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和”文化引领下的学校办学特色研究

2024-09-27 00:00:00周玲棣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4年9期

【摘 要】无锡市柏庄实验小学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老校。学校以“和而不同”为办学理念,在“至和”文化的引领下,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以和致远,生命共成长”的美好愿景。通过创建育人环境、健全管理机制、架构课程体系、打造教师团队,深耕内涵发展,提升办学品位。

【关键词】“至和”文化 育人环境 管理机制 教师队伍建设

无锡市柏庄实验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学校基于城郊结合的特殊地理位置、深厚的文化传承和对办学的校本思考,不断明晰办学的价值追求与独特视角,提炼出“至和”学校文化。

“至和”的“至”是“到”或者“达到”之意,“至和”就是“走向和谐”或“达到和谐”,它既是过程,也是目标。“至和”文化主张“尊重个性、尊重差异”,它的核心要素就是“和而不同”。在人文关怀日益凸显、生命价值倍受关切的今天,“至和”文化价值取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创设“和雅”育人环境

学校将“至和”文化理念有机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以“环境优雅、文化浓厚”为目标,对学校文化内涵、硬件设施、生态环境等进行整体规划和构思,注重打造流动的物型空间场域,让每一个景点、每一条走廊过道都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体现鲜明的“至和”特质。

(一)亮出地域文化特色

“惠山泥人”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无锡地方文化的重要标识,学校利用地域资源优势,依托江苏省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项目“泥塑惠人:非遗项目的校本化‘活态’传承”,重点建好主体性特色场馆“少儿泥文化研究院”,打造“一墙一廊”“一园两馆”等空间场域,让师生一进校园就浸润在浓浓的泥韵雅境中。“百子阿福墙”由百余个大小不同的彩绘阿福“团在一起,喜笑颜开”,展示的是柏小人“以和致远,积极向上,抱团发展”的办学理念;“中国泥文化长廊”,展示了全国各地的泥文化元素,让师生领略“和而不同”的泥文化特色。

(二)展示师生成长足迹

结合儿童天性及年龄特点,学校积极创设安全、愉悦、自由的活动空间,让师生在整洁、雅致、充满文化气息的校园中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艺术熏陶和思想感染。学校加强走廊文化建设,规划设计特色鲜明的楼层主题,完成经典诵读小剧场、红石榴家园、雏鹰之星图书码头、学科主题节特色作业展厅等场域建设。鼓励师生利用走廊过道、教师办公室、班级天地展示个性化作品,让更多的师生成为参与者、创造者、分享者,让“至和”意蕴的文化符号随处可见,使校园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和学习乐园。

二、健全“和畅”管理机制

学校实行两校区一体化管理,积极创建“和谐正气”的工作氛围,努力探索“以目标凝聚人,以机制激励人,以真情关怀人”的执行机制,秉持“和睦共处、合作聚力、协作致胜”的管理理念,用刚性的管理制度守好教育底线,用柔性的人文关怀理顺教师心气,达到“上下一心,和谐畅通”的管理境界。

(一)让制度更规范

制度管理是营造学校良好教学氛围的前提,只有通过各项制度的有效执行才能保障管理理念的落实。学校制订出台《柏小质量管理手册》,对《三年发展规划》《文化建设方案》《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方案》《教师月考核细则》等做了更合理的修订,对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及时研究、及时完善,让制度具有“生长性”,能够适应新形势,做到各项工作有章可依、有序规范。学校尤其注重制定激励性的制度,目标指向“进步”、指向“发展”、指向“协作”,如《优秀教研组(备课组)评选方案》《青蓝工程优秀师徒评选方案》等。学校加强过程性管理,每学年各条线各部门都有具体实施计划,每学期有目标管理要求,并分解落实到位,真正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

(二)让管理更民主

学校坚持“让每个孩子获得最适合的发展”的办学理念,提升全校教职工和家长的认同度,彰显学校文化的激励作用。充分发挥教代会、理事会、家委会等组织在学校民主管理中的参谋和监督作用,坚持校务公开,涉及重大事项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安排时,学校倡导师生家长自由表达,鼓励大家建言献策,通过校务委员会、行政会议、教职工大会、教代会等规范程序,多渠道地听取意见与建议,体现民主管理,提高决策水平。学校在校园网上专门开辟《校务公开》栏目,主动接受家长、社会各界的民主监督,并定期开展“家长督学、护学”活动,更好地整合各类资源为学校服务。

(三)让人文更凸显

学校承认、包容、尊重师生个体差异,形成“每个人都很重要,每个人都独一无二”的共识,激发师生生长内驱力,守护师生发展多样态。学校努力为师生减负,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关爱师生成长、关心师生生活、关注师生健康,提升师生幸福感。如教师节走访新教师、春节与留锡教师过年、为患病师生捐款、帮扶特殊儿童……同时,大力倡导“团队作战”理念,不让一个师生掉队,关注过程、关注薄弱,积极创设团结协作的氛围,凝聚人心、融洽关系,做到思想上“合心”、工作上“合力”、行动上“合拍”,在悦纳中包容差异、在对话中携手前行、在分享中跨越发展。

三、架构“和融”课程体系

在“至和”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学校整体架构课程体系,注重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程,倡导“和而相融、融而不同”的课程理念,紧紧围绕课程标准,着眼学生自主发展,建设具有柏小印记的课程体系,让课程育人理念转化为生动实践。

