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交流活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实践研究

2024-09-27 00:00:00程启亮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4年9期

【摘 要】学生开展交流前,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地探究,先独立思考,留下思考的痕迹,让思维看得见,再在组内交流,让人人都能有交流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交流发现不同的方法,体会合作交流学习的乐趣,同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引发质疑。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积极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前提,它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学生心情舒畅,就能迅速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从而乐于思维、敢于质疑。

【关键词】数学交流活动 质疑能力 合作学习

一、问题的提出

小学阶段是儿童思维发展、习惯养成的起步阶段,学生养成良好的质疑习惯,具有一定的质疑能力,对其以后的学习,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新课标提出,要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作为现代教育所倡导的重要的核心素养之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内在动力,而创新的源泉就是质疑能力。新课改以来,教师往往以大的问题板块设计教学,而问题探究式教学方式是以问题为主线。安排小组交流活动、集体展示汇报成为当下学生自主学习的主流。在汇报交流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然而,对某一板块教师设计的核心问题的交流,不同人的看法也不相同。在交流活动中,班级里每个学生都赞同汇报者的想法吗?学生有自己的疑惑吗?他们敢于提出自己的疑惑吗?经过几年的持续跟踪研究,笔者发现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薄弱。疑问的提出,首先是学生主动思考的一种体现,把自己的疑惑大胆地表达出来,这就是主动学习,能使学生真正主动地建构知识。那么,在交流活动中善于发现、提出有针对性、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在课堂中敢问、想问、会问,这是一个需要教师深入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二、形成原因的分析

是什么原因造成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意识薄弱呢?首先,受传统课堂教学观念的影响,传统的做法是以教师上课提问为主,教师关注学生回答得怎么样,而学生缺少独立思考以及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机会。其次,传统教育中教师是课堂的“权威”,是知识的“拥有者”,学生不敢提出问题,认为有问题都是自己的问题,害怕出现错误,被同学嘲笑。

三、数学交流活动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策略

(一)营造和谐的师生交流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课堂上,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对待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更应该倾注爱心和耐心,使其深切地感受到教师的爱和关注,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缩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角色距离,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

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积极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前提,它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学生心情舒畅,就能迅速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乐于思维、敢于质疑。因此,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交流时,教师要允许学生说错,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思维跳跃。学生说错了,可以请其他学生补充或者纠正,不要抢学生的话,要让他们充分地表达。呵护学生的提问热情,关注学生质疑的声音,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提出自己的困惑,当学生说错时,往往会有些同学讥笑,这时教师要及时制止,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明白这才是真正的学习。教师要营造和谐的师生交流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

(二)学会交流,为质疑创造条件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学习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笔者长时间执教小学五、六年级,发现每一届学生刚接手时,学生的小组交流意识薄弱,面对现实情境,小组交流往往是个别学生的“独讲”,对于交流的内容是否正确,学生没有辨别意识,只是盲目地听从。甚至有的学生一到交流时,便和组内同伴有说有笑,当作是课堂放松的时间,等交流结束,便默不作声,只是作为听众接受别人的观点,缺乏自己的思考,这样的学习是不深刻的,交流也是流于形式的。面对这样的现状,笔者也在反思:为什么学生不会交流?为此,笔者在新接手班级时,重点训练学生如何交流,帮助学生学会认真听同伴讲、听教师讲,并总结和反思自己在教学时对交流的问题或者情境设计得是否恰当。

经过实践研究,笔者发现学生有效合作交流的前提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或者是对学生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对此学生乐意分享交流,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教师提出“一题多解”的问题,或者提出学生易错的思维定式问题、一题多变的对比问题和有一定困难的问题,适合开展小组合作交流,学生能够就此展开充分交流。

笔者在执教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单元中“整数除以分数”一课时,出示问题:把4个橙子分给小朋友吃,每人吃个,可以分给几人?着重引导学生列式4÷,再分析怎么计算。学生自主探究将答案计算出来,不少学生已经知道4÷=4×2;有的学生采用画图的方法,画4个圆表示4个橙子,每个橙子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个橙子,每个橙子可以分给2个人吃,所以一共可以分给8个人,4÷=8(人);有的学生用4÷=4÷0.5=8(人)计算;还有学生运用商不变的性质计算,4÷=(4×2)÷(×2)=8÷1=8(人)。这么多方法,说明学生对部分知识掌握得还不错。但这时一名女生面露难色举手提问:“为什么不可以把4÷变成×等于呢?”“是呀,计算分数除法是转化成分数乘法,为什么不可以这样转化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学生立刻举手回应:“人数不可能是人的,人数是整数,答案不对。”“被除数不变,只能变除数的倒数,除号变乘号。”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许多,学生的疑问解决了。课后笔者发现,以往每届学生中都有不少学生不会将分数除法转化成乘法,这节课后很少有学生不会转化的现象,这正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质疑交流的成果。

(三)多元表征,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

“表征”是指对事物本质的揭示、阐明。教师设计的自主学习过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自主探究。学生开展交流前,应充分探究,先独立思考,留下思考的痕迹,让思维看得见,再在组内交流,让人人都能有交流的机会,从而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例如,笔者在教学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整数”一课时,在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的基础上,出示问题:“每朵绸花需要米材料,做3朵这样的绸花一共需要几分之几米?”学生能正确算出×3。再出示第二个问题“做5朵绸花需要几分之几米?”并出示活动要求:(1)把你的计算过程表示出来;(2)联系我们学过的约分知识,你能不能想到简单的计算方法;(3)在组内交流你们的想法。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学生的表征方式不同,有画图研究的,有先计算再约分的,还有先约分再计算的,甚至有用5个相加得出答案的,这些方法都能很好地解决这道实际问题。但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是先算3×5,作为得数的分子,再约分的。为了让学生对这个问题有更深的感受,笔者设计了一个“比一比、赛一赛”的课堂活动:计算“×18”。一、二两个小组用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三、四组用先计算、再约分的方法。然后交换再算一次。之后组织学生交流,学生发现:用先约分的方法可以把数字变小,计算起来比较方便。

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过程的主动参与者。笔者认为,对于要给学生讨论交流的问题,教师需要创设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再进行交流。真实的学习应当置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学生主动发现和感悟知识,这样的学习才是深刻的,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活动经验,才能切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不仅会解答,更重要的是学会质疑。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才能掌握自主学习方法,进一步培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胡力波.小学数学教学中质疑能力和发散思维的培养[J].学周刊,2013(5).

[2]谭彩虹.提高小学生质疑能力的数学课堂教学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