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项目化学习的开展价值及实践

2024-09-26 00:00:00黄雅萍
当代家庭教育 2024年12期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也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实践协作能力、正确道德理念、积极价值素养的培养给予了重视。项目式学习是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其因“动态”“让学生主动探索现实世界,直面问题挑战”“能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动手能力、团队合作力、领导力、计划和执行项目能力”等优势而受教师和学生的青睐。在此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要积极开展项目式学习,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教育;道德与法治;项目化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4)12-0140-03

项目化的教学方法需要以学生为核心,通过对生活中遇到的实践问题进行解决,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探究。这种教学方式需要学生切实地参与到项目设计以及探究的过程中,从而帮助学生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在任务解决过程中的实践能力以及分析能力。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实施项目式学习方法,有助于教师突破传统教学方式的瓶颈,构建课堂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提高课程教学的实用性,推动道德与法治教学发展。

一、项目化学习概述

(一)项目化学习概念分析

项目化学习是一种基于任务的学习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究精神。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项目化学习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实际项目设计和实施,培养他们的价值观念和法治意识。项目化学习强调跨学科的整合,让学生在探索各种社会现象的过程中,辨析价值取向,增进法治思维。项目化学习的核心在于学生参与全过程,通过设定明确的目标和任务,引导学生团队合作、自主学习、批判性思考及实践能力[1]。

(二)项目化学习的价值

首先,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项目化学习是一种实践性、探索性、开放性的教学活动,因此,在情境的设定和提问方面,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遵循自主探究和协作为基本原则。这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不过这也有利于小学生的好奇心和丰富想象力的发挥。其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小组讨论、意见交流等环节,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这种合作模式有助于学生从不同视角审视道德问题和法律事件,拓展他们的思维广度,增进对社会规范的理解与尊重。

二、基于项目化学习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作用

道德与法治教学在学校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方面,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塑造学生良好品德与正确行为的基础,是培养社会主义荣辱观、责任意识和法治观念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道德与法治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使其树立正确的法治价值取向,增强法治观念和法治信仰。同时,道德与法治教学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质,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培养正确的行为准则和社会交往规范,从而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和发展。而在道德与法治教学领域,项目化学习可以让学生通过模拟法庭、伦理情境讨论等活动,深入了解法律的执行和社会道德的重要性,提升他们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2]。同时,“项目化”是一种以现实生活为基础,通过不断探索,使学生能够建立和完善自己的学科知识和理论体系,其能够促进学生学会独立地学习和思考。项目化学习的素材比较多,当与教学内容进行结合的时候,教师使用这种实际化教学更有意义。两者不能进行分离,否则就会让学生的学习只存在于教材学习的表面。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实际化的教育能够使得学生更多地去探索,并获得提升。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项目化学习的实践策略

(一)立足单元内容,明确项目研究主题

项目化的教学方式需要确定项目研究的主题,而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每一个单元都呈现出了不同的教学主题,并且同一单元中的不同文章之间总是存在着诸多内在联系,从而构建起了联系紧密的学习网络构架。在每一个单元学习主题的引导作用下,教师可以根据本堂课程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确定项目探究的主题。但是在确认项目研究主题的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中心,立足于学生在实践生活中对道德认知的模糊点以及困惑,充分地激发学生参与项目探究的热情和兴趣,从而在项目式的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3]。例如,在学习《我们神圣的国土》这个单元时,这一课包含了“辽阔的国土”“好山好水好风光”“一方水土一方生活”三个板块,这些板块之间联系紧密、相辅相成,旨在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受祖国疆域的辽阔,认识祖国壮丽的山河,理解地形差异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以“一方水土一方生活”为例,教师可以展示《中国地形图》,让学生观察地图,找出苏州、重庆、拉萨三个城市,观察它们的位置,并展示这三个城市的日出与日落时间表,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些地区的日出与日落时间会出现不同?这些差异可能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之后教师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从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探究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如苏州与拉萨的日出时间和日落时间不同,人们的作息时间也会有所差异,生活习惯上也有着很大差异。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探究,思考如果到苏州、拉萨地区旅游应该怎么做?将彼此尊重、相互理解的德育思想渗透其中。

