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书法艺术与湖湘文化

2024-09-25 00:00唐涵坤
书画世界 2024年7期

关键词:齐白石;书法;湖湘文化

齐白石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艺术家,诗、书、画、印皆足以垂范后世,其书法艺术以篆书和行书(图1、图2)成就最高、最有特色。其书法笔势生动,气势磅礴,其中流露出一种坚贞正气和自然天真的审美意味。关于齐白石书法成功的原因,有人认为:“齐白石书法艺术的形成,是其生活世界的审美表现,是他平生独特生活体验的再观照、再挖掘和再表达。具体说来,除遵循书法自身规律,借鉴与师法前人书艺成就外,尚与他的生活经历、画和印等姊妹艺术、现代意识的觉醒、个人特质及情趣等因素分不开。”[1]然而,正如有研究者指出:“齐白石是一位早年潜心学艺、壮岁游历天下、衰年追求‘变法’,避世修为、超然物外的画坛艺苑巨擘;二者似乎无论如何说不到一块。然而,只要通过对齐白石赖以成长的人文艺术环境予以考察,从环境、精神、思想、品质等多方位对齐白石的艺术历程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看出,齐白石艺术品质与湖湘文化的精神内核是一脉相承的。”[2]虽然齐白石在其人生后期长期定居北京,但他的生活习惯、伦理道德、思想观念都离不开湖湘文化的浸润。有学者“从地域个性、地域抱负和地域意志三个层面将湖湘文化中的核心精神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舍我其谁的自信品质,救亡图存的爱国情怀,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3]。从湖湘文化与齐白石书法艺术关系看,湖湘文化的“爱国情怀”形塑了齐白石书法的浩然正气,“奋斗精神”培养了齐白石对书法艺术的追求意识,“自信品质”孕育了齐白石书法的创新理念。

一、爱国情怀形塑了齐白石书法的浩然正气

齐白石一生怀抱赤子之心,刚正不阿,疾恶如仇,有一身傲骨。他回忆早年求人刻印:“我看他倨傲得厉害,好像看不起我这块寿山石,也许连我这个人,也不在他的眼中。我想何必为了一方印章,自讨没趣。我气忿之下,把石头拿回来,当夜用修脚刀,自己把它刻了。”[4]48这种骨子里的倔强,可以说伴其一生。他不喜欢旧社会官僚,厌恶做官,只凭自己手艺养家糊口,对友人推荐做官之事尤其躲之不及。朋友樊樊山说:“齐山人志行很高,性情却有点孤僻啊。”[4]58其实他只是不想与旧社会官僚同流合污。难能可贵的是,在晚清,他支持同盟会革命工作,坚决拒绝和日本人及汉奸合作。对于奸商与敌伪,他深恶痛绝: “寿高不死羞为贼,不丑长安作饿饕。”[4]104他宁可挨冻受饿,也不甘心去取媚那些人的。他用画作和书法来讽刺日本侵略者和敌伪:“我题群鼠图诗:‘群鼠群鼠,何多如许!何闹如许!既啮我果,又剥我黍。烛地灯残天欲曙,严冬已换五更鼓。’又题画螃蟹诗:‘处处草泥乡,行到何方好。昨岁见君多,今年见君少。’我见敌人的泥脚愈陷愈深,日暮途穷,就在眼前,所以拿老鼠和螃蟹来讽刺它的。有人劝我明哲保身,不必这样露骨的讽刺。我想残年遭乱,死何足惜,拼着一条老命,还有什么可怕的呢?”[4]105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认为,这个时期的这些画作是题跋,是艺术品,也是当时真实的历史史料。齐白石是用自己的艺术方式表达了自己反对侵略战争、热爱祖国的高尚感情。“艺术家能独立不倚,不趋附权贵,不谄媚,……在乱世之中,毕竟凤毛麟角。白石老人真正是高风亮节,其艺术之清纯超迈,良有以也。”[5]齐白石书法大气磅礴,充满正大至刚之气。这种气质,生发于他内在的高贵品质。

