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深度教学在初中地理课堂上的作用日益凸显。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深度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打破原有认知结构,突破思维定式,在学习新知识、新理论的过程中,实现高阶思维发展并形成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本文从深度教学的内涵出发,基于核心素养的五个维度,讨论了在初中地理课堂上基于核心素养开展深度教学的路径。
关键词:核心素养;深度学习;初中地理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4)12-0167-03
地理作为一门自然学科,涉及的知识点包括地形,地貌,生态环境等,系统性强、综合性高、知识全面、强调细节。在新课程改革的驱动下,地理课程在教书育人方面承担的责任也越来越重,初中地理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任务和目标[1]。深度教学可以突破当前地理教学的瓶颈,摆脱地理教学的困境,深化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顾名思义,深度教学即深层次的教学状态。深度教学已经不是一个相对概念,而是指教师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上,通过具有探究性、批判性、逻辑性的思维教学,实现新知识的渗透的教学过程[2]。深度教学强调让学生在旧知的基础上对新情境产生新的感受和体会。区别于其他教学方gRBMJNSmzhomNA32TTo6AdgF67c1aiJckb8OgOHe1OU=法,深度教学更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的学习感受,同时强调学生的高阶思维发展。换句话说,在深度教学理念的指引下,教师更应以发展学生的能力和素养为综合学习目标,帮助学生提高认知,发展能力。
根据《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初中阶段,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指在地理的研究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能力和素质[3]。这五个维度分别为地理知识素养、地理思维素养、地理实践素养、地理信息技术素养以及地理价值观素养。其中地理知识素养是指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概念、原理、事实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通过研究地理学习知识点,学生应该初步了解地球的构造以及自然环境,了解地理信息的获取、分析方法和现实问题的解决途径。地理思维素养,是学生在地理研究和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它要求学生能够学会运用地理概念和方法分析并解决问题,以此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发展能力。地理学科思维实践素养是指学生在地理研究中,通过实地观察、动手操作、实地探究,深入了解各类地理现象,提高自己探究问题的能力。地理信息技术素养是指学生在地理研究过程中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利用信息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等分析工具解决实际地理问题。地理价值观素养是指学生在地理研究中培养的全球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和环境伦理等价值观念。明白地理与人类关系、经济文化的关系,要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培养起正确的地理价值观。
通过培养和发展这五大核心素养,让学生具备扎实的地理知识,全面提高自己的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地理价值观,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
(一)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沉浸式学习
要想真正实现深度教学,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入沉浸式学习的过程中,而情境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与方式之一。深度教学强调给学生提供一种真实的教学情境。在情境的影响下,加强学生的投入感,激发学生的感官感受,从而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探索能力,使学生迅速进入教学情境中。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明确课程目标之后,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结合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教学、实物等手段为学生构建真实情境,让学生能基于情境开展研究,以此驱动学生沉浸式学习,实现高效学习。
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北京市的水资源》的教学为例。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希望学生能认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能正确运用水系图,说明北京市重要的河流的概况,学会运用地图资料,找出北京市的水源状况及其对北京市发展的影响,能够根据有关资料分析北京市水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了解北京市水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通过观察、分析、讨论、阅读等活动,训练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培养科学求实精神,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因此,教师在课堂开始之初,可以设置情境,先强调水资源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举出生活中需要水的例子,让学生知道在人们的生活中是离不开水的。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区分出生产和生活用水,明白水资源的珍贵,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例子表达自己的看法。通过创设生活中的水资源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不仅能快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让他们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为后续学习水资源和水源开发相关内容打下基础。
(二)利用问题驱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
擅长教学的人一定擅长提问。教师必须做好一个引导者的工作,借助高水平的问题,驱动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这是地理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之一。提问的手法和方式同样重要,问得好、问得高效,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快速进入深度学习的状态,增强课堂的教学效果[4]。深度学习强调提问要“有方法、有水平”,要能够引导和激发学生思考,要能让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产生新的理解和感悟。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首先要根据课时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合适的问题串,积极引导和点拨,做到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提问效果,让学生快速进入深度思考的状态。
同样以《北京市的水资源》这一课为例,学生在明白了水资源的重要性之后,教师可以通过书中表格呈现自然界中的水的种类,提出第一个问题:“人类目前比较容易利用的水资源有哪些?”因为有书本做指引,学生可以快速说出河水、湖泊、淡水、浅层地下水等答案。教师就可以再次提问:“什么是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有同学说冰川水,有同学说海洋水,有同学说地下水。教师顺势进行分析:人类目前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只有河流水、淡水湖泊和浅层地下水。大概只占全球淡水总储量的0.3%,全球总储量的0.007%。这时,学生就能明白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是非常有限的,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要做到节约用水。在对全球的水资源有一定了解后,教师可以再将视角聚焦于北京,引导学生思考,“那北京市的生活和生产用水来自哪里呢?我们先来阅读北京市的地形图,找出北京市的主要水源、主要河流和水库。”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通过层层设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学生很快速地就能弄清全球以及北京市水资源的情况,以此培养起学生的综合思维,构建新的认知体系。
