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儿的生成课程隐藏于日常生活,通过挖掘具有价值的日常事件来开发生活化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提升幼儿教育质量。师幼互动在营造积极的教育环境中起核心作用,可帮助实现教育成效的最大化。在幼儿园生活化课程开发过程中,加强师幼互动可以推动教育教学工作全面落实。因此,幼儿教师要遵循生活化课程开发原则,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创造更多的互动交流机会,引导幼儿自主学习和探究,在互动中锻炼幼儿的探索能力,进一步提升师幼互动质量。
关键词:幼儿园;生活化课程;师幼互动;自主探索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4)12-0180-03
师幼互动能够给予幼儿有效的引导和帮助,对于幼儿身心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教师以幼儿园生活化课程开发理念为指导,积极开展师幼互动活动,这不仅有助于增强幼儿对教师的信任感,还能使教师能及时发现幼儿能力的不足,便于教师调整与改进教学方法,从而提升幼儿教育质量。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创设轻松愉悦的环境,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引导幼儿从生活化视角看待问题,从而激发幼儿的兴趣,实现有效的师幼互动。
(一)拉近师幼之间的距离
幼儿的年龄较小,心智不够成熟,容易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困惑,在生活中缺乏安全感。若是能够增强幼儿对教师的主观认同感,使幼儿理解和配合教师工作,不仅会让幼儿产生更高的安全感,也会改善他们的心理状态,促进其积极发展。教师要想更好地落实幼儿教育工作,必须拉近师幼之间的距离,增强幼儿对教师教育行为的认同,为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打下基础。由于幼儿的主观感受会随着年龄增长发生变化。因此,教师应利用好生活化教育素材引导幼儿,培养幼儿对教师的主观认同感,使幼儿在互动实践中获得更好的体验和感受。幼儿也会因此更加认同教师设计的教育活动,并积极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幼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有足够的耐心,时刻关注幼儿的情绪变化和行为表现,与幼儿进行有效的沟通,为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二)促进幼儿个性化发展
师幼关系是幼儿园最基础的人际关系,重视建立和谐、平等的师幼关系,能够为推进幼儿学习发展提供有效助力。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幼儿的认知水平、实践能力和行为表现存在一定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时考虑幼儿年龄和身心发展特点,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尊重、鼓励和支持每一位幼儿的选择,并结合实际情况,帮助幼儿解决实际问题,为幼儿的成长发展保驾护航。良好的师幼互动,也有利于教师及时获取幼儿的反馈信息。幼儿在参与活动时,他们的基础能力、思维状态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就需要教师基于教学实践需求,积极与幼儿展开交流,了解幼儿所需,合理制订教育方案。通过沟通发现幼儿学习发展中的问题,给予其正确的指导,满足幼儿个性化发展需求,提高幼儿教育的有效性[1]。
(三)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
在以往的幼儿教育中,多以教师为主导,大部分教师考虑到幼儿的认知能力、实践能力、沟通能力较弱,通常会避免让幼儿过多地自主学习。而教师若长期过分干涉幼儿自主学习,可能会对幼儿的成长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基于生活化课程开发理念开展师幼互动活动,以充满趣味性的互动方式引导幼儿学习,适时提供科学的指导,能够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同时为幼儿提供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另外,互动沟通中,幼儿教师也能发现幼儿的一些个性化问题和实践学习需求,从而进行科学规划,找准互动的切入点。通过互动行为与幼儿教育的有机结合,可优化幼儿教育实践效果。
(一)基于幼儿园语言领域内容开展师幼互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语言活动要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为了实现幼儿园语言教育目标,教师应基于幼儿园生活化课程开发理念开展师幼互动活动,结合幼儿的发展特点和语言学习需求,创设良好的生活化情境,激发幼儿的互动兴趣,解决现阶段师幼互动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拓展幼儿语言学习空间,提升幼儿的互动技能[2]。
