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阅读过程与成果的《老子》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探索

2024-09-25 00:00:00蒋昕宇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24年7期

一、高中语文开展《老子》整本书阅读的价值与意义

道家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对中华文化的流传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今仍有丰富的精神价值。道家代表著作《老子》在海外流传甚广、译本众多,成为海外了解和研究中国传统思想智慧的重要素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把《老子》与《论语》《史记》等一同作为文化经典著作列入课内外读物建议篇目,《老子》八章还列入了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百家争鸣”择录《老子》第十一、二十四、三十三、六十四章,与《五石之瓠》(《庄子·逍遥游》节选)构成一组道家思想的短文。人教版《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用书·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第二单元“道法自然”的第1课又择录了《老子》十章,以期学生整体认识老子提出的“道”的观念和“无为”思想。

但与以《论语》《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相比,中学生对道家观念相对陌生,《老子》语言极其简练又缺少语境,观察与论说视角独特,对学生抽象思维、逆向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要求比较高,阅读《老子》整本书具有很大的难度。面对不同类别的整本书,应有与之特点相应的阅读目的与方法,“对于基本的书读三遍,粗读了解轮廓主旨,有个基本印象;细读对各章节内容有深入理解;带着问题或疑问去读,选择重点章节读”[1]。把《老子》这部产生于先秦时期、思想厚重的格言式文化经典作为整本书阅读对象,需要教师全面引导学生的阅读过程,鼓励和支持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产生阅读成果。

立足阅读过程和阅读成果两大基点开展《老子》整本书阅读,是较为适宜中学生阅读古代文化经典类整本书的教学路径。具体包含基于阅读过程的感知性试读、助力读“完”,理解性细读、指导读“懂”;基于阅读成果的探究性研读、深入读“透”,实践性用读、试图读“新”。具体教学活动设计如下表所示。

二、基于阅读过程的《老子》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

中小学阶段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特别是面对思想背景相对陌生、阅读兴趣相对不高、难度较大的古代思想文化经典,教师对学生阅读全过程进行监控和引导是顺利开展有效教学的关键。在此阶段,教师应在激发阅读兴趣、明确阅读任务、多样提供资源等方面下功夫,助力学生读“完”、读“懂”。

(一)感知性试读,助力读“完”

相对于《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高中学生普遍对《老子》比较陌生,因此整本书阅读活动的首要任务就是拉近与经典的距离、消除隔膜,即助力学生自主通读《老子》,想见其为人。《老子》又名《道德经》,是因为全书分为两大部分,每部分的开头分别是“道”和“德”字。历代学者从中看出了深意,纷纷研究论证,为什么先是“道”、后是“德”,“道”与“德”之间关系是什么,等等。但是1973年,距今两千多年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是所见最早的版本,里面却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颠覆了很多相关研究结论,这启示我们不要过多受“导读”“赏析”中的观点影响,更不要因为自己的理解和所谓的“权威”“专业”解说有异而怀疑、否定自己,而应该直面文本内容,领略思维哲理,感悟人生智慧。

初次阅读宜选择没有注释和讲解的白文本,让学生不借助任何辅助资源、连滚带爬地通读《老子》81章,并布置4项阅读任务:第一,勾画出自己较为熟悉的话语;第二,记诵留下印象最为深刻(课标建议背诵)的章节;第三,评选出自己心目中的《老子》十大金句;第四,片段写作勾勒出你心中老子的形象(可联想、对比《论语》中的孔子形象)。

教师随即在全班开展以《老子》情境式填空竞答活动检测名句积累效果,如

①作为新一代青年,从小应立志高远、脚踏实地、从点滴小事做起,正如老子所言:“__________”(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面对眼前的小成绩、小困难也不必在意,一句“__________”(大器晚成)正是用来鞭策自己的。当你功成名就之时,还要警示自己“__________”(功遂身退)。

②看见曾经风光无限、不可一世的老总、高官犯罪落网,用“__________”来形容再恰当不过了。(天网恢恢,疏而不失;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很多人虽然并不富有,但内心轻松快乐,这是因为“__________”(知足者富;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③看似软绵绵的太极竞能把一个大汉掀翻在地,这就是“__________”(柔弱胜刚强)的智慧。

④围棋和书法高手都不只看重自己的落子和书写,还关注对方棋子和纸上的留白,这就是“__________”(知其白,守其黑)的更高境界。

⑤孔子启迪我们为人处世不要只关注自己,更要设身处地理解他人,如“人不知而不愠”“不患人之不己知,而患不知人也”。老子更认为这是一种人生智慧,即“__________”(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通过上述活动,学生可以初步感知到《老子》的思想源于生活、充满人生哲理,看似玄远虚幻、内涵却智慧精粹。

