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防工程,全称人民防空工程,主要作用是在战时为人员和物资提供掩蔽,现在也兼具了应对自然灾害的功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对英国数次轰炸,令英国人员伤亡惨重。英国政府被迫出台一系列措施,成立了专门的防空部队,同时大量构筑防空洞、设置空袭警报,并对居民进行防空疏散演习,等等。
这些战时建造的防空洞成了现代人防工程的前身,并从中催生了最初的“人防意识”。我国现存的防空洞大多是上世纪70年代建成的,那个年代几乎是专洞专用,只为防空。1978年10月,“平战结合”的方针出台后,这些防空洞纷纷转变成工厂、库房、旅馆等场所。1997年1月1日起 ,《人防法》开始施行,我国正式进入了现代人防建设阶段。
如果脑洞大开,想要建造一座防空洞,应该从哪里着手呢?首先,在一场战争中不管是袭击还是防御都需要考虑成本,所以防御会根据不同的打击权重来建造相应防护级别的工程。由于不同地区地形和地质条件存在差异,以及不同工程承担的职能不同。在正式开工建造防空洞之前,我们得先确定所建工程的工程类别(功能)、防护等级和构筑类型。
从工程类别上来说,进入战争状态后,各个人防工程并不只是承担人员掩蔽这一项功能,如果空袭较为频繁,且地面设施损毁严重,有些工作就需要转移到防空地下室开展。对人类造成伤害的大致是三种形式:爆炸冲击波、热辐射、核辐射或生化毒气。人防工程多建于地下,且大多上覆厚土,热辐射很容易被隔绝,因此一个工程的防护等级主要由防冲击波地面超压以及生化防护的能力来决定。生化防护很好理解,防辐射和毒气攻击嘛,根据隔绝防护系统的密闭性以及通风滤毒系统的配置分为了甲、乙、丙、丁四个等级。而冲击波地面超压是什么呢?
以核武器空爆举个例子,爆炸瞬间会形成一个极高温高压的气团,气团急速膨胀猛烈压缩周围空气,产生空气冲击波。这个波呈球形向周围扩散,最初为入射波,当接触到地面后,地面以上的空气又形成反射波,反射波传播一定距离后会和入射波汇合形成地面冲击波,这个地面冲击波超过周围大气压的压力最大值被称为冲击波地面超压。
所以根据所能承受的爆炸冲击波地面超压大小的对抗力进行划分,乙类和甲类5级、6级、6B级防空地下室,一般是平战结合工程,例如地下停车场这类二等人员掩蔽场所大多属于这些级别;而甲类4级、4B基本属于专用人防,例如某些重要的指挥工程或医疗救护工程,且这些工程大多不需要平战转换的设计。
二战时期,在德军空袭伦敦的日子里,伦敦人发现,比起在地面找个楼猫着,钻到地铁里要安全得多。很多伦敦人都在战时养成了听到警报就钻地铁的习惯。这就是最初的人防设施——地道式工程的雏形。
但是这种构筑方式也有缺点,首先从上往下挖地道,远远没有从下往上修房子方便,工程难度很大。运送设备、通风供氧、避免坍塌,这些问题时刻干扰着工程进度。另一方面,这种“地道”的入口一般都很窄,没办法接纳很大的人流,平时除了当地铁,很难作为城市基础建设的一部分投入使用。所以,现在城市里更常见的人防工程其实是采用另一种形式——掘开式。
所谓掘开式,指的是把地面挖开,把人防工程占地的土方先挖出来,然后再打地基建设施,最后再把土方回填。这样既能像在地面上一样从下往上建房子,工人也不用在矿井一样的工作环境里受苦了。虽然造价更高,但施工便捷,建设效率更高,而且出入口可以开得更大,平时还能作为地下车库、美食城等投入使用。作为建筑的负一层还能顺便起到地基的作用。
当然,不管是地道式还是掘开式,都是从平地上开始修的。如果是山岭丘壑这种复杂的地貌,也可以采取因地制宜的第三种方式——把山掏个孔,把人藏进去,也一样可以起到防空的作用。例如杭州的四牌楼防空洞,重庆的“背篓菜市场”等,就是这样的坑道工程。