以幼儿阅读学习为例,教师可以带领幼儿阅读绘本故事,引导幼儿感知语言信息,启发幼儿思考,体会语言特色及其表达的情感。由于幼儿的好奇心比较强,教师要把握幼儿的兴趣心理,围绕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选择合适的生活场景开展丰富多样的语言学习游戏,提高语言阅读的效果。例如,教师可以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故事书籍作为学习素材,运用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创设特定情境,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使幼儿与教师实现高效互动。幼儿教师也要注重与幼儿沟通的方式,了解幼儿的主观意愿、参与兴趣和学习需求,可以采用大部分幼儿比较感兴趣的团体游戏方式,锻炼幼儿的合作能力和语言沟通能力,为幼儿营造一个轻松的交流氛围,激发幼儿的主观表达意愿,从而达成师幼互动的教育目标。
(二)基于幼儿园艺术领域内容开展师幼互动
儿童对艺术的兴趣是驱动其进行一系列艺术活动的内在动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应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事物,设计幼儿感兴趣的问题,帮助幼儿拓展生活经验和知识视野。因此,教师在艺术领域教学中,应基于生活化课程开发理念,捕捉幼儿的兴趣点,积极开展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的艺术活动,将知识教学与幼儿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在此基础上,设计关于生活的艺术创作活动,鼓励幼儿大胆作画,激发幼儿的内在动力,与教师携手完成作品[3]。比如,教师可带领幼儿参与户外写生活动,结合幼儿的发展特点,精心设计活动内容,让幼儿走出教室,走进自然,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画画。幼儿可以选择画花朵、小草、树木、学校或同伴等,这可以促使幼儿发挥想象、开动脑筋,从而培养幼儿的美术思维。
为了使教学活动更生活化和更有效,教师可鼓励幼儿到生活中寻找素材并制作工艺品。教师可将幼儿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每组安排一名代表带领成员到户外收集植物叶子、植物根茎、奇形怪状的石头或者树皮等,将它们制成植物标本,以启发幼儿思考制作生活艺术品的方法,提高幼儿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以开展“有趣的树皮”主题活动为例,教师可从幼儿的兴趣点和学习需求出发,设计美术互动活动。首先让幼儿到户外找寻树皮,用树皮制作小船、飞机、宝盒等工艺品,然后在同伴面前展示作品,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肯定幼儿成果的同时给出建议,使幼儿在良好的师幼互动中获得成长。值得注意的是,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幼儿的想法,倾听他们的心声,注重引导幼儿在此过程中发现树皮的美。
此外,在开展绘画活动时,教师还可以通过结合生活实际,开展主题绘画活动。可让幼儿画出不同季节的景色、画爸爸妈妈、画同伴或老师等,与幼儿讨论绘画方法,对幼儿的绘画技巧进行指导,以达到立足生活主题优化师幼互动这一目的。
(三)基于幼儿园科学领域内容开展师幼互动
学习科学知识,有助于促进幼儿的大脑发育,培育良好的学习探究习惯和科学精神。教师在开展科学知识教学活动时,要结合幼儿生活实际,以生活化课程开发理念为导向,引导幼儿走出课堂、走进生活,通过参加丰富多样的生活教学活动,与幼儿进行积极互动。由教师围绕教学内容设计并提出相关问题,启发幼儿回答,促使幼儿产生互动学习的欲望,帮助幼儿积累更多的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同时培养幼儿形成自觉学习的互动行为意识[4]。例如,可开展“探寻科学奥秘”科学常识探究主题活动,将幼儿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以竞赛抢答的形式,调动幼儿的互动参与性。比赛中,可提出“为什么正常人跑步时心脏跳得快?”“为什么有的人睡着了会做梦?真的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吗?”“为什么说人类的大脑越用越灵活?”“为什么我们的大脑可以记忆很多事情?”等问题,教师在比赛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幼儿的互动行为,鼓励幼儿大胆地用语言进行表达,并指导他们,帮助他们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课堂并非开展科学探索的唯一阵地,教师还可以打破传统教学场所的限制,把课堂延伸到户外,为幼儿营造更好的探究和学习的环境。例如,幼儿喜欢去户外玩捉迷藏、捡石子等游戏,教师在把控好时间的前提下,应尽可能满足幼儿的需求。此外,教师要敢于创新,与幼儿共同探索多种玩法。例如,幼儿在玩抛球游戏时,可组织幼儿比赛看看谁能将球抛得更高。这一形式可激发幼儿的兴趣,有的幼儿会举起手臂大力向上扔球;有的幼儿会寻找更加合适的角度抛球,有的幼儿会跳起来扔球……在获得成功后,教师应及时肯定幼儿。若幼儿未能成功,教师要引导他们自觉分析不足,总结经验,通过充分发挥师幼互动的作用,提高幼儿科学学习成效。
