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借助“学习任务群”开展阅读教学的三种策略

2024-09-25 00:00:00蒋玲玲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 2024年4期

对于一线教师而言,让“学习任务群”走进语文课堂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一些教师处于不愿做、不想做、不敢做的现状。从静态的“课标”到动态的课程,离不开教学目标的转变(从引导学生学习文本知识转变为完成学习任务),教学设计的转变(从对文本的阅读、问题的解答转变为情境化的任务设计)。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借助创设真实情境中的任务开展阅读教学,而不是反复地讲解、不断地提问和开展机械式的训练。下面,笔者就来详细地谈一谈借助“学习任务群”开展阅读教学的三种策略。

一、从语文核心素养出发,转变教学目标

《红烛》是新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中的一篇课文。引导学生理解《红烛》的抒情脉络是我们开展阅读教学的重点,也是他们在阅读、鉴赏文本时的难点。我们来看这样两个任务:

【任务A】全诗共九节,请你朗读诗歌,说说每部分各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任务B】有人说《红烛》的情感始终是在“抑扬”中起伏,试为诗歌的九个章节画出“抑扬图”,并在“抑扬处”标明情感,各小组轮流展示。

任务A与任务B都指向《红烛》这一诗歌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即通过引导学生品读诗句,让他们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任务A侧重于引导学生获得诗歌的相关知识,使他们在教师的引领下理解关键诗句的内涵,体会其中的情感;任务B则侧重于引导学生借助知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完成任务。在实际的教学中,任务A是比较典型的以文本知识为纲而设计出来的;任务B从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出发,让他们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去自主活动,体会情感,完成任务,发展个性,增长能力。绘制“抑扬图”、小组轮流展示既是活动的过程,也是评价的过程。在“使用”诗歌中的字、词、句,揣摩诗人的情感,绘制相应的图片的过程中,他们可以很好地展现个人风采,培养语文核心素养。此外,欣赏他人的“任务成果”是他们进行自我比较、反思和完善的过程。当然,我们也要适时地点评,引导学生走向文本的更深处。

显而易见的是, “学习任务群”需要我们把过去以引导学生解读文本、学习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引导他们完成学习任务为主要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把其对文本的阅读、对知识的学习等都融合在一个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之中。我们要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出发,整合教学内容,转变教学目标。

二、以学生为主体,创设真实的情境

《喜看稻菽千重浪》是新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中的一篇课文。引导学生把握通讯的真实性和评论性是教学的重点。那么,怎样通过布置任务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呢?我们来看这样两个任务:

【任务A】(1)研读课文,梳理事件:这篇通讯主要写了袁隆平的哪几件事?这几件事分别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2)再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这篇通讯是怎样表现人物的精神的?

【任务B】(1)在写作人物通讯时,作者一般要深挖典型事件,以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请你用表格的形式梳理文中的具体事件、人物精神和作者立场。(2)有人说“拒绝躺平,就要像袁隆平一样为了理想不断奋斗”,请你结合文中袁隆平的事例对这一观点举例论证。

任务A和任务B最大的区别是任务A呈现的是一个个问题,任务B呈现的是一个个任务。两个设计都紧扣了通讯的真实性、文学性、评论性的特点。我们看到新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的“学习提示”中明确指出:学习通讯,要注意把握通讯记者在记述新闻事实时表达观点的方法。通讯写作就是要通过典型、真实的事实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立场;引导学生学习通讯“用事实说话”的方法,让他们将这种方法运用到议论文的写作中去。举例论证就是要运用典型事例去证明论点是正确的,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但是,一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观点与事例不符、事例与分析不契合或者只举例子,没有进行分析等问题。任务B意在帮助学生学会“用事实说话”。请看学生写作的两个片段:

片段一:

“躺平”代表着那些人对自己的生活和未来没有规划。一个人没有理想就如同汽车没有了方向盘,不知道自己应该开往何方。所以,我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有了理想,才会有目标,才会有为之继续奋斗的动力,而不是“躺平”应付着过每一天。

袁隆平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他一生都在为理想而奋斗,一刻也没有停歇,哪像现在的部分年轻人,躺平在家,没有任何理想,只顾自己享受。

