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源于家庭,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的滋养。在德育方面,家庭教育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在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背景下,通过家庭教育进行德育渗透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策略。但现实中,家庭教育存在着教育目标模糊、教育方式落后、德育内容单一等问题,家庭教育中的德育教育出现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对此,本文分析了家庭教育中德育教育低效的成因,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德育渗透策略,以期为一线教师及家长提供理论支持,推动德育渗透研究的应用和本土化。
关键词:家庭教育;德育渗透;家校社合作;教育合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4)12-0026-03
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德育教育已稳步推行并融入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三大教育阵地。这对传承和发扬我国优良道德传统和文明风尚均具有积极的意义。而家庭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启蒙教育,也是终身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也是对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延伸。然而,当前的家庭教育模式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且传统的德育教育通常以理论灌输为主,不能使孩子的精神与情感产生共鸣,这使德育教育难以落到实处。
因此,在实施家庭教育的过程中,有效的德育渗透显得尤为重要。德育渗透通过借助各种载体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氛围,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的思想层面产生积极影响。从我国当前家庭教育中的德育渗透现状来看,思想研究还有待加强和完善,德育指导的教学环节也需要通过实践进一步加强。
对此,本文通过研究家庭教育过程中的德育渗透,以期为一线教师及家长实施德育渗透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在德育建设体系中,学校德育、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协同配合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家庭德育是德育建设的基石。家庭是个体接受道德教育的起点。孩子出生之后,最先接触到的老师就是父母,最先接触的学习场所就是家庭。家庭教育既是启蒙教育,也是终身教育,且常常表现为对个体的德育养成教育。家庭教育由家长实施,家长既是孩子的首位教师,也是孩子终生的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和家风、家教都会直接影响孩子的个性和价值观形成。因此,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于孩子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的影响是决定性的[1]。
在个体成长过程中,其道德品质、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等无时无刻不被其父母影响。因此,家庭德育也无法被学校德育和社会德育所取代。这是因为家庭德育具有权威性和针对性[2]。家庭教育多为父母负责实施,由于血缘上的联系,父母会从物质、精神等层面给予子女不求回报的关爱与呵护,孩子会对父母产生感恩心理,父母权威也由此产生。此外,孩童时期的个体的自我意识尚未觉醒,判断力和思想意识尚不健全,子女会因为父母的权威性更加容易接受和信服父母的教诲[3]。同时,父母通常比较了解自己子女的特点以及个性,可以根据自己子女的个性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父母还能及时、准确地掌握自己子女的思想动态,针对子女的思想变化及时调整教育策略,帮助他们摒弃恶习,坚持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中小学阶段是个体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并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阶段,在此时期对孩子予以正确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们需要将家庭德育与学校德育结合,充分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个体。同时,家庭教育在提升个体道德水平的同时,也有助于弘扬社会道德风尚。因此,要推进德育建设的进程,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必须重视家庭教育,为个体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二者共同构成了学校与家庭、学生与家长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育人格局。然而,由于存在着教育目标模糊、教育方式落后、德育内容单一等问题,家庭教育中的德育教育存在着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4]。究其原因,主要是家庭德育教育观念、家庭德育教育方式以及家校社共育方面存在问题。
(一)家庭德育教育观念存在问题
家庭德育教育观念是家长对家庭德育教育重要性的认知,是在家庭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基础。只有家长对家庭教育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具备正确的认知,才会积极主动地在日常生活中开展德育教育,从而提高家庭教育中德育教育的成效。然而,目前许多家长对家庭教育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部分家长固守传统教育观念,常常唯分数论,把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5]。此外,受社会竞争氛围的影响,也有部分家长将子女的成绩与未来的工作和收入相关联,这种思维导向下的家庭教育无法与培养良好品格和道德观的德育目标达成一致。这些家长对孩子成人与成才之间的关系缺乏正确的认知,忽视了子女成长的根基。长此以往,子女也在父母的误导下逐步偏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能会产生成绩最重要、其他事情均不重要的错误认知。在这些错误观念的影响下,子女可能会成为学习工具人,甚至不惜通过作弊来取得高分,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背道而驰。
(二)家庭德育教育方式存在问题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德育教育方式对子女思想品德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科学、合理且高效的家庭德育教育方式对于培养子女的良好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极为重要。然而,很多家庭教育中的德育教育方式比较落后,主要表现在:家庭教育方式单调且缺乏科学性,家庭德育教育内容陈旧、不能与时俱进[6]。传统的家庭德育教育方式是父母与子女之间进行双向交流。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信息差越来越大,仅靠沟通交流已无法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有些家长由于文化水平有限,又因工作繁忙而忽略了自我提升,导致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可能使用了错误的教育方法。因此,有些家庭德育教育方式便会出现不利于子女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的两种极端教育方式,即溺爱教育与专制教育[7]。有些家长溺爱孩子,以各种方式满足孩子提出的所有要求。结果导致孩子娇生惯养、自私自利却从不担心受到惩罚,这些都严重阻碍孩子优良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同时,这种家庭德育教育方式也不利于子女心理健康,会削弱其抗挫折能力。与之相反的是,另一些家长由于缺乏正确的育人观,往往采取简单粗暴的制止、批评甚至打骂等方式进行家庭教育,从而导致家庭德育教育低效甚至无效。这种传统而刻板的德育教育方式均不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易使他们失去自尊心和自信心。此外,由于缺乏有效的交流沟通,孩子也可能因此产生逆反心理,拒绝与家长沟通交流,从而限制了他们的情感和社会性发展,可能会形成扭曲的人格和心理。由此可见,无论论溺爱教育还是专制教育方式,都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三)家庭教育未与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形成合力
