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高中地理作为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教师在时代的背景下要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质为目的,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进行及时创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及核心素养的形成奠定基础,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因此,教师应在明确教育目的及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后,根据实际情况对自身的教学策略做出调整,唤醒学生对于高中地理学习的兴趣,从而加强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创新设计;高中地理;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4)12-0121-03
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学生对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传统的地理授课模式无法满足素质教育对于高中地理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理念,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完成素质教育提出的教学目标的同时,积极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一)教学方法单一
素质教育逐渐代替应试教育的地位,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延续几十年,很难通过一朝一夕进行改变,而且在升学压力、家长要求等各种条件的制约下,学校教育依旧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通过教师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及答题技巧,学生只需要接受教师所传递的知识即可,在考试时面对套路大同小异的题目,按照死记硬背的答题技巧进行答题就可以达到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这也导致学生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实操能力。这种教学方法已经落后,通过这种教学方法,不但没有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由于其教学方法的单一,导致学生对于高中地理学科的学习丧失了兴趣。这无疑是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的,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成长为社会所要求的人才,也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及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应紧跟时代的要求,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二)师生缺少交流
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普遍具有叛逆的特点,高中生正处于这个阶段,面对教师的威严,学生会产生一定的恐惧心理,大部分的学生不愿意与教师进行沟通。这也导致如果有学生在课堂上并未理解教师所教授的内容,因其内敛的性格不愿去请教教师或与教师进行交流,长此以往不理解的内容不断堆积,使学生丧失对于地理学科学习的信心,这也是影响学生进步的重要原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日常生活中都应该要及时关注这一现象发生,并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使学生得以健康的发展。另一种情况是,学生自认为已经充分掌握所学知识,实际上因学生对于知识的错误认知导致理解出现偏差,影响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学生的年龄小,心理并不成熟,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作出合理的引导,使学生不再畏惧与教师进行交流,打破师生之间沟通的障碍,真正地走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
(三)缺乏实践意识
高中地理是一门内容丰富的学科,由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部分组成。对于地理学科的学习,实践是不可缺少的部分,但是很多高中地理教学因受到地理位置、时间紧张、经费不足等各方面的影响,导致现阶段教学缺乏实践活动。高中地理教学并不是为了使学生简单地掌握基础知识,而是为了引导学生将基础知识充分内化,并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来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调查等方式可以真正地理解大自然,理解社会。因此高中地理教学不能只局限在基础知识的教学,应在能力范围内为学生安排适当的实践活动,这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还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践的方式反复回忆已学习的知识,并灵活地进行运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坚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
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要坚持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达到课程改革对于高中地理教学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因其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教师的教学理念应随着时代的要求及时更新,主动完成从教育教学的主导者向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的转变,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一切教育都围绕着学生进行。因此,学校与教师都应该认识到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地理学科的独特点,加强对于地理学科的重视。学校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对于学期教学的计划与课时进行整体的调整,以免学生忽视地理学科的重要性。教师则需要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同时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以及教学热情,将学校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针对学生不同的情况作出应对措施,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真正做到将课堂教学的主体还给学生。
(二)坚持注重学生个体差异
世界上不存在两片相同的树叶,世界上自然没有相同两个人。高中阶段的学生因其生活环境、先天水平、学习态度及后天的努力程度等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的学习普遍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时刻把握学生对于高中地理学科的学习情况,注意学生对于地理学科学习存在的差异性,按照学生的发展程度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可以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格外注意后进生的学习情况,努力为学生营造轻松舒适的学习环境,刺激学生想要学习的欲望,从而根据每名学生不同的情况,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要求,促使每一名学生可以得到上升发展的空间。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参与者,课堂的教学也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层次设定相关的教学目标,教师对于每一个教学步骤的设定都是为了学生的学习服务,满足地理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的学习需求,丰富学生学习的内容,对于地理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而言,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难,促进学生对于地理学科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学,通过一切有效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可以得到全面的发展。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兴趣
