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促进初中数学教师高效教学,提升学生的能力与素养,本文基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与教材,对学生作业现状进行深入分析,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单元作业应对策略.结合具体的课例,对单元作业设计与实施路径进行研究.通过此过程,教师能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最终实现教学过程的专业化掌控,确保教学评价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
关键词:教学评一致性;作业设计与实施;初中数学
1问题提出
针对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与校外培训负担问题,教育部已经发布了重要指示,强调了作业设计的重要性.特别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
(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指出:“习题的设计要关注数学的本质,关注通性通法.”[1]这显示出作业设计在课程改革中的核心地位.
2调查分析
2.1现状调查
为了深入了解初中数学作业设计与实施现状,笔者对178名初中数学教师和613名初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根据教师的问卷调查结果可知,教师在设计作业时明显偏向知识点覆盖,占比达48.31%;布置作业时分层作业较为普遍,占78.09%;实践类和个性化作业相对较少,仅占16.85%和19.10%.在批改方面,多数教师选择全批全改,其中有47.75%的教师能指出错误,约89.33%的教师会采用分类讲评或个别面批的方式进行作业反馈.
根据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可知,47.47%的学生每天写作业时间超过30分钟;44.86%的学生会先复习再写作业;84.34%的学生关注作业批改,值得注意的是,61.50%的学生希望错处被指出,78.96%的学生希望老师推送错题资源来辅助学习.这些数据表明初中数学作业存在四个问题:
①题量大但个性化不足;
②作业形式单一,实践性作业太少;
③评价方式机械化,缺乏过程性和表现性评价;
④作业反馈多局限于课堂分类讲评和集体订正.因此,提高作业质量、丰富作业形式、优化反馈和评价方式是目前初中数学教师的首要任务,也是作业设计的重要考虑内容.
2.2对策分析
提升作业质量的核心在于教师对学科作业的系统性开发.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不仅要遵循目标性、科学性、多样性、趣味性和应用性原则,还要确保作业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保持一致,即实现“教学评一致性”.因此,教师需要更新教育理念,并达到四个理解水平,即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和理解技术.本研究以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中《三角形》单元为例,遵循“教学评一致性”原则,深入实践单元作业设计与实施,旨在探索有效的作业设计与实施路径,为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助力作业设计质量的提升,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进一步提升学习效果.
3单元作业规划
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本研究规划了初中数学单元作业设计与实施路径.
本路径中单元作业设计阶段需要深入分析单元主题,明确作业目标,并全面规划作业结构与内容.以目标为导向,精心开发作业案例,并进行细致的审视与优化,确保作业与教学内容紧密衔接.单元作业实施阶段涵盖作业布置、批改、分析与反馈,并注重通过收集数据来了解学情.单元作业评价阶段是通过量表与数据来评估单元作业实施后学生学习成效,以便进行整体改进的手段.这三个阶段环环相扣,形成动态循环,持续推动作业设计的优化,从而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3.1单元主题分析
本单元以图形与几何领域中“图形的性质”为主题,聚焦探索三角形的核心概念,帮助学生全面理解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几何直观能力和运算能力,为后续学习特殊三角形、四边形等知识奠定坚实基础.
3.2单元作业整体设计
3.2.1单元作业目标设计
确定单元作业目标应以单元教学目标为基础,并充分考虑学情和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方向.[2]本研究结合新课标、教材和学情分析,根据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本杰明·布卢姆(Benjamin Bloom)的认知目标分类学,明确了学生的学习水平.[3]参考《重构作业——课程视域下的单元作业》中的单元作业目标设计表[4],制定了与教学目标相一致的单元作业目标,旨在通过作业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升能力、发展素养,并实现作业的反馈功能.同时,本研究采用了“目标编码”系统以优化索引和分类机制.《三角形》单元作业目标设计包括“目标描述”“学习水平”和“对应核心素养”三个维度(见表1),从而确保教学目标与作业目标在内容和要求上保持高度一致.其中,“目标描述”是整个设计的核心,要求描述清晰、准确且有效;“学习水平”负责量化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对应核心素养”则强调将作业目标与学生的核心素养紧密相连.这种设计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还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2.2单元作业结构设计
单元作业的结构设计至关重要,需确保连续性和逻辑性,减少重复性,从而提升作业质量.本研究中作业结构分两部分:①单元作业指引,即让学生明确作业目标和使用说明;②课时作业模块,其分为基础性作业、发展性作业、探究性作业与实践性作业四个部分,每部分都有明确的设计意图,逐步提升学生能力.
创建学生自我评价反思表和教师综合评价表,促进学生自我认知和反思.
答案解析部分包含参考答案、评价标准和能力提升题的讲解视频,给学生提供全面、系统、连贯的支持.
3.2.3单元作业内容规划
为减轻学生的负担,规划每天完成课外书面作业总时长不超过30分钟.在筛选与编制习题时,严格遵循与作业目标相匹配的原则,确保习题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分析习题时,明确题目的表述,并检查参考答案的科学性,同时根据作业目标精心挑选题目类型,确保其难易程度与学习水平、能力属性、教学目标相契合,并估计每一道题的用时.在组织习题时,遵循“单点—多点—关联—拓展”的思路,有序分层编排同一课时的作业,逐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具体的作业内容分配见表2.
