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胧美在西方绘画中的表现

2024-09-26 00:00赵潇雯陈祥云
参花(下) 2024年9期

朦胧美,作为一种含蓄的审美形态,其不仅模糊了艺术创作与表达的边界,更深刻地触动了观者的心灵,使人们在若隐若现、空灵缥缈的美感中找寻到情感的共鸣与思想的启迪。在众多艺术表现形式中,朦胧美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艺术内涵,成了连接艺术创作者内心世界与观者情感的桥梁。基于此,本文旨在探讨朦胧美在西方绘画中的表现,通过深入分析不同绘画流派及代表性画家的作品,揭示朦胧美在西方绘画艺术史中的发展历程及其独特魅力。

一、朦胧美概述

(一)朦胧美的概念

“朦胧”二字在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模糊、不清晰、似有若无之意。朦胧,是一种常见的审美形态。作为美学中的一种概念,朦胧美所反映的是一种审美状态,这种状态隐隐约约,带有若隐若现、空灵缥缈的美感。这种朦胧蕴藉的美,用古人的诗词形容则可称为“花非花、雾非雾”(白居易);“雾锁楼台,月迷津渡”(秦观)以及后人常说的“镜中花,水中月”等。朦胧美源于人们对事物不完全、不清晰、不明确的认识或感知,其不依赖于具体、明确、直接的形象或概念,而是依赖于含蓄、模糊的表达方式,给人们留下一定的想象空间,从而引发内心深处的感悟和共鸣。

(二)朦胧美在西方绘画中的表达

西方绘画中对朦胧美的追求与表现是绘画观念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中,浪漫主义的出现,对西方绘画中朦胧性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在浪漫主义盛行以前,西方绘画由于受到理性和科学的影响,侧重于再现和写实,因此把描绘的重点放在对客观对象的写实描摹上,而作者的主观情感表现却并不强烈。因而,浪漫主义时期以前的绘画由于绘画形式较固定,内容较客观具体,使得朦胧美这一观念并没有得到充分地重视和发展。正是由于一代代艺术创作者对绘画语言的创新挖掘,才使得朦胧美的绘画语言被人们所应用,并逐步得到完善。

二、朦胧美在西方绘画中的具体表现

西方绘画中朦胧美的表现方式在很多艺术创作者及绘画流派中都有所体现,例如,从光色表现极具朦胧画风的英国学院派画家代表透纳,到后来的印象派、点彩派艺术家继续在光色表现上进一步探索朦胧美,这些艺术创作者的绘画作品都极具个人特色,同时也都表现出一种共同特征——打破了传统绘画的固定程式,用全新的艺术表现方式向观者展示一幅幅丰富多彩、朦胧梦幻的艺术创作作品。特别是自文艺复兴时期以来,西方绘画越来越崇尚个性创造精神,愈加注重人的内在精神情感的传达,随之而来的浪漫主义思潮的兴起更是进一步加速了朦胧美在绘画艺术中的发展壮大。这一时期的艺术创作者们在绘画创作过程中不再拘泥于对具体形象的写实刻画,转而将重点放在个人内心情感的表达上,强调通过绘画表达艺术创作者的所思所想,描绘手法与以往相比略显夸张,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也不再追求细腻深刻的笔触描绘,而是运用粗放的线条来刻画绘画作品,多流露出朦胧之美。

(一)学院派

英国画家透纳在绘画创作时注重将眼中之景和脑海之景相结合,其绘画作品常常给人带来一种动态的美感。《暴风雪中的汽船》(如图1)是透纳的代表作之一,画面描绘的是一艘轮船在暴雪中航行的场景,画面整体像是被浓浓的雾气所包围,点点光线冲破雾气映射开来,使人感觉既朦胧,又极具生命力。整幅画作最引人注目之处在于画面中光线、水、风、大气在暴雪中的运动之感。画家并没有刻画具体事物,而是将所有笔触放在光色表现的刻画上,正是在这种光色之感的衬托下,使得作品呈现出一种朦胧美;他的另一幅作品《雨、蒸汽和速度——大西部铁路》(如图2)描绘的是火车在一个雨雾天气中行进在泰晤士河上铁路的场景。画面整体被金色笼罩,两侧有少许蓝色溢出,画面虽没有刻画出事物具体的形态,但却给观者带来一种火车正从远处呼啸而来的观感,火车的后部分若隐若现地呈现在画面中,烟囱上喷出的团团白烟与空中的雾气仿佛融为一体,在朦胧中火车几欲冲出画面,给观者带来极大的视觉震撼。总之,透纳油画创作的最大特点便是利用光与色的视觉碰撞,使作品呈现出虚幻朦胧之美,对后世的绘画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二)印象派

