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提问等能力素养成了重要的研究课题,凸显了新时代教育发展的特征。数学是初中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学科,也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初中数学课程设立了培养学生主动提问能力的教学目标,进一步推进了高效课堂的构建。本文以培养学生主动提问能力这一目标为导向,分析了初中数学教学应遵循的原则,然后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带来一些启发。
关键词:初中数学;主动提问能力;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4)12-0170-03
主动提问能力是指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勇于挑战传统认知,并能主动提出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困惑,明确问题所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提问能力对于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受制于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当前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低,对问题的感知能力不足,这使得他们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也得不到全方位的锻炼。因此,在初中数学课程改革中,教师需要深入探索并创新教学方式,利用科学有效的教育策略来培养学生的主动提问能力。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深入掌握数学课程的内容和特点,并以此为基础,通过问题导向策略增强学生的主动提问意识,强化学生的实践学习技能。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遵循科学的教学原则,使学生能够在主动提问的同时,对自身的思路和知识体系进行系统梳理,从而帮助他们逐步增强提问意识和能力。
首先,应遵循互动性原则。提问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与学生形成积极的互动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互动环境,激发学生的自主表达欲望,促使他们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并培养学生主动提问、大胆质疑的习惯。
其次,应遵循创造性原则。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入新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梳理自己的学习思路,培育其缜密的逻辑推理能力,逐步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鼓励学生提出具有新意的问题,既能够满足他们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又可以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
然后,应遵循主体性原则。在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学生的基础能力以及个性特征,实施符合学生兴趣和认知特点的教育指导策略,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提问兴趣,增强学生的内驱力。
最后,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而是要制定阶段性发展目标。应避免向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要耐心引导学生逐步进步,只有让学生在适合的环境中学习,才能自然地激发他们的潜能。
(一)缺乏提问的勇气
当前,部分教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依旧运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主动提问能力的发展。首先,在师生互动方面,由于教师通常处于主导地位,大部分学生对教师都有敬畏之情,容易在课堂中表现出拘谨和紧张,不敢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更谈不上主动提问问题。其次,学生未认识到自己作为学习主体的重要性,常常盲目听从教师的讲解,即使遇到疑惑和问题,也不敢提问,缺乏大胆质疑的精神。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这种现象有了一定的改善。但仍然有一些学生难以突破过往的思维模式,没有主动寻求教师的帮助和指导,这无疑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改善师生关系的方法,提高师生之间的互动效果,增强学生提问的信心。
(二)缺乏适当的提问机会
在初中教育体系中,数学课程内容对于学生而言具有较大的挑战性。初中数学知识较为抽象,很多学生无法快速理解和灵活应用数学知识,这使得教师也承担着一定的教学压力。教师需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同时还需开展各类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以及知识应用能力,这些都使得课堂教学时间更为紧迫,导致教师无法给学生充分的提问时间。此外,有些教师可能过分关注成绩优秀的学生,却忽视了与学困生的互动,在提问环节中,通常会请成绩优秀的学生发言,导致部分学生缺乏提问的机会。
(三)对课程学习不够重视
在教育实践过程中,部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与理解只停留在浅显的层面上,实践活动缺乏深度,因此无法对数学知识形成系统的理解。造成这种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学生缺乏正确、积极的学习态度,部分学生只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学习,因此当他们掌握了课本知识后,就不会再对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探究。缺乏自主探究的意识,不利于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进而会影响主动提问能力的发展[1]。
(一)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提问热情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构建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可有效提高学生的主动提问能力。教师应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法,创设能够吸引学生的课堂情境,使学生在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尽情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参与到形式丰富的实践活动中,从而提升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实际运用技巧。此外,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还能有效解决课堂互动性不强的问题。当学生感受到课堂的温馨氛围,在产生疑惑时,就能够自主提出问题,始终保持着好奇心和探究欲,与教师进行交流讨论,在帮助他们养成主动提问的良好习惯的同时,更能体验到解答数学问题的乐趣。
例如,在教授“三角形”有关知识时,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对三角形知识的探究欲望。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将三角形玻璃打碎成三片”的场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然后以“如果需要到玻璃店去配一块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玻璃,你会保留哪一块玻璃”这一问题作为导入,引发学生思考。由于学生对三角形知识的认识并不全面,因此在思考时会出现一些疑惑。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在宽松的小组学习氛围中,学生会畅所欲言,主动地向小组同伴提出疑问,并共同进行探究。由此可见,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活跃的提问思维,使得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积极探究新知,为接下来的深入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注重教学指导,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
首先,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培养学生主动提问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先帮助学生构建提问意识,确保其能够在课堂上形成良好的提问习惯。其次,教师的责任在于提供有效的教育指导,促进学生主动融入学习探索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与此同时,教师可利用让学生记录问题、总结问题的方式,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
