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化,语文课标也有了新变化。在此背景下,如何把握新课标的核心,准确捕捉新课标的变化及其内涵,是教育工作者当前的重点任务。笔者认为,教师应明确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并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确立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文章对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的价值取向进行了深度探究,旨在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价值取向;变中守恒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4)12-0112-03
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要将新课标作为课堂教学的风向标。教师要通过深入解读新课标,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教育价值。同时,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新理念、掌握新方法,让语文课堂重现生机与魅力,这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有的价值取向,也是新时代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价值取向是教师有效实施教学活动的导向和保障。明确小学语文教学价值取向,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活动更具针对性,也可以确保整个教学流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核心开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创新的形式重新定义了小学语文教学的理念、目标与体系,重点提出当代小学语文教学要突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并要求语文教学回归本真。教师应深度解读新课标的要求,明确新课标中“回归本质”和“素养立意”的实际内涵,从语文学科本质、教材内容、学生当前发展情况及时代背景特征等多个角度切入,探讨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价值取向。
(一)立足语文教材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都是经过精心编排的,看似简单的内容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哲思,这正是语文学科核心价值的体现。教师要始终立足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深层含义,并巧妙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挖掘课文内涵,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结合学生发展情况
小学阶段是语文教育的启蒙阶段,是为日后学习与发展打基础的关键时期。新课标指出,新的教育模式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凸显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确立语文教学核心价值导向时,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情况,不能脱离学情。根据学生目前的行为能力、学习水平和认知发展规律等,合理调整教学目标与教学设计,使教学活动更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奠定扎实的语文基础,又可让他们更好地适应日后的学习和社会生活。
(一)遵循语言文字基本规律,创新语文教改之路
1.呼唤语文回归本真
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要凸显语文学科本质,构建务实求真的、基于本真状态的语文课堂。新课标除了对语文知识与技能有要求,还融入了在语文教学中强调人文属性和文化底蕴的要求。通过学习任务群的形式,将语文知识与技能、能力与素养划分成多个模块,分配至各个学段当中,进一步凸显了语文学科的知识价值、实用价值和实践特征,并强调了语文学科的育人目标。这些都是使语文课堂回归本真的必经之路。因此,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设计,需要教师认真研读教材,在结合学生当前认知发展水平、素养生成状况的基础上,整合知识、技能与素养教育,构建指向核心素养提升的优质课堂。同时,教师应设计求真务实和回归本真的语文学习情境,给予学生丰富的情感和学习体验。其次,教师应遵循小学生核心素养生成的内在逻辑,设计具有实践性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此外,教学活动设计应以任务驱动语文学习,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自主深入探究,感受语文的本真。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的教学活动流程设计要有连贯性、连续性,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将碎片化的知识点梳理清楚,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
2.突出语文教育规律
无论语文学科的教育改革和教学模式以何种形式推进实施,都应基于语文学科的教学规律。叶圣陶先生的教育理念——“教是为了不教”,印证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应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方法。语文学习的最优顺序是先识字后学句,接着过渡到先读书后写作,最后是读写结合。这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教学发展规律。新时代的语文教育要在坚持守正创新的基础上稳步前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务必要明确听、说、读、写这四大语文基础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同时,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及语文教育规律,有序开展教学活动。先读后写与读写结合,是需要教师重点关注的教学方法。读书与写作是学生吸纳知识、积累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消化、吸收后完成知识内化并实现自我表达的过程。在阅读教学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积累好词佳句,并将其固化为学习语文之路上的好习惯,始终坚持。
3.夯实语文教学基础
语文课堂是实施语文教学的核心场所,教师要牢牢发挥其核心作用,维护课堂教学常态,遵循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教师需带领学生掌握识字写字、学习阅读、欣赏文学、积极探索、大胆交流的技能,以完成语文学习的目标。在巩固教学基础的前提下,根据新课标的最新指导,教师应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打破“听讲”“背诵”“记套路”的传统模式。同时,教育应强调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综合教育。
(二)在固本中积极求变,落实语文教学使命
1.高质量实施课程
