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思辨性问题“巧”设计

2024-09-26 00:00:00黄丽花
当代家庭教育 2024年12期

摘 要:思辨性阅读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深入有效的学习依赖于问题的巧妙构建。本文从小学思辨性阅读教学的现状出发,探讨了教师如何通过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思辨性问题、灵活设计多元化的思辨问题,以及引导学生在质疑和探索增强自己的思辨能力,实现对思辨性阅读问题的生动设计,以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水平,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精神。

关键词:阅读;思辨;设计;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4)12-0095-03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思辨性阅读与思辨性表达各有侧重又相互促进[1]。该理念强调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并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为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思维品质,教师要准确把握思辨性阅读课堂的现状,根据客观现实巧妙设计小学语文阅读思辨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关联思考、积极质疑、充分交流和深入思辨,并通过这些活动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一、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课堂现状

当前,小学思辨性阅读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如提问主体颠倒、低效问题数量多、问题逻辑性差等,导致学生的思辨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升。

(一)提问主体颠倒

在教学中,提问的主体通常是教师,教师根据自身对文本的理解和教参的指导,采用了一种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应答的模式,忽视了激发学生主动提问的重要性。这种模式使学生的思维被引导至一个固定的框架内,限制了他们的独立思考。

(二)低效问题较多

早在1912年,美国教育学家史蒂文斯就对教师的课堂提问进行了深入研究。他发现,“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一课堂模式占用课堂教学一半以上的时间。时至今日,这一模式依旧是不少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问题在于,由于课堂上充斥过多关于字词句理解和局部内容的低层次问题,导致学生的阅读理解变得支离破碎,缺乏对思辨性阅读的系统性掌握。

(三)问题层次模糊

问题不仅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起始点,也是思辨性阅读教学取得进展的关键所在。思维能力的提升往往体现在问题层次的提升上,这对于形成高阶思维能力是至关重要的。然而,教师在实际课堂提问时,常常聚焦于文本信息的简单提取,忽略了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对语言材料进行二次加工的机会。

二、小学阅读教学思辨性问题的“巧”设计策略

(一)挖掘教材中的思辨性问题

1.精准关联,在“泡泡语”中激发思辨

“泡泡语”指的是教材编者精心设计的提示性语句,它们往往暗含深刻的思辨价值。教师要洞察这些关联点,并通过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来点燃学生的思辨热情。例如,《巨人的花园》的“泡泡语”——“我知道春天又到花园的原因了。”——通过一句话陈述引发对“原因”深入探讨的兴趣。学生通过理解“春天的到来是因为孩子们在花园玩耍”这一关键信息,进一步探究“巨人的花园冬天迟到的原因”,得出“因为巨人赶走了孩子”。这样的连续提问不仅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还增强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2.抓住提示,在“课后练习”中深化思辨

课后练习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解读教材时要关注课后练习这一阅读提示,引导学生在探究中阅读,在阅读中思辨。

例如,统编五年级下册《景阳冈》的课后练习提出问题:对课文中的武松,人们有不同的看法,你有什么看法?对此,学生可能会有不同回答,有的认为武松很勇敢,有的认为武松很鲁莽。教师可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扩展问题的思辨深度,继续提问:“为什么人们面对打虎的武松会有两种不同的评价?联系现实生活,如果你处在武松的位置,面对巨大的危险,你会如何应对?”这种开放性和探究性的问题能够促使学生从更广、更细致的角度考虑问题,探究更深层次的问题,从而构建起自己的思维框架,进一步提升思辨能力。

3.抓住契机,把握“文本矛盾”促进思辨

文本中的矛盾点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契机。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深入挖掘文本的内在矛盾,引发主动思辨。如在统编版五年级上册《忆读书》一文中提到:笔者决定拿起一本《三国演义》,自己一知半解地读起来,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因为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居然越看越明白。教师可借助学生可能产生的质疑——“字音读错怎会越读越明白”——开展即时辩论。鼓励学生无论赞同与否,都需要找出支撑自己观点的证据,并进行条理清晰的阐述。利用这样的文本矛盾点,推动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训练,帮助他们提升并达到新的认知水平。

