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家庭与学校协同育人逐步成为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关键途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困生的问题不断显现,亟须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助其摆脱困境。本文在对学困生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探讨了他们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并提出了家校共育框架下促进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型的策略,以期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关键词:家校共育;学困生;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4)12-0044-03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与教育从业者开始关注学困生这一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困生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探索如何有效促进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变是数学教育研究领域一个紧迫的课题。家校共育合作模式强调家庭与学校的协同作用与交流,为解决小学数学学困生的问题开辟了新途径。本研究从家校共育的角度出发,探讨促进小学数学学困生学业转型的有效策略,旨在为教育者和家长提供实践指导和思考。
(一)学困生的定义
学习困难学生,亦称作学困生,是指那些在学业过程中因多种原因暂时处于成绩落后状态的学生[1]。这类学生遭遇的学习挑战可能包括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解题逻辑的模糊不清以及不恰当的学习策略等。这些问题可能根源于学生本身的能力问题、动力不足或学习方法不恰当等,也有可能与家庭背景或教育环境等外部因素有关。重要的是,学习困境并非是永久性的,一些学生的困难只是阶段性的,他们有可能通过知识积累、思维能力提升和学习方法调整来逐步改善学习状况。但同时,也存在一部分学生因为学习障碍、心理问题等特殊原因,遭受持续的学习挑战。面对这些学生,教育工作者需为他们提供额外的关注与支持,并采用更具针对性的策略帮助他们攻克难关,实现学习上的提升与发展。
(二)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表现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学困生常常表现得比较被动,他们难以充分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对于新知识的接受和理解能力明显较弱。这种学习困境不仅仅体现在他们的学业成绩上,更在深层次上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动力。对于学困生来说,数学是一门令人畏惧的学科,他们可能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面对复杂的数学问题时,常常感到无从下手,难以找到解题的思路和方法,这种困境使得他们在数学学习中越来越被动,难以摆脱困境[2],导致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学困生的基础知识往往比较薄弱,他们对于数学概念和公式的理解不够深入,难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这导致他们在解题时经常出现错误,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学习困难。此外,他们的学习习惯也存在某些问题,比如缺乏计划性和条理性,使得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更为严重的是,学困生由于经常遇到困难和挫折,可能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认为自己不是学习数学的“那块料”,在数学学习上往往缺乏自信心,这种消极的自我认知使得他们在面对数学问题时更加缺乏自信和勇气,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学习困境。
(一)创新教学方法,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这种单向传授的方式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尤其是对于数学学困生而言,他们可能因为难以跟上教学进度或不理解抽象概念而感到挫败。为了有效地转化这些学生,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法,打造有趣、高效的数学课堂。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3]。例如,在教授“长度单位”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测量课桌、书本甚至自己的身高等实际物体,让他们通过亲手操作来感知长度单位的概念和转换关系。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还能使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鼓励他们与同学共同探究数学问题,分享解题思路和方法。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在思维碰撞中产生新的灵感和创意。以“长方体表面积”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通过动手操作、讨论交流等方式推导长方体表面积的公式。该教育模式不但能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促进学生掌握所需知识,同时对于提高学习困难学生的成绩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此外,在小学数学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应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吸收能力及心理特征,采用层次分明的教学策略,保障学生能在最适宜的学习氛围中进步。对于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度调整教学目标与要求,从最基本的知识点开始,逐渐增加学习的难度和深入程度。以“圆的面积”为例,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简化学习目标,使他们能够掌握计算圆面积的公式及其推导方法,并能完成基本的练习题;而对中等及优秀学生,则应设定更高的学习目标。这样的个性化教学方法既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也有助于激发他们的潜力和自信,对提升学习困难学生的成绩具有显著意义。同时,教师还应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怀和指导,协助他们克服学习难题,树立信心。
创新教学方法是打造高效数学课堂的关键所在,通过紧密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加强合作学习指导以及实施分层教学法等措施,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从而成功转化学困生。
(二)教授学习策略,塑造坚韧的学习品质
在促进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的过程中,单纯的“帮助”并不足够,更为关键的是“扶持”——即传授学困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并塑造他们坚韧的学习品质。这两者相辅相成,能够使学困生在学习数学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逐渐走向成功。
首先,要教授学困生有效的学习策略。数学作为一门研究“数”与“形”的学科,其核心在于掌握数与形之间的转化技巧,对于许多学困生来说,他们往往缺乏这种转化的能力,导致在审题时难以找到突破口,新知识的学习也难以迁移应用[4]。因此,在教授学生数学结合的方法时,教师要根据所教授的内容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进行方法的教授。例如在分析“植树问题”“火车过桥问题”和“相遇问题”等数学习题时,教师可以将具体的问题抽象化,将习题中的相关信息通过线段图进行表示,让学生从线段图中了解相关信息,实现数形结合的方法教学,帮助学生解决具体问题,快速找到问题的突破口。数形结合的教学方法对于学困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和解题能力的提升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还可以通过其学习品质的塑造来帮助学困生实现自身转化,培养他们坚韧的学习品质。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遇到困难和挫折,相较于其他学生,学困生更容易表现出畏难情绪,选择逃避。应该鼓励学困生学会直面困难,迎难而上,在解决难题的过程中培养自己自制、坚韧、自觉的意志品质。而这一品质的培养需要教师有效地利用奖励机制,面对学生即使是再微小的进步也要及时给予肯定。例如在测试过程中学困生相较于上一次有了微小的进步,教师应当发掘其微小进步背后习惯的改变和能力的提升,激励学困生的学习精神,通过表扬机制正面反馈促进其学习动力提升。另外,还可以通过优化奖惩机制来帮助学困生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例如可以设立专门的奖项,通过刮刮乐、颁发奖状、发放免写作业券等方式鼓励努力学习、认真总结、勇于挑战自己的学困生,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一定程度上促进他们形成认真踏实、迎难而上、敢于挑战的优秀学习品质。
