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囚绿记》的写作技巧分享

2024-09-25 00:00:00何蕾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 2024年4期

《荷塘月色》《囚绿记》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必读课文。在这两篇文章中,两位作者均运用了多种写作技巧,包括“虚实结合” “动静结合” “点面结合”。接下来,笔者就来详细地谈一谈。

一、虚实相生

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写道: “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文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可见,巧妙地利用“虚实之笔”进行写作,可以更好地阐述事理,抒发情感。柳永在《雨霖铃·寒蝉凄切》中写道: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词人描写的是离别的场面:深秋的傍晚,在京都汴梁郊外,一个临时搭起的帐篷内,一对男女饮酒话别。帐外,寒蝉凄惨地哀鸣。天将晚,雨已停,不远处的长亭隐约可见,河边不时传来艄公催促的叫喊声。即便万般不舍,他们也不得不移步帐外。真到了要分别的时候,两个人却连一句话都说不出口,只是默默执手,含着泪看着对方……词人笔下的景物是鲜活的,细节是动人的,情谊是真切的,无不呈现一个“实”字。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则是想象,是虚构的场景。我们可以想象那艘小船在千里烟波中漂向远方。楚天广阔,天涯茫茫,人的命运在浪花中颠簸不定。归期是何时?整首词亦真亦幻,虚实相济,摇曳多姿,颇为动人。在《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李煜面对“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眼前之景)而发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疑问,虚实相间,使情感更加浓烈了。 “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王维在“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想象中,流露出思乡之情。

现代著名作家陆蠡在《囚绿记》一文中很好地运用了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 “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作者对“绿”有着一种狂热的痴情,才会“天天望”,才会有一系列“看”的动作。 “看它怎样伸开……看它怎样舒开……”, “常春藤” “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 “或一茎枯枝”, “常春藤”“折叠着的嫩叶”由“渐渐变青”到“渐渐变老”(实写)……作者的描写细致入微,使这一切都在读者的眼前一一展现。通过作者的细心描摹, “常春藤”的一切真切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这些细节也展现了我对常春藤的“病态的情”。 “我” “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也正因此,才有了“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的举动,以便“叫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 “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虚写)……文章中有虚有实,虚实结合,将作者对“绿”的情感抒发得酣畅淋漓。

二、动静结合

将“动景”与“静景”结合起来,化动为静、化静为动、以动衬静……可以使所写之景相映成趣。无论是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所写的“遥看瀑布挂前川”,王安石在《书湖阴先生壁》中所写的“两山排闼送青来”,杜甫在《漫成一首》中所写的“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的巧妙,还是王籍在《入若耶溪》中所写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久品不厌,回味无穷。在这一方面,现代散文大家朱自清可谓是运用动静结合手法的高手。以他的《荷塘月色》为例。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 — —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作者沉醉于荷塘美景之中,用精妙的笔法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让人美不胜收的荷塘月色图。

作者颇具匠心,先由上到下鸟瞰,勾勒出荷塘的全景,然后一一细写,使整个画面富有层次感:如舞女的裙的田田的荷叶、零星点缀着的姿态万千的荷花、微风送来的清香、脉脉含情的流水……他将“动景”与“静景”结合起来,既写出了静止的荷花、荷叶的美,又写出了微风吹过时不停“颤动”着的荷花与荷叶的勃勃生机。

从作者对月光之美的描写中,我们也看到他的匠心所在。 “光”本来就让人难以捉摸,但在作者的笔下,“月光”却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到了荷叶与荷花上。这一“泻”字写出了“月光”的动态感,呈现的却是静谧的画面。后面的“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的“浮”字与前面的“泻”字遥相呼应,相映生辉。 “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不齐的黑影”,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这些“影”像是“画在荷叶上”。 “画”虽是“动词”,呈现的依然是静态的画面。在这里,光与影相互交错,满塘是光与影所奏出的和谐的旋律。作者巧妙地运用“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使荷塘月色呈现出令人惊异的美。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虽然作者写的是月下的静景,但这静景中却有动态的美,是富有生机的美。 “树”将“荷塘” “围住”,树上有蝉,水里有蛙,看似随意的一笔却反衬出荷塘的幽静。

三、点面结合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王安石在《江雪》中先描写了广阔的画面,然后将笔触聚焦于一点 — —孤舟上的“蓑笠翁”。 “蓑笠翁”“独钓”的动作也颇为引人注目。在这里:千山、万径是“面”, “孤舟蓑笠翁”是“点”。点和面的结合,使诗歌既能展现恢宏壮观的画面,又能凸显画面中的亮点。欧阳修在《蝶恋花·面旋落花风荡漾》中用“面旋落花风荡漾,柳重烟深,雪絮飞来往”(面)写春日的繁花似锦和杨柳依依,用“寂寞起来褰绣幌,月明正在梨花上”(点)来突出主人公的活动和所见所闻。其惆怅之情在“点”与“面”结合中得以凸显。

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写道: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第一个句子写的是“面”,后面的“叶子” “白花” “流水”都是“点”。作者运用“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写出了荷塘特有的美。点面结合,不仅可用于描写场景,在着眼整体的前提下,便于突出重点;也可用于描画人物,让人物形象丰满而生动;也可用于记事,使得事件主次分明。运用点面结合手法,使所写内容既有深度又有广度,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得益于这些写作手法的运用,作者才能让文章展现出独特的美。我们在咀嚼、品味这些文章的时候,应把握文章的精髓,掌握其中的写作技巧。

(作者单位:吉林省通化市第十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