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视阈下推进家校协同育人的策略研究

2024-09-26 00:00:00肖华根
当代家庭教育 2024年12期

摘 要:“大思政”的核心要义是构建“一体化领导、专业化运行、协同化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和体制机制,强调全方位、多角度开展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育人场域主体来看,凝聚家庭和学校双方的教育合力是“大思政”教育观的应有之义。针对当前家庭和学校在协同育人实践中还存在意识不到位、边界不清晰、机制不健全、考评不科学、形式不丰富、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应通过建立家校沟通机制、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完善家校协同教育制度、开展家校合作项目、构建家校合作平台、科学评估育人质量等策略,助推家庭和学校在协同育人上取得实质性效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大思政;家校协同;学生德育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4)12-0047-05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4年一般资助课题“大思政视阈下家校社协同育人研究——以肖华根高中政治名师工作室成员校为例”研究成果(湖南省新时代基础教育“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专项课题)(课题编号:XJK24BSM037)。

“大思政”视阈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强调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家庭、学校的日常教育中,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教育格局。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加强思政课程建设,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政治觉悟。同时,家长也应该积极参与家校协同教育,与学校老师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注孩子的思想状况和行为表现,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只有汇聚家庭和学校双方的合力,建设家校协同育人“同心圆”,才能推动家庭和学校真正迈向“共育”,从而构建家校协同育人的良好教育生态。

一、问题提出和文献综述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1]。”2023年1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形成定位清晰、机制健全、联动紧密、科学高效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2]。”本文从“大思政”视阈出发,针对当前家庭和学校在协同育人实践中还存在意识不到位、边界不清晰、机制不健全、考评不科学、形式不丰富、管理不规范等困境,提出建立家校沟通机制、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完善家校协同教育制度、开展家校合作项目、构建家校合作平台、科学评估育人质量等策略,以助推家庭和学校在协同育人上取得实质性效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由于语言体系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国外对“大思政”和“家校协同育人”的研究相对较少。国内研究“大思政课”理念的时间虽然不长,研究起步也较晚,但是相关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都是注重对宏观理论的阐释,忽略了微观主体的需求,在研究方法上,应该更加注重向实证方向转变,以提高研究结果的可信度。从“家校协同育人[3]”“家校共育[4]”“学生德育”等角度出发,有些研究主要集中于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内涵特征、意蕴本质、实践现状和机制建构四个方面,Gw1RsovtnJi2KzW+rs3pgg==还有研究聚焦宏观主体,缺乏对微观个体的关注,这反映了以下问题:一是局限了协同主体的内涵,将家庭教育局限于家长教育,社会教育的参与主体也较为单一,未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5];二是多关注学校、家庭、社会这类宏观主体的协同教育[6],较少探讨主体内部的互补、整合、协力研究;三是默认在政策实施背景下,个体会自愿参与协同,忽视了个体内驱动力的影响[7]。

二、矛盾凸显:家校协同育人的现实困境

家庭在学生教育中起到基础性作用,学校在学生教育中起到主导性作用,学校和家庭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的一致性是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8]。现实中,家庭和学校在协同育人的实践过程中,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的一致性还未凸显,存在意识不到位、边界不清晰、机制不健全、考评不科学、形式不丰富、管理不规范等现实困境。

(一)家校协同育人的意识不到位,理想与现实脱节

一方面,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部分学校学习压力大,并形成了重分数轻能力,重学习轻素养的氛围,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往往停留在口头和书面上;另一方面;对家校协同育人的重大意义认知不清晰。对学校和家庭在协同共育中的关系、功能与职责缺乏理解,导致家校协同育人的作用未有效凸显。

(二)家校协同育人边界不清晰,存在教育越位与缺位

学校和教师对于自己在学生综合能力素养提升过程中所扮演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存在认知不清的情况,只是按部就班以传统教育方法开展教学实践;部分家长秉持“教育是学校的事情”的固化观念,只重视分数而忽略能力素养尤其是德育培养,导致他们并不清楚自己在家校协同育人中的角色定位。部分家长很少主动参与学校的德育工作,导致家庭的德育功能和德育资源被低估和忽视。