通过数形结合等方法的传授以及鼓励和奖惩制度的实施,可以帮助学困生逐步摆脱困境,实现学习上的突破和进步。这种转化不仅是学习成绩的提升,更是学生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体现。
(三)实施多元评价,增强学习自信激发潜能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评价往往是单一的量化评价,以量化学习成绩作为学生学习具体表现的评价方式。这种以结果为导向的评价方式,往往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展现的进步以及个体之间的差异,对于学困生来说尤为不利。由于他们在学业上的困难,这种评价方式往往让他们感到挫败,进而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形成恶性循环。
实际上,学困生内心深处更加渴望得到教师的认可和鼓励。因此,为了有效促进学困生的转化,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评价方式,实施多元评价策略,以放大他们的优点,增强其自信心[5]。实施多元评价的核心在于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单一的学业成绩,这意味着评价应该涵盖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问题解决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等多个方面。通过这样的评价,教师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发现他们的潜能和优势。为了实施多元评价,教师需要采取一系列具体的措施。
首先,实施过程性评价,这意味着评价应贯穿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而非仅仅关注最终的结果。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观察并记录学生的参与度、提问的次数和质量、与同学的合作情况等,这些都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努力程度,对于学困生,教师在评价时应特别关注他们的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应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
其次,要在评价过程中坚持将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全面的评价学生的具体学习表现。例如,对于在数学测试中取得进步的学困生,教师可以给予表扬和鼓励。此外,教师还可以将其他方面的表现作为评价的契机,例如工整的字迹、端正的学习态度、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等都可以成为评价的依据。
另外,在家庭与学校共同教育的框架内,家长的参与对于学生的评估同样至关重要。通过监测学生在家的学习状态、交流学习体验等手段,家长能够掌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与进步。家长的正面反馈和激励可以为学生带来家庭的关爱与支持。家长与教师间的评估合作,不仅能构建教育的协同力量,还能提升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其内在潜力,助推他们成功转变。
(四)发挥家庭教育优势,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在促进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的过程中,家庭教育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家庭作为学生成长的摇篮,其教育环境、氛围及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方式,都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习惯养成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家校共育的视域下,必须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以激发学困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由“厌学”向“乐学”的转变。
在家庭教学环境下,家长可设立特定的学习区域以营造学习氛围。同时,布置数学相关的阅读材料、教学工具或教育性玩具,如几何形状模型、数独游戏等,使孩子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中接触到数学,进而激发他们的数学思考方式和学习兴趣。
在进行家庭教育时,家长的关注点不应仅集中在孩子的数学成绩上,而应更多地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程度、思维方式以及解题能力。遇到数学问题时,家长应鼓励孩子进行多次尝试和深入思考,并提供足够的时间及空间进行探索,而非直接提供解答。通过这种方式,孩子能够逐步发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进而对数学产生兴趣和自信。
家长还可以创设寓教于乐的数学活动,通过生活实际情境设计数学游戏或挑战,如购物计算、手工艺品的比例和对称性等,让孩子们在实践中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他们的探索欲和好奇心,从而增强他们对数学的学习热情。此外,家长需要与教师建立紧密的联系,密切关注孩子的数学学习进度,通过与教师的沟通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状况及教师对家庭支持的需求,从而使家庭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效果。同时,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应随时留意孩子的情感需求,提供充分的关爱和鼓励。孩子在数学学习上取得进步时,应给予及时的认可和表扬;面对挑战时,家长需以耐心指导和协助。这种情感支持不仅能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关怀与支持,还能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决心。
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关注学习过程、设计有趣的数学活动、与教师保持沟通以及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和支持,家长能够在家庭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促进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
本研究通过深入探讨家校共育视域下促进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的策略,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创新教学方法、教授学习策略、实施多元评价以及发挥家庭教育优势等策略的实施,不仅有助于提高学困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自信,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实现由“厌学”向“乐学”的转变。然而,学困生的转化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共同努力和持续关注。
(责任编辑:陈娟)
[1] 陈小宝.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困生”的数学思维[J].西部素质教育,2022,8(15):114-116.
[2] 罗小青.小学中高年级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探析[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06):109-111.
[3] 何辉玉.关于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思考[J].华夏教师,2022,(17):12-14.
[4] 贾鑫.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转化学困生的策略[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02):155-157.
[5] 顾晓波.小学数学学困生的现状、成因及对策[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7):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