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引导学生在多样的日常学习生活场景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历来是师生最为头疼的一件事。传统的习作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较为突出,使得学生作文情感、个性不足,质量难以得到保障。新时期下,教师严格遵循课程标准要求,尝试将习作教学与实践活动融通起来,凸显教学实践性,力求强化教学实效,促进学生习作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习作教学;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4)12-0088-03
教育改革持续推进,全国各地小学语文教学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语文实践活动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自然也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一些教师积极革新思路,有意识地将其融入到习作教学中,有效拓展学生认知,引导学生灵活运用习作方法、技巧,增强整体习作教学效果。鉴于此,以下首先阐明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与实践活动融通价值,接着探析二者的融通策略,希望为语文习作教学改革创新提供有益参考。
(一)增加素材储备,避免“无话可写”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与实践活动的融通,能够帮助学生增加习作素材积累,有效避免“无话可写”的问题。教师抽出一些时间,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如去户外采风,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感悟大自然的魅力;搜集校园历史文化资料,完成校本教材的创编……在这种环境下,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而是真正参与到实践活动中,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来获取丰富素材,不断增加素材储备,在后续习作中“有话可说”“有话可写”。
(二)丰富习作内容,提高习作水平
将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与实践活动融通起来,能够帮助学生丰富习作内容,实现习作水平的提升。如,在讲解完《只有一个地球》这一课之后,教师可将学生组织起来,开展以环保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调查身边的环境污染问题,并提出一些改善措施,让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将环保付诸实践。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以环保为主题,展开习作竞赛,指导学生写作。学生具备一定的生活阅历与生活经验,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将自己的想法、感悟等体现在作文中,凸显思维灵活性,创作出更具深度、新鲜感的作文[1]。如,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合理划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理分工、互相帮助,完成习作任务。如,有的负责撰写环境问题调查报告,有的负责采访周边民众,有的则负责将采访过程记录下来……这样可以让学生学会观察和发现,积极整合资源,丰富习作内容,提升习作水平。
(一)引导走进生活,获取习作素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任何事情,倘若缺乏必要条件,即便是再能干的人,也很难做成。其实,习作也是同样的道理。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可以发现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即学生习作素材不足,使得作文质量不高。作为教师,就必须高度重视这一点,想办法帮助学生获取丰富素材,为高质量习作提供有力支撑。生活实践活动的开展,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因为对学生而言,生活实践能够为他们创造更加广阔的学习平台,使他们从中提炼更多有价值的素材[2]。在开展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时,教师应当多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即教学不拘泥于课堂,而是与实践活动有机融通,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去户外探索、实践,进而获取丰富习作素材,在后续习作中更加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以“习作:这儿真美”为例,该习作内容紧扣单元训练专题,以“这儿真美”为主题,要求学生写一处身边的美景。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的习作还在起步阶段,阅读量有限,语言和素材积累都较为贫乏。为了让学生顺利地完成此次习作训练,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去游览、参观周边的公园,以深化学生对生活的感悟,使其从中获取丰富素材,为后续习作提供原料。在公园,花儿争相开放,蝴蝶、小鸟也在一旁嬉戏,好不热闹。这样的场景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抓住契机,引导学生就花儿展开交流、讨论。在此基础上,教师发布习作任务,即记录眼前美景,引导学生结合个人真实感受,展开习作。如,有的学生写道:公园里的花真多呀,有红的,有黄的,有白的,每朵花形态各异,有的像雨伞,有的像星星,有的像害羞的少女,一旁还有蝴蝶在嬉戏,好看极了……显而易见,在优美环境的助力下,学生更快地进入状态,自然流露出对大自然的赞美、喜爱,这是传统教学难以做到的。
现实生活中隐藏着各种各样的美,只要善于挖掘、开发,这些美都可以成为习作的利器。作为教师,要多组织学生开展生活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走进生活,细心观察、发现,从中积累丰富素材,为后续习作打下良好基础。
(二)组织实践活动,激发习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教师要想增强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和热情,首要任务就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唤醒学生的习作动机。但是,就现阶段教学情况来看,不少教师都没有对这点予以高度的重视。在课堂上,一些教师经常用“标准”来要求学生,包括开头、叙述和结尾等,在此过程中,部分学生感到吃力、困难,难以提笔,并渐渐丧失对习作的兴趣,甚至开始抵触、畏惧习作,将其当成“老大难”问题。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习作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踊跃参与习作训练,达到锻炼习作能力、提高习作水平的效果呢?对此,实践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是一个不错的方法。教师可以紧扣习作主题,组织学生开展与之契合的实践活动,以此激发学生参与习作的兴趣,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深刻感悟,并能够将其写清楚、写明白,让习作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以“习作:记一次游戏”为例,该习作围绕“记一次游戏”展开,要求学生写一次游戏,写清楚游戏过程、印象深刻的地方,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将学生组织起来,展开一次真实的、人人参与的游戏,让学生获得深刻的游戏体验,明确游戏过程,并紧扣印象深刻或难忘的瞬间,运用课堂所学的习作知识与技能,将自己的想法或感受写出来。如,教师开展“一二三,木头人”的游戏,邀请全体学生参与进来。一开始,教师号召学生整理课桌,并将课桌椅放在角落,留出一片空地,作为游戏场地。接着,教师公布游戏规则:大家大声说出口令,说完后摆一个木头人的造型,并保持不动(坚持一分钟以上)。在游戏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入手,就游戏过程进行归纳、总结。角度1:听。在游戏活动中,大家听到了哪些声音?角度2:看。在游戏活动中,大家看到了哪些造型?哪个造型最让你印象深刻?为什么?角度3:想。在游戏活动中,你摆出了什么样的造型?心里在想什么?这样,引导学生直抒己见、畅所欲言,将自己在游戏活动中的真实想法、感受等表达出来,并紧扣这次游戏活动,完成习作任务。因为在习作之前已经有了真实的体验,所以学生的习作兴趣更加浓厚,更乐意投入其中,认真习作,提高习作质量。
