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模式下幼儿良好品德培养的实践探索

2024-09-26 00:00:00缪向玲
当代家庭教育 2024年12期

摘 要:幼儿时期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必须引起重视。无论是家庭环境还是幼儿园学习环境都是幼儿成长的重要空间。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幼儿园与家庭是相互补充、互相促进的。在目前的家园协作中,唯有将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协同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才能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从而推动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文章就幼儿品德培养的家园共育进行了实践探讨。

关键词:家园共育;幼儿品德培养;德育教育;实践探讨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4)12-0161-03

进入新世纪,人类面临的首要挑战不在于科技革命或经济发展而在于道德问题。德是为人之本,是人一生的基础。一个人要成才首先要具备健全的人格和优秀的品质。而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行为是确保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他们今后走向成功的基石。而当前部分家长因为幼儿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对他们过分宠溺,没有正确引导,让他们的行为和道德培养都受到了影响。孩子养成好的道德品质,单是教师的力量是不够的,更多的是需要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教育与教学同步,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对孩子品德的培养和教育,也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应该如同春雨润物细无声,一点一滴,细致入微,需要老师和父母长时间的努力。总而言之,家庭参与可以促进儿童良好道德品质的发展,更新父母的教育观念,为家园共育奠定基础。目前,家庭和幼儿园在合作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对此,文章分析了幼儿良好品德行为的培养策略,以便在家园协作中更好地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提升儿童的综合素质。

一、幼儿道德品质培养的重要性

(一)幼儿品德培养教育是国家教育的根本

道德是个体的灵魂,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儿童期是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儿童在幼年时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对于孩子一生而言都是极其重要的。幼儿教育不仅可以为个人发展提供机会,也促进了国家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

(二)良好的幼儿品德教育是实现现代化的需求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家庭的希望。道德发展是社会性发展的原动力,也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幼儿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仅仅关注儿童的智力和体质的发展,而忽略儿童的道德教育,这将会对未来的社会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不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与发展。在促进幼儿道德品质、身心健康、协调发展的进程中,幼儿园要把道德品质教育摆在第一位。良好的品德品格,对于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对未来综合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均提供重要的价值,为社会发展提供动力。

(三)品德教育培养是孩子健康成长和个性发展的需要

古谚有云:“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幼儿期是生命熏陶渐染的开端,幼儿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社交适应性,因此,道德教育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是十分必要的。道德品质的发展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培养幼儿良好品德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智轻德”忽视幼儿良好品质的形成

父母的溺爱纵容,造成了幼儿的不良品行。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父母对子女的不当行为采取迁就、纵容的态度,没有对他们进行适当的道德教育,忽视了儿童的心理发展需要,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等不良性格和行为习惯。与此同时,部分父母“重智轻德”,忽略了孩子的素质教育。很多父母说起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一个有才能的人,自然而然地就联系到智力开发,谈到家庭教育,他们热衷于“0岁方案”,给孩子各种知识的学习如舞蹈、画画等,而忽视了教导孩子为人处世的道理,极少关心考虑到孩子的美道德教育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

(二)家校共育模式缺乏创新

因为儿童的心理、生理还不成熟,对其进行的思想品德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简单的教学形式,而要根据儿童的特点寻求科学的方法。

目前,在我国幼儿园的道德教育教学中存在教育方式偏向说教、儿童只能被动接受等问题。此外,教师在道德教育中投入的时间不够,缺少必要的环节和针对性,导致幼儿园道德教育效果不明显,实效性不高,从而影响到幼儿自身道德品质的发展。

(三)家庭与幼儿园之间存在行为习惯脱节

在对儿童道德品质的培养上,也出现了家、园脱节的现象,德育工作尚未形成合力。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很多家长会对儿童的一些坏习惯视而不见,导致孩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任性、懒散、依赖性强等坏习惯。家园教育的脱节使幼儿园对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削弱,甚至是抵消,从而使道德教育的成效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以幼儿进餐为例,幼儿在幼儿园用餐时,独立意识更强,能独立进食,因为孩子们在幼儿园里所做的一切都受到了一定的规范和约束,在幼儿园里的所有活动都有了更科学的流程安排。而在家庭中,孩子对家长的依赖性很强,不愿意自己吃饭,父母对孩子的言行要求也比较宽松,缺乏适当的程序和制度支持,这就使得孩子刚在幼儿园里形成的行为习惯和品德,在家庭里慢慢被淡化。

