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领域集体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2024-09-26 00:00:00徐亚红
当代家庭教育 2024年12期

摘 要:科学教育活动是幼儿园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科学活动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幼儿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发展幼儿初步的探究能力。作为幼儿园科学集体教学活动的支持者、组织者、引导者——教师,要积极创设和活动内容紧密结合的情境,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要善于把握幼儿科学学习方式和特点,注重材料操作,教给幼儿探究的基本方法;要珍视游戏的独特价值,介入有效游戏,支持幼儿的探究过程;要关注幼儿的兴趣发展,重视主题延伸,发展幼儿探究能力。

关键词:兴趣;探究;游戏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4)12-0164-03

幼儿科学教育作为科学启蒙,应以激发探究兴趣为核心,让幼儿在探究过程中获得体验,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强调,成人要善于捕捉和呵护幼儿的好奇心,利用自然和生活中的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中,幼儿能形成受用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因此,在开展科学活动时,我们应注重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其探究兴趣,鼓励其对科学知识的渴求。从幼儿兴趣出发,更有效地组织科学领域的集体教学,培养其科学探索能力,促进智力发展。

一、从幼儿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入手,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激发幼儿对科学学习与探究的兴趣

幼儿教师要关注幼儿的兴趣点,从小培养幼儿的科学学习兴趣。通过教学发现,大自然的奥秘、有趣的声音、影子的秘密、磁铁找朋友、沉与浮、膨胀现象……这些都是幼儿非常感兴趣的科学探究活动,幼儿通过观察、探索大自然的各种有趣现象,并进行大胆的猜测、记录、验证等,使得他们对科学领域的学习非常感兴趣,并对科学小实验乐此不疲。例如,大班科学活动“火山爆发”“有趣的蚂蚁”“昆虫一家亲”“会变的月亮”“有趣的膨胀”“保温的秘密”等诸多科学活动都是我们在平时组织幼儿进行活动时幼儿非常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夸美纽斯在其著作《大教学论》中提出了情境教学法的概念。他认为,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形象、富有情感色彩的场景,以引发幼儿的情感体验和态度。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其心理机能的发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幼儿的情感,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具体,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方法强调以幼儿的情感体验为中心,通过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由此可见,适宜的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作为老师,我们要极力为幼儿创设适宜的情境,这样做并不是摆“花架子”,而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幼儿在科学探究中的主体地位。

那么,在科学领域集体教学中如何创设适宜的情境呢?以我园“幼儿在情境中学习数学”教学为例,笔者发现,在活动中教师要全面了解幼儿,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善于联系幼儿生活实际,运用多种方式创设适宜、有趣的情境,方能激发幼儿学习科学的兴趣。情境的创设方式可多样、不拘一格。

(一)借用童话故事创设情境。

如大班科学《会变的月亮》教学中,为了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教师放弃了原来设计的“月亮姑娘做衣裳”的引入方法,创设了“兔妈妈要帮兔公公家盖新房子,等月亮变圆的时候才能回来,她邀请小朋友陪小兔子看月亮等妈妈回来”这一童话故事情境,既符合幼儿年龄段特点,又整合了助人为乐这一社会领域学习资源,有效分解了自然科学认知活动的难度。

(二)结合生活中常见问题创设情境。

如大班数学微课《复习6、7、8的加法》中,教师成功创设了游侍郎湖选乘车辆的情境;大班数学“认识人民币”活动中,教师将认识币值的活动融入了去西安植物园参观这一情境中,让幼儿从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中感知到科学知识的有趣和有用。

(三)借用角色的转换创设情境。

如大班数学《比高矮》中,教师变身笑笑姐姐,幼儿也变身为可爱的小动物,在比高矮的情境中感知了5以内的逆序排列,使得整个活动做到了“润物细无声”。

(四)借用幼儿喜欢的动画形象创设情境。

如大班数学《植树去(7的分合)》教学中,教师借用幼儿喜欢的动画形象熊大和熊二创设了熊大和熊二邀请小朋友参加植树节这一情境,让幼儿仿佛走进了动画乐园,乐此不疲。

另外,情境在创设时要和活动内容结合起来,贯穿于整个活动始终。在整个活动中,情境如同一条彩线将活动的每个环节完美地串起来,如果活动情境时进时出,就会令幼儿无所适从,我们的活动便缺乏一定的整体感。