例如,在教学“统计与概率”相关知识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提前自主预习,并且在预习的过程中,要求他们标注不解或疑惑之处。待预习结束之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将问题罗列到黑板上,然后针对重点问题展开深入的剖析和解读。在教师的持续指导下,学生能够主动地表达自己的困惑。此外,教师可精心设计多元化的探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们以团队协作的方式,共同研究统计图的优点。这一探究题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教师要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认真观察他们的状态,并询问各个小组是否有不理解的地方,引导学生说出问题,再给予适当的指导,从而确保整个团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三)采取激励法,增强学生提问信心
学生的理念和思维方式直接影响其提问态度。因此,教师必须激发学生内在的提问欲望,让学生认识到主动提问的价值和重要性。初中生好胜心较强,较为在意身边人的看法。因此一些学生会认为提问是一件丢脸的事情,还有一些学生会担心自己提出的问题太过浅显而遭到其他同学的嘲笑,这些想法都是影响学生提问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提升学生的提问积极性,教师应当采取激励式教学法,增强学生的提问信心,从而使他们以理性的态度提出问题。
首先,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学情和心理特征,并通过交流、开展思想教育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到主动提问的意义,使得学生树立正确的提问观念。其次,对待学生的提问,教师应以尊重、耐心的态度给予学生有效指导,帮助学生逐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感受到自己的提问受到了教师的重视和回应[2]。最后,当学生在课堂中提出具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给予肯定与赞扬,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存在不足,也不能对其进行批评,而是要肯定学生自主提问的行为,然后对学生提问的内容进行分析,最终完善问题的内容和形式并进一步解决。
(四)结合实际生活,培养问题思维
初中生的生活经验相对较丰富,而数学知识的应用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激发学生主动提问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引导学生自主地去解决自己发现的问题,这有助于实现对学生提问技能的全面培养[3]。
例如,以“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为例,这门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当完成基础知识的讲解之后,教师应进一步启发学生,将数学与日常生活联系,思考一元二次方程能够在生活中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此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自主设计一系列贴近生活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依据个人生活经验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设计出各种富有生活气息的数学问题。例如,一位学生提出了关于成绩预测的问题:“小明在两次考试中,其总成绩从478上升到了513,假设小明相邻两次考试成绩的增长率为x,那么预测她下次考试的总成绩是多少”。当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之后,教师应鼓励其他学生针对问题探究解决方法,最后得出答案。通过生活化数学问题,可有效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提问思维。
(五)实施多元化教学评价,保证提问质量
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初中生在学习能力与基础水平层面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在培养学生提问意识的过程中,应结合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体特征,构建分层评价模式,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标准,以确保教学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首先,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际表现,了解学生主动提问的态度和提问能力,掌握学生的学习特征[4]。其次,应根据学生的基础能力水平,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可分为优秀生、中等生、学困生三个层级,并设计适宜的评价标准,保证评价标准不会过高或过低,要使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除此之外,教师必须积极探索新的评价方式,让学生成为评价活动的主体,促进学生进行互评,发挥他们之间的相互监督作用。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与同桌组成互评小组,记录对方在课堂学习、合作学习等活动中的提问次数和态度,提高教学评价的客观性和完整性。
(六)教授提问技巧,把握问题关键
为了确保教学活动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有必要提前向学生传授提问技巧,使学生能够基于所学知识要点,准确把握问题核心。尽管许多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问题意识,然而由于尚未掌握恰当的提问技巧,在课堂上容易陷入迷茫,不知如何发现问题并准确地将问题描述出来。对此,教师应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同时需要要求他们依据数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来设计问题,从而培养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5]。
首先,教师应选择符合学生兴趣的引导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探究新旧知识交汇点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认知框架,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奠定基础。其次,教师需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引导他们根据数学课程中所涵盖的定律、法则、性质以及计算公式等,设计提问内容。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遵循由易到难的渐进式训练原则,先引导学生尝试提出较为简单的逻辑推理问题,然后逐步过渡到更加复杂的综合型问题,这样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帮助他们逐渐领悟提问技巧。
总的来说,在开展初中数学教学活动时,培养学生的自主提问能力至关重要。通过采用先进有效的教育方式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提问意识,是促进核心素养形成的关键途径。教师作为授业解惑者,应积极投身课程改革实践,重视并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提问能力,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并创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以深化学生的认知与技能。
(责任编辑:谢蓓)
[1] 祝福.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提问能力的有效途径[J].学苑教育,2022,(07):14-16.
[2] 陈丽.初中数学培养学生主动提问能力的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32):71-73.
[3] 周旭.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主动提问能力[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17):52-53.
[4] 苗莹,刘君.浅谈初中数学学生主动提问的重要性和培养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08):50-51.
[5] 刘丽娟.浅析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20,(18):14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