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是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分别承担着不同的职责,任何一方面教育的缺失,都可能会导致孩子出现问题,甚至影响他们未来的发展。当前,家庭与学校及社会之间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导致未能形成教育合力。一方面,由于家长与学校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部分家长未能认识到家庭教育与学校德育对子女成才同样重要,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这使得家庭中的德育教育难以与学校教学管理相融合,使学校在实施德育教育时无法深入。有些家长认为德育教育是学校的事,并未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家庭教育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仅认为自己是“父母”而非“教育者”。他们通常不愿意主动与学校合作,认为学校进行了德育教育后,家庭的德育教育就不需要进行了[8]。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有些家长消极应对家校共育的德育活动,使家庭德育教育流于形式。另一方面,社会教育中的德育教育在不断推行的过程中,由于部分家长缺乏正确认知,也使社会教育无法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导致德育教育效果不佳。由此可见,家长不能仅将教育希望寄托于学校和社会,不应形成依赖心理,而是要更新认知,与学校和社会协同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立德树人视域下,家庭教育中的德育渗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育工作者及家长均需重视家庭教育,在家庭教育中通过以下策略进行德育渗透,为培养德才兼备的个体打下良好的基础,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更新家庭德育教育观念
在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中,家长将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未重视子女心理健康,也没有意识到家庭德育教育对其发展的重要作用[5]。在立德树人视域下,家长需要更新家庭德育教育观念,认识到家庭教育中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德育教育对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家长要摒弃“唯成绩论”的教育观念,重视对子女的思想品德教育。在进行家庭教育时,要以德育教育为导向,将德育渗透在家庭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同时,家长不应仅将成绩与未来的工作和收入相关联,应注重培养子女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家长只有在深刻理解“立德树人”理念后,才能在家庭教育中更好地落实德育渗透。这便要求家长在教育子女的同时要提升自己的道德价值观,不断发现并改进自身的不足,努力成为孩子学习和生活中的榜样。
(二)更新家庭德育教育方式
正确的家庭德育教育观念可以有效指导家庭德育教育实践,因此更新和优化家庭德育教育方式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影响家庭德育效果的重要因素。家长应摒弃溺爱教育与专制教育,既不应简单粗暴地制止、批评和打骂孩子,也不应过分放任子女,而应多给予孩子鼓励和赞赏,用宽容的心态陪伴他们成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仅要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更要关注其心理和情感需求。这便需要家长与子女进行平等沟通,及时了解其动态,知晓其内心的真实想法[9]。在孩子犯错的时候,家长应换位思考,从孩子的立场出发与其交流,了解其犯错原因并进行心理疏导,不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在家庭教育中,要加强思想道德要素的渗透,例如可将传统美德故事融入日常生活,培养孩子正确的道德观念,在孩子表现良好时,及时给予肯定和赞赏。良好的家风需要家庭成员来维护,家长作为孩子最崇拜的人,也要发挥榜样示范作用,要严于律己并具有高尚情操,以激发子女积极提升自我的内驱力。
(三)家庭教育与学校和社会教育形成合力
学校、家庭和社会分别承担着不同的教育职责,共同支持和指导个体的全面发展。因此,家校社须相互协同配合,做到各司其职、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实现家校社的有效合作,就不能把教育责任一味地推给学校,而要以家庭德育教育为基础、学校德育教育为主导、社会德育教育为延伸,共同形成教育合力。学校可以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开展培训讲座和建设家校联系群等多种方式对家长进行德育教育培训和指导。通过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合作交流,使家长能够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从而更加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家庭德育渗透。学校还可以引入社会专家资源,为学生开设专业德育课程进行渗透,让德育教育掷地有声。家长也要合理安排子女的课余时间,带孩子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带领孩子参加社区公益活动、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等等。社会机构等组织也同样可以为孩子准备如“开学第一课”和“学习强国”等丰富的教育资源,以拓宽其知识视野并提升其道德水平。此外,家校社合作形成合力,会产生正反馈作用,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积极应用于家庭和社会。如学了“滥用兴奋剂和吸食毒品的危害”相关内容后,孩子不仅对毒品说“不”,还能向家人宣传毒品的危害,自我排查风险,成为禁毒卫士,维持社会和谐稳定。
本文深入探讨了立德树人背景下家庭教育的德育渗透策略。通过分析当前家庭教育中德育存在的问题,如目标模糊、方式落后、内容单一等,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德育渗透策略。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父母应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如诚实守信、孝敬父母、尊重他人等,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此外,家庭教育中的德育渗透还应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品德、健全人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责任编辑:谢蓓)
[1] 冉亚辉.习近平总书记家庭德育重要论述理论内涵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04):45-49.
[2] 吴世芳.德育建设中家庭教育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爱情婚姻家庭,2022(22):0124-0125.
[3] 魏志卓.家庭教育中德育的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0(24):17-18.
[4] 吴洪成,冯钰蓉.家庭教育中反德育问题及解决策略[J].河北教育(德育版),2022,60(02):54-55.
[5] 胡吉人.德育建设中家庭教育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成才之路,2019(05):20.
[6] 胡艳文.家庭教育对中学生素质教育影响的思考[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5,30(01):107-110.
[7] 吕柏玲.家庭教育中的专制与民主[ J ] .新课程(下),2015,(08):180-181.
[8] 吕益民,任杏荣.新时期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几个关系[J].浙江社会科学,1995(02):106-109.
[9] 马雪云.家庭教育在德育中的作用[J].新课程,2021(3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