二、注重材料操作,教给幼儿探究方法

《指南》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过程,是在探究具体事物、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会尝试发现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并探索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这种探究和发现的过程,幼儿逐步建构起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因此,我们就应通过投放足量的、丰富的活动材料,引导、支持幼儿在操作中思考,在尝试中总结经验。如:大班科学“植树去(7的分合)”活动中,教师投放了大量的小树、土地模型及记录卡,让幼儿两人为一组,试着分一分,将7棵小树种在两块地里,幼儿在近乎真实的操作体验中自主感知了7的分合,由于材料足量,避免了幼儿因等待带来的焦虑、失望。

与此同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探究欲望,帮助幼儿学习运用观察、比较、分析、推论等方法进行探索活动。因此在科学活动中,要注意教给幼儿一些初步的科学探索方法。

(一)指导幼儿学会观察。

幼儿天生具有好奇、好问、好动的特点,喜欢观察有趣、有疑问的事物。教师应当引导幼儿学会细致入微地观察,发现事物的特点和规律。例如,在大班“动物的保护色”活动中,教师出示枯叶蝶图片,询问幼儿的发现。幼儿起初只觉得那是一片枯叶,教师鼓励他们再仔细观察。经过认真观察,幼儿发现图片上的“枯叶”有触角和头部,原来是一种叫枯叶蝶的昆虫。可见,教师恰当地引导能帮助幼儿学会观察,提高认知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不仅认识了枯叶蝶,更懂得了观察事物不能只看一眼,否则会被自己的粗心大意所骗,只有用心、认真去观察,才能看到事物的本质,久而久之,科学、严谨的态度与方法便会悄悄地改变幼儿的学习与生活。又如:大班科学活动“会变的月亮”中,为了解决无月相变化演示仪器的实际问题,考虑到用其他的不同的球类代替可能带给幼儿错误的认识,教师便采用让幼儿观看月相变化演示动画的教学方法,幼儿看得也非常认真,随后让幼儿说说发现了什么,让幼儿指一指当我们看到满月时,月亮在什么位置。幼儿兴趣浓厚,在相互交流观察中初步理解了月相变化的原因。其实,在科学活动中,我们常常因受到客观条件的局限而无法让幼儿观察一些特殊的科学现象,借助多媒体等辅助手段,教给幼儿正确的观察方法,同样可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二)支持幼儿学会记录。

尽管幼儿还没有掌握书写技能,但他们仍然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进行记录。《指南》提出,可以引导幼儿使用拍照、画图等方式,保留和积累有趣的发现与探索经历。例如,在大班“会变的月亮”活动中,为了让幼儿积累对月相变化的感性经验,教师提前一个月为每个幼儿发放了月相变化记录表。幼儿通过绘画的方式,真实地记录下了他们每天观察到的月亮形状。即使在因天气原因看不到月亮的日子里,幼儿也会用天气符号标注。再如,中班科学“沉与浮”活动中,教师启发幼儿用箭头简单地记录物体的沉浮,幼儿边操作边记录,以自己特殊的学习方式记录下了他们与科学一起成长的故事。

