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与逻辑在抽象绘画中的作用

2024-09-26 00:00段雪敬
油画 2024年2期

[摘要] 感觉和逻辑是抽象绘画创作过程中的两大核心要素,其中感觉包含着丰盈的生命情感与力量,而逻辑是形而上的理念,感觉是逻辑无法感知的纬度,逻辑是感觉随机性的回归。可以说,两者共同构建了抽象绘画的精神内核。在当今复杂多元的时代背景下,孟禄丁从自身的文化语境出发,在感觉与逻辑的共同作用下,于不断更新的创作过程中发掘新的切入点,同时在近年来的“元色”系列作品中呈现出强烈的感性表达、纯粹的精神追寻与思辨能力,体现了一种对现实生存状态的哲思。

[关键词] 抽象绘画 绘画逻辑 文化语境 孟禄丁 “元色”

抽象绘画在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现当代艺术中的重要流派。其舍弃物象之外相,割断对具体物象的设想,通过形式、构成、速度感、色彩和线条等来表达艺术家的情感和思想。目前,国内对抽象绘画的研究主要偏重于其历史渊源、地域流派、材料技法等方向,而对感觉、认知、意识、逻辑等艺术家个人的内在因素梳理得较少。其实,抽象绘画依据独特的表现形式传达艺术家内在的感觉与逻辑,在纯粹形式中支撑起创作者独立的精神世界。抽象绘画与现实物象的关系较为疏离,并非对现实世界的直接反射。同时,支撑抽象绘画存在的也正是强烈的精神性。因此,抽象的表达方式更需要创作者同时拥有感觉与逻辑同时在场的双重思辨能力。

孟禄丁是中国现当代艺术发展的亲历者,其与张群共同创作的《在新时代——亚当与夏娃的启示》是20世纪80年代的代表性作品。从超现实主义、抽象表现主义再到抽象艺术实践,孟禄丁在40多年来创作了大量作品,并且相关作品一直凭借独特的形式、开放的态度而备受瞩目。本文以孟禄丁“元色”系列作品为研究对象,尝试阐述感觉与逻辑在抽象绘画创作中的作用。目前,关于孟禄丁作品的研究文章有很多,不过所持角度各不相同。本文通过文献调研、工作室实地调查、艺术家访谈、具体作品分析等方法,结合多重视角,深入认识和理解孟禄丁的创作,从而对感觉与逻辑在抽象绘画中的作用进行深入分析。

感觉是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艺术创作的原始动力。对创作者来说,想要获得感觉便需要澄怀味象。《庄子·人间世》有“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一句,强调的是摒除杂念、专注自身、追求真实感受的重要性。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也提及了“感觉”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认为“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即开展艺术创作时会由物象而生发出真实、自然的“感觉”。逻辑是一种分析、演绎和推理的思维方式,用于组织和表达感觉。绘画语言的表达也需要逻辑结构,需要有前提和不同部分的互文关系。感觉与逻辑都能更好地使艺术家理解世界与自我。不过,如果只有感觉或只有逻辑,则很多问题无法被阐述,无法使观者领会艺术家想要趋近的方向和揭示的真相。感觉是某种绝妙、突破性的瞬间,逻辑则是绘画语言之所以成立并最终得以呈现的基础。感觉与逻辑在艺术创作中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二者同时通过作品场域发生作用,以此促成创作过程的顺畅展开。

感觉与逻辑是连接艺术家与作品的桥梁。抽象绘画的创作过程就是艺术家自我发现、自我尊重和自我认可的过程。感觉与逻辑的相互融合更容易激发艺术家的自我发现,进而帮助其实现人格的超越。在平衡感觉与逻辑的过程中,艺术家不仅需要具备充分进行感性表达的能力,同时也需要足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此才能有条不紊地搭建抽象作品的架构,最终呈现出理想的艺术作品。

以孟禄丁的创作为例,从20世纪80年代的“元态”系列作品到2008年的“元速”系列作品,再到如今的“元色”系列作品,“元”字几乎贯穿其创作全过程。“元”字有起初、本初之意,是一种原始性的追求和精神性的追问。孟禄丁作品中的“元”字即体现了艺术家的创造性(一种感觉)与严密的思考过程(一种逻辑)。“过程”是孟禄丁经常提及的词语,也是其对艺术创作的一种看法。他主张绘画不能负载太多的思想与意义,强调笔触运动与色彩调和的直接性,认为艺术家要最大限度地呈现绘画行为和过程本身,信奉“过程就是意义”。[1]在遵从这一理念的过程中,艺术家会通过画面构成来展示创造与逻辑思考的过程。

按照孟禄丁的概念设置,“元速”是自由的。色彩在机械高速的运动下恣意泼洒,同时也受到自己所设置的机械的束缚。“元色”也是自由的,底色层层叠叠,好似艺术家无意识的挥洒。不过,在底色之上,那些带有符号特点的形态以充满秩序、理性、庄严的面目出现,并且不容分说地规约了整个画面。一方面追求心灵的需要,遵循感觉的法则,另一方面又极度克制地寻找内在的逻辑——两者共同构筑了艺术作品更为纯粹的结构形式,而且这种形式似乎是接收与表达的唯一途径。

