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实施策略

2024-09-27 00:00:00王水莲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4年9期

【摘 要】数学教育生活化根据幼儿年龄特征和教育规律,把教学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下,强调在一日生活中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让幼儿在真实的生活背景中获得数学经验,帮助幼儿将数学经验或概念运用于生活之中,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依靠自己的经验,真正理解数学。

【关键词】幼儿教育 数学教育 生活化 教学策略

一、幼儿园数学教育生活化的价值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数学认知”部分提出的第一条目标就是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凸显了其重视生活中数学的教育取向。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教育蕴含在生活之中,教育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他主张把教育与生活完全熔于一炉。虞永平教授指出,幼儿教育更应该回归生活,幼儿园课程更应该生活化。南京鹤琴幼儿园张俊园长指出,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是真实、具体的,容易被幼儿理解,在生活中解决真实的问题,幼儿能更好地理解数学和生活之间的关系,体会到数学的有用和有趣,从而激发幼儿探索数学的欲望。

二、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现状分析

目前,幼儿园数学教育现状主要表现为:一是学科教学,以数学知识体系为依据的幼儿数学教育方式,强调数学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二是主题教学,但由于数学学科知识的特殊性,其很难与其他学科领域相整合,大多是形式上的整合;三是教学内容重外观、轻内化。很多教师忽略幼儿学习材料、师幼间的互动,过度关注教学的“序”,使教师的“教”成为主导,疏忽了活动中的幼儿阅历基点的运用,疏忽了幼儿的阅历关注点及兴趣,疏忽了幼儿在与环境互动中的自我建构。

三、幼儿园数学教育生活化教学的路径与方法

(一)让幼儿感知一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

现实世界里的万事万物都蕴含着数学知识,天上的星星呈点状,十五的月亮呈圆形……在家里、幼儿园、广场等诸多地方会看到由不同的形状拼接而成的瓷砖,这些形状不一的瓷砖是怎样铺满地面又不留空隙的?教室钟表上的数字和接送卡上的数字是同样的意思吗?这些都是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幼儿在一日生活中感受数学,在主题墙饰中渗透数学,在区域活动中融入数学,能够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二)把准备材料的过程变成幼儿学习的过程

如让幼儿制作1~10的实物卡,只要幼儿按一定的顺序绘制图幅,他们就可以在制作过程中感受到十以内的自然数是逐一递增的。

1.在收集材料中学习分类

如对收集的材料按颜色、大小、高矮、轻重、形状、用途等进行分类。

2.在分发学具中学习按规则摆放材料

教师可以邀请幼儿来当“小助手”,引导幼儿按要求摆放材料。如每张桌子发两份操作卡,每份操作卡配两个学具袋……幼儿在这个操作过程中,可以主动获取有关数学方面的经验。

让幼儿参与准备材料的过程能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以更高的热情投入活动中,这样就把准备材料的过程变成了幼儿学习的过程,同时促进了幼儿数学经验的积累和数学能力的培养。

(三)在与环境互动中提升数学认知

1.在与环境互动中感知集合与模式

扑克牌是生活中常见的娱乐工具,可以怎么玩呢?如“分家家”(集合),扑克牌怎么分?分几类呢?(模式)。如AB模式排队,教师分享了幼儿的新玩法,因势利导发现更多模式,如ABB,AABB,ABCABC……不少幼儿甚至大人都对数学有些畏难心理,但只要为幼儿营造一个亲切且有趣的数学世界,让他们意识到日常生活是数学知识的来源,数学就不会那么“难”了。在一日生活各环节,教师可采用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将模式渗透到幼儿的生活中。

2.在与环境互动中理解数与运算

一日生活皆课程,每天早晨幼儿来园后吃早餐时,总能听到这样的声音:“还有小朋友没来。”“他今天又迟到了。”“我早上赖床了。”……幼儿的“碎碎念”引发了教师的思考。在签到几天后,教师发现幼儿在尝试签到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数字顺序错误,表格中没有当天的日期,对时间概念不清晰。男生来了多少?女生来了多少?一共来了多少?怎样统计自己一周的缺勤、迟到天数?这是幼儿在生活中遇到的真实问题,幼儿的困难真实地展现了他们还未完全掌握数的意义及运用。利用身边每件印有数字的物品、每一次有数字出现的场合,都能让幼儿寻找并思考该数字表示的实际意义,经过无数次的归纳,幼儿渐渐地就能明白,看似纷繁多变的数字,其根本意义不是表示量上的变化(基数意义),就是表示顺序上的先后关系(序数意义)。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观察能力和主动探究思考的品质,对幼儿抽象思维水平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3.在与环境互动中学习比较与测量