片段二:不躺平,就是要有理想并为之而不断奋斗。不躺平,就是如袁隆平般不断地为了理想而努力奋斗。

我们都知道,袁隆平院士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自1961年发现第一代“天然杂交稻”,到1964年寻找与发现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袁隆平院士实现了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并付诸实践;他凭借杂交水稻的研究成果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粮食无法自给自足的难题,成为世界上公认的“杂交水稻之父”。 “三年自然灾害”,看到人们啃树皮、吃观音土,几乎人人吃不饱,甚至有人饿死,年轻的袁隆平就下定了“一定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的决心!正是这个理想让他不断探索、勇于质疑、善于创新、敢于担当,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更将杂交水稻带向世界,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不再挨饿。也许有人会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压力、挫折总是无处不在,哪有逃避、摆烂来得舒服?世上有那么多的人,没有我,也总会有人去解决问题,为什么非得是我那么辛苦去奋斗?这种利己的人说到底还是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陈独秀曾言: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袁隆平院士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泥腿子专家” “泥腿子院士”,即便是在春节的第二天,他依然跨过水渠、迈进田间,翻看土壤……如果没有他不断创新、突破杂交水稻的亩产指标,哪来杂交水稻的第一代、第二代?又哪来“身高”足足有1.8米到2米的超级水稻?正是他无时无刻不为实现梦想而努力,才能有个人、国家和世界的进步。

片段一为学生在学习通讯《喜看稻菽千重浪》前写的内容,比较典型地展现了高一学生初学议论文在举例论证时常出现的问题。教师以解决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出现的问题为真实情境,布置学习任务,以学生为主体,设计了【任务B】:有人说“拒绝躺平,就要像袁隆平一样为了理想不断奋斗”,请你结合文中的事例完成举例论证。首先,让学生梳理文中的具体事件、人物精神和作者立场,为写作搭建“支架”,然后,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带着问题去阅读文本、筛选事例,并概括自己的观点。吴非老师说过: “用,是最有效的学。”所以,我们要布置一些能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任务,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真实的情境中去思考。

三、以“评价”为抓手,构建合适的任务体系

学生获得了怎样的学习成果才算完成了任务呢?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以“评价”为抓手,构建合适的任务体系,及时记录和评价他们的学习成果。

《拿来主义》是新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引导学生梳理作者的论述思路,学会说理的艺术是教学的主要任务。我们来看这样两个任务:

【任务A】

(1)此文的标题为“拿来主义”,但文章的前半部分都在论述“别的主义”。你觉得“别的主义”的部分是多余的吗?

(2)怎样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做法和紧迫性?

(3)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上,作者列举了几种态度。他是怎样说理的?

【任务B】

(1)导图引读

1934年6月,在《拿来主义》被《中华时报》副刊《动向》录用并准备刊印发表时,报社编辑人员质疑道: “此文题为‘拿来主义’,但文章前半部分都在论述‘别的主义’,是不是要删去”?你作为报社的编辑,请将你的理解写成一句话,引导读者阅读文本。

(2)漫画新编

文中的穷青年面对文化遗产,却宁做孱头、昏蛋、废物。中秋节来临之际, 《校园青年报》举办“传承的力量”的特别节目,请你以“拿来主义者”的身份为这个节目写一段导语,号召广大青年“以青年视角看传承”。

(3)论辩说理

国内有许多城市的地名都非常的“洋化”,如随处可见的香榭丽舍、挪威森林……有人认为这是时尚、高级的代名词;但到处散落的“洋地名”已让国外媒体用“如果你想一下午逛遍巴黎和威尼斯,你只需要在中国”这样的话来调侃我们。你怎样看待“洋地名”风靡中国这一现象?请你从“拿来主义者”的视角表明你的态度,完成800字的作文。

任务A中的三个问题分别从“为什么提出‘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是什么” “怎样运用‘拿来主义’”三个层面逐层推进,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了解文本的结构、说理的逻辑与技巧。从“学习任务”的角度来看,我们发现这三个问题都缺乏“真实的情境”。这样的活动还是以传授文本知识为主,学生无法去参与、去实践。学习任务是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其实质就是在真实的情境下帮助学生培养各种能力。任务形成的关键在于“真实的情境”,目标为“培养语文核心素养”,呈现形式为“语言文字活动”。任务B的三个任务从让学生写“一句话” “一段话”到“一篇文章”,促使学生探究文本,培养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报社编辑、校刊读者、面对“洋地名泛滥现象”的你,都赋予了学生以真实的身份,让他们可以在相应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任务。这种具有内在关系的语文实践活动比教师带领学生深入文本、赏析文本更有挑战性,也更富有趣味。

提出“学习任务群”的概念,是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在借助“学习任务群”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意识到“任务”是关键。合理、有效的任务往往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的效率,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作者单位:江苏省怀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