在“元速”系列作品中,艺术家通过设计与操作机械来指导创作。机器旋转时所产生的速度与张力将艺术家的手工完全剥离,只留下了观念的沉淀。在这一阶段,艺术家的创作是偏向逻辑的。“元色”系列作品由“朱砂”系列作品生发而来,最终形成“朱砂”“雄黄”“石青”这三个原始性的传统色彩。孟禄丁从机械到手工的改变以及对传统色彩的关注并非偶然,而是来源于个体真实经验筑构的对艺术精神性的永恒追求。总体而言,这是感觉与逻辑在艺术语言中交汇的结果。

孟禄丁十多年来的作品中几乎都存在“圆”这一造型。其之所以频繁使用“圆”,是逻辑思辨后的结果。“元”的概念其实是感觉层面的,是超越理性的原始力量。具体到个人的创作,“元”就像是一种存在于体内、终有一天会被唤醒的神秘力量。“元色”系列作品中的很多形体本应是直线与方形,然而他们在画中的造型是趋向于圆形的。这些圆形既在画面中循环,又在艺术家的意识中轮回。孟禄丁在创作“元色”系列作品时使用了矿石、矿粉形态的朱砂、雄黄与石绿,而这些颜色也独立出来,构成了画面最上面一层的结构。它们除了成为画面中最重要的形态之外,还成了作品的名字本身。在这些绘画作品中,“图”与“底”呈现出了一种冷静的张力和无形的能量,虽然不是明确的概念表达,却深化了艺术家对自己内心世界的认识,成为其阐释时间、空间、历史纬度的载体。孟禄丁说:“作为一个生存于当下中国文化空间中的人,我接收到的一切信息,都带有当下的文化特色,产生的兴趣一定是真实的。但我不会刻意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联系,重要的是当下的真实体验。一个人的世界观和思维走到一定阶段,就会产生特定的语言,变化也是来自我不同的人生阶段……对我而言,文化元素只是自然而然的真实的使用。”[2]这段言辞和孟禄丁以前的主张似乎一脉相承,区别是肯定了偶发是必然的等待。可以说,这是其在“元色”系列作品开始创作时对自己的真实解读,是其在哲学层面对当下复杂多变的社会情境的思考。

从物质本身与名称来看,来自中国大地的朱砂与雄黄已成为一种鲜明的民族文化符号,能唤醒观者的历史与生活记忆,使其在情感与心理上产生共鸣。“元色”是抽象概念,朱砂、雄黄、石绿等是具体物象,会让人联想到具体的形象与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朱砂、雄黄的寓意不仅局限于颜色本身,而且涵盖了更为深刻的文化观念。在中国古代,朱砂可以入药、炼丹,同时也有很多使用禁忌。雄黄可以驱虫、入药,还会让人联想到人们耳熟能详的民间神话传说。

当孟禄丁把朱砂、雄黄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并以此命名,二者便成了艺术家感性与逻辑的载体。很多时候,对抽象艺术家的评论与解读经常着重于描述他们身上那种无意识、超验的状态,如简·罗伯森、克雷格·迈克丹尼尔所说:“当代艺术家继续将抽象画作为超验状态的载体,并将非具象艺术作为用来感受狂迷或冥想的精神体验的重要手段。”[3]孟禄丁显然不是这种类别的艺术家。他的创作有着深沉的底层逻辑。逻辑在艺术家眼中不是西方文化视野下的“理性逻辑”,而是一段自我反思的过程,是对价值与意义的追问,是“身与物化”的结晶。尽管孟禄丁一直都反对以地域性概念来解释其作品,但在历史、现实、时间与地点的作用下,其创作过程中的某些心理动机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可以说,艺术家依然生存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下,其作品依然是一种自我精神的物化形式。正如孟禄丁所说:“我最近在做另外一批作品,就是‘朱砂’系列。我要赋予颜色一个观念。我用朱砂这种颜色是偶然的,跟使用机器一样偶然。使用机器是要赋予它一种观念,这次我用一种矿物质的颜色,也是要赋予它一种观念。”[4]

祭祀与祈祷一直是重要的民族文化元素。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些传统的文化表达载体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和价值。在这种背景下,许多当代艺术家试图重新探索和运用这些元素。事实上,这样的运用是艺术家面对当下现实困境的一种反应。他们试图借助这些元素来表达一种寻求与反思。孟禄丁的“元色”系列作品和祭祀、祈福等民间活动并不具有天然的关联性。其关乎历史、关乎当下,而这也是孟禄丁持续关注的问题。“我们无法复原一个真实的历史,可以说历史是一个虚拟的景观。对于我们现在的人重要的是从历史的景观中看到大的轮廓,在历史的时空中看到大的轨迹。”“元色”系列作品类似一种偶发的神秘体验,将创作者带入脱离现实境遇的另一个世界,继而通过感觉与逻辑的共同作用,最终将带有启示性功能的作品呈现于观者眼前。

