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问题链是以某一知识点为核心,建立一个问题系列,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体会知识的本质与内涵.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结合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设置问题链,不仅能发挥问题的教育优势,还能启智思慧,强化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在具体教学时,教师要借助问题链,引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究,提升其思维的活跃性,凸显数学学科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链;教学实践
数学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促进其数学素养的发展.在此目标下,初中数学教师要制定恰当合理的教学计划,以问题为引导,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在课堂上,将问题链作为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和驱动器,对于把握具体学情,激发学生的高阶思维,使其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提升学习效率,发展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1]教师要注重串联有关联的问题,构建“问题链”“问题模块”“问题群”,充分发挥问题的导学功能,彰显课堂提问的价值和意义.以问题为载体,让学生在发现、思考、探究的过程中真正变为学习的主人.本文就初中数学课堂问题链的应用原则、应用优势和应用实践进行分析研究.
1初中数学课堂“问题链”的应用原则
“问题链”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照教学单元目标,将教材中每一单元或每一课时的知识点,设计成一个问题组合,借助问题链,冲击学生的认知系统,使其对数学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并提高学生接受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在如今的初中数学课堂上比较常用,且受到了师生的欢迎与喜爱.
在设计问题链时,要求教师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目标性原则.教师要充分发挥问题链的教育价值,要有明确的目标,要认识到这一问题组合对学生的启发作用,使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实现思维的层层深入.同时,教师也要保证整体问题体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水平,让学生在思考探究中,通过一个接一个地问题探索,了解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并实现知识的灵活应用.
其次,主体性原则.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要以学生为主体,既要符合学生的兴趣需要,又要满足其实际发展需求.教师要充分了解初中生的具体学习状况,通过有技巧的问题设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重难点知识有全面的把握.比如,有些学生在做题时常存在马虎、审题不清等情况,设计问题链时就可以刻意放入模糊知识点,让学生借助错误知识点总结经验,提升学习质量.
最后,可接受性原则.教师在课堂上所设置的问题链要立足学生的知识水平,要让学生稍加努力就能完成问题的思考、探究与解答.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评估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将问题链的设计重心置于思维发散点上,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从而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所设计的问题链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处于持平状态,将某些大问题划分为若干个小问题,并关注各问题之间的关联性,实现问题深化拓展,促进学生思维发散能力的提升.此外,教师也要厘清各个问题之间的脉络,将核心内容作为关键点,让学生可以循序渐进地理解知识,最终解决问题.
2初中数学课堂“问题链”的应用优势
2.1启发数学思维
教师围绕问题链开展数学教学,可以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激发其探索精神.学生会在探究问题链的过程中产生疑问,并在不断思考的同时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既能够实现知识的举一反三,也能带动新旧知识的联动,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只有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机联合,才能帮助学生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式.同时,
学生在不断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能提升其思维灵活性,从而提高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但需要注意的是,设计的问题链既要符合数学课程的特性,也要满足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愿意在不断探索、不断解疑的同时,模仿数学思维模式,实现数学综合能力的提升.除此之外,在设计问题链的过程中,也要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具体的课堂上,教师要带领学生感悟数学思想、数学知识的本质与内涵以及数学知识的具体应用,使学生可以深入数学世界,真正将数学转化为自身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依托.
2.2活跃课堂氛围
在进行问题链的课堂教学时,教师所设计的问题难度要层层提升,这样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相较于物理、化学等理性科目,数学知识更为抽象,且有其专属的数学语言,在表达不同数量关系时,所用的语言模式也有所不同,这就会导致不少学生认为数学知识枯燥乏味,从而缺乏学习兴趣.以问题链作为导学开展教学,能够在多种多样的问题模式下,让学生站在不同角度和不同维度看待数学问题,并对问题加以分析和解决.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使其对整体学习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愿意参与其中,自然而然地能够保证整体教学效率.
3初中数学课堂“问题链”的应用实践
3.1把握核心素养,培养应用能力
借助问题链开展教学,核心目的并不只是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更是要让学生模仿数学思维,内化数学思想方法,提升数学学习的能力并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在此背景下,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根本目的,使整体教学过程目标性更强,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性.
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相关知识时,教师可利用“毕达哥拉斯地砖”带领学生经历勾股定理的发现过程,并提出适当的问题链,以加强学生对勾股定理这一知识点的认知.大正方形和小正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正方形的面积和直角三角形的边长有什么关系?当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不相等时,如何验证勾股定理?当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非整数时,如何验证勾股定理?围绕这几个问题学生应用“割补法”“数方格法”等方式求出答案,实现思维从特殊到一般的转化,重新体会勾股定理的发现过程.
