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应乡村佳景 “联”接时代强音

2024-09-27 00:00:00吴宏伟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4年9期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要求一线教师准确理解语文课程基本理念,把握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规律,根据课程内容创造性地开展语文教学。常州市武进区戴溪小学结合多年开展诗联教育的实践案例,立足儿童视角,基于素养提升,加强以联育人方式的研究,实现以联育人活动设计的优化,将立德树人、服务乡村和自我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关键词】乡村学校 课程改革 以联育人 育人路径

一、基于学校文化背景,紧握以联育人方向盘

戴溪小学坐落在常州市武进区洛阳镇,南邻无锡马山太湖,东接蜜桃之乡阳山,是清代著名史学家、诗人赵翼的故里。这里物产丰富,人杰地灵,是一座文韵鼎盛的千年古镇。在新的发展阶段,洛阳镇紧抓机遇,致力于乡村振兴和产业升级,力图打造江南乡村发展的新模式。

戴溪小学办学近120年历史,是一所百年老校,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国家级楹联、诗词教育基地,学校极富诗联育人内涵。戴溪小学的学生基本都是乡村子弟,有着天然的乡村基因,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不能忽视他们的存在。因此,戴溪小学自然选择了诗联作为学校育人的创新实践方式,挖掘整合丰富的家乡名人资源,勾连学校乡村,拓展学习空间,加深实践体验,使学生在得天独厚的乡村场景中濡染文化气息,从而达到在乡村生活场景中育人的目标。

基于内外因素,戴溪小学从自身特点出发,从乡村喜闻乐见的场景入手,从人、物、景、事着眼,把文化和育人理念融合到课堂、学校、学生、家长、社会等各个方面,让诗联文化浸润到乡村生活的各种场景,从而将立德树人、服务乡村和自我发展有机结合,形成了基于乡村生活场景以联育人的创新实践,从而为守护乡村文化根脉、畅通乡村生态绿脉、壮大乡村经济动脉,贡献自己的时代力量。

二、基于乡村生活场景,探寻以联育人新路径

(一)微雕:文化内涵

校园文化是学校育人的主要路径,学校要善于把品位独特的校园文化时时处处进行转化,如微雕,形成浸润学生修养的育人文化景观。

戴溪小学作为一所规模不大的乡村小学,结合自身条件,从已有内容提炼出一园、一像、一石、一廊、一室、一窗,潜心融合乡土文化,形成文化的观察、挖掘和创设。例如,观赏学校的标志性建筑赵翼塑像和云崧廊,师生绘就这样的佳联:“云崧廊下染书声振韵;瓯北门中唱史册回音。”

学校鼓励师生在绿化标语、食育文化、班风口号等方面进行个性化创作,使大家在耳濡目染中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比如,为进一步美化校园,戴小师生以节水、爱水、惜水为主题,积极创作楹联。“一径绿苔凝晓露,半川鲜草聚晨霜。”“心铭节俭涓涓润,德育栋梁处处荣。”学校的花圃、草坪、健身设施、水池旁等都布置了他们专属的节水对联,在潜移默化中师生的绿色理念得到了浸润。

学校注重学生积累,开展楹联考级对对碰活动,还依托各类活动资料,编印诗联专辑《雏莺鸣溪》14期。微雕形式、精雕内涵,满足了学生的兴趣追求,开阔了学生视野,陶冶了学生情操。

(二)融合:课堂场景

戴溪小学创造性地在课堂中设置“每日一联”,将学生的姓名与所学内容有机结合,促进课内文化与学生实际、家乡历史文化相结合,激发了学生兴趣,使课堂有家乡的味道,有乡村的气质,更有精神的内涵。在《观潮》教学中,教师拟写“钱塘百里起澎湃,古镇千家念莉菲。”(联中有钱塘江和学生的名字莉菲);在《“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中,学生吟诵“履险心尤静,临危志不渝”,心头增添的是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担当。每一课都有文化的启蒙,激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以更广阔的视野去触摸生活,提升振兴家乡的使命感。

(三)共情:文化自信

1.嵌名怡情

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嵌名联,黄琴芬教师的是“琴韵丝丝生雅趣,芬芳朵朵醉轻尘”,陆敏雅教师的“敏心早立凌云志,雅德频传接力人”……这些联韵中所表述的正是教师们的教育初心。

根据学生的爱好和性格等,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副专属的嵌名联。一诺同学像春天一样温暖有光,而且爱读书,“一诺添春色,千秋润墨香”应运而生;佳怡同学喜欢写作,师生合作完成“佳文影照花含雪,怡玉光腾彩作虹”。一副副嵌名联书写成春联,送给班里的每一位同学。学生在其中探寻嵌名联的格式以及意思。春节,和家长一起探寻贴春联的习俗,张贴自己的嵌名联。亲朋好友登门时,向他们讲解自己的嵌名联和有关楹联的知识。就这样,对联文化悄然走进百户千家。