在学生分享对老子形象认识的环节,教师要分类归纳学生所列举的关键词,帮助学生更加全面立体地感知老子形象的特点。如学生分享了关于外在样貌和动作的年长、语速慢、佳句箴言迭出,气质秉性方面的智者、养生、佛系、仙风道骨,细心、善于思考、淡定安然,隔离、孤立、保守、独善其身。部分学生还感受到了他内心的矛盾,如“我独异于人”反映出的内心孤独,本性自私(如他劝说人们谦逊低调,但目的是“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把生死置之度外,是为了“成其私”;不居功自傲,是为了让人们永远铭记他)等等。随后,全班共同观看纪录片《问道楼观》开篇老子出关“紫气东来”的场景,思考个人感知和视频场景中的形象异同,修改润色个人的片段写作,使个人理解中的老子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二)理解性细读,指导读“懂”

经过学生个人自主通读81则文本,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班级交流活动,学生已对老子其人、其书、其思想观点有了初步认识。为深入理解全书的精神要义,需要对每一则进行理解性的细读,尽量做到通大意、明观点、援事实、参体验、成心得,以求读懂。在此阶段,要求全班同学每周学习5则文本,形成格式体例相对统一的阅读笔记,包含原文、译文、疑难词汇与文言现象、观点概括、事实例、启示等,并留出空白记录同学间的交流心得。在全班范围配置陈鼓应撰《老子今注今译》(或《老子注译及评介》)、饶尚宽译注《老子》、朱谦之撰《老子校释》、王中江解读《老子》等整理注解类著作,以及王蒙《老子十八讲》《老子的帮助》、林语堂《老子的智慧》、傅佩荣《傅佩荣讲老子》、南怀瑾《老子他说》、姚淦铭《老子与百姓生活》、余培林《老子:生命的大智慧》等解读阐发类著作,供学生阅读参考。

学生开展整本书阅读活动中,需要主动监控个人阅读进度和效果,以求不断提升阅读质量。正如布兰思福特说:“当人们从事‘审慎的训练’,包括对学生经验的主动监控时,学习效果最佳。”[2]以学号抽取随机数的顺序(如有特殊需要,自由申请协调),在每天早、午读时段的10分钟时间向全班讲解1则。要求内容包含文言基础知识、参考译文、思想内容的概括、对我们的启示、历史文化与生活中的事实例证等。其他同学要特别关注自己未曾想到、与已有认知不一致或产生过疑惑之处,结合个人的阅读思考对讲解内容进行补充、评价或质疑,并要求做好记录、不断完善个人的阅读笔记。讲解者需要在分享结束后,整合概括全班的思考成果,整理一份班级分享成果。心理学研究认为,“有技巧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监控自己对文章的理解,特别留意文章中的那些令人困惑的或者与自己已有知识不一致的内容。他们能意识到自己以前是否看到过这些观点以及自己是不是同意这些观点。阅读能力强的读者在感到困惑时会重新读一遍文章,或者放慢阅读速度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他们会监控自己是不是正在专心阅读,还是分心正想其他事情了。”[3]正是在与他人交流、思考各自认识角度和观点异同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完善了个人阅读心得,提升了个人阅读理解能力。

在此过程中,教师点拨启发学生产生进一步深入研讨的话题,提示和引导学生注意援引勾连课内学习内容与生活情境,深化拓展个人的理解和认识。其一,发掘课内素材与《老子》观点理解和认识的共通之处,如“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第27章)可关联“周处自新”的典故和西湖十景之一“苏堤春晓”的形成原因,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唐人褚载《移石》诗所云:“不是不堪为器用,都缘良匠未留心”的道理;“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第62章)可用以概括魏徵《谏太宗十思疏》君臣遇合的美谈;“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第81章),可与《邹忌讽齐王纳谏》相类比,等等。其二,探讨相关联或互文的思想之间的异同,如思考《老子》“宠辱若惊”(第13章)与范仲淹《岳阳楼记》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态度有何异同;《老子》“小国寡民”(第80章)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有何异同。其三,从《老子》观点出发拓展阅读启发思考,如从“大智若愚”(第45章)拓展阅读《庄子·达生》中呆若木鸡的故事,进一步思考道家的思想观念;从“善用人者为之下”(第68章)拓展阅读《史记·高祖本纪》中评价刘邦认为自己能战胜项羽、君临天下的根本原因就在谦卑明智、知人善任的观点。

三、基于阅读成果的《老子》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

在前期基于阅读过程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按照篇章顺序,计日程功,读完了全书,获取了对《老子》一书的整体印象;通过班级举行的讲解分享活动,学生结合课内学习内容和生活体验,对一些较为精彩的选段有了相对透彻的领悟。在此基础上将整本书阅读教学引向深入,需要把阅读过程由前期的吸收逐步转换为表达,形成班级整体阅读成果,以记录阅读过程、总结阅读经验、提升阅读成就感。图书是文化传播与交流的主要载体,一部图书的面世包含创作、编辑、设计、营销等一系列流程,以班级为单位编选《〈老子〉专题读本》很适宜作为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总体成果。这一成果需要在探究性研读、深入读“透”的基础上完成图书内容,也需要在实践性用读、试图读“新”的基础上设计图书形式。

(一)探究性研读,深入读“透”

