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班主题活动开展的目的在于让幼儿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在具体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确定活动主题,并围绕主题对活动内容进行设计,再积极引导幼儿更好地开展活动。本文通过探索幼儿大班主题活动的价值与创设策略,希望可以提高幼儿的实践能力,为幼儿更好地展开主题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幼儿;大班主题活动;创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4)12-0055-03
本园大班幼儿在经历过小班与中班阶段幼儿园特色的采摘品牌活动后,对于果实的基本形态已经有了较为明确的感知。但是,幼儿对于秋天的特征、各种植物的形态以及植物与果实、植物与种子之间的关系并没有深刻的理解。《体验式学习与发展课程》指出,“以学生为出发点,并逐步深入幼儿的探究过程,进而逐步加强幼儿对大自然的兴趣。”《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指出,“要常常带着幼儿接触大自然,激发其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在实施主题的过程中,通过教师对幼儿的调查和观察,发现单纯果实的探究已经很难满足幼儿的探究欲望,幼儿开始对秋天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充满好奇。因此,进入秋季后,幼儿园将大班主题活动拓展为《我和秋天的约会》。
在对这一主题活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先确立主题目标,同时,依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对主题目标进行适当的调整,以满足幼儿的学习需求。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将原有的目标设置为“感知植物都有自己的形态,探究植物生长与种子之间的关系,以及植物生长和周围环境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关系。”体验生命成长是一个有趣的循环敏感物,奇妙的大自然让幼儿不断产生想深入探究的欲望,通过提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植物生长规律的能力,并尝试创新各种相关果实的游戏,以拓展幼儿的创新性思维。
由于单一的果实探究无法充分满足幼儿的探究需要,因此通过结合幼儿已有的经验、兴趣和需要,设置了以下主题目标:第一,知道秋天来了,并感知秋天的季节变化。第二,探索秋天的果实,体验采摘以及研究果实的乐趣。第三,体验生命生长是一个较为有趣的循环,感悟大自然奇妙,体验劳动与收获的快乐,懂得爱惜粮食。
通过对主题活动进行优化与调整,可以发现幼儿新的兴趣。很多幼儿在周末会前往农村的田野里玩耍、奔跑,和稻谷做游戏。还有一些幼儿会将稻谷带到学校来与好朋友分享。让幼儿通过实践活动和亲身体验,更好地领会秋天的情境。
(一)贴近生活,接近自然
1.领域渗透,多元拓展
稻谷浑身都是宝,在开展这项活动之前,教师可以同幼儿展开游戏活动,让幼儿去调查和了解稻谷的作用[1]。在《指南》中已经明确提出,大班幼儿应当侧重于提高自己的实验能力,让幼儿能够按照猜测和设计来进行操作与实践,并获得相关的实验结果,引导幼儿较为合理地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并运用已知的科学原理以及生活中的试验现象,引导幼儿运用已经掌握的科学原理和生活中的简单材料,在教师和图表的引导之下展开实践,并能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与此同时,教师应当充分观察幼儿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并将其与幼儿生活游戏紧密联系起来,或者围绕着幼儿的生活环境来展开,充分利用环境中的材料来支持幼儿的探究活动,进而了解幼儿对稻谷的知识经验。通过开展这项活动,幼儿在经过调查后发现,稻谷是金黄色的,打磨之后会变成大米;稻谷擦在身上感觉痒痒的,可以制作工艺品;稻谷是干瘪的,稻穗是小小的一粒一粒的;在农民伯伯收割之后,他还不能直接变成小米粒,要经过很多步骤之后才可以变成大米;稻谷可以当药品;稻谷的叶子也可以制作成平时的生活用品……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投票的方式来给课程故事起一个好听的名字,比如取名《遇到一粒米》,为更好地开展下一环节的工作提供了更为有力的帮助。
2.追随幼儿,生成课程
幼儿对自然界的事物总是充满了好奇心[2]。为了能够让幼儿更好地了解稻谷,认识其对人们日常生活带来的影响,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关于稻谷的主题教学活动进行引导,并利用多种方式来指导幼儿理解其特点与感受。教师通过主题教学方式引导幼儿对水稻进行认知,并对幼儿的行为进行思考,开展班本化主题活动的线索。在进行主题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幼儿提出问题:“这是不是我们吃的米?稻谷为什么是黄色的?”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全班幼儿围绕着“水稻是如何变成大米的?水稻是如何收割的?水稻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有哪些作用?”等问题展开讨论,并引导幼儿将自己想了解的问题以绘画的形式表达出来,鼓励幼儿带着问题展开思考。这样可以优化幼儿对水稻的理解。
3.追随生活,感受田野
良好的环境创设能够有效激发幼儿内在的创造力,使幼儿能够在生动的生活场景中得到发展。在此期间,教师应当引导幼儿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科学学习活动,并为幼儿创造较为良好的环境。比如说通过布置温馨的环境,制作幼儿能够理解的展板,提供丰富多彩的材料等来支持幼儿的探究活动。在区域内,幼儿园应当设置足够多的材料,支持幼儿的科学探究活动,以便更好地优化幼儿对于稻田的认知。
(二)身临其境,探寻自然
1.发现问题,寻找答案