2.假日融情

中华民族有悠久的文化,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一个传统节日在不同的地方都会有不同的习俗。为传承好这些风俗,戴溪小学自觉将每一个传统节日与本地习俗吸收容纳,通过嵌名联,以讲节日联故事、和家长一起解读嵌名联等方式让学生与节日融情,提升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

新春佳节,师生挥动椽笔,共同绘就春联——“健足千行,陌上奔牛歌若画;雄风一啸,花间隐虎卧如山”“潜海大鹏舒羽翼,啸天乳虎显神威”“虎添双翼齐追梦,凤舞九州共庆春”“虎岁三春暖,丰年万户新”,构筑了“联墨飘香”书联一体的生动育人场景。

3.赠联展情

当代之美,莫过于乡村风俗,不同的乡村都有独特的人文传承和乡土风情,别具一格的乡土人情催动了乡村文化的积极发展。戴溪小学将经济、人文、历史等与育人创新相结合,描摹出乡村生活场景新生态。

在乡村婚宴上,戴溪小学师生将创作的嵌名婚联赠送教师、亲朋,以新颖的形式、独特的寓意,让乡土风情至深至心融合。

(四)联通:乡村空间

美丽新农村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一幅幅波澜画卷正徐徐拉开。学生是时代的见证者和未来的建设者。该如何建设美丽乡村?戴溪小学积极打造校外新空间,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乡村,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感受,亲身体会,以真实的乡村情景冲击观感,用具体行动服务乡村振兴。

学校联合村委社区,打造了劳动诗联基地,为乡村小菜园拟写对联:“五龙驭水千村秀,四季来财万户欢”“花月满溪邀挚友,稻粱万顷枕丰年”。一副副对联,是戴溪小学师生对守护文化根脉、畅通生态绿脉、壮大经济动脉的向往和期盼。

(五)根植:育人家园

儿童是乡村的未来,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在儿童的记忆中植入乡村情怀和记忆,更能为乡村留住人才。戴溪小学通过嵌名联毕业祝福的形式,为每一个学生拟写毕业嵌名联,并以嵌名联为特色设计文创作品,开展以嵌名联为主题的毕业季系列活动。让每一个学生在内心深处都植入时代基因,让家园情结催动他们的内心情感,用真情、温暖鼓励他们学有所成,以便更好地为乡村振兴服务。

三、基于对联活动创新,耘获以联育人新成效

(一)搭建通道,构筑育人生态

通过育人场景的创新,搭建与乡村生活的互联通道:融合环境资源,创优教育路径;融汇多种资源,创生育人要素;融合生活土壤,创设体验空间。以此实现育人由校内向校外的自然衍生,构筑循环绵延的乡村育人文化新生态。

(二)开发课程,践行育人目标

通过育人场景的创新,链接师生的多元学习和多彩生活,提升他们的想象力和审美鉴赏力,开发他们的内驱动力和潜在智慧,唤醒他们心中的乡土情怀,初步践行乡村生活场景育人新目标。

(三)整合提炼,擦亮育人品牌

通过育人场景的创新,戴溪小学将散乱的文化星点,提炼概括、集束成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育人品牌。在擦亮品牌的过程中,学校获得了极高的育人品牌效应,联教特色大放异彩。2023年,戴溪小学以“小楹联推动乡村新文化建设”项目,潜心实施由上海新课程研究发展中心组织的“振兴乡村教育共同体语文‘新教学’实验课题”,获评“先进集体”称号,获得专家的一致肯定;《中国楹联报》、武进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多次报道戴溪小学诗联育人事迹,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 2023年,全国诗教进校园暨诗联特色课程展示活动在戴溪小学举行,获得各省市诗联协会领导、市区教育系统专家以及当地乡贤、社会群众广泛好评。

四、基于时代声音融合,积累以联育人新经验

(一)守正创新,主动作为

在探索过程中,学校守好文化根脉,改革创新理念,主动寻求师生进步、学校发展的最佳路径,以敢想敢干的闯劲、不懈坚持的韧劲,走好以联育人之路。

(二)兼容并蓄,全面覆盖

在实践过程中,学校促成了大部分师生的成长,但还有部分师生在乡村育人场景的创新中缺少获得感。下一步要全方位覆盖,扎实推进育人模式创新,让全校师生个个有习得、人人有成长。

(三)回应时代,推进融合

在实施过程中,学校要抓住乡村发展的节拍,跟进乡村发展的步伐,推进乡村育人场景创新的有效融合。通过乡村生活育人场景的营造,让乡村教育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让乡村教育反哺乡村发展,为乡村振兴增底蕴、铺底色。

学校通过乡村生活场景育人方式的创新,更好地彰显教育个性,包容师生天性。在时代进程中,学校师生触摸乡村之美,欣赏乡村之美,进而迸发出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壮志豪情。

【参考文献】

陈时见,胡娜.新时代乡村教育振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