现在,假设我们要建设一个二等人员掩蔽所,平时功能是个小区地下停车场,它的内部结构和功能分区应该是怎样的?一个常规的人防工程,由顶板、底板、各类墙体构成大体框架,再根据功能分为口部和主体两大部分。同时,根据生化防护的要求还需要划分染毒区和清洁区。
染毒区一般是无人员停留的区域,与清洁区相连的墙体均要使用防毒密闭墙,且染毒区一侧的墙面要用水泥砂浆抹光。另外该区域的混凝土工程要求连续一次性整体浇筑,厚度不应小于200mm,如有管道穿过或开设门洞,也都要做好密闭处理。因此染毒区其实相当于毒气侵入的一个缓冲空间,工程的入口区通常就是一块典型的染毒区。入口区是连接主体和地表的部分,一般由一个战时主要出入口和1到2个次要出入口构成。作为染毒区,这里还会配备完善的生化防护设施,包括防护密闭系统、滤毒通风系统、洗消系统等用于抵御爆炸产生的第一波冲击以及生化武器的袭击。而该工程平时的主要出入口,比如停车场用于进出车辆的那个口,在战时则会进行封堵。
掩蔽所的主体是清洁区,用于人员掩蔽和安装配套工程。主体部分的顶板、底板及墙体的强度是明显高于普通建筑的,大多是混凝土一体构筑,且对顶板的防护厚度也有要求。乙类防空地下室的顶板防护厚度不应小于250mm,而对于甲类防空地下室,因为有防核袭击的要求,防护标准更高。
同时为了保证墙体强度,结构多设置为梅花形排列的拉结钢筋状,这样即便混凝土墙体在受到爆炸冲击后裂开,仍能保持一定的防护结构。除了顶板和底板,人防工程还会有多层墙体防护,首先是构成整个工程空间的外墙,往里一层是临空墙,一侧用于正面抵御冲击波,另一侧与主体相连;工程内部还设计有封闭墙、防护隔墙等。
对于上部建筑层数九层及以下的,主体会被防护密闭墙分成多个防护单元,每个单元中的各种设施要能自成体系,一般设有会议室、休息室、卫生间、电源设备间、储水室、简易洗消室、防化通信值班室等。防护单元又在抗爆隔墙的分割下,分成了多个抗爆单元。这些分类可不是乱分的,不同的工程类别有对应的建筑面积要求。以我们最容易接触的人员掩蔽工程为例,每个防护单元的面积应小于等于2000平方米,抗爆单元的面积应小于500平方米,以确保最佳的防护强度。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怎么建设并不重要,怎样迅速找到才是重点。这里以杭州市为例子,简单教一教大家。浙江有个叫“浙里办”的软件,我们打开它,进去搜索“民防码”,进入到这个界面,点击人防工程,就可以找到离你最近的人防工程位置,包括掩蔽人口等信息,还可以一键导航过去,非常方便。其他城市的小伙伴们应该也能通过类似的方式查找。
2020年杭州举办了一场“杭州人防70年”的专题展,在这次展览中,担任过杭州市防空委员会委员的周友生老人留言道:“宁可百年无战事,不可一日无人防。”也正因如此,我国人防建设的脚步从未停滞,历经数十年的发展,每个城市都建成了密布的人防工程体系。在我们身边那些你不曾留意的位于地表之下的停车场、美食广场、步行街、交通枢纽,只展现出平静详和的社会属性。或许在某一天,它们又会摇身一变,交织成一张庞大的防空网络,为我们遮挡炮火、毒雾的侵袭。当然,希望永远不要有那一天。
(责编:南名俊岳)
根据战时功能,防御工程大致划分了5个工程类别,分别是指挥工程(需要具有战时不间断指挥、通信的功能)、医疗救护工程(对伤员进行及时救护的工程)、防空专业队工程(对人防体系进行保障的分队掩蔽工程)、人员掩蔽工程(为人员提供掩蔽的工程)及配套工程(如物资库、区域供水站、区域电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