(三)重视合作互动,提升学生整体能力
合作互动是新课标改革最突出的一个教学方式,这一教学方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和课堂体验,要求学生以合作的方式参加讨论与练习,在交流的过程中逐步完成教学任务,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详解,以此开展深度学习。在合作互动的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自身应具备一定的教材理解能力,对课时内容有综合性的全面把握,明确哪些板块可以设计探究活动,哪些知识点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和指导。
以七年级上册《发展与合作》这一课时的教学为例,这一课时需要学生通过实例比较不同地域发展水平的差异,并且能在地图上归纳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分布特点,能掌握“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的意义,能认识到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性,能用事例说明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因此,笔者分析了教材,在开展本课时的教学时,先设计了一系列的探究任务。首先,引入主题:我们人类共同生活在地球的家园上,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不同的地区,社会发展水平也存在显著的差异。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寻。首先,试着阅读世界灯光影像图,试着找出灯光最亮的地区,说出它们的分布。大家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四人一小组,共同探究,合作讨论,世界上主要的发达国家也就是灯光最亮的地区有哪些?并进一步思考,灯光亮暗的区域差异反映了什么问题?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可以共同得出结论:灯光的亮暗反映的是所在地区城市的发展水平的高低,灯光图折射出的是世界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比世界灯光图和世界地形图、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并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同样合作讨论思考:海陆位置,地形,气候条件与地域发展差异之间的关系。学生在经过讨论后可以得出结论:世界经济发达地区多分布在沿海平原地区,内陆地区以及山区交通不便等地区往往较落后;温暖湿润地区有利于生活和生产发展,而寒带、热带、高山及沙漠气候区经济较落后。教师进一步指出:我们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将世界上的国家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结合课本内容思考一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存在哪些差异?除了海陆位置、地形、气候条件以外,还有哪些方面可以说明区域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呢?学生通过思考,再结合课本信息可以回答:世界上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经济、医疗、教育等方面均存在差异,教师由此可以过渡到探究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的分布问题。教师在设置探究问题后,让学生以小组讨论、资料查阅、激发思考的形式完成问题和任务,这样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更加深入,也能够立体化的理解知识点,而且在探究过程中也能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发展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
(四)实践探究教学,增强学生应用能力
地理实践能力是地理课程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在开展地理教学过程中面临的主要课题。q7YkSdC/OPVYyL7K6RIThEwXRzvAK4k8YXznnTBTddE=地理实践能力主要是指对地貌、大气、水、土壤等有关的自然现象,具备一定的运用、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和意识[5]。它要求学生能够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场景,也是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原理规律的主要渠道和来源。在初中地理实际课堂上开展实践探究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当前,可供初中地理教师设计和开展的实践活动有很多,比如在课内的动手操作实验和课外的野外实践等等,教师需要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场景开展合适的教学实践活动。
以《等高线地形图》这一课时的教学为例,在完成这一课时的教学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参观狼山风景区”的课后实践活动,要求学生以六到八个人为一个小组,小组内讨论协商解决实践问题,完成课时内容,并利用展台投影展示本组的探究结果和心得。任务一:要求学生学会使用百度地图、高德地图等软件,在地图上找到狼山风景区的位置,选择正确的公交车线路,合适的车站,到达目的地。任务二:结合参观经历,制作地形部位的对比表格,在参观狼山风景区前后的上山和下山途中拍一些照片,区分这些照片属于哪些地形部位并做出对应的地形分析,写就一篇大约500字的观后感,分享各自在参观中获得的心得和体会,注意结合地理学语言。任务三:在所给的地图上画出各自小组上山和下山的路线,并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规划出合理的路线,写出研学心得。任务四:鼓励学生在组内、班内开展对比表格和规划路线,分享参观狼山风景区的感受,可以以文字、表格或PPT的形式呈现。本次实践探究活动以“参观狼山风景区”为主题,基于真实情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现状。实践任务由易到难,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的同时,促进综合能力的持续发展,教师提供“脚手架”,以分组的形式让不同层次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实践的乐趣,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感受地理学科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中的魅力。
总的来说,深度学习是一个让学生深入思考、深入分析的综合性教学过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能力,更能促进学生形成核心素养。初中地理教师必须深刻认识到深度学习的内涵,基于学生实际学情,灵活设计教学方法和流程,拓宽学生思维边界,提高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手段,将学生带入深度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责任编辑:陈娟)
[1] 王师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3(13):150-154.
[2] 董小泉.初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探究[J].学周刊.2023(12):141-143.
[3] 常旭.以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为指向的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J].天津教育,2023(05):53-55.
[4] 王佳鸣.基于初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深度教学措施探究[J].试题与研究,2023(21):4-6.
[5] 邓斌.初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及教学方式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202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