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认知差异 促进自主发展

2024-09-26 00:00:00刘琳
当代家庭教育 2024年12期

摘 要:幼儿园的户外混龄区域运动是将户外场地按一定的功能或方式进行区域划分,并投放各种运动器件或创设不同体育游戏情景,然后打破班级和年龄限制,让全园大、中、小班孩子一起参与,在这种体育活动中,幼儿脱离成人指导,需要他们独自运动时常呈现出无视规则、无主见、意识薄弱等现象。本文通过案例研究探讨了如何在户外混龄区域运动球区活动中利用幼儿认知差异促进其自主性发展,得出了以下观点:一是遵循规律、因材施教,二是依据特点、挖掘潜能,三是尊重儿童、推动发展。文章展示了如何通过共同协商和游戏化的方式,引导幼儿理解和遵守规则,同时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和自主性。通过足球比赛的案例,讨论了如何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指导策略,以促进幼儿自主性的发展。另外规则的制定应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自由和尊重,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大带小”的组织方式,可以有效地促进幼儿自主遵守规则,同时强化他们的责任感和抗挫力。

关键词:混龄区域运动的球区;认知差异;自主发展;案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4)12-0115-03

在户外混龄区域运动球区活动中,我们为幼儿创设了宽松自主的足球比赛的运动环境,幼儿自主选择玩伴组队进行活动。但既是比赛,便有规则,由于幼儿受到年龄、能力、个性等不同的影响使其产生不同的认知差异,所以对于足球比赛的规则的了解程度有所不同。有效利用幼儿认知差异可以更好地弥补规则认识的缺失,更好地促进不同年龄、不同能力幼儿的自主性发展,最大限度地提升每一个孩子的运动积极性、挖掘其潜能,充分地让幼儿在积极的状态中接受和遵守规则,达到知行意的统一,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学会自律。

1.什么是认知差异?

认知指通过心理活动(如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获取知识。儿童的一般认知能力差异集中体现在记忆力、感知能力、言语表达能力、平衡能力、方向感等。因此在教学中,教育者要抓住儿童的个性有可塑性的特点,因材施教,以达到促进其学习与发展。

2.怎样有效利用认知差异?

不同的个体,在同等的教育条件下会存在认知上的差异,在混龄的区域运动活动中得以体现,竞技类的足球比赛活动更为突显。这里有幼儿自由活动的空间,能够充分展现幼儿的能力水平,所以教师需擦亮眼睛仔细观察,根据幼儿不同的表现及时调整指导策略,使不同的个体都能在原有能力基础上有所提高。

针对在户外混龄区域运动球区活动中如何巧用认知差异促进幼儿自主性发展,本文进行了如下探索:

一、遵循规律因材施教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不同年龄段幼儿对于规则的发展目标,在混龄的竞技类比赛活动中,幼儿的年龄特点原因造成的认知差异影响其行为的现象尤为突显,我们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特点与发展目标展开深入的分析,并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采取相应的指导策略,才能在混龄比赛活动中让每个幼儿都能得到最大限度地自主发展。

案例:足球风波

比赛开始了,蓝黄两队的球员都由孩子自主结伴组成。蓝队的五名孩子是大班的,黄队其中二位球员是中班的。裁判由老师担任。分组准备后,孩子们蓄势待发,随着裁判老师一声:“各就各位,开始!”正式拉开了比赛的序幕。蓝队发球,三个孩子默契十足,配合到位,每次都能把球稳稳地踢出去。相形之下,黄队的球员却有些力不从心了,只见球滚到了黄队一个中班孩子的面前,他却不知所措起来,黄队的另一个大班球员十分着急,一边大声地喊着:“你踢呀!”一边冲上前帮他把球踢了出去。中班的男孩若有所失。又一次,足球在两队球员相互传球的过程中,被带到了那个中班男孩的面前,这次男孩二话不说抱着球跑了起来。蓝队的球员见状,大声呼喊道:“黄队犯规了!”随即裁判老师举起了黄牌,说:“黄队警告一次。”中班的男孩茫然地看着裁判,很是无奈。结果不言而喻,上半场五分钟的比赛时间过半,蓝队已经进了两个球了。黄队士气大落,那个大班的孩子很无奈地看着我说:“老师,小弟弟不会踢,我们肯定输了,我不想踢了。”听到他说的话,我随即宣布了中场休息,一边让几个孩子围拢过来,一边说:“来吧,我们休息一下,等会继续加油。”几个孩子顺势来到我的身边,蓝队的球员聊起了他们进球的开心事。我随即说道:“蓝队大班的球员踢得确实不错,我们的哥哥姐姐们有什么好方法可以来教教中班的弟弟,让他也跟你一样棒呢?“我来教你。”蓝队的一个大班男孩主动跑上前帮助弟弟,哥哥做了小老师:“首先,记住足球是用脚来踢的,只有守门员才可以用手……”经过了一场热火朝天的练习后,我又重新宣布了下半场比赛开始。于是一场精彩的比赛继续,两队孩子的脸上充满了快乐的笑容……

