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科研人员创新能力建设:理论镜鉴、逻辑理路和优化策略

2024-09-25 00:00:00孙大东赵宇
档案与建设 2024年8期

摘 要:科技兴档和档案重点实验室建设背景下,档案科研人员创新能力建设尤为重要。文章分析了解构计划行为理论在档案科研人员创新能力建设中的适用性和价值,解构出影响档案科研人员创新行为意向的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人际影响、社会影响、自我效能和便利条件等因素,据此提出完善激励政策、搭建交流平台、注重个人发展、净化创新生态、调整知识结构、丰富数据资源等针对性干预措施,用以推动档案科研人员创新能力建设。

关键词:档案科研人员;创新能力;解构计划行为理论

分类号:G279.2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Capacity of archival researchers: Theoretical Decomposition, Logical Reasoning, and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Sun Dadong1,2, Zhao Yu1

(1.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01; 2. Key Laboratory of the National Archives Administration of China "Key Laboratory of Archives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Emergency Rescue" , Zhengzhou, Henan 450003 )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mpowering archival undertakings vi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developing archival key laboratories,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capacity of archival researchers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applicability and value of the decomposed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capacity of archival researchers, and then deconstructs the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interpersonal influence, social influence, self-efficacy and convenience of archival researchers’ innovation behavior inten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innovation capacity building of archival researchers, targeted intervention measures such as improving incentive policies, building communication platforms, focusing on personal development, purifying innovation ecology, adjusting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enriching data resources are proposed.

Keywords: Archival researchers;innovation Capacity; Decomposed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2024年1月29日,中央档案馆副馆长、国家档案局副局长林振义在为8家重点实验室授牌时指出:“把科研能力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加强科研人员知识更新和能力提升,大胆使用培养优秀年轻人才,营造开放、包容、创新的学术氛围。”[1]这句话突出强调了在重点实验室建设过程中档案科研人员科研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并且为档案科研人员创新能力建设提出了策略性目标:一方面,既要不断提升现有档案科研人员的知识和能力,又要注重培养和使用新一代档案科研人才,满足重点实验室建设对于档案科研人才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积极营造开放、包容、创新的科研环境,确保档案科研队伍永葆科研活力和创新能力。

档案科研人员创新能力建设是推动重点实验室建设与发展的核心和关键。目前学界对于科研人员尚无统一的定义,从广义上来看,科研人员所涵盖的人群比较广泛,指具备一定的科学理论知识并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一类人[2],包括“科学家、教授、工程师、实验类技师、图书情报专家、科研管理专家及广大业余科研工作者”[3];从狭义上来看,科研人员是指能够完成特定事业或工作的具备一定知识水平和科技能力的研究与科技人员[4]。本文在国家档案局重点实验室建设背景下开展相关研究,故而本文所指档案科研人员为狭义上的概念,即参与8家档案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具备一定知识水平和科技能力的研究与科技人员,主要来自高等院校、省级档案馆和科研院所等单位。

笔者通过中国知网以“档案科研人员”并含“创新能力”或“档案科研人员”并含“创新”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截至2024年5月5日,共计检索出论文20篇,经删选、去重后得到0篇有效文献;又分别以“档案学专业教师”“档案馆员”“档案科研所”并含“创新”为主题进行检索,共计检索出论文57篇,经删选、去重后得到4篇有效文献。王智以科研创新成果和人才培养创新举措为指标来衡量高校档案学专业教师的创新行为;[5]袁红军认为数字档案馆知识创新绩效的提升取决于激励措施得当和档案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6]张斌、张旭、陈昱其认为档案数字人文馆员是知识创新延伸到档案领域的必然趋势;[7]张志琼认为搞活做好档案科研工作需要在“创新”上狠下功夫,造就一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档案科研队伍[8]。此外,笔者又以“科研人员”并含“创新能力”为主题进行检索,共计检索出论文1165篇,仅近五年就有421篇,说明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建设是当前学术研究的一个热点,但是档案事业领域针对档案科研人员创新能力建设开展的相关研究较少。

科技兴档背景下,如何培养和提高档案科研人员创新能力是当前档案事业领域面临的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基于解构计划行为理论的档案科研人员创新能力建设是档案事业领域进行科技、人才、创新“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的关键,既满足为重点实验室建设提供新质生产力的当下之需,又符合助推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未来之要。

1 档案科研人员创新能力建设的理论镜鉴

计划行为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最著名的“态度—行为”关系理论之一,其核心概念和方法论在多个学科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解构计划行为理论是在计划行为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具有更详细、更具体的分析框架,该理论融合心理学与管理学等视角,为理解和预测档案科研人员创新行为提供有力的工具和方法论支持,从而更深入地了解档案科研人员的创新行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更加精准有效的档案科研人员创新能力建设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1.1 解构计划行为理论及其科学张力