二、奋斗精神培养了齐白石对书法艺术的追求意识

齐白石早期学习《芥子园画谱》,因家境贫寒,没钱购买,只能借阅后自己描摹:“想准了主意,就向主顾家借了来,跟母亲商量,在我挣来的工资里,匀出些钱,买了点薄竹纸和颜料毛笔,在晚上收工回家的时候,用松油柴火为灯,一幅一幅地勾影。足足画了半年,把一部《芥子园画谱》,除了残缺的一本以外,都勾影完了,订成了十六本。”[4]30启功曾对此感叹:“这里我也要附带说明,艺术的成就,绝不是单靠照猫画虎的描摹。我也不是在这里提倡描摹,我只是要说明齐老先生在青年时得到参考书的困难,偶然借到了,又是如何仔细地复制下来,以备随时翻阅借鉴,在艰难的条件下是如何刻苦用功的。他那种看去横涂竖抹的笔画,又是怎样走过精雕细琢的道路的。”[6]这种刻苦学习精神,一直体现在齐白石的书法学习过程中,他教导学生:“艺术之道,要能谦,让受益,不欲眼高手低,议论阔大,本事卑俗。有识如此数则,自然成器。”[7]他强调学习艺术一定要虚心:不要好高骛远,眼光很高,实际去做又不肯下功夫,说得头头是道,而做起来“本事卑俗”,谦虚再经过苦学,自然能有成就。他是这样教导学生,自己也是这样做的。齐白石一生对前人书画艺术孜孜不倦地学习、临摹。齐良迟《父亲齐白石和我的艺术生涯》一文称,齐白石94岁时还对隋《曹子建碑》临池不辍。可以说在齐白石的一生中,对书法艺术的追求始终没有停止过。

三、自信品质孕育了齐白石书法的创新理念

齐白石出身贫寒,由木匠到职业画家,其经历了曲折的心路历程。但是他并没有变成一名画匠和书匠,而是在从事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不断否定自己,不断求新求变。他在追述早期木匠生涯时说:“那时雕花匠所雕的花样,差不多都是千篇一律。祖师传下来的一种花篮形式,更是陈陈相因,人家看得很熟。雕的人物,也无非是些麒麟送子、状元及第等一类东西。我以为这些老一辈的玩意儿,雕来雕去,雕个没完,终究人要看得腻烦的。我就想法换个样子,在花篮上面,加些葡萄石榴桃梅李杏等果子,或牡丹芍药梅兰竹菊等花木。人物从绣像小说的插图里,勾摹出来!都是些历史故事。还搬用平日常画的飞禽走兽,草木虫鱼,加些布景,构成图稿。我运用脑子里所想得到的,造出许多新的花样,雕成之后,果然人都夸奖说好。我高兴极了,益发地大胆创造起来。”[4]28又说:“我作诗,向来是不求藻饰,自主性灵,尤其反对模仿他人,学这学那,搔首弄姿。”[4]69这种难能可贵的创造精神,正是艺术家特别需要具备的素质。他早年学习馆阁体,后又学何绍基,再学《爨宝子》和金农。他尤其对金农钦慕不已,因为金农打破陈规、主动求变的艺术思想最符合齐白石的艺术理念。而齐白石喜爱《祀三公山碑》《天发神谶碑》,是由于这些碑刻属于“变态的字体”[8],不主故常,有自己的特色。齐白石说:“我画实物,并不一味地刻意求似,能在不求似中得似,方得显出神韵。我有句说:‘写生我懒求形似,不厌声名到老低。’所以我的画,不为俗人所喜,我亦不愿强合人意,有诗说:‘我亦人间双妙手,搔人痒处最为难。’我向来反对宗派拘束,曾云:‘逢人耻听说荆关,宗派夸能却汗颜。’也反对死临死摹,又曾说过:‘山外楼台云外峰,匠家千古此雷同。一笑前朝诸巨手,平铺细抹死工夫。’因之,我就常说:‘胸中山气奇天下,删去临摹手一双。’赞同我这见解的人,陈师曾是头一个,其余就算瑞光和尚和徐悲鸿了。我画山水,布局立意,总是反复构思,不愿落入前人窠臼。”[4]88-89他曾花不少经费购置吴昌硕画作,但他并没有承袭吴昌硕风格,而是学习吴昌硕创新之法:“及至看到吴昌硕以书入画,大得启发,于是苦临《天发神谶碑》《三公山碑》等等,以隶入篆,又以篆入印。在金石上,霹雳一声,震动了艺坛。”[4]115求新求变是齐白石一生的艺术追求。

结语

齐白石的艺术地位早已得到世界公认,其书法艺术也凸显出齐白石强烈的创造精神和极高的艺术成就。“齐白石是中国现代成功的艺术家个案,对于齐白石艺术的研究,要从他的艺术作品、风格入手,也要从齐白石的人生入手,画如其人。”[9]湖湘文化忠诚爱国的文化传统、自信顽强的人格精神、奋斗务实的价值取向,深刻影响了齐白石的人生价值与书法艺术创作,齐白石的书法艺术是他对湖湘文化精神的精彩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