(四)基于幼儿园健康领域内容开展师幼互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师幼互动提出了基本要求,指出幼儿园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密切关注幼儿的互动行为和活动表现,敏锐地察觉幼儿的学习需要,采取适当的方式解答幼儿的困惑,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
因此,在组织开展健康领域的知识教学活动时,教师首先要考虑幼儿是否能够接受这种形式,教师应以通俗易懂和容易被幼儿理解的方式传递健康知识。教师要以幼儿园生活化课程开发理念为指导,创设生活情境,向幼儿普及健康知识,帮助幼儿获取与积累更多有用的知识信息[5]。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生活化问题,与幼儿展开积极互动,共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创造一个你问我答的互动环境。例如,可提出“晨起应该做哪些运动呢?”这一问题,引导幼儿回答“跑步热身、舒展运动、跑后散步”等。教师还要陪同幼儿参与健康运动,在活动中拉近师幼之间的距离,与幼儿一同体验活动的乐趣。例如,在进行跑步训练时,教师可亲自展示跑步的技巧,或可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跑步的图片和视频,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教师也可以尝试开展一些创新比拼互动活动,让幼儿分组比赛,看哪组率先完成任务,以激发幼儿的好胜心和学习热情。除了上述活动形式,教师还要注重立足幼儿长远发展的角度,对幼儿的活动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并探索更有效的师幼互动形式,为实现高质量的师幼互动提供有力支持。
(五)基于幼儿园社会教育内容开展师幼互动
亲社会行为是幼儿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各种行为。为有效解决部分幼儿亲社会行为缺失的问题,教师要将社会教育内容融入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用生活化的方式,引导幼儿快速融入社会生活、尽早适应社会环境。教师应基于生活化课程开发理念,搭建生活化场景,让幼儿置身真实的情境中接受社会化教学指导,以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教师要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增加社会活动的趣味性,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促进幼儿的社会化发展。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保持足够的耐心,结合幼儿的实际需求,提供科学的方法,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并主动思考和分析问题。例如,教育幼儿遵守交通规则时,教师可以创设交通指挥员执行公务的场景;而教育幼儿注重礼仪时,可创设长辈亲友做客的情景。在这些具体情境中,让幼儿进行角色扮演,还可以基于不同情境主题向幼儿提问,让他们深入体验不同情境下的社会生活。同时,教师要时刻关注幼儿的情绪和行为变化,及时纠正幼儿的错误行为,使幼儿在师幼互动中获得成长和发展。
师幼互动是促进教师与幼儿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幼儿教育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的重要环节。幼儿园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开展师幼互动,不仅能够凸显幼儿的学习主体地位,还能拉近教师与幼儿之间的距离,打造良好的教育生态,推进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在生活化课程开发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可将生活中的语言、艺术、科学、健康、社会教育等元素融入师幼互动,进一步激发幼儿参与互动的兴趣,提升师幼互动的有效性,从而促进幼儿园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谢蓓)
[1] 陈欣悦.幼儿园生活化课程开发理念下的师幼互动行为探析[J].科教文汇,2022(4):118-122.
[2] 王水娣.幼儿园生活化课程开发理念下的师幼互动行为[J].亚太教育,2023(1):101-103.
[3] 黄廷雨.幼儿园生活化课程开发理念下的师幼互动行为探讨[J].好日子,2022(29):151-153.
[4] 芦依莎.在幼儿园课程实施中强化师幼互动的研究与实践[J].家长,2024,(02):83-85.
[5] 王静漪.幼儿园游戏活动中的师幼互动方法及价值探究[J].智力,2023,(36):151-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