解构计划行为理论在计划行为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并且结合了理性行为理论(TRA)、技术接受模型(TAM)、计划行为理论(TPB)等多种理论的优点。“尽管计划行为理论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但是在实证检验中,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与其对应信念关系并不一定显著,研究发现将一维信念结构分解为多维结构具有更好的解释效果。”[9]基于此,Taylor和Todd将创新特性和计划行为理论(TPB)相结合,于1995年在《理解信息技术应用:一个竞争模型的检验》一文中提出了解释和研究个体行为模式影响因素的模型——解构计划行为理论,该理论主要将行为态度、主观规范以及感知行为控制进行多维度分解。[10]

解构计划行为理论“不仅能将各类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分别置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与感知行为控制三个分析子系统内进而整合研究行为意愿及行为,而且可以根据研究需要基于具体行为的特点解构出相关前置变量进行深入的针对性研究。”[11]档案科研人员创新能力建设研究中“创新”是关键点,据此可以分解出“意愿”和“行为”两个关联词,即“创新意愿和创新行为”,其中创新意愿是创新行为的前提和基础,它驱动着个体开展行动以实现创新目标;而创新行为则是创新意愿的具体体现和实践成果。因此,在推动创新能力建设进程中,应以创新意愿为核心驱动力,通过行为态度的影响、主观规范的作用和感知行为控制的调节等一系列复杂心理与行为决策机制的交互作用,直接且系统地驱动个体通过实际行动来实施创新行为。可见,档案科研人员创新能力建设进程与解构计划行为理论模型高度契合,可尝试将解构计划行为理论用于档案科研人员“创新—意愿—行为”关系的研究之中。

解构计划行为理论在解释和研究档案科研人员创新意愿和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利用解构计划行为理论的模型,既可以分析出影响其行为意愿的内外部因素,又可以对其“行为态度、主观规范与感知行为控制”的前置变量进行解构。“行为态度”可分解为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主观规范”可分解为人际影响和社会影响,“感知行为控制”可分解为自我效能和便利条件,据此建构出影响档案科研人员创新能力建设的行为意向和实际行为的多维解释模型,并根据模型进一步提出针对性干预措施,见图1。

1.2 解构计划行为理论赋能档案科研人员创新能力建设

(1)解释和预测档案科研人员创新能力建设的行为意向

解构计划行为理论可以在分析影响档案科研人员创新能力建设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基础上,从解构主义的角度出发,通过充分调研和深入探讨影响档案科研人员创新能力建设的相关因素,解构出“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人际影响、社会影响、自我效能实现、便利条件影响”等前置条件,从而在对前置条件的逐项分析中,了解和掌握档案科研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提升自身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的行为意愿。

(2)指导和改善档案科研人员创新能力建设的实际行为

解构计划行为理论除了具有解释和预测行为意愿的功能,还具有实用价值,即通过影响和干预形成“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的前置因素,达到改善甚至改变实际行为的目的。在档案科研人员创新能力建设中,这四者的关系可以借助计划行为理论加以理解。其一,“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是影响档案科研人员实际行为的关键因素,即这三个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档案科研人员开展创新活动的行为意愿,而行为意愿则是预测和影响实际行为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前驱变量。其二,此处所述实际行为即档案科研人员的创新行为,创新行为与创新能力之间存在着动态的互动关系,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档案科研人员创新能力的建设与提升。其三,档案科研人员创新能力建设的行为意愿是指他们参与创新活动、提升自身科研能力的愿望和动机,二者存在正向关联,因而,为了提升档案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应当从激发其创新意愿入手,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条件。厘清以上关系后,在利用解构计划行为理论实现对档案科研人员创新能力建设行为意愿的解释和预测基础上,通过建立激励机制、营造开放性研究环境、提供培训支持、调整知识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等一系列干预措施,激发广大档案科研人员的创新潜能,指导和改善档案科研人员创新能力建设的实际行为。

2 档案科研人员创新能力建设的逻辑理路

解构计划行为理论是国家档案局重点实验室建设背景下档案科研人员创新能力建设的逻辑理路的主要依据,其模型框架具体如下。

2.1 行为态度

“行为态度是指行为主体对某种特殊的行为活动所持有的态度,也就是行为主体对某种特定行为的正面或负面评价、支持或反对的态度。”[12]本文所指行为态度,是档案科研人员对于创新能力建设的“有用性、易用性”所持正面或负面、积极或消极的看法。它与创新行为的发生具有直接联系,档案科研人员态度越积极,则进行科研创新能力建设的意愿就越强,反之则意愿就越弱。