(二)灵活设计多样化的思辨问题

多样化的选项能够拓宽思维空间,是开展阅读思辨活动的基础,只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能够多元解读、自主选择,才能进行深度的阅读思辨[2]。

1.实践探索性问题,激发思辨

探索性问题能够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考空间,是学生能够进行多元化解读、深层次思辨的基础。以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课为例,为了让学生准确理解王戎冷静思考的特点,教师可设计以下多元化的探索任务。问题一:同桌互相扮演“唯戎不动”的场景,检验是否真的能保持一动不动。问题二:在体验“不动”的过程中询问:“身体感觉如何?心里在想什么?”学生对第一个问题的理解比较直观,认为“王戎虽然身体不动,但大脑在思考,或许眼皮在转动。”而第二个问题的探索则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反思内心活动,促使他们认识到思考的过程。这种探索性问题的尝试不仅能促进学生的思维活跃度,还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

2.探究观察性问题,深化思辨

思辨是一种认知过程,它涉及观察、分析、推理和判断,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以统编版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为例,面对学生对“苏轼不能准确认识庐山的真面目”的疑惑,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类型的观察性问题来启发思考。首先,让学生通过图片观察“岭”和“峰”的区别,了解高大的山脉为“岭”,而尖尖的山顶为“峰”;接着,展示从不同视角看庐山的图片,让学生思考苏轼在不同位置看到的庐山景色的差异。然后提出问题:“苏轼为何可以看到庐山的不同面貌?”使学生意识到多角度观察的重要性;最后,将观察所得与先前的困惑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形成多角度思辨观点,并在此基础上深入讨论。

通过层次化问题的设计,不仅能帮助学生通过多角度观察自主解决疑问,而且促进了他们思辨能力的多向发展。

3.拓展素材性问题,增强思辨

如何让思辨角度更新颖,让思维能力出彩?借助多样化素材是关键。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家庭、学习生活、神话故事、社会热点等方面汲取灵感,生活实例能为学生的思辨提供丰富的素材。如在阅读《西游记》时,教师可以结合动物的自然特征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西游记》中不同动物的特性与文本的行为是否匹配。

神话故事以富有想象力和变幻莫测的情节吸引学生,对于拓展学生的思辨广度具有重要意义。例如阅读《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等神话故事时,教师可设计将其与科幻故事相结合的思辨问题,如女娲在科幻故事中的人物呈现效果,或者探讨如何在科幻背景下构建夸父逐日的新故事,从而将学生的思辨视野推向新的高度。

社会热点事件为持续的思辨活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教师可以将社会热点事件与教材内容相结合,提出新的阅读问题,既有助于孩子形成高阶思维,又能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并提升思辨的层次。如在统编版六年级上册《只有一个地球》中提到的资源再生问题,教师可以联系当前的社会热点如一些富豪的浪费行为等,引导学生探讨资源无法再生的原因以及我们自身是否属于造成这一问题的群体之一,进而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升他们多角度思辨的能力。

(三)让学生在“疑”中提升思辨能力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关键是激发他们的质疑精神。因此,教师善于引导学生“质疑”,以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思辨能力。

1.定点质疑,持续追问深化思辨

追问无疑是促进学生进行深入思辨的有效办法,在学生提出疑问后,教师应通过连续的追问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例如,对于六年级上册的《青山不老》这一主题,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深入追问。第一次追问:“当我们说‘青山’,你认为这仅仅是指山的颜色吗?那么‘不老’又意味着什么?”这一次追问让学生明白“青山不老”的其中一层含义“青翠的山林会永远存在。”第二次追问:“‘不老’是否只用来形容‘青山’?是否有可能包含其他的含义?”这一次追问,让学生联想到这个和年纪有关的形容词和老人相关。第三次追问:“文中提到‘他已经将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其中的‘另一种东西’指的是什么?”第四次追问:“老人如何实现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这一次追问,学生豁然开朗,逐步明白可能是老人的事迹与精神可以一直传承下去,与青山同在。