(三)家校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理论与实践存在冲突

家校协同育人的理论渐趋丰富,但在实践层面,国内还没有成熟的家校协同育人模式。原因在于我们仍未探索出适应现实需要的家校协同育人机制,没有解决“怎么协同”的问题[10]。在很多家校协同育人活动中,家长仅仅充当旁观者的角色,未发挥其教育优势。一方面,存在学校提出需求家长(家庭)被动配合的情况,这导致资源没有得到高效利用,家庭的基础性教育价值未能体现。另一方面,学校也存在只有上级要求才被动开展家校共育的情况,这导致学校的教育主导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依然存在形式主义现象。

(四)家校协同育人形式单一,灌输教学与个人体验存在差距

一是家校协同育人模式缺乏创新,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家校合作长期以来主要是家长会和家委会工作的开展,缺乏生动的共育课程和共育活动,家委会和家长会会议内容常常局限于学生在校学业成绩,缺乏其他方面的素养内容;二是缺乏文化熏陶,没有持久的推动力。在创建良好的文化氛围方面存在不足,部分学校对利用校园文化、家风家训、社区文化推进和谐的共育文化建设,缺乏重视。

(五)家校协同育人管理不规范,引发有序与无序的混乱

首先,许多学校缺少专门负责家校协同育人的机构和专职人员,导致制度无法有效执行,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其次,由于责任划分不明确,计划制定不周密,缺乏主导部门和负责人,使得各方参与积极性不高。多数学校也缺少详尽的家校协同育人计划,相关活动和参与主体都较少。最后,过程管理松懈,决策讨论不深入,任务往往草率完成或形式化,例如家长仅被要求填写表格或提供证明,而相关活动可能被随意推迟或取消。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家校协同育人管理的混乱局面。

(六)家校协同育人的考评机制不科学,导致单一与多元的矛盾

首先,在考评内容方面,传统教育中过分依赖试卷成绩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这种做法既无法全面体现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偏离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其次,从考评主体来看,学校和教师依然是评价的主导者,而家长的评价参与不足,降低了家长参与家校协同育人评价与反馈的积极性。最后,从考评性质看,应试教育的功利性评价限制了家校协同育人的发展空间。尽管没有人能否认家校协同育人的重要价值,但实施却难上加难,因为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没有人愿意为漫长的素养提升“买单”[11],这也是很多学校和家庭望而却步的原因。

三、多措并举:家校协同育人的实践策略

在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家庭和学校都肩负着重要的教育责任。只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实现了有效衔接,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建立健全家校沟通机制、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完善家校协同教育制度、开展家校合作项目、构建家校合作平台、科学评估育人质量,才能共同完成家校协同育人的重要使命。

(一)建立健全家校协同育人的良性沟通机制

在“大思政”视阈下,推进家校协同育人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能够持续发挥作用的家校良性沟通机制。

1.完善常态化沟通机制

完善家校协同育人常态化沟通机制,首先,要确定沟通目标,在建立家校沟通机制时,需要明确沟通的目标和重点。目标可以包括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联系和沟通,促进双方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等。其次,要制定沟通制度,学校可以制定家校沟通制度,明确沟通的时间、内容、方式和人员等。制度应该考虑到不同年级、班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满足家长和学校的具体需求。最后,要建立沟通渠道,学校可以建立多种沟通渠道,如电话、短信、家长信、电子邮件、社交媒体等,以满足不同家长的需求。同时,学校还可以设立家长接待日、家长意见箱等,方便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2.筑牢家校沟通主阵地

家长会是家校沟通的关键途径。学校应完善家长会制度,定期组织家长座谈会、家长委员会等,与家长共同探讨学生的教育问题和发展规划。在会议中,学校可以向家长介绍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特色和教学成果,同时也可以了解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学校可以建立家长参与机制,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和决策过程,通过参与,家长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特色和教学成果,同时也可以促进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合作。