(一)有效实施国家课程

学校大力推行“课题进课堂”教科研策略,以课题为龙头、以校本教研为抓手、以课堂为主阵地,积极探索“和乐”课堂教学新样态,提炼“和乐”课堂新内涵。学科教学以提升儿童“核心素养”为目标诉求,依托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观察·支持’儿童学习的教学策略研究”,以观察为手段,从“教学目标达成度”“学生主体参与度”“课堂提问有效度”3个维度,寻求“应生性讲解”“尝试性自探”“项目性研学”等支持策略,创设“探究的课堂”“活动的课堂”“合作的课堂”“开放的课堂”,助力学生学习生长。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立项课题“‘双减双高’背景下的小学作业的创新研究”,将作业设计纳入课堂建设范畴,以作业改革促进课堂转型,通过“内化式”“体验式”“协作式”“项目式”作业体系,精心设计阅读分享、科学探究、体育锻炼、劳动实践等不同类型的特色作业,创设丰富生动的作业场景,让学生动起来、做起来、试起来、创起来。学校积极建构“+阅读”课程,通过顶层设计、资源开发、内容整合等方面积累了许多典型案例,实现了从项目式阅读走向与生活世界融通的阅读、从单纯的课本阅读走向场景式体验性阅读。

(二)积极规划校本课程

基于儿童需要,学校依托百合少年宫、课后服务等阵地建设,合理规划校本课程,以“面向全体、开发潜能”为宗旨,基于“学校特色、教师特长、学生特点”进行合理安排,增强课程的丰富性、多样性和选择性。低中高年级分别开设每周一节的围棋、羽毛球、泥塑、足球和棒球课程。每周五下午全面开设百合少年宫“菜单自选式”课程,共有60多个活动项目:惠山泥人、“IT”部落、围棋、管乐、棒垒球、足球等。合唱、舞蹈、管乐、棒球、泥塑等校级社团,每周活动3次,由专职教师精心辅导,培养学生艺体特长。学校努力开发课后服务课程,主要包括艺术类课程、运动健康类课程、学习生活技能类课程、情商课程等,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三)着力打造品牌课程

在原有泥塑校本课程的基础上,学校不断完善课程,从美术学科特色、美术课程特色上升到“泥塑惠人”主题式课程。深入挖掘“泥塑育人”价值,目标指向学生品格的提升、动手实践的体验、工匠精神的熏陶、优秀文化的浸润。致力建设“泥塑惠人”物型课程,让学生在分享泥塑故事、推介泥塑人物、传播泥塑成果、演绎泥塑经典等场景化、活动化、主体化的实践活动中增强体验、收获成长,真正实现用课程惠泽儿童发展,走出了一条课程育人的创新实践之路。

四、打造“和美”教师团队

“和美”教师是实施“至和”教育的关键力量。学校以“知性美、德性美、行为美”作为教师发展总要求,为教师提供支持性组织环境和发展平台,构建适应教师发展的运行机制,倡导“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协作理念,打造德艺双馨、和融共进的教师群体,实现“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的美好样态。

(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学校以市教师发展示范基地校和区“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为引领,紧扣“铸师魂、扬师风、锻师能”核心目标,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一是将“爱与责任”作为师德教育主线,倡导教师做精神“明亮”的人——内心纯净、积极向上、富有童心。完善学校、社会监督机制,重视学生、家长对教师的评价,通过“感动柏小年度人物”“柏小最美老师”评选等活动,宣传弘扬身边的先进典型,以目标激励、榜样示范的方式引领教师发展。二是依托区阅读示范基地校建设,提出“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的阅读主张,建立“快乐读书吧”,精选书目,阅读经典,让教师在悦读中“拔节吐蕊”,积淀人文素养,在研讨交流中启迪思想。三是搭建“分享智慧”平台,鼓励教师做有职业追求的人。依据教师个人发展规划,开展“分享教育故事、畅抒教育情怀、论辩教育艺术”等活动,让教师在展示自我、分享智慧的过程中实现个性化发展。

(二)搭建教师成长平台

学校积极挖掘团队建设新内涵,建立共研共进新格局。根据人员跨科、结构跨层、梯队跨龄等特点,重点抓“分层达成、分龄落实、分人跟进”团队建设措施落实,健全“新芽成长营、青禾工作坊、菁英研修院”三级梯队以及“语文”“数学”“英语”“德育”“泥塑”五个工作室的培养机制,以项目化研训方式,由学校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做到培训系统化、研修一体化、教研主题化。学校积极推进融合教研,以项目研修为抓手,开展校际融合教研、学科融合教研,通过多层次的教学练兵、学科素养大赛等方式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多次邀请专家来校指导课堂教学、举行专题讲座;多次与郑州二七艺术小学、常熟实小、宜兴丁山实小等学校开展校际联动,同台献艺、同科论教,共享教育成果。

(三)优化教师评价体系

结合新的教育形势,学校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教师评价机制,激发每位教师的内生动力。设立“新芽成长营”“青禾工作坊”“菁英研修院”三级评价体系,每级评价指标各有侧重:“新芽成长营”侧重于教育价值认同与双达标(教学业务与班级管理达标)的评价,“青禾工作坊”侧重于课堂教学水平与对课题研究能力的评价,“菁英研究院”侧重于教学个性、课程实施与青年教师指导的评价。不同层级不同要求,让每位教师都能明晰自身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规划。针对教师制定的个人年度发展计划,学校加强过程性评价,每月结合《教师月考核评估细则》进行诊断性分析,必要时提供个性化支持,让每位教师的成长看得见。在评价教师个体发展的同时,学校非常注重团队赋能的评价,不定期开展优秀学科组、文明办公室、优秀师徒、最美奋斗者集体等评选活动,让教师们结伴而行,形成积极向上的发展样态。

百年柏小,以“和”致远。学校将继续探求并实践“至和”文化,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质量提升为目标,有效落实“课程、课题、课堂”联动策略,坚持“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快乐成长,真正成为一所社会认可、家长放心、学生热爱的优质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