通过实践不难发现,很多幼儿已经了解稻谷变成大米的过程,也可以通过自我表述的方式将其叙述出来。为了能够让幼儿更好地了解稻谷的相关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主题活动《稻谷知多少》来让幼儿对稻谷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
2.自主调查,能力提升
在《稻谷知多少》主题活动中,教师应当引导幼儿围绕自己所提出的问题制作调查表,并通过查找资料、请教老师和家长等方式来寻找答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幼儿与其他人分享经验。如有的幼儿曾经前往稻香小镇游玩,并亲自使用磨盘对稻谷进行处理,了解稻谷变成大米的整个过程,在分享活动中幼儿并可将活动过程和心得分享给其他小朋友,让没有经历过的幼儿也能更好地感受到稻谷变成大米时所需要完成的步骤。
3.身临其境,沉浸体验
幼儿的学习活动是具有经验性和实践性的。幼儿的学习过程是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也是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点和联系的过程。基于幼儿迫切想要打开稻谷壳的心理,教师可以给幼儿准备足够的稻谷,由幼儿提出自己对稻谷进行处理的方法。比如用重重的东西将稻谷砸碎,用磨盘将稻谷直接磨成粉末,或者用手将稻谷壳直接剥开等等,由大家投票选择出最合适的处理方法。但不论采用怎样的方法,教师都应当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的方式来对自己的想法予以验证,这样做能使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得到提高。
教师为幼儿提供大量的材料来支持幼儿的探究活动,《指南》指出,为幼儿提供适宜的工具,丰富的材料知识就是在游戏的过程中,引导幼儿探索并感知常见的物质物体的特性与物体结构的特点。教师应当先让幼儿讨论可以采用的工具有哪些,引导幼儿记录好自己的发现和问题。教师作为幼儿探究活动中重要的引导者,在幼儿有自己的想法时,教师应当结合幼儿的兴趣点积极展开探究活动,引导幼儿进一步展开探究。比如,教室内并没有磨盘和机械,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幼儿自发地进行实践,观察周围的事物,并提供能够支持本主题探究的活动材料。幼儿在自行尝试的过程中,认识到稻谷需要很重的东西才能够打磨,或者要用与磨盘一样圆形的物品才可以对其进行打磨。接着教师就可以引导幼儿在班级内部寻找可以用来打磨稻谷的工具,并对其进行验证。因此,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教学时,应当鼓励幼儿寻找可以打磨稻谷的物品,并在对稻谷进行打磨的过程中,让幼儿自行发现,原来力气大,可以直接将稻谷进行碾碎。打磨稻谷的物品可以在体量足够大的前提下,一次性打磨很多稻谷,可以省下很多的力气。
(三)亲近自然,热爱生活
1.沉浸游戏,体验稻谷
游戏作为幼儿最为喜欢的一种探究方式,是幼儿园主要的教学形式,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的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以及亲身经验等获取经验的需要。基于此,为了能够更好地让幼儿体验到稻谷的乐趣,教师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选择适合幼儿操作的材料,如稻叶、剪刀、白胶、冰棒棍儿等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幼儿可以探索稻谷的各种玩法,投票选出自己最喜欢玩稻谷的活动内容,教师可以将其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来引导幼儿体验对稻谷进行处理。
2.吃喝玩乐,感受生活
生活活动是幼儿在科学探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活动。美食是幼儿最喜欢的事物之一,当幼儿打磨出大米后,开始七嘴八舌地讨论起用大米能做出的美食,并一致决定制作美味的寿司,这就是生活活动在幼儿园教学工作中广泛应用的具体实例。幼儿在制作寿司时应当密切地观察大米的特点,比如说大米是颗粒状的、很硬,煮熟了就是软软的;大米煮熟了是黏黏的,可以用来粘东西。当教师煮好一锅大米后,一些幼儿就会直接将其放置在紫菜卷上,但被其他幼儿阻止,因为大米是刚煮完的,很烫,不能直接做寿司。为了验证幼儿的想法,教师可以通过实验的方式将热的大米制作寿司和冷却后的大米制作寿司的结果的对比结果直观地展现在幼儿的面前,让幼儿了解到,原来需要等大米凉了做寿司才更好吃,在提升幼儿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增加了幼儿的生活经验。
3.学会珍惜,关心他人
在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幼儿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比如说,家长和幼儿园共同教育幼儿粮食资源的宝贵。可以通过讲故事或者多媒体的方式告诉幼儿在袁隆平爷爷发明杂交水稻之前,我国有很多人是吃不饱饭的,我们今天吃的每一粒粮食都是非常宝贵的,不能随意浪费。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幼儿在讨论后得出“我每天要吃光食物,我再也不会挑食了”等结论。
整个活动大部分都是以幼儿自己操作为主的,教师只起到引导者的作用,极大地提高了幼儿的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在活动中,教师积极为幼儿创设轻松愉悦的探究环境和探究氛围,选择幼儿常见的物品作为探究材料,让幼儿具有较好的参与感和体验,同时也可以对探究的内容进行展示。
但活动也存在一些不足。虽然本次活动是以幼儿的关键事件为机制来开展的,但是缺少可持续的探究内容。且在进行本次活动的过程中,存在着活动内容相对简单,教师只关注了幼儿的交流,但缺乏对幼儿进行评价等缺陷。
(责任编辑:陈娟)
[1] 曲佳.大班幼儿剪纸艺术主题活动实践[J].山东教育,2024,(Z3):84-85.
[2] 殷倩珍.思维地图在幼儿自主游戏中的应用——以大班主题活动“从百草到中医”为例[J].好家长,2024,(02):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