3.注重个别沟通

学校应该加强与个别家长的沟通,了解家长的特殊需求和关注点,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通过个别沟通可以建立更加紧密的家校合作关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用好沟通反馈机制

学校要用好家校沟通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家长的满意度和需求,为改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提供参考。同时,也可以通过反馈机制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的进步和成长情况,增强家校之间的沟通和协同育人效果。应建立一套完善的评价反馈机制,定期对家校协同教育的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评价结果应作为改进家校协同教育的依据,不断提高协同教育的质量和效果。评价机制可以包括家长的满意度调查、教师与家长的交流与反馈、学生的进步评估等。

(二)强化学校对家庭教育的引导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往往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导致家庭教育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一些家长过于注重孩子的成绩,忽略了孩子的兴趣和个性发展;一些家长与孩子缺乏沟通,无法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和需求;一些家长缺乏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和投入,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支持和引导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家庭教育的引导。

1.开设家庭教育讲座

学校可以邀请专业的家庭教育专家为家长讲解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提高家庭教育水平。讲座内容可以包括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亲子沟通技巧、学生心理健康等方面,让家长们更加了解孩子的成长需求,提高家庭教育的效果。

2.普及家庭教育知识

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方式,向家长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水平。这些活动可以包括家庭教育的基本理念、教育方法、学习辅导等方面的内容,让家长们更加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和特点,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更好的支持。

3.提供家庭教育咨询

学校可以提供家庭教育咨询,为家长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通过了解每个孩子的特点和需求,学校可以帮助家长更好地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提高家庭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让家长更加直观地了解家庭教育的意义和方法。例如,学校可以分享一些成功的家庭教育案例,以及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经验和收获,激励更多的家长重视家庭教育,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应该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家庭教育水平,通过家校协同教育,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发展机会。

(三)完善家校协同育人的教育制度

完善家校协同育人的教育制度是推进家校协同育人的关键。在“大思政”视阈下,学校应当制定具体的规章制度,明确家校双方的职责和权利,创新家校协同育人的方式,以确保家校协同育人得以顺利实施。

1.明确家校双方职责和权利

在规章制度中详细规定家长、学校和教师在家校协同教育中的职责和权利。例如,家长应负责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学校应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教师则应负责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同时,规章制度还应明确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活动的具体方式和内容,确保家长能够有效地参与孩子的教育过程。

2.制定家校协同育人规划

学校应与家长共同制定协同育人教育规划,明确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应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同时结合学校的教育资源和家长的教育能力,确保规划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家校协同育人教育规划可以包括家校互动活动、家长参与的教育项目、家校合作的时间安排等。

3.创新家校协同育人的教育方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需求的不断变化,传统的家校合作方式可能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因此,学校可以积极探索和创新家校合作方式,例如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在线交流、组织家长开展义工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等。通过创新合作方式,可以增强家长对学校工作的了解和认同,同时拓展学生的实践机会和社会视野。

(四)开展家校合作项目

在“大思政”视阈下推进家校协同育人工作,开展家校合作项目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家校合作项目可以让学校和家长之间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1.开展家校互动活动

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长讲座等活动,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方针、教学计划和教育成果。同时,学校也可以邀请家长参加学校的教育活动,如科技展览、文艺汇演、体育比赛等,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学校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成果。

2.开展家校合作校本课程

学校可以与家长合作,共同设计和开展一些主题校本课程,如亲子阅读课、亲子烹饪课、亲子手工课等,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其中,增强亲子关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3.开展社会性教育实践活动

学校可以链接社会资源,邀请社会机构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和资源支持。例如,学校可以邀请社会名人、专家学者、企业家等到学校举办讲座和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启示。此外,学校还可以与社会组织合作,共同开展一些社会实践项目,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拓宽视野,增强综合素质。

4.开展家校志愿服务活动

学校可以与家长合作,共同参与一些志愿服务活动,如环保活动、慈善义演、社区服务等,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其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家庭教育意识。