为全面记录和总结阅读活动,专题读本的核心内容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收录基于前期阅读过程的文本逐条注解,下编收录基于阅读成果的专题读书报告。

其中,专题读书报告内容的形成,需要学生读后升华,将散见的各章按照某一角度、某一方面聚合在一起,进行集中研读,以求对《老子》某一方面深入理解。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首先关注老子都在讲什么,即探讨《老子》核心概念“道”“德”的内涵,还有文本中成组出现的对立统一概念,如“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第2章)中大量的对立统一概念的表意特点,再如“有”和“无”、“知人”和“自知”、“胜人”和“自胜”、“成”和“败”等成组概念之间的关系。还可以总结归纳老子对世间万事万物的观点,如治国理政观、教育观、战争观等,再进行辩证思考与评价。“哲学问题是要去解说事物的本质,而不像科学作品要的是描述事物的本质。哲学所询问的不只是现象之间的联系,更要追寻潜藏在其中的最终原因与条件。”[4]阅读古代哲学思想类著作,不能只停留在内容层面的概括,更要结合历史和文化语境,理解思想家的意图。朱熹曾说:“老子心最毒,其所以不与人争者,乃所以深争之,其设心措意都是如此。闲时他只是如此柔状,遇著那刚强底人,它便是如此待你。”[5]就敏锐捕捉到了老子抽象话语背后的现实目的。

《老子》一书不仅有丰厚的精神意涵,还有独特的表达特色,在选材、思路、修辞、句式、押韵等方面都值得深入探究。学生在研读过程中,会发现水、婴孩、母性等话题是老子常说的“口头禅”,表达方式以说理为主、很少叙事,善于运用逆向思维,致力于发掘被常人所忽略、人习性中的负面因素。学生对儒道两家的认识多关注思想差异,而忽视了表达方式的相同和相近之处。如《老子》讲“圣人行不言之教”与《论语》“予欲无言”都提倡沉默之道;对立统一概念在《论语》中也随处可见,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学和思,“温故而知新”是故和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是远和近,“教学相长”是教和学,“过犹不及”是过度和不足,“听其言而观其行”是言和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己和人,“知耻近乎勇”是耻和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是知己和知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义和利,等等。可以分别归纳和对比两书的使用特点,认识儒道两家观念和表达方式的异同。

除了义理阐释和表达鉴赏,立足《老子》文本开展梳理与探究活动也很有价值。可以对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整理归纳,还可以总结《老子》中出现的成语、熟语以及后世名人的引用情况,也可以对《老子》版本的差异进行比较,考察文字、注释和解读观点的异同,还能从跨学科、跨文化的视角比较辜正坤、林语堂、理雅各等著名英译版本等。

在此阶段,教师应指导学生明确探究主题,横贯纵连、归纳分类所有同学的研讨话题,进而组成研讨小组进行同类话题的共同研讨;还要对专题读书报告进行写作指导,明确选题、观点、例证、结构以及文字表达等多方面的要求。初稿完成后,可以在研读小组中充分交流、互换批改、进一步修改完善,并在社交媒体上发布。

(二)实践性用读,试图读“新”

班级阅读成果《〈老子〉专题读本》的面世,既包含全面扎实、创新研讨的学生阅读内容,又需要对整体书籍的全面设计,包含序言、凡例的撰写,封面设计,腰封、书签设计和推荐语的撰写,内封的《老子》简介、本书内容提要的撰写,封底印制数条《老子》金句的精选等。在这些相对真实而又复杂的学习情境中,学生的阅读过程已从输入全面转换为输出,主要包含内容编写、书籍设计和班级评选活动。在此阶段,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活动特点,研制评价量表、评价学生的具体表现。

书籍各部分内容的撰写和编辑类活动,主要鼓励学生全面参与、认真细致编辑文本,内容撰写要依据图书的不同部件合理适配;书籍整体设计类活动,主要考察设计与阐释能力,包含内容、图形、色彩、排版的视觉呈现方式;《老子》金句班级评选活动,主要考察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具体活动的形式多样性和有效性。由此,设计活动评价量表如下。

高中语文开展针对《老子》一类古代文化经典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旨在拓展阅读视野、提升阅读能力,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基于阅读过程的感知性试读、理解性细读致力于磨炼读书性子、初步理解古代文化经典,而基于阅读成果的探究性研读、实践性用读则对学生总结阅读经验、提升阅读成就感很有价值,是值得进一步探索和优化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有效路径。

注释:

[1]温儒敏:《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三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57页。

[2][美]约翰·D·布兰思福特:《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扩展版)》,程可拉、孙亚玲、王旭卿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第53页。

[3][美]戴蒙、勒纳:《儿童心理学手册(第二卷)》,林崇德、李其维、董奇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602-603页。

[4][美]莫提默·J·艾德勒:《如何阅读一本书》,郝明义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249页。

[5](宋)黎靖德:《朱子语类》,岳麓书社,1997年,第2948页。

本文系2023年度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科研一般委托课题“基础教育阶段整本书阅读课程化实施研究”(编号:202300000212WTB)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博士后科研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