感知有用性即档案科研人员感知科研创新能力建设对于自身工作现状提升的程度,其不仅关系到科研创新成果的实际效益,还影响到档案科研人员从事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持续性。档案科研人员会评估创新能力建设在帮助其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工作质量和增强个人能力等方面的价值和效益,若档案科研人员认为创新能力建设对自身发展有实际应用效益,那么其将愿意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去从事创新活动,创新内驱力也就更强。因而,在档案科研人员创新能力建设过程中,要合理使用激励条件让其感知到创新能力建设对自身发展的价值,如提升工作绩效、提升个人竞争力、促进职业发展、提高个人品牌价值等,起到创新激励的实质性作用。

感知易用性即档案科研人员感知科研创新能力建设的容易程度,其直接影响档案科研人员创新活动的动机和意愿。档案科研人员在进行科研创新活动时,需要运用各种工具、技术和方法,若档案科研人员认为这些工具、技术和方法具有易用性,那么将大大提升其从事科研创新的积极性和对科研创新活动的投入程度,进一步激发创新潜能。因而,为提高档案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有必要从感知易用性入手,降低档案科研人员感知科研创新的难度,通过提供易获取的工具或方法、清晰的指导和培训、自主的创新环境、开放交流的创新文化等,打造易于创新的环境氛围和支持体系。

2.2 主观规范

“主观规范是指个体对于是否进行某行为的压力认知,即个体通过感受外界环境的行为准则、期望、规范及顺从这些期望的行为动机而形成的行为准则。”[13]本文所指主观规范,是档案科研人员在进行科研创新能力建设中受到的周围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这种影响和压力主要来源于其本身的人际影响和所处的社会影响。

人际影响即档案科研人员创新能力建设的行为意向会受到身边同事、上司、朋友或亲人的影响,其中以同事、上司的影响为主。若同事在科研创新中表现出较强的创新能力、积极的创新态度和高效的科研进度,将会激发档案科研人员的创新潜力;若上司对科研创新持积极鼓励态度,并且提出明确要求,那么档案科研人员也将会更加积极地寻求创新。这种积极的影响使得档案科研人员在主观上将更加注重规范和效率,创新意向也将愈发积极明显。因而,档案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建设应当注重人际影响,持续在档案科研人员的自身发展、合作交流、良性竞争、同行评审等方面进行调整优化。

社会影响即档案科研人员创新能力建设的行为意向会受到自身所处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如国家政策导向、学术生态环境、行业发展趋势、研究热点需求或交叉学科发展态势等共同构成了影响档案科研人员创新行为的社会背景。社会背景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等,倘若档案科研人员处在一个长期积极开放的社会环境中,那么其将更容易接触创新思想、先进技术、创新支持等,此类正面影响能够不断激发档案科研人员的创新灵感。因而,档案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建设还应注重社会影响,通过提供政策支撑、重构学术系统的文化氛围和评价机制、争取扩大经费投入等途径,有效激发档案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

2.3 感知行为控制

“感知行为控制是指个体对于从事某项行为而感知到的容易或困难程度,是个体对于开展某项活动的阻碍和促进因素的感知。”[14]本文所指感知行为控制,是档案科研人员依据其对科研创新能力建设这一行为所感知到的难易程度,从而表现出的积极推动或想法遏制的行为态度,其主要受到“自我效能、便利条件”两个因素的影响。

自我效能即档案科研人员对自身完成科研创新任务的信心和能力评估,其与档案科研人员掌握相关技能、积累宝贵经验、拥有必要资源以及克服困难能力等息息相关。若档案科研人员能够理性分析和清晰感知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其将更有动力和信心去追求科研创新,也将更愿意通过持续学习和自我完善来接受新的挑战、探索新的领域,进而在科研领域中做出与众不同的贡献。档案科研人员创新能力自我效能的实现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可依托自我效能实现的条件,采用知识技能培训、核心竞争力建设、心理建设等干预性措施锻炼内功,提升其科研创新的信心和能力,为档案科研领域的发展注入更多活力和动力。

便利条件即档案科研人员在科研创新各个环节中所能获取的外在技术、资源等支持,其便利程度直接影响档案科研人员进行科研创新的积极性。档案科研人员在日常科研创新活动中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申报科研资金支持、查找分析信息资源、寻求科研交流与转化等,如不加以有效解决将影响其科研创新效率,甚至打击其科研创新积极性。因此,为了强化档案科研人员创新能力建设,应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专业的人才支撑、丰富的数据资源、国际交流合作平台、技术转化与市场推广等重要条件保障。

3 档案科研人员创新能力建设的优化策略

国家档案局重点实验室建设是我国档案事业发展的重要一环,因而,档案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建设对于推动档案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当前档案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建设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激励保障机制不完善、技术交流平台不畅通、科研团队成员组成不尽合理、创新环境和氛围不够优化、跨学科知识融合不足以及缺乏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等方面。基于此,为进一步提升档案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推动其创新能力建设,提出六个方面的针对性干预措施。