分析与思考:

1.明确年龄差异

在一场竞技比赛中,让不同认知能力的孩子都能够自主得到锻炼,学会合作的能力,就需要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幼儿年龄特点,即中班的幼儿往往持续性较差,目的性不强,大班的孩子具有一定的责任心和关心别人的愿望。引导幼儿互相学习,互相影响。

2.创设互动空间,提升幼儿经验

巧妙利用幼儿年龄段特点的差异性,为幼儿创设生生互动,相互学习的机会能更好地提升幼儿的经验。案例中教师宣布中场休息,为幼儿提供了互相探讨的机会,引发孩子的沟通和讨论。通过这样的方式,使中班的幼儿了解到足球比赛的规则,并在大班孩子的支持下,学习如何更好地遵守规则。同时,也促进了大班孩子的社会性发展,合作、关心、互助多种品质得以提升。

我的思考:

在活动中出现问题的时候,教师的隐性指导也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上案例就是在区域运动中教师采用了互动性的指导策略促进幼儿的自主发展。看似话不多,却给予孩子适当的时间与空间,让孩子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宽松的情景,更能引发生生间的互动,让幼儿去帮助幼儿壮胆,这样既获得了帮助别人的情感体验又促发了幼儿间的合作意识。另外,幼儿获得成功的过程与方法都有所不一样,由此带给孩子真正意义上的收获也有所不一样,这对孩子的终身影响有积极意义。

二、依据特点挖掘潜能

在混龄的足球比赛运动中,受到幼儿年龄层次、发展水平、已有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幼儿自主性发展的能力也不尽相同。只有在了解幼儿自主性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利用认知差异提升幼儿的自主性发展的水平。

案例:一场有序的足球赛

区域运动开始了,一些孩子欢呼雀跃地来到足球区,一个大班的孩子则拿起了红、黄牌也进入到球场中。他煞有其事地把两队的球员围拢过来,说着“你们来猜拳,决定谁来发球。”两队球员分别派出一名球员进行猜拳,经过三局两胜式的猜拳后,判定蓝队球员先发球。“各就各位,预备,开始”他大声喊着。话音刚落,一场激烈的比赛拉开了序幕。两队球员都全力以赴,一队的球员相互合作,力争把球踢进对方的球门。在比赛的过程中,他始终跟随着两队球员,一边跑动一边关注着他们踢球的情况。“黄队球员用手碰球了,黄牌警告一次”“蓝队进球了,我来翻牌”“两队交换场地”……两队的孩子也会请裁判来主持公道,判定是否算进球。每每发生状况,都能听到他的声音。就这样一场有序的比赛进行着。

分析与思考:

1.根据幼儿自主性发展特点合理投放区域材料

确定区域运动活动的内容,提供适宜的材料,要考虑到幼儿的不同年龄和幼儿的不同认知情况。材料的投放也应考虑到难易程度、熟练程度进行有目的的投放。大班能力强的幼儿往往处于主导的位置,可以带动中班幼儿学习参与活动,如由大班的幼儿翻牌、由规则认知强的幼儿担任裁判,使用红、黄牌来引导幼儿自主遵守规则等,不仅使这部分幼儿在探究和发现中体验到合作、互助等情感,获得自主发展,也让中班幼儿获得更好的认知,积极参与活动,体验到成功的满足感。

2.引导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人

教师应该多观察,并进行恰当的引导,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尽量能够达到“结伴自由、选择自由、投票自由”的标准。如在案例中,由幼儿来拿红、黄牌,担任裁判,不仅调动了这个孩子本身的运动自主性,也引导了其他孩子更为自主的运动、自主的遵守规则、自主发展的能力。孩子们想象着自己的身份以及面对的困难,开始玩得不亦乐乎。

