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让阅读更高效

2024-09-25 00:00:00冯远莉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 2024年4期

孔子云: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同学们要注意质疑,通过质疑去发现问题,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如此才能对所学知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加深对文本的印象。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大家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要大胆地质疑,读出个性,读出风采。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在阅读时质疑。

一、找到有疑问的点

同学们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一些问题,除了在理解文本上存在问题之外,有时还会对文章中的情节设计、主旨、人物的行为等产生一些疑问,所以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找到有疑问的点。因为产生疑惑而提问,这是质疑的起点。大家要给自己留下自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不要一有疑问就去问老师或同学。只有自己多思考、多提问,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更有动力。

比如,在学习让·乔诺的《植树的牧羊人》时,我们可以先阅读文本,从中找出一些自己有疑惑的点。这篇小说的构思十分精巧,作者从一个独特的角度为我们揭示了孤独者能够找到幸福的道理。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要集中注意力,一边阅读一边思考。我们可能会产生以下疑问:

1.小说的题目是“植树的牧羊人”,牧羊人为什么不专心牧羊,而要去植树呢?

2.从小说的三要素角度出发,本文的人物、情节、环境分别是怎样的?

3.牧羊人是靠什么创造奇迹的?在创造奇迹的过程中,他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

在阅读课文时,我们会产生很多疑惑。有的在阅读时会得到解答,有的则不能。比如, “小说的主人公是谁?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从小说的三要素角度出发,本文的人物、情节、环境分别是怎样的? ‘我’与牧羊人见过几次面?”问题不断地涌现,我们可以针对这些问题展开思考,提高阅读的效率。

二、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初步阅读文本之后,我们对文本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对其中的一些细节也有了一定的印象。但是,想要对文本产生个性化的认知,还需要再读文本,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在这一阶段,同学们还会产生一些疑问。值得注意的是,大家要在深入思考之后再提出问题,而不能停留在文本的表面。这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关键环节。

比如,在深入地阅读文本之后,我们可以了解作品的相关资料:

《植3IukUALKlF3GM6SLL3C9PNPb9jieAxsZqL3dpGKk0Ek=树的牧羊人》是作者于1953年应美国《读者文摘》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文章打动了编辑,于是他们就派人去寻找文中所描写之地,却发现那个地方根本就不存在这么一位老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可是没过多久这篇文章就风靡许多国家。

结合资料和文本的内容,我们可以思考这样的问题:老师曾说过: “写作文最可贵的‘写真’,就是写真实的事、真实的话、真实的思想、真实的感情。编造的假事情,没有真实的想法,只会让别人感到全是假话空话……”《植树的牧羊人》这个故事明明是虚构的,为什么能打动人呢?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个故事和这个人物形象呢?同学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并展开讨论。

有的同学提到: “虽然牧羊人的故事是假的,但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是真实的。他赞美像牧羊人一样的小人物,赞美他们的善良、执着与美好。”有的同学提到: “小人物的力量虽小,但依然具有改造大自然的能力。他有勇气,有情怀,创造了生命,种下了希望和幸福,实现了平凡人生的价值。这篇小说具有鼓舞人的力量,因此深受大家的喜爱。”经过讨论,大家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刻了。

三、结合生活经验去体悟

结合生活经验去体悟是阅读的升华阶段,也是我们由浅层阅读走向深层阅读的关键步骤。在读完一篇文章之后,大家一定会产生许多的感悟,无论是对文本的还是对个人的,一定有许多想要表达的内容。

在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结合生活经验去思考,将知识内化成自己的东西,从文本走向生活。

比如,在学完这篇小说后,同学们一定会有许多的心得感悟。对此,教师可以组织开展“有感而问”的活动,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去感悟:在现阶段,我们该如何实现自身的价值?

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感悟,大家也会产生很多的疑问,如:我们不是牧羊人,没有办法去种树,该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呢?在校园里学习知识和像牧羊人一样去种树相比,哪一条路才是自己应该选择的?我们以后应该过怎样的生活?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这样辛勤耕耘、默默无闻的“种树人”吗?

这些问题都是大家有感而发的,并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非常值得我们去思考。

总而言之,在阅读的过程中,大家要通过质疑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找到解读文本的突破口。

(作者单位:重庆市南川道南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