在学生提出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多次追问,使学生从被动思考转变为主动思考,思辨能力在追问中逐步向高阶思维方向发展。

2.利用认知冲突促进思辨

提问主体颠倒,可能导致学生的认识和认知误区被忽视,错过思辨能力提升的契机,这需要教师做好课前学情准备,及时识别并利用学生的认知误区,创造思辨的冲突点。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前,教师了解到部分学生对周瑜存在负面认识,而对诸葛亮存在正面认识,学生赞赏诸葛亮聪明机智、神机妙算等。教师要利用学生对这些历史人物有误解的契机,设计问题促进思辨能力提升。首先抛出问题:“历史上的周瑜与小说中的有何不同,为何会有这样的差异?”接着指导学生:“请阅读《三国志》,探索真实的周瑜。对比小说和历史,你发现了哪些不同?”最后提炼出思辨问题:“我们如何评价周瑜?”

通过这样的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还能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激发主动提问,增强思辨活力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应仅是被动接受文本信息,更应该学会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并通过提问来深化理解。这种主动的提问和思考过程能够激活学生的思辨精神,推动他们深入探索语文学习的丰富内涵。例如,在教授统编版四年级上册“提问”策略单元时,教师应创设一个鼓励学生主动提问的氛围。教师可设计提问墙,引导学生主动将阅读过程中的问题分类展示在墙上,分小组对问题进行分类并贴标签,如可解答、不可解答、有效问题、无效问题等。在梳理和汇总后,各小组分析问题的有效性,并在反复阅读及思辨的过程中寻找解答。

这样的策略不仅帮助学生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通过连续的提问和思考,进一步提升了他们的思辨活力。

4.引导学生对比阅读,深化思维

对比阅读是指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两篇文章或多篇文章放在一起,对比着进行阅读的方法。这种阅读方式可以使学生在对比中深入文本,去探索文本之间的细微差别,从而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为了克服当前对比阅读效率低下、学生兴趣不高等问题,教师要巧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对比阅读。以三年级“寓言故事中的对比”群文阅读教学为例,教师可选取侧重语言与神态描写的《陶罐和铁罐》、侧重动作描写的《北风和太阳》以及侧重语言描写且富有戏剧性的《橡树和芦苇》进行对比阅读教学。在本课的阅读教学中将“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中学习对比的用法”作为教学重点,教师可以设置引入问题“铁罐这傲慢的脾气落得这么一个下场,倒让老师想起《北风和太阳》与《橡树和芦苇》这两个故事,同学们,想知道老师为什么会想起这两个故事吗?你们读一读就知道了。”通过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通过阅读,进行小组交流,提炼概括故事主要信息,寻找对比人物的过程,紧接着小组汇报,其他小组进一步补充。教师引导学生准确总结出铁罐、北风、橡树的性格共同点及其行为后果。教师可进一步追问:“性格可从哪些方面看出来,哪位孩子愿意说一说?”学生逐步明白人物的性格是通过人物对话、动作和神态描写看出来的,这是提升文学认知的过程。紧接着教师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引导他们进入深度思辨的过程,发现人物的结局是性格使然,加深对人物的理解。最后,教师可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续编情节,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思辨性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离不开教师对问题的灵活设计。通过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思辨性问题,灵活设计多元化的思辨问题,以及引导学生在质疑和探索中增强自己的思辨能力,能充分发挥思辨性问题的育人价值,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水平和语文综合素养。

(责任编辑:谢蓓)

参考文献

[1][2]思辨性阅读的教学价值、路径和方法[J].刘荣华.小学教学设计,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