首先来自视觉的惊艳;对美的感知,首先来自视觉的感知。因此,教师要丰富学生的视觉体验,让学生充分享受视觉的美的盛宴,认识到“美存在于生活中”,从而在发现美、感受美、觉知美中爱上美术、爱上美,提升审美情趣,涵养对生命、生活的热爱。教师采用录制视频的方法让学生去发现、去交流、去创造。这一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开展对处于幼小衔接阶段的学生来说尤其重要。

一年级的第一课是“走进大自然”。教材主要是展现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以及学生对色彩最初的认知。教师设计了“五彩缤纷实践园”这一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去园中数一数认识几种植物、动物,数一数看到了多少种颜色。然后利用午休时间带着学生去参观学校的实践园。当学生在实践园里奔跑欢笑的时候,教师一路跟拍录像,记录他们活泼的身影,记录实践园里的每一株植物、每一片叶子,记录那些美好的色彩,并在录像的最后安排了对几个学生的采访。上课伊始,教师播放了剪辑视频,教室里学生兴趣盎然,踊跃参与,一起认识植物,感受每一片叶的不同,感受大自然丰富的色调。一整节课,学生就在这样的兴奋情绪中把这种美好的学习欲望延伸到了大自然广袤天地里的一切事物,去感受色彩的绚烂,去发现自己最爱的色彩,去创想用色彩创造的美学。在接下来“儿童美术馆”的图画欣赏中,学生能自觉感受到色彩带来的视觉享受。在最后的自我实践中,学生兴致勃勃,尝试各种创作方法,创意表达大自然的色彩。兴趣点燃思维的火花,思维导引、激发主动创意实践的发生、发展,让学生成为参与的小主人。

为了让学生能享受更多视觉的盛宴,激发其学习热情,教师对教材逐课进行了研究,发现其中很多内容都可以开发这种视频。比如,关于认识形状的一组教材内容“圆圆的世界”“方方的物”“找找三角形”“形的组合”,以及“拼拼插插”“秋天来了”等。这些内容有的可以直接录像,有的可以由学生带来自己发现的符合要求的图片,配上音乐做成视频,并在每一帧作品上签上提供者的名字与班级,激发学生观看与进一步分享的欲望,从而激发学生感知、表现与创意实践的兴趣,让他们乐在其中,积极做参与的小主人。

二、创想象乐园,做创意小达人

艺术表现离不开想象,创意实践更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幼小衔接阶段学生的想象力尤其表现得奇幻而富有诗意,如果由此去设计和开展实践活动,将会有助于幼小衔接的顺利过渡。为此,教师结合一年级学生刚入学的这一实际情况做了一些关于释放想象力的研究实践。

在开学之初,为了让刚入学的学生适应环境、适应小学生活,教师开发了一些衔接阶段的创意活动。比如“自我介绍”,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外貌和性格特征,把自己想象成一种水果或蔬菜,并把它画出来,添加自己喜欢的小表情,然后拿着创意画进行简单的自我介绍。这是一节创意实践课。有的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了大西瓜,因为他爱穿绿色的衣服,喜欢在家里的地板上滚来滚去。有的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了牛油果,因为他特别爱吃牛油果。有的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了香蕉,因为他特别爱笑,一笑眼睛就跟香蕉的形状一样,弯弯的。

趁热打铁,教师又实施了第二节幼小衔接课——创意课程表。作为幼小衔接课,目标的定位很重要。这一阶段的学生美术语言还不够丰富,想象与创意的展现可能会发生错位,进行创意实践时会受到很多局限,因此这一创意课程表的着力点要放在创意上。教师在备课时觉得“语文”这一课程表内容表达难度较大,但是在学生的创想中语文课所展现的维度恰恰是最丰富的。他们的创意多达数十种,有用汉语拼音“aoe”来表示的,有画出一个汉字“中”的,有画出语文教材部分封面的,还有画出月亮和古代诗人的。其中有一个学生只画了一只茶杯,问其原因,他说,爸爸每次开始看书就会泡一杯茶。这是美的熏陶,既是美学,也是一种生活的态度。给予学生空间,美术就会走进生活、融入生活,才会给学生无限想象的空间,创意的实现才有可能,幼小衔接才会实现无缝对接。

这些幼小衔接活动的开发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兴趣的激发与培养让学生在悄然无声中完成了幼小衔接的过渡,美术课也进入了一个师生其乐融融的良性循环中。在这样的状态里进行美育,美的创造力培养才会变得事半功倍、顺理成章。

三、还手脑自由,做实践小能人

杜威提倡“做中学”。所谓“做”就是实践,即具身参与。在参与中让学生去认识事物,通过亲身经历获得生理体验并以此诱发引导心理感觉,又反向刺激生理更主动深入地经历、体验,进而发现美,产生创造美的冲动。实践性最大的外显特征是必须在情境中具体行动(活动)。教材中有很多相关内容可以通过设计实践活动来创设这样的情境,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亲身经历,在实践中获得快乐,获得亲近感,从而在心理上让他们慢慢接受小学美术学习,并初步发展核心素养。

“形的组合”这一课,主要展示了各种公共场合以及绿化带中的一些关于形的创意组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将其与儿童喜欢的积木、乐高玩具结合起来,鼓励他们用不同形状来创意组合,并为此开展了一个“形的组合创意展览”。在此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将在前几课的学习实践中做成的单品进行现场组合。整个过程,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创意,不否定任何一个学生的作品,给他们充分的信心,激发他们进一步进行创意实践的热情、兴趣。整节课学生实践的热情高涨,创意不断迸发。

“像什么呢”这一课,教师安排学生开展“撕纸”实践活动。儿童本身就对撕、贴、画感兴趣,这样的内容安排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教师首先设计的是撕纸与思考的顺序,接下来设计的是撕纸与想象,教师要求分为两步。第一步,自己撕,自己去联想,然后添画。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从容地去动脑动手,创作实践,甚至可以重撕重添,创作作品。第二步,盲撕与想象的快速产生。“儿童是天生的游戏者”,这个设计有游戏的成分,也有比赛的成分。苏霍姆林斯基说,人人都渴望成为一个成功者,儿童也不例外。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儿童兴趣满满,让儿童的创意始终处在一个高昂的状态中,自觉自愿地做一个实践小能手。最后,教师又提高了一点难度,鼓励学生用掉所有的撕纸,添画联想,创作自己的作品。

实践活动的设计能让处于幼小衔接阶段的学生在活动中找到自我,在具身参与中沉浸其中,放下心理戒备,投入学习、投入实践,从而让他们顺利实现幼小衔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尹少淳.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中美术课程的样貌[J].全球教育展望,2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