三、家园共育模式下幼儿良好品德培养的实践策略

(一)利用多种形式指导家长

第一,父母应改变“只重视智力而不重视道德”的传统观念,既不能溺爱儿童,也不能任由孩子自由发展,在对孩子进行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培养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好时机,给他们正确的示范和引导,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第二,以多种方式进行家庭教育辅导,使父母了解到养成良好品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提升父母的教育素质,使他们建立起正确的教育观。在家庭教育的实践中,家长的思想道德水平对子女的品德形成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孩子品德养成的根本。因此,培养幼儿的良好品德,对锤炼他们的道德意志以及道德行为的养成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也与“教子女如何做人”“将子女培养成怎样的人”这一基本问题密切相关。例如,在幼儿园组织的亲子活动中,会邀请家长跟孩子们一起玩,这样可以让家长们对幼儿的一日生活有更多的了解,也能对幼儿的成长和幼儿园的教育目标、任务有更清晰的认识。在家庭中进行亲子活动时,家长和孩子要紧密合作,共同努力,才能把事情做好,这更有利于增进亲子感情,从而实现家园的同步教育。

(二)把握德育培养契机,创新培养方式

《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提出,要把握好孩子成长的关键阶段,教育工作者作为孩子们的引导者和指导者,要从自身做起,做好表率,做到言传身教,强化家庭教育。充分合理地利用幼儿园教育教学资源给孩子们提供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为孩子们的生命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一,利用资讯科技,加强亲子教育的普及。由于父母受教育程度不一,水平层次也有所不同,一些父母在对儿童进行教育时缺乏科学的理论知识和经验,这是“家园共育”背景下培育儿童良好品德方面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所以,要想更好地对孩子们进行良好的道德培养,幼儿园老师需要重视与父母的交流,积极地将育儿知识传播给家长,尽可能地提升幼儿家长的教育理论素养与能力。在当前的教育信息化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中,老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来拓宽和家长的交流渠道,让家长能够学习到各种育儿知识。

第二,将幼儿园作为活动的主体,采用竞、促、评、展等多种形式,构建一个向教师、家长和幼儿展示好习惯养成成果的平台,引起教师、家长和幼儿对好习惯养成的重视,并且愿意坚持下去。教师应善于运用游戏活动,使孩子们在愉快的氛围中接受道德教育。比如,在各类竞赛运动中,教育孩子们要团结合作,齐心协力,激励他们奋发向上,胜不骄、败不馁。在跳绳、球类小游戏中,教会孩子们互相帮助,不要去争夺其他的活动工具,要学会合作等。教师把道德教育融入体育活动之中,随时随地对孩子们进行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通过“寓教于乐”的方法,将德育内容融入游戏教学中,使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在游戏进行或结束的时候,教师要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评价,对表现优秀的行为和幼儿进行鼓励和赞扬,使他们对高尚的道德行为产生动机。

(三)消除脱节现象

学校在德育工作中应根据所长各有分工,相互补充,形成合力。家庭成员间应该互相沟通,互相配合,形成对子女品德教育的一致意见,为子女创造一个和谐的、整体的家庭教育氛围。其次,建立家长和幼儿园之间的密切关系。在幼儿园中,可以举办一些活动,请家长来分享他们的育儿经历,向其他的父母解释品德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使父母都能认识到良好品格的内涵。其次,老师和父母要经常进行交流,及时告知彼此幼儿在幼儿园或家里的具体情况,让双方都能及时发现孩子在培养良好品德行为方面的问题,一起讨论和提出解决办法,并及时反馈教育成果给另一方。

四、结语

幼儿品德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国民的整体道德素质。在幼儿早期道德教育过程中,家庭与幼儿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进行幼儿道德教育的两个主体,幼儿园与家庭需要共同努力,良好的家园教育与配合,将会直接影响到幼儿品德教育的效果。家长和教师都要以身作则,通过榜样的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使他们成长为对家庭和社会负责任的人,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责任编辑:陈娟)

参考文献

[1] 翟小萍.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品德的实践探索[J].当代家庭教育, 2022(6):3.

[2] 彭妹.家园共育促进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23-07-06].DOI:CNKI:CDMD:2.1014.243743.

[3] 韦小霜.探索"家园共育"教育模式,促进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00295-00295[2023-07-06].

[4] 黄旭红.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品德初探[J].文渊(中学版), 2019, 000(002):27.

[5] 刘露.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习惯[J].宁夏教育科研, 2017(4):2.

[6] 仇倩南.家园共育视角下学前教育发展幼儿品德素养的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 2022(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