新学期开始了,大班幼儿对走哪个楼梯到新教室更近有争议。于是,幼儿便开启了对“寻班路线远近的比较与测量”。

探索一:比较远近。

幼儿先对路线的远近进行猜想,并记录自己的猜想结果。从记录的结果看,每组的猜想都不一样。于是,幼儿去实地考察。经过实地考察及比较,得出结论:3个楼梯到教室的台阶数量一样多。

探索二:测量路程。

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有幼儿发现楼梯台阶外还有平地没算到,幼儿都愣住了,有几个幼儿讨论了起来:“平地怎么算?”

在探索测量的过程中,幼儿不仅说到了测量的工具、方法,还提出了测量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比如:一个接一个,首尾相接。幼儿还了解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测量工具,如卷尺、皮尺、直尺、三角板等,并掌握了测量的方法,这些都表现出幼儿在整个过程中进行了不断的思考,且进行了充分的探究,为接下来的测量活动做好了充足的准备。通过不断地比较与测量,最后幼儿得出结论:二号路线最近,三号路线最远。

4.在与环境互动中感知空间与图形

小团团特别喜欢玩积木,经常可以一个人在建构区里玩很长时间。区域游戏开始了,小团团又去了建构区,只见他正用七巧板拼一只小鸡,教师感到有些惊奇,于是和他一起玩起了七巧板。“我想拼小猪。”小团团停下来说,“老师,拼不了。小猪的鼻子圆圆的有两个洞,我们没有材料。”“有没什么物品可以代替一下?”小团团想了想,拿来两个圆形小扣又开始和教师拼装小猪。

教师可将正方形、等腰直角三角形(投放的数量呈倍数关系,如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正方形)等图形卡片投放在数学区,鼓励幼儿利用正方形和等腰直角三角形卡片等进行拼图,通过移动、翻转、旋转、连接等操作,拼出示意图的图形,从而进一步激发幼儿对图形的探究兴趣。教师还可丰富幼儿空间方位识别的经验,引导幼儿运用空间方位经验解决问题。比如,请幼儿取放物体时,使用他们能够理解的方位词,如把桌子下面的东西放到窗台上,把花盆放在大树旁边等。平时教师可以用多种方法帮助幼儿在物体与几何形体之间建立联系。

5.在生活中培养幼儿的估算能力

提起估算,大部分成年人更多的是从技巧上来考虑怎么能估得更准。但对于幼儿来说,估算教育的真正意义与影响在于培养幼儿对问题质疑、猜想和思考的习惯,培养和建立起幼儿的创造性人格特征。散步时,看到骑行区的车,可以让幼儿估一估车有多少辆,看谁估的数更接近,重点讨论是怎么估的,怎么想的;晨间点名时,先不必忙着统计人数,可以报出前一天到园的人数,让幼儿估一估今天到园的人数,想要估计出今天到园的人数,那就要根据昨天到园的人数提出猜想。因此在估算的过程中,幼儿会逐渐意识到想要对某一事物或事件进行推断,必须有一个前提、一个依据,而不是盲目地凭空乱猜。

(四)提倡“多元表征”,促进思维发展

教师要提供不同的表征方式让幼儿去感知,鼓励幼儿基于具体实物图片和符号等对概念的表征方式进行转换,这样不仅有助于加强数学联系,同时也会有助于幼儿的数学思维更加流畅。

数学知识的获得,是一个在头脑中重新建构的过程。数学教育生活化建立在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数学学科特点的基础上,引导幼儿与环境互动,使其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依靠自己的经验,从而真正理解数学。

【参考文献】

张俊.给幼儿园教师的101条建议·数学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