3.2贴合具体学情,把握课堂实际
课堂教学的核心目的是促进每一名学生的发展,这就需要教师了解班级的普遍学情,并剖析每个学生的具体学情.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经验、认知倾向、认知风格等内容,以具体的学情为根基,保证问题链的设计满足课堂实际,贴合学生的具体认知,使学生可以借助自己的学习经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不断探究,并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和举一反三.
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这一章节时,教师就可以先借助学生已经掌握的“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相关知识设计问题链.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具体学情,唤醒其已有的知识经验,并让学生在认识本单元内容时,体会平行四边形性质相关知识的具体应用.首先,教师可设计问题一:说一说你了解的平行四边形知识.这主要考查学生是否可以基于自我知识经验,清楚地说出对边相等、对边平行、对角相等、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等基础知识内容.其次,教师可以借助“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这一性质提出问题二:如何证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学生可以借助已学习过的知识尝试探究,解决问题.通过连接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学生采用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方式,证明平行四边形内边与角的关系.最后,可以让学生在电子设备上绘制平行四边形及其对角线,体会边与角之间的关系,从边、角、对角线三个维度,深刻地认识平行四边形.这样的课堂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让学生在层层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平行四边形的基本性质.
3.3激发高阶思维,还原数学本质
问题链是以高阶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手段,其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赋予其思维能量,使其在不断思考的过程中实现思维发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学生的低阶思维,并引导其向高阶思维迈进,使其真正将高级思维变为自身思考的常态.因此,教师要借助问题链还原数学本质,让学生在体会问题链的过程中感悟数学内涵,感受数学知识的具体应用,从而实现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在回答问题时,学生的思维可以实现碰撞、迁移,从而保证思维的活跃性.当然,这就需要教师所设计的问题链是有序可循的,非线性的;是开放的,非封闭的.
例如,在学习“全等三角形”相关知识时,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多呈现“亦步亦趋”的状态,教师会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路,探究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2]这种教学模式不符合学生的思维方式.对此,教师就可以借助问题链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了解全等三角形的基本知识.例如,什么是全等三角形?什么样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至少需要几个条件才能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教师以这三个问题为“拐杖”,引领学生向数学高阶思维进阶.学生会研究教材中的基本内容,根据其描述的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以及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证明、推测并获得答案.为了保证推测的合理性,也要对推测予以举例分析.通过这样的过程,促进学生对数学认知的逐渐深刻,使其面对数学知识时不再畏惧.
3.4强化自主探究,提升教学效率
以问题链为导向的数学课堂应当是开放的,应当为学生提供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的机会.教师可以问题链为动力引擎,鼓励学生主动投入数学世界.在初中数学课堂上,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大多数教师会以任务为导向,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主动参与探究.除了任务外,还有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就是以问题为驱动,借助问题引发学生的多角度思考,实现师生、生生的多维互动,让学生感受探究的乐趣,体会成功的喜悦.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重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同时,教师也要利用问题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其暴露问题和困惑,为教师教学计划的优化提供信息依据.
例如,在学习“垂直平分线”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带入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情境的同时,理解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例如,A、B两名学生做投掷游戏,在地面上画一个圈,两名学生站在固定的位置,向圈内投球.在画圈时,A、B两名同学却产生了矛盾.A、B两名学生都认为画的圈应当离自己近一些.你是否可以提出意见,帮助A、B两名学生解决问题.这样的情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距离较近.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发现,若将画圈的位置连线,就是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有的学生会提出猜测:所画的圈应当在A、B两名同学位置的垂直平分线上.这时,教师就顺势引出第二个问题: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每一个点到线段的两个端点距离是相等的吗?为什么?因为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全等的概念,为了证明自己的猜测,学生会尝试画图,利用全等的知识,证明自己猜测的正确性.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完全围绕“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链而展开思考,会建立已知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同时,也能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使数学课程对学生的教育培养功能得以发挥.
4结语
在如今的初中数学课堂上,为了保证数学的教育价值,教师要借助问题链,启发学生的思维,带领其把握数学本质.教师要保证问题的设计贴合具体学情,符合课堂实际,要利用问题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也要以核心素养为根本目的,强化课堂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使得整体教学质量有所提升.
参考文献
[1]周洁.问题驱动下的初中数学活力课堂构建策略探究[J].试题与研究,2023(12):156-158.
[2]王守丽,朱春水.基于深度教学视角的初中数学问题探究教学的实践研究——以苏教版“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教学为例[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1(26):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