在执行新课标的过程中,教师既要领会新课标提出的新理念、学习新方法,又要回顾和坚守教育的本质。在遵循语文教育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寻求创新,以实现语文教学的现实使命,教师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高质量的课程,具备根据新课标完成教育教学的自觉意识,能够深度研读新课标内容,将其内化于心,正确理解素质教育的根本含义,并掌握核心素养的内涵。教师应将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与审美创造这四大核心素养内容有序整合到课程教育中。同时,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能力及教学目标的要求,设计有明显梯度性、层次性的教学计划。
2.实现教材的创新应用
教材是课程标准实施的重要载体,教师需在清晰掌握新课标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合理利用教材,充分挖掘其潜在价值。为了实现教材的创新性应用,当前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采用了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并行的单元化结构。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应结合单元教学与单篇教学两种方法,以发挥教材的最大效用。
(1)单元教学。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是当前小学语文教育中最重要的两个部分。在单元教学中,教师要深度研读教材,并从中提炼出符合当前学生认知水平的单元主题。依据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创设单元教学情境。让单元的人文主题与单元的学习主题深度融合,将对语文要素的探索与学习转化为具体的语文任务,使整个单元教学构成一个整体。以大单元教学理念,将单元内琐碎零散的知识点有机整合,构成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语文知识框架体系。利用部编版教材的单元编排优势,适当重组、删减或增补教学内容,使其更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与认知发展水平,才能有效提高单元教学成效。利用单元教学策略,打破各知识点间的隔阂,随后根据单元教学目标,聚焦单元主题,设计出可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单元教学活动,以综合性、开放性的实践活动,吸引学生自主开展有深度、有意义的探索与学习行为。这样既可以忠于单元教材主题,又可以创新的方法完成语文教学。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教学为例,教师从单元文本内容出发,综合单元导语和课文内涵,提炼出单元教学主题——探寻科学精神。在这一单元背景下,教师设计了群文阅读的课程,要求学生按顺序浏览文章,并分析文章的重难点。在教材知识点的基础之上,教师又额外补充设计了课外素材库,供学生在单元自主学习中取用。课外素材库中有许多可以彰显科学精神的案例及体现爱国主义思想的文章,如《功名难夺报国心》等,教师将这类课外资源作为课上教学内容的延伸,引导学生在大单元视域下,围绕单元主题开展深度学习,以此深化单元主题价值,构建完整的单元教学框架。
(2)单篇教学。新课标要求小学语文教学应以学习任务群为基础,突出素养导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价值。通过学习任务群落实素养教育,是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样态。因此,在单篇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借助学习任务群,使语文课程内容更具体、更清晰、更具层次。教师要在固守语文教学本质的基础上,实现教材的创新应用。在单篇教学中,应深入挖掘文本中的语文要素,并将其融入各个学习任务群中,开展对单篇文本的深度教学。同时,要让学生在此基础上举一反三,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让单篇文章教学不局限于本章节,突出单篇文本的育人价值,达成“通过单篇课文培养语文核心素养”这种“授人以渔”的教学目标。
(三)创新教学设计思路,让语文课堂回归本真
1.创设多元学习情境
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强调素养立意,主张小学语文课堂回归本真。教师应秉持求真务实的原则,构建小学语文教学新样态。在教学设计方面,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发展规律、学习能力与核心素养生成的内在逻辑,坚持从生活实际出发,整合语文课堂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情境。以多元化的情境创设为基础,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使学生实现深度学习。学习情境要体现出学科特征与单篇文本的意境,还要强调情境与生活的链接、与学习任务间的逻辑关系,要能揭示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通过多元的学习情境创设并融入驱动任务,可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2.设计多彩学习活动
新课标为小学语文教学带来的变革不仅体现在教学目标和导向上,更在于教学活动和教学手段的创新。教师应通过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学习活动,让小学语文课堂焕发活力,并指引小学语文教学回归本真。在设计学习任务与活动时,务必强调在求真务实的过程中,保持语文教学和学习任务的连贯性,为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设计学习活动与任务,既要体现课程的核心目标,又应确保前后衔接、相互关联,让学生在学习中感知知识的内在逻辑,并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深入探索知识的深层含义。在设计时,应遵循差异性、选择性与趣味性三大原则。
第一,差异性。即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设计分层任务,确保教学难度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第二,选择性。提供充足的自主选择权,允许学生根据个人能力与基础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第三,趣味性。在不改变语文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前提下,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内容或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新课标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与启示,教师应深入解读新课标的基本要求,探索在新课标指导下的教学变革与应遵守的基本原则,构建“变中守恒”的全新价值取向。这意味着要在遵循语言文字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勇于创新语文教改之路;在保持基础教育的稳定性中寻求创新,实现语文教学的现实目标;并通过创新的教学设计,使语文课堂回归本真。
(责任编辑:谢蓓)
[1] 赵寿春.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价值取向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21,(23):47-49.
[2] 丁锐.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价值取向心得[J].考试周刊,2019,(3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