信息技术走进课堂使教师的教学更加便利,也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课堂教学内容。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信息技术更能带给人直观的体验。高中地理教学中有很多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内容,通常以图片的形式呈现在课本上。相较于长篇的理论而言图片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进行地理学科教学时,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使图形跳出课本,以更加形象的方式呈现在投影上,以视频、动画等方式将抽象内容具体化。这使学生在学习中通过生动形象的图像信息,了解其中蕴含的知识原理。通过信息技术的方式进行地理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及抽象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质的形成。
以人教版教材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界的水循环》为例。水循环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点内容,自然界的水通过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连续进行运动即水循环。在课程开始前,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进行课堂导入,李白曾经写下过“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诗句,那么黄河之水是否真的从“天上来”,奔流到海是否真的“不复回”,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来进行学习。教师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将水如何在四大圈层之间进行运动的过程直观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可以简单地分析水循环的基本原理,充分了解三种循环之间的联系。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学生利用多媒体将水循环的示意图用更为鲜明的方式绘制出来,从而加深对于水循环的理解。教师通过对学生学习程度的把握,让学生回答课堂导入时提出的问题,使学生意识到在循环的过程确实可以从“天上来”,但并不是“不复回”,相反通过水循环的原理,奔流到海的河水会以不同的形态“复回”,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水资源对于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加深学生对于节约用水理念的理解。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
高中地理作为实用性较强的学科,与实际生活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应该只局限在课本的内容上,更应该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并且以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为重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在丰富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存在的现象,以身边的场所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它们的存在以及后期的发展中蕴含了怎样的知识原理。由此,学生通过对所在城市的情况分析可以发现,在认真学习地理知识的基础上,不仅可以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还可以将其运用到生活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完成教师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人教版教材高中地理必修二《城市空间内部结构》为例。本节主要是由城市形态、城市土地利用和城市功能三部分之间相互联系,构成了本节的内容。教师在向学生讲授城市土地利用的过程中,可以以当地的商业圈为例。商业的发展是不能离开消费者的,而消费者通过交通工具才能到达商业街,由此可见,便捷的交通才会为商圈带来大量的消费人口,所以商场往往会建在交通比较发达的市中心或者街角等地段。商业的发达还会吸引诸多的服务,如餐饮、娱乐等等,这些便利的措施会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至此,商业圈逐渐形成。教师引导学生将这个原理放置于日常生活中,就会发现在我们所处的城市中,商圈几乎都是处于这个形态,没有脱离了便利的交通而建成的商业圈。结合生活实际向学生讲解关于城市土地利用的相关知识,可以引起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发现地理并不是虚无缥缈地纸上谈兵,地理其实是贯穿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因此将高中地理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运用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三)强调学科特色,培养文化内涵
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要求在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强化学科具有地域特色的特点,以达到培养学生文化内涵的目标。一方面,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融入到高中地理教学中,让学生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可以对各地风土人情、自然风光有深入的了解,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对于世界的多重认识。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为学生展示地理知识与地域特色、文化内涵之间的联系。
以人教版教材高中地理必修三《中外著名旅游景观欣赏》为例,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相关景观的视频,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欣赏,并理解其中所蕴含的地理特色。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称著的黄山,他们奇特景观的形成与当地的地理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黄山松生长在悬崖之上,那里的土质条件并不适合植物的生存,然后黄山松的根部可以释放酸性物质,可以溶解花岗岩的岩体,使其在原本不会有植物生长的地段向阳而生。黄山的怪石通过风化以及不断地侵蚀形成,他们形态各异,活灵活现,在大自然的洗礼下形成自己独特的姿态。所谓“黄山自古云成海”,一年的365天中黄山有250多天的云雾,在独特的气候条件下形成了如此震撼人心的景色,给人独特的欣赏体验。当地表水下渗受热,或者地下水与地下的岩体相接触就形成了地下热水或蒸汽,沿着断裂层再次上升到地表就形成了温泉。关于黄山的独特景致,他们的形成与地理知识有一定关系。因此,在掌握一定地理知识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深入挖掘地理的学科特色,充分吸收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培养自身的文化内涵,促进自身的发展。
综上所述,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对于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大势所趋。由于现阶段高中地理教学方法,观念依旧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所以教师需要按照课程改革的要求及时转变自己的观念。教师在高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按照教学原则要求自己,并及时对教学方法策略进行更新改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责任编辑:黄艳华)
[1] 朱淑英.浅析核心素养背景下创新设计高中地理教学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3,(08):173-175.
[2] 张学能.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方法创新策略研究[J].高考,2022,(27):9-11.
[3] 王邦柱.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创新[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0,(13):29-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