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时代赋予美育新内涵,“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的“四美”理念深入人心。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以美育人”已成为建设素养型艺术课的课程标准之一,这又进一步促使新时代美育理念的快速落地与具体实施。因此建设校园美育融合艺术课程、提升学生的审美艺术至关重要。融合校园美育,实现艺术课程的育人目标,需要与小学美术课程理念相融合,需要与教师教学理念相契合,需要与本土、本校文化相结合。
【关键词】校园美育 艺术课程 美育融合
根据《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了艺术创作和社会实际应用,学生需要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综合运用,并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为满足学生在学校或社区的学习或生活需要,帮助其设计和创作作品,形成创意设计意识,增强为社会服务的责任感,学校和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设计要有实用功能和审美价值,以及传递社会责任的设计原则。当下,校园文化建设已经成为教育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使之在特定环境中能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塑造美好人格。
以美育人,全面提升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建设校园美育融合的艺术课程,需要与小学美术课程理念相融合,需要与教师教学理念相契合,需要与本土特色的校园文化相结合。
一、与小学美术课程理念相融合
小学美术课程注重美感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强调艺术体验,注重课程的综合性。小学美术教育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在创造性、感受力、审美性、人文性等方面,呈现出突出的优势和特点。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美术课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校园美育融合理念将美术与自然、社会、科技有效融合,使得校园文化走向大众化、生活化,与学习和生活的环境融为一体,呈现“课堂—班级—学校—家庭—社会”的包围式辐射;同时又注重打造艺术创意教育环境,立体多样、色彩鲜明,富有人文特色。美术学科对校园文化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可以为艺术熏陶创设一种积极向上的情境,在校园营造一种美好的愿景。美术教育活动的成果内化了精神文化和学习理念,内化了价值观、人生观,内化了道德的浸润,引领学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这些价值和理念在学校的各种环境中渗透,形成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规范行为的精神文化氛围。一种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浮躁的心灵,不断促使学生养成高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学习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使学生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在学校“四楼艺术长廊”内,张贴了各个班级的优秀美术作品,且根据不同媒材及创作形式划分区域。学生通过对各类优秀美术作品的欣赏,对校园文化有初步的认识,既增强了见闻,又能激发对美术课程的兴趣。一楼开放式长廊里,有语文与美术结合的相关诗画作品,激发学生在艺术熏陶之下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心理健康节”,融合心理教育,在二楼长廊展示美术手工类作品,学生静态诉说心里的小秘密,以充分发挥美术与其他课程协同育人的作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科技创想节”,全校师生协同创作,绘制巨幅探究作品,大型的科技创想画承载着“创新、创想、创造”的校园文化,关注艺术与自然、生活、社会、科技等多个层面的关联。
二、与教师教学理念相契合
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引领者和领路人,应倡导让美术回归生活,拓宽美术教育的边界。美术教育重在感受和体验,美在和谐、美在完美、美在生活、美在客观、美在主观都是美术育人的基本观点。优秀的教学理念,往往能让学生更迅速、更快捷、更深刻地体验上述观点。时代在进步,优秀的教学理念如雨后春笋,比比皆是,优秀的美术作品更是层出不穷,墨守成规和故步自封都是对学生和自身发展的画地为牢。因此,与本校学生特性、与课程设计特点相契合的美术教学理念显得弥足珍贵。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法来促进美育融合艺术课程与教师教学理念相结合。
一是采用开放式命题。传统的美术创作,题目单一且往往容易脱离实际生活。因此,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用开放式的命题,将创作主导权交还给学生。例如,传统命题创作“暑假生活”,学生的作品大多单一,教师运用开放式命题 “我希望的暑假”,学生立即思如泉涌。引进课前导学单,开放式地让学生感受相关内容,并对板块内容提前有充分的了解及感知。
二是多方式引进教学手段。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黑板、卡纸、优秀作品占据重要地位。教师可以多方式引进教学手段,如利用在线平台和数字设备获取学习资源,运用新型电子媒体欣赏并创作作品,去喧闹的街心公园观察自然百态,去博物馆欣赏历史文物,等等。
三是合作式创作美术作品。在融合课程中,以小组协同合作的方式利用多种媒材来完成课堂作品,并利用课堂中的生成性,这既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又能极大地促进同学之间的情谊。当一个个集体作品呈现在学生眼前之时,学生就能领悟到团队的力量大于个人力量之和的道理,从而极大地促进学生今后的发展。
三、与本土特色校园文化相结合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必须有效地结合学校的文化建设品牌和小学生个性特点及学情分析,开发出融合本校特色校园文化、契合本校校园氛围、体现本土文化特色的小学美术融合课程,这才是以美育人的真谛。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将美术课程与本土文化和校园文化相融合,通过考察校内外文化的方式,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具,提炼出适合本校教育发展的校园文化,以此来开发出校本小学美术融合新课程。教师可以结合学校文化观察、校外文化考察、教育专家指导等方法,将提炼出的校园文化融进校本小学美术课程。同时,在校园美育融合理念中加入本土传统文化的色彩,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校园文化要积极渗透到各个角落,保持长久性、连贯性,从而效提升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学生的视野。
以学校所在的常州市为例,从对本土文化的开发做起,“江南园林”“常州梳篦”“中华恐龙园”等多处本土文化因子均为可取素材;“水墨国画”“梳篦社”“班级板报”等多个小学美术课程均可相互融合。通过课程探讨和教育目标思考,教师尝试进行课程设计和教学架构搭建,选用适当的教具,进行多形式的展现,不断优化和改进课堂实践和研究的过程,最终形成校本小学美术融合课程。
学校基于新课标背景下美术学科的“四性”课堂特质,推进学校课程的融合,强化学科课程的关联性、综合性、层次性,实现学校课程的综合育人价值。例如,执教苏少版美术三年级上册《动物装饰画》一课时,教师巧妙借助数学几何图形突破重难点。通过数学七巧板抓住动物图案简洁化特征,引导学生大胆运用几何体变化动物造型,更好地去创造一幅优秀的动物装饰画。前期引入传统文化中的十二生肖形象,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从而为后期变化动物造型奠定基础。教师要善于多方位、多层次地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实施美育,学科之间要加强融合,要多角度、多样化地实现“五育”并举,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艺术素养在各方面都得到提高。
以苏少版美术四年级上册《老房子》一课的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大自然中丰富的美术材料、感悟其深厚的审美要素,教师可以联系常州“青果巷”中的真实景象引导学生创作;寻访家乡的老房子,思考如何运用美术语言描绘门墙瓦舍,线上、线下寻访家乡的古民居,并感受其门墙瓦舍特征;开展VR旅游,化身导游,感受经典民居之美;绘制时,将经典民居与家乡特色相融合,增强家乡文化自豪感,让学生在美术活动中发现艺术之美,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充分深挖本土文化资源,将当地的特色传统文化融入小学美术教育。
【参考文献】
[1]王英.问题与对策: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以美育人”探赜[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36).
[2]刘冲.走出学校美育的认识误区:兼论学校美育的课程化实施[J].当代教育论坛,2021(1).
[3]杨君昇.浅谈中国传统工艺美术鉴赏中的“以美育人”[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