表2的数据显示,每课时的总题量设定为8~9题.在这些题目中,基础性作业占据了超过一半的量,目的是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思想方法,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的设计为学生后续深入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本研究高度重视探究性作业和实践性作业的规划,以及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3单元作业案例开发
开发单元作业案例时,先根据作业目标确定形式,再创设情境,设计任务.运用《重构作业》中的作业属性表进行分析、审视优化,确保基础性、发展性、探究性、实践性作业的高质量和有效性,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
3.3.1基础性作业
精选基础性作业,如Q0102题(Q后编码表示课时题号,下同)考查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夯实学生基础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掌握基本思想方法,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Q0102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A. 1,2,3
B. 3,3,7
C. 3,6,2
D. 5,12,13
3.3.2发展性作业
设计发展性作业,如Q0409题,考查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角平分线及垂直定义等的综合应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几何直观和运算能力.通过此类作业,促进学生的技能提升和思维发展.Q0409在△ABC中,∠B<∠C,AD平分∠BAC,AE⊥BC于E,若∠B=α,∠C=β,则∠DAE的度数为.(用含α,β的式子表示)
3.3.3探究性与实践性作业
(1)选用探究性作业,如Q0410题,考查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角平分线及垂直定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思维的发展.此类作业能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发展几何直观和运算能力.Q0410在△ABC中,P为△ABC中∠ABC和∠ACB的角平分线的交点,探究∠BPC与∠A的数量关系.
(2)开发实践性作业,如Q0210题,考查三角形重心和中线定义,让学生亲手操作,体验三角形硬纸板平衡状态,深化对三角形性质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实践能力和应用意识.
Q0210用厚度均匀的硬纸板裁出一个三角形,画出这个三角形的三条中线,在它们的交点处钻一个小孔,通过小孔系一条线将三角形硬纸板吊起.三角形硬纸板处于什么状态?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3.4审视优化
在形成单元作业之前,要回溯单元作业目标,对各要素进行分析,确保作业设计的有效性和适切性.教师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身处地地考虑学生如何理解和完成作业,预见并思考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对照作业目标,若发现缺少相应习题支持的目标,则需按照既定流程补充设计所需的题目;若核心内容、重点与难点在作业中的比重不够突出,则需调整作业题目设置.同时,教师还需要对照作业属性总表,分析各个课时的题型、题量、难度和完成时长,若某一课时的作业难度过大或完成时间过长,则需对该课时的部分习题进行重新选编;若课时之间题组存在重叠,则需进行删减;若某习题所处的课时不恰当,则需及时作出调整.细致的审视和优化确保单元作业既符合教学目标,又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实现教学评一致性.
3.5单元作业实施
单元作业实施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包括作业的布置、批改、分析与反馈.为确保个性化学习体验,本研究采用分层布置作业策略,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兴趣和能力分配作业.这种策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培养技能,实现个性化进步.书面作业主要由教师负责批改,并利用智学网对批改后的作业进行统计分析,包括错误率和典型错误,从而为后续的精准反馈提供数据支持.基于智学网的数据分析,教师能够深入分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作业完成情况,从而精准地识别出共性和个别问题.在课堂上,教师会集体讲评代表性作业,明确批改标准,阐述评价要点,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和技巧.此外,教师还应挑选思维递进题目,通过展示解题思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教师还可以提供在线答疑或发布相关资源,给学生提供更加富有针对性的辅导.学生在收到反馈后,结合自我评价反思表(见表3)记录作业表现,包括典型错误.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提高学习效果.
实践性作业,如“纸牌叠罗汉”,采用了更加多元和全面的评价方式.除了学生自评和互评,还结合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全面反映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成果.
这一综合化的实施反馈机制使教师能够精准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全面评估学生的作业成果,从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3.6单元作业评价改进
单元作业实施后,根据作业使用情况整体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效,评价的重心是作业目标达成度.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进行认知性访谈,了解学生写作业时的基本认知过程,听取建议,并充分利用量表和智学网提供的数据,通过对作业的完成情况、学生的反馈以及教学效果的考量,深入分析了作业与学生学习目标之间的契合度.这样的评价不仅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成果和作业质量,还能为后续的教学改进提供有力的依据.本研究通过对比学生的自我评价与作业属性,发现学生潜在的问题和需求,进而对作业进行重新选编,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学生薄弱知识点设计专项训练题,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拓展题,此外,教师还可以调整个别题型的设置,更好地反映学生的思考过程,从而更准确地评估他们的学习成果.这样的调整改进可以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实现教学目标与作业实践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信息技术与作业系统的整合,帮助教师进一步优化整体作业设计.经过精心调整改进的作业更具普适性,可被广泛采纳应用.
4实践反思
实施经过精心设计的单元作业系统后,学生的学习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紧扣学习目标的作业不仅帮助学生自我诊断,还引导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适中难度的作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挑战精神,增强了学习动力;层次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作业提升了学生思维品质,使学习更加系统化.在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精准地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提高了学习效果,也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支持.然而,单元作业实施仍面临挑战,如部分学生的依赖心理导致其不愿完成实践作业.因此,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自律性和责任感,并设立奖励机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这些措施有助于提升作业完成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研究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更多关注跨学科和开放性作业设计,将任务嵌入真实情境,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探究能力.总之,初中数学单元作业实践不仅促进了学生的成长,也推动了教师的职业发展,显著提升了教学质量.因此,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坚持这种实践,并广泛推广,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初中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L·W·安德森.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王月芬.重构作业——课程视域下的单元作业[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