(二)建立学习小组探究项目任务

项目化学习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具体的项目活动,促使他们与同伴之间展开合作。在项目中,学生们需要共同制订计划、分担任务、交流合作并共同解决问题。这样的合作实践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还能够让他们互相配合、信任和尊重彼此的贡献。例如,当学生们合作完成一项针对社会问题的项目时,每个人都会为团队的成功贡献自己的力量,并且学会与他人协商、合作以实现共同的目标。为此,在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中,教师需要首先确认本堂课程的教学主题,然后通过合理地安排班级中的学生,帮助学生搭建起学习小组,实现对道德法治问题的探究[4]。在成立学习小组之后,教师需要引导不同小组的成员拟定本组的项目活动计划以及组内成员的不同分工,帮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理清思路,明确自身在组内担任的职责和使命。例如,在《我们神圣的国土》单元教学时,教师可以构建学习小组,确定好项目小组角色分工,明确职责。项目分组保证各小组实力平均。每个学生的角色设置符合学生个性化成长规划的要求,在项目中,学生们不仅需要承担各自的角色和任务,还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通过参与项目活动,学生有机会体验到自己的行动对集体和他人产生的影响,从而激发起他们的责任感。如在为学生介绍中国的面貌时,教师可以开展“从气温看中国”的活动,让学生调查不同地区的温差,小组之间分工合作,既要有成员负责资料的收集,也要有成员负责专门的资料整合,还要有成员负责资料初步整理之后相关结果的探索。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以小组协作形式展开项目式学习,分别调查漠河、北京、苏州三个地区的温度,并思考漠河与苏州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两地在穿着、生活上可能有哪些差别,让学生展开探究,以生活实例为结合点深入探索项目,收集总结和汇报探寻的结果,突破项目难点理解知识,通过项目探究感受我国东西、南北跨度之大,国土面积之辽阔。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系列的过程中教师都需要关注学生项目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强化对学生的引导,使其深入探究,动手实践得出结论。

(三)深入探究实施项目任务

项目化学习的设计与实施是确保学生能够充分参与、理解和运用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关键环节。教师应当合理安排项目的学习目标和评价方式,确保学生在项目学习过程中能够体验到道德与法治的实际应用,并能够通过评价方式得到合理的反馈和成长。同时,项目的实施需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项目的各个环节,教师可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教师作为课堂上的引导者和辅助者也需要承担起自身的教学职责,当学生在项目化学习过程中面临瓶颈时,可以主动帮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学习氛围调节。因此,教师需要在项目化学习背景下时刻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并且根据他们在自主学习中的表现情况为他们设计针对性的探究问题。这样有利于给项目化学习的过程增加更多的思考空间,也给学生在课堂上布置更加灵活的探究任务,让学生可以基于教师所发布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学习[5]。例如,在《我们神圣的国土》单元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任务:其一,陆地面积我来说。学生借助地图、数据、表格、诗歌、生活中的实例说一说国土面积之大。其二,海陆疆域我来找。学生通过查找视频、设计闯关小游戏、火眼金睛大比拼等活动,展示我国的邻国很多,海陆疆域广。其三,省级行政区域我来分。学生进行信息搜查和整理,结合地图明确省级行政区域的划分,设计并表演情景剧展现不同的省级行政区域特色,最后设计拼图活动展示我国众多的省级行政区域。其四,台湾省特辑我会做。学生创设旅游团的情境,以旅游团的形式展示台湾特色的物产和风光,录制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故事,结合《反分裂国家法》明确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的一部分,我们的每一寸国土神圣不可侵犯。此外,团队的学习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智慧与办法一定优于个人的能力,而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很多知识的来源都是从周边的同龄朋友以及玩伴身上习得的,项目化的教学方式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充分地体现了合作探究型的教学理念,在解决道德法治实践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学生以团队为形式共同协作完成问题的探究。团队协作的过程往往也能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相处,为小组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搭建了桥梁,同时,学生在共同协作的过程中完成探究任务,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项目成果检查和展示

首先,教师除了实施理论化的教学项目之外,还可以利用课堂给学生开展项目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参与实践的方式加深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其中教师需要将课本上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建立起紧密的关系,从而可以让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真正回归于生活,让学生在生活实践和知识迁移的过程中进行理性的思考,从而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增强学生的双重理解,让学生将知识灵活运用到生活实践中。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成果的检查和展示。在学生协作探究、初步得知结论后,教师就要放手让学生们自己检查,主要在于项目学习存在问题和不足的检查,包括结论的充分度、逻辑的自洽性。学生们在小组成员的互相帮助中,对错误产生的原因深入分析,改正错误,展示最终的学习成果。或者教师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指导学生们以小组形式展示并交流,完善自己小组的成果。小组协作式的检查和展示,既对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尊重,又保证了学生学习体验的丰富。此外,教师要注重评价与反馈。评价与反馈是项目化教学的重要环节。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既关注学生的项目成果,又重视学生在项目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内容应包括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发展、情感态度等方面。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及时反馈,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明确改进方向。通过评价与反馈,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当中,通过开展项目式学习,可使学生围绕所学的项目,逐步深入地进行学习,有利于学生有效地突破学习的重点与难点,让学生能够以宏观性的视域,把握道德与法治学习的知识体系。通过项目式学习,学生能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进行紧密联系,从而更加深入全面地学习与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黄艳华)

参考文献

[1] 郑斌.小学道德与法治项目化学习设计与实施[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26):93.

[2] 范良丽.项目式学习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天津教育,2023(30):49-51.

[3] 刘芳.项目式学习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研究,2023(34):21-23.

[4] 吕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项目化学习路径[J].天津教育,2023(36):37-39.

[5] 张葵.项目式学习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亚太教育,2024(04):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