(五)构建家校合作平台

现实中,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和教育监督的机会较少,因此无法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部分学校对家长意见和建议的吸收不够全面,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这些问题的成因都在于家校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合作,导致教育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校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构建家校合作平台。

1.建立家长委员会

学校可以建立家长委员会,邀请家长代表参与学校的决策和管理过程。家长委员会可以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及时反馈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合作。

2.搭建信息交流平台

学校可以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如家长微信群、学校网站等,方便家长、学校和社区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通过平台,家长可以了解学校的最新动态和教育政策,学校可以获取家长的反馈和建议,协商和解决问题。学校可以建立合作项目库,收集和整理家校合作项目的相关信息和经验。通过项目库,学校可以了解已经开展的合作项目和成果,为今后的家校合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3.组织家长会和社区会议

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家长会和社区会议,与家长和社区共同探讨学生的教育问题和发展规划。通过会议,家长可以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和学习情况,学校可以获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共同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4.开展亲子活动

学校可以组织亲子活动,如运动会、文艺汇演等,鼓励家长参与学生的校园生活。通过活动,家长可以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潜力,孩子可以感受到家长的关爱和支持。

5.加强宣传和推广

学校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和推广家校合作平台的功能和价值,吸引更多的家长和社区参与其中。例如,可以通过校园网站、微信公众号、宣传栏等方式进行宣传和推广。加强宣传和教育,可增强家长的参与意识和能力,激发其他家长的参与热情和信心。

(六)科学评估家校协同育人质量

在推进“大思政”视阈下家校协同育人的实践过程中,建立一套评估机制至关重要,在评估家校协同育人质量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评估内容应当全面、科学、客观

评估内容应当涵盖家校协同育人的各个方面,包括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效果等。评估过程应当科学、客观,采用科学的评估方法和工具,确保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评估过程应当透明、公正、民主

评估过程应当透明,让家长和学生了解评估的目的、内容和方法。评估过程应当公正,避免评估结果受到个人或团体的影响。为了确保评估的客观性和准确性,评估过程中应邀请家长参与,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例如,可以组织家长座谈会,收集家长对家校协同育人的看法和建议;也可以设计调查问卷,了解家长对家校协同育人的满意度和评价。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家长对家校协同育人的需求和期望,为学校改进家校协同育人的方式方法提供有力支持。

3.评估结果应当及时、有效、可操作

评估结果应当及时反馈给家长和学生,让他们了解家校协同育人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评估结果应当有效,能够指导学校改进家校协同育人面临的问题,积累经验。评估结果应当可操作,让学校能够根据评估结果采取具体措施。

四、结语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时代,我们正迎来民族复兴的关键期,机遇与挑战并存。青少年时期是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因此,在“大思政”视阈下的家校协同育人显得尤为重要。推进家校协同育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家庭和学校必须同心同德、同向同行。我们需要认清现实问题,秉持共育理念,明晰共育角色,构建联动机制,汇聚联动力量。从多个角度出发,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活动,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等。这样,我们才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谢蓓)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4,1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A/OL].(2023-01-17)[2023-03-17].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 s3325/202301/t20230119_1039746.html

[3] 王晓旭.“双减”政策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有效策略研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23,44(11),115-119.

[4] 李赠华.家校社共同体:协同育人的教育新样态[J].新课程评论,2022(5):8.

[5] 许景贤,许英凤.论新时代高等教育中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现路径[J].科教文汇,2023(2):23-26.

[6] 黄志华.家校社协同,让教育有温度[J].新教师,2022(7):9-10.

[7] 罗燕.家校社协同提高义务教育质量[J].民生周刊,(2019).

[8] 庄迪,杨雪梅.家校社“三维联动”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J]吉林教育,2022(10):23-25.

[9] 宋健平.家校社协同视域下高中生涯教育的模式创新[J].当代教育论坛,2023(1):54-59.

[10] 王妍妍,宋艳红,侯京华.家校社协同育人,向高质量教育体系迈进——《教育家》杂志线上圆桌论坛实录[J].教育家,202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