我的思考:

足球赛的形式突显出幼儿的认知差异,反之也为幼儿的自主性发展提供了契机,教师应该用启发性的材料,认同的目光去唤起幼儿主体意识的发挥,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参与到活动中,寻找乐趣,获得发展。

三、尊重儿童推动发展

规则的制定不能由成人包办,我们应该尊重幼儿的认知差异,引导幼儿个性发展,让幼儿获得充分的自由和尊重,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老师,他犯规了

一场激烈的足球比赛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只见一位黄队球员勇往直前将球带到对方球门口,一脚射门。正在黄队球员欢呼雀跃的时候,蓝队的一位大班球员大声喊道:“你们犯规了,他越位了!”随后他拉住了“裁判”,要求改判不得分。裁判是一位大班的孩子,听了他说的话,不置可否。黄队的球员有些愤愤不平说道:“我们进球了,哪里犯规了?”“你们就是犯规了,我看世界杯足球赛里……”蓝队的这名球员继续据理力争。两队球员僵持着,裁判也向我投来了求助的眼神。“既然两队球员各有各的说法,大家可以进行一下协商,看看这个球怎么判?”“我觉得还是听裁判的”“不如剪刀、石头、布吧”“还是老师来说吧”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各执一词。“这样吧,我们来举手表决一下用什么方法来判定这个球。”我提议着。表决后,大家都觉得就听裁判的吧。裁判看着那个提出异议的大班孩子这么坚决,虽有些疑惑,但还是判定这个球无效,不得分。孩子们不由转向我,仿佛期待着我给出最后的答案。虽然我知道担任裁判的这个孩子可能自己对正式的比赛规则也不是很清楚,但我想在这个活动中不仅为了比赛的输赢,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学会了尊重大家的意见,学会了制定规则,并共同来遵守规则。我点头示意赞同裁判的决定。大家达成一致,比赛继续进行着……

分析与思考:

1.同伴互助,商量讨论

球区活动中幼儿会有截然不同的表现,如有些平时参加园外足球训练或对足球很感兴趣的大班幼儿通过亲身体验、观看足球赛事等途径知晓了一些正式足球比赛的规则。因此在球区活动中除了对我们的比赛规则了如指掌外,还会勇于指出他人违反了某个专业比赛的规则,例如越位、罚点球等。而有的幼儿只了解一些简单基本的足球比赛规则,例如除守门员外不能用手触碰球、不能推撞人等。他们对于大班孩子所提出的想法全然不知或表现出一知半解。针对幼儿在足球比赛中对规则的认知的不同,教师可通过同伴互助、商量讨论等方法帮助幼儿来弥补规则认识的缺失。

2.由易到难,逐步完善

比赛前,让幼儿共同来说一说比赛的一些规则,教师心中有底,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做些预估,以便能更灵活地指导活动;比赛中,由教师或幼儿来做裁判,教师对于球类比赛的一些规则要做到心知肚明,幼儿担任裁判时,应推选球类经验相对丰富、能力较强的幼儿来担任,如在比赛的过程中发生此类情况,可以由裁判来判定是否犯规。比赛后,对于运动活动中出现的各类情况,教师可通过运动后的交流讨论不断帮助幼儿提升相关经验,规则的制定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逐步完善。

我的思考:

幼儿个体认知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如何能了解、尊重,并巧妙利用幼儿的认知差异,不仅是对幼儿的尊重,更是教师教育智慧的体现,而这对幼儿自主发展,全面提升能力,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这一宝贵的教育资源,值得我们大力去研究、去挖掘。

(责任编辑:黄艳华)

参考文献

[1] 张娟.生活数学教学中特殊群体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J].教育艺术,2023(5):10,13,15.

[2] 陈小璆.巧用认知差异优化课堂教学[J].学问(现代教学研究),2011(12):62-62.

[3] 蔡金环.注重自主学习,促进自主发展[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12):222.

[4] 贾秋萍.巧用认知差异,优化课堂教学[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11(4):26.

[5] 金鑫.优化教学方式促进自主发展[J].数学教学通讯,2023(34):56-58.

[6] 蔡培康.教会学生学习促进自主发展[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4):28-29.

[7] 国春花,赵克俭.培养自我意识促进自主发展[J].辽宁教育研究,2005(7):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