(三)加强活动交流,拓展写作思维
对于习作,许多学生往往是“敬而远之”的态度。在小学三年级,就开设了专门的作文课,但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学习后,不少学生写出来的作文依旧是最初的水平,假大空、千篇一律等问题较为突出。一提到习作,许多学生就变成了一个“苦瓜”,时间过去大半,但作文纸依旧空白,“无话可写”成为学生习作学习中的“拦路虎”。其实,学生“无话可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习作思维僵化就是其中之一。在以往教学中,一些教师对作文特点认知不足,习作教学存在误区,认为只要讲好课、批改好作文,并传授习作技巧,那么学生自然就能够“有话可写”,习作能力与水平自然也会得到提升[3]。所以,在日常教学中,就疏忽了学生习作思维方面的培养,使得学生思维过于僵化,在面对作文题目时,经常是“无从下笔”“无话可写”。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将习作教学与实践活动融通,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并在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帮助学生拓展习作思维,为接下来的创作做好铺垫。
以“习作: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为例,该习作紧扣“观察”这一主题,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使学生形成留心观察周边事物的习惯;写下观察到的印象最深的事物或场景,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根据需要写好对话;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体会观察的乐趣。教师带领学生走进户外,认真观察,并做好记录。在实践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返回课堂,但不“直奔主题”,要求学生马上习作。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学生未能从愉悦的活动体验中收回思绪,思维不在习作上;另一方面,学生还未加工整理以及深化整合即时生成的活动素材,难以实现习作语言的有效组织。所以,在实践活动结束后,教师将学生组织起来,进行活动交流,在帮助学生巩固已有经验的同时,适当融入一些习作技巧,引导学生逐步拉回思绪,将重心转移至习作。这样,循序渐进、由浅至深,提高习作教学有效性。一开始,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实践活动,如“同学们,你们刚才有哪些发现?”等,梳理观察结果,并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呈现,达到素材共享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思维导图入手,选择一个角度,确立习作主题、重点,如美景、小动物等。在此期间,教师要扮演好引路人的角色,适时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增强作文的可读性、怎样融入自己的真实情感等。这样,在教师的循循引导下,学生能够有效避免因“无话可写”而发愁,能够“有话可说”,更加顺利地完成习作任务。
(四)基于实践活动,加强习作指导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与实践活动的融通,主要是为了给习作教学注入全新生机,让学生更乐意参与到习作训练中,进一步强化习作能力,提高习作水平。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实践活动的价值,教师就有必要引导学生紧扣习作主题,当堂习作,及时发现学生在习作中的问题、不足,予以针对性的指导和点拨,让学生明确进eVBci289VlKDdfVioscr8vZqnGxHQWBfjy8D81RDg9g=步方向。如此,习作教学与实践活动的融通效果会更加显著,整体教学实效也会得到质的飞跃。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留意当堂性的习作,注重对学生的习作指导,有效强化学生的习作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应对后续习作中的挑战。
以“习作:国宝大熊猫”为例,该习作话题是“国宝大熊猫”,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吸引力,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习作要求是“初步学习整合学习,介绍一种事物”,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对大熊猫形成一定的了解,并结合问题整合相关信息,写一篇介绍大熊猫的作文。在习作教学中,为了能够更好地联合习作主题,教师将学生组织起来,开展了趣味十足的实践活动——“动物园半日游”,组织学生去学校周边的动物园游览、参观,尤其是大熊猫场馆,认真观察,并做好记录。倘若条件有限,教师可以转变思路,尝试借助信息化设备为学生创设情境,助力学生的习作观察。然而,在过去,一些教师仅停留在学生观察上,很少组织学生当堂习作,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习作。如此一来,就会造成滞后的问题,即不少学生可以在活动中有所得、有所获,但到了课后,就将其“抛在了脑后”,从而使得习作效果大打折扣。所以,为了进一步促进习作教学与实践活动的融通,并将其作用发挥到极致,那么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当堂习作。具体而言,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画出自己眼中的熊猫,尤其是其特征,并在一旁做好标注,将其特点以及自己观察到的体现出来。如,有的学生将熊猫进食的画面绘制下来,并进行了说明:熊猫的爪子黑黑的,就像戴了一副黑手套,这时的它正美美进食呢!与传统的习作训练相比,这样的活动更加新鲜、有趣,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热情。教师就学生的表述进行指导,让学生明确自身的闪光点、不足,有效弥补不足,发扬长处。这样,通过习作教学与实践活动的融通,当堂指导学生,有效改善学生习作滞后的局面,促进习作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更上一层楼。
总而言之,习作教学与实践活动的融通是改革创新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有效渠道,是促进整体教学效率、质量提升的重要举措。作为教师,必须深刻认识到二者融通的价值、意义,并积极探寻二者的融通点,通过切实可行的策略促进二者的融通,力求构建高质量语文课堂,进一步强化学生习作能力,使其做到妙笔生花、曲尽其妙。
(责任编辑:黄艳华)
[1] 尹志先,虎马君.“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创新思考[J].考试周刊,2023(25).
[2] 吴中兴.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创新路径[J].新课程研究(上旬),2022(7).
[3] 陈炜娟.基于教学做合一的小学语文写作实践研究[J].科学咨询,2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