“纯化语言”和“生命能量”是理解孟禄丁作品的重要概念。孟禄丁认为“纯化语言”是寻找个人语言的一种体验过程:“语言很重要……我写的《纯化的过程》,实际上讨论的就是语言纯化。正如你刚才说的语言和形式即内容,我们很多绘画是没有语言的,它完全是内容,而且这种内容是政治性的、社会性的,是直接的再现和反映。”他还说:“如果艺术失去了本体的话,我们的艺术会处在一种简单、浮躁和没有文化精神的状态。没有自我的存在,也就没有艺术。”[5]“纯化语言”是逻辑之所在。找到“纯化语言”,需要去除杂念、清除功能、远离繁冗的意义,在个别的外形之下找寻更永恒的存在,更加纯粹与直观地传达情致。“生命能量”是感觉之所在。其能通过呼吸、冥想、创造来获取。人可以是“生命能量”的产生者、传播者或者接受者。“生命能量”甚至可以涵盖所有生命形式,是一种来源于宇宙的无形力量。

在“元色”系列作品中,孟禄丁在底色上运用了不同色相的灰,层层叠叠的材料把粗糙的画布塑造得极为含蓄、内敛。同时,他运用水平线、垂直线、斜线、弧线,将画面大胆地分隔成无数空间,在厚重的灰底上运用朱砂、雄黄、石青,以简单的几何形状和鲜明的色彩呈现了类似圆形、矩形、三角形、正方形等形状。线条的粗细、色面的大小以及形态所产生的方向感共同构筑了向心力。这些元素的相互关系似乎是经过合理安排与精密计划的,然而实际上却并非来自数的分割与计算。相较于对清晰性与准确性的追求,孟禄丁更期待缔造出直觉与逻辑共同推动而成的画面。他对画面中的形状大小和语义结构的安排、他的心理感受与对审美结构的追求,也提示了他要在新的创作中建立一种造型的新秩序。这种新秩序建构于他对世界的一种认知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追求。

在2018年的《朱砂·红道》这幅作品中,水平线和垂直线在中心交汇,直线的两端出现了具有动感的弧线,正试图向内部延伸。下面的灰红色底在向内收缩,上方的红色线条向四方舒张,构成了一种节奏。在其2021年创作的两联画《雄黄》中,左、右两边的灰色底上各放置了一个由四个三角形构成的类正方形。这些三角形有着尖锐的卡扣一样的形态。它们相互拉扯、交织循环,在空间里营造出了一个迷宫式的环形。在三角形的空间中,有些东西似乎消遁了,却能感觉到它们曾经存在于其中。在其2022年创作的三联画《朱砂·雄黄》中,画面中间是一个倒立的三角形,两翼呈对称状的是盾牌似的图形。一左一右完全相同的图形如同在守卫着什么,三幅画并置好像在宣告“这就是一个无需分辩的事实”。力量在画面中相互牵扯,有些东西在三幅画的并置下好像被驱赶走了,作品更具纵深感,时间在其中得到了延续,单纯的形象好像获得了神秘的力量——它们之间的分歧与统一似乎是某种预示,蕴含着生命内部的某种声响。观者可以随意调整观看的位置,以获得不同的观看体验。通过色彩、形式和线条等元素与材料的运用,孟禄丁在作品中进行着感觉与逻辑的交织、互换,缔造了一股清晰而独特的力量。画面的语义在历史和现代之间、过去和未来之间穿梭,传达出艺术家对宇宙基本法则与个体存在等基本问题的深度思考。

孟禄丁的“元色”系列作品是艺术家感觉和逻辑在抽象绘画中共同作用的结果,不仅反映了他对抽象艺术的独特理解,而且表达了对生存的疑问和追求,其中的人文精神、强烈的感性体验和复杂的逻辑创造与观者之间达成了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抽象艺术中的感觉和逻辑是艺术家和观众之间深度交流的关键要素。通过感觉和逻辑的双重作用,孟禄丁“元色”系列作品散发出来的内在意义变得更加深邃。

注释

[1]高名潞.美学回归——高名潞·孟禄丁关于抽象艺术的对话[J].东方艺术,2007(6):20-27.

[2]高名潞.纯化语言的“公案”与孟禄丁的绘画[J].东方艺术,2008(6):132-135.

[3]简·罗伯森,克雷格·迈克丹尼尔.当代艺术的主题——1980年以后的视觉艺术[D].匡骁,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2.

[4]岛子.孟禄丁《元速》和抽象艺术的纯粹精神性问题[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08(3):41-46.

[5]木木.孟禄丁纯化个体的视觉体验[J].东方艺术,2012(10):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