(三)鼓励幼儿大胆猜想。

鼓励幼儿大胆猜想是培养其创新意识和逻辑思维的重要途径。正如科学家牛顿所言,猜想是伟大发明和发现的前提。教师应引导幼儿勇于猜想,这有助于开阔眼界、活跃思维,提高逻辑推理能力,促进知识和智力水平的提升。当幼儿发现自己的猜想与事实相符时,会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加热情地投入到新的探索中去。通过鼓励幼儿大胆猜想,教师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激发他们对世界的好奇心,为其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例如,大班科学活动“金鱼失窃案”中教师运用每个人的不同指纹引导幼儿尝试进行有依据地寻找、观察、分析、推理,借助紫外线灯“搜证”,寻找最终与嫌疑人相匹配的指纹,通过几轮的搜证,幼儿最终感受到推理成功的喜悦。再如,教师设计的大班科学活动“谁偷走了花”中,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发现老爷爷家院子里的线索并收集、记录,尝试推测老爷爷家院子里花丢失的全过程,发展幼儿的逻辑推理能力与思维判断能力。所以,在开展科学活动时,教师不应急于揭示结果,而应鼓励幼儿大胆猜想。通过提问“你觉得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你认为为什么会这样”“你为什么会这么想”等,引导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猜测,并分享自己的思考过程。这样不仅能培养幼儿有根据地猜想的能力,更能促进其综合能力的发展。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猜想和探索,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只有让幼儿在猜想和验证的过程中不断思考、讨论和修正,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三、介入有效游戏,支持幼儿探究过程

众所周知,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科学活动中,教师要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采用游戏化的语言引导,化难为易,便于幼儿形象化理解。如大班数学“9的加法”活动中,幼儿通过探索初步感知到了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的规律之后,教师巧妙做了游戏化的小结:加号两边的两个数字宝宝就像两个好朋友,谁站到前面都是可以的。

此外,教师应科学把握活动内容,介入适合科学领域特点的小游戏,动静结合,既愉悦身心,又不至于破坏科学探索的氛围。如大班科学《有趣的尾巴》活动中,设计与组织了拼图游戏,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进一步感知了几种常见动物尾巴的作用。又如,大班数学活动“认识星期”中,通过“猜猜我是星期几”的智力游戏,不仅让幼儿感知了星期的特点和变化规律,还渗透给孩子运用排除法进行简单逻辑推理的方法。再如,大班科学“我是小小建筑师”活动中,幼儿通过操作探索到了让扑克牌立起来的方法后,教师组织了扑克牌搭建游戏“看谁搭得最高”,进一步满足了幼儿探究的愿望,让幼儿在游戏中享受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愉悦。

四、重视主题延伸,发展幼儿探究能力

延伸是集体教育活动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不仅要重视延伸,更要精于设计,为幼儿植入新经验,将幼儿的科学探究兴趣延伸至区角活动、户外活动、亲子活动等,以不断发展幼儿的探究水平与能力。

(一)区角延伸。

中班科学“风车”活动中,教师在引导幼儿观察了解风车组成的基础上,投放材料鼓励幼儿动手制作风车,教师引导幼儿在操作中交流并改进,让每名幼儿都制作了一个会动的风车。随后结束部分教师也出示自己制作的组合风车(一个带动另一个转动),为幼儿引入了新经验,启发幼儿课后继续改进自己制作的风车,将活动自然而然地延伸到了区角中。

(二)户外延伸。

大班科学“奇妙的影子”活动中,在引导幼儿发现关于影子秘密的基础上,老师因势利导:“小朋友,接下来我们一起到户外去玩《我和影子捉迷藏》的游戏吧!”将科学集体教育活动和接下来的户外活动有机联系起来,对影子的探索活动进一步延伸到了户外。

(三)亲子延伸。

《指南》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因此,我们的科学活动可通过教师的引导,自然而然地将幼儿的兴趣延伸到亲子活动中。如大班科学活动“我是建筑师”延伸部分,教师为幼儿播放了美国青年用纸牌搭建白宫的视频后,鼓励幼儿和爸爸妈妈一起挑战,用支撑的方法搭一座高高的建筑。再如:大班数学“我家的门牌号”活动中,延伸部分教师鼓励幼儿与家人一起去电影院体验,尝试自己寻找座位,进一步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有用。

五、结束语

总之,作为教师,我们要充分了解幼儿,读懂活动内容,积极落实游戏化的教学理念,通过情境创设、材料投放与方法指导、有效游戏的介入、主题延伸等方面,多途径多形式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让我们的幼儿想探究、爱探究、会探究、常探究,在幼儿弥足珍贵的童年时光里,让科学探究助力孩子幸福成长!

(责任编辑:黄艳华)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