印象主义是传统写实绘画和现代主义绘画之间的分水岭,印象派画家在绘画风格上极具个人特色,采用全新视角,对大千世界中的瞬息万状进行深入细致的描绘,绘画创作者们描绘物体时不求形似,而是注重突出物体在自然环境下光影及色彩氛围的整体营造,使画作呈现出朦胧美。其中,莫奈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画家之一,其著名画作《日出·印象》(如图3)便是朦胧美艺术的典型体现。该画作一改传统绘画题材和程式化构图的限制,描绘了一幅多雾早晨海港的日出之景,画面由淡紫、微红、蓝灰和橙黄等色调组成,一轮生机勃勃的红日拖着海水中一缕橙黄色的波光,冉冉升起。海水、天空、景物在轻松的笔调中,交错渗透,浑然一体。近海中的三只小船,在薄雾中显得模糊不清,远处的建筑、港口、吊车、船舶、桅杆等也都在晨曦中朦胧隐现。作品采用井字形构图,画家在远景处勾勒出冉冉升起的一轮红日,在近处海平面上则漂荡着小小船只。这样的构图方式可以让观者的视线集中在画面主体上。火红的太阳位于井字形的右上角,给人以上升之感。

又如,同为印象派代表性画家雷诺阿的著名画作《阳光下的裸女》也是朦胧表现手法的典范,他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喜爱刻画光影映在人体时所产生的颜色变化,以及用光影的冷暖明暗对比来突出表现人物的形态特征。在雷诺阿的笔下,人物肌理的光影色彩运用低调而含蓄,呈现出朦胧之美。

(三)点彩派

随着印象画派的进一步发展,艺术创作者们纷纷开始研究色彩视觉的相关理论,绘画风格也逐渐不同,在创作时去掉了事物的外轮廓线,转而用纯色色点直接作画,用笔也更加随性自由,这与中国传统水墨画中的皴、擦、点、染等手法类似。这种随性自由的用笔方式也进一步打破了传统学院派程式化的创作模式,使得点彩派由此应运而生。且所绘形象因为少了轮廓线的勾勒,使得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色点与色点之间的混合、衬托也使得画面既参差杂乱又和谐统一,给观者以朦胧的美感,代表作如修拉的《模特儿》、西涅克的《圣特罗佩港的出航》,等等,给观者带来了想象的空间。这一时期的绘画表现并不注重对外形的表达,而是突出表现画面中的光与影。艺术创作者们在表现技法上也推陈出新,在绘画创作上多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为主,在用笔、用色、绘画技法以及绘画意境营造上都呈现出朦胧美。

(四)纳比派

纳比派借鉴了印象派的绘画技法,画面表现偏主观性,画面整体呈现较平面化,带有一定的装饰意味。艺术创作者们在绘画创作的过程中极具个性,注重体现自身的独特风格。如在绘画时在颜料中加入适量的蛋清和胶水,这样呈现在画布上的颜料既柔和又顺滑,整体流露出一种朦胧、温润之美。又如,著名画家博纳尔尤其喜爱描绘虚幻的、记忆中的形象,他常常将头脑中瞬间闪过的模糊事物和当下本人的所思所想作为艺术创作的主题,因而其画作也带有一种模糊、朦胧之美。

(五)抽象表现主义

抽象表现主义大师杰克逊·波洛克的代表作品《第1号,1948年》(如图4),该作品极具抽象之感,画面整体形象由各式颜料随意滴洒而成。波洛克的艺术创作可以说是随心所欲、毫无目的的,其通常的作画方式是在画布上随意泼洒、滴溅各种颜料,使得各种颜色的点、线错综复杂地交织重叠,整幅画作给人一种因杂乱无章而显现出的更深层次的朦胧美感。

此外,随着当代艺术创作者在绘画形式上的进一步创新,综合材料绘画也逐渐兴起。这一时期的艺术创作者们热衷于材料的综合使用,并注重突出材料所呈现出的肌理效果。朦胧美在这一时期的绘画表现更加具有多义性和不确定性,从塔皮埃斯和基弗的创作中可以感受到综合材料绘画所产生的独具一格的朦胧美。

三、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西方绘画中朦胧美的表现深入剖析可发现,不论是英国学院派代表画家透纳,还是印象派的杰出代表莫奈、雷诺阿,乃至点彩派、纳比派及抽象表现主义的艺术创作者们,都在各自的创作实践中不断探索和丰富朦胧美的表现手法。艺术创作者们不仅打破了传统绘画的束缚,更在光与色的运用、笔触处理、构图安排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与尝试,使得朦胧美在西方绘画中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不仅是艺术创作者们对自然与生活的独特感悟,更是他们内心情感的外化表达。朦胧美以其独特的审美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连接艺术创作者与观者之间的重要桥梁。随着艺术创作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朦胧美在西方绘画中继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为艺术创作增添更多的光彩与魅力。

参考文献:

[1]叶朗.美在意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封钰.西方美术精品赏析[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张晓凌,潘映熹.印象主义时期的大师[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03.

[4]吴杉杉.朦胧美在中西绘画中的表达[D].河北师范大学,2019.

[5]晁盼盼.浅析油画表现中的朦胧美[D].山东师范大学,2017.

[6]邹敏.朦胧之美[D].南京艺术学院,2011.

★基金项目:本文系齐齐哈尔大学研究生优质课程“中国传统美术理论研究”(项目编号:QUZLTS-KC2022010)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赵潇雯,女,硕士研究生在读,齐齐哈尔大学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研究方向:美术理论;陈祥云,男,硕士研究生,齐齐哈尔大学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美术史论、美术教育)

(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