3.1 完善激励政策,健全晋升机制,提升创新能力建设的感知有用性

第一,完善激励政策。考评机制和激励体系对于档案科研人员创新活动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合理有效的激励政策是调动档案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的有效保障。档案科研人员的激励政策要平衡公平性和灵活性、结合过程性管理和目标管理等,在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中均要“以创新为中心,向科研人员倾斜、向科技创新倾斜、向创新成果倾斜,并适当增加中长期激励措施,让科研人员安心于科技创新,让科研人员的劳动得到尊重”[15],使得档案科研人员在激励政策中获取自身创新活动的价值,感知到创新能力建设的有用性。

第二,健全晋升机制。档案科研创新成果往往被视为评价档案科研人员学术水平、专业能力以及贡献度的重要指标,在职称晋升中占据重要位置,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国家档案局关于深化档案专业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注重考察档案专业人员的专业性、技术性、实践性、创造性,突出对业绩成果、创新成果和实际贡献的评价。”[16]通过进一步健全职称晋升机制,细化和明确学术论文、专利申请或其他形式的创新成果在职称晋升中的价值,亦可使得档案科研人员感知到创新能力建设的有用性。

3.2 优化规章制度,搭建交流平台,增强创新能力建设的感知易用性

第一,合理调适规章制度。感知自身能够投入自主性研究的程度,是增强档案科研人员创新能力建设感知易用性的关键。通过合理调适规章制度,打造科研创新的柔性机制,提升自主研究的有效性。一方面,给予档案科研人员相对自由的发展空间,如“合理安排科研人员的课程数量、课时,或者设置专门的科研型岗位,给予科研人员相对自由的科研时间,能够使科研人员有足够的精力、时间投入到自主研究中。”[17]另一方面,为档案科研人员施加适当的约束力,如依据实际情况设置考核指标,规定不同阶段的目标任务、研究成果等,驱动档案科研人员转压力为动力,提高自身创新能力。

第二,搭建科研交流平台。档案科研的创新成果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思想的碰撞、学术的交流,因而,通过搭建创新研讨室、共享会议室、学术交流会议等科研交流平台,开展学习交流、科研对话、资源共享等常态化交流活动,能够让档案科研人员在交流互鉴中感知创新能力的易用性。此外,档案科研创新成果往往具有学科交叉融合性,科研交流平台的搭建也有助于档案科研人员与其他科研人员间的优势互补,感知到创新能力建设易用性的实质价值。

3.3 注重个人发展,打造创新团队,扩大创新能力建设的人际影响

第一,促进档案科研人员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档案科研人员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是创新能力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一方面,创新能力的建设强调人的独立自主精神,有自身的认识与见解,需要因材施策、因人而异,分层分类提供个性发展的支持性资源。另一方面,创新能力的建设强调人的全面发展,通过学习、交流、研修和实践等综合途径激发档案科研人员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第二,打造以科研项目合作为基础的创新团队。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多学科、多团队综合研究的结果[18],档案科研人员“单打独斗”模式难以适应科技兴档的目标要求和档案重点实验室的创新人才需求,需要依托科研项目合作打造创新团队,把不同专业领域的优秀人才集中起来,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在合作攻关中培养创新能力的良好模式。

3.4 净化创新生态,优化科研资助,扩大创新能力建设的社会影响

第一,净化创新生态环境。创新生态环境是档案科研人员创新能力建设的社会因素,直接关系到“科研创新思维塑造、科研创新实践改进、科研创新特质培育”[19]。当前创新生态环境氤氲着浮躁化和功利化色彩,亟须通过价值引导和规则约束优化创新评价规则,改变科研创新与“唯论文”评价、绩效奖励或职务晋升等简单关联的现状,推动创新生态环境良性发展。

第二,优化科研经费资助体系。科研经费是科研创新活动和创新能力建设的基础保障。以国家档案局8家重点实验室为例,一方面在国家档案局相关建设经费中,尽可能为档案科研人员提供相对充足的科研创新启动资金;另一方面参照《我国支持科技创新主要税费优惠政策指引》给予政策优惠,这样不仅能够解决档案科研人员进行科研创新的后顾之忧,还能够激励档案科研人员开拓新的研究方向,进而扩大创新能力建设的社会影响。

3.5 调整知识结构,培养综合素质,为创新能力建设提升自我效能

第一,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当前,知识更新的周期缩短,今天的前沿知识很快就会被更新的知识所取代,学习的终身性、无边性越来越突出。[20]通过扎实档案学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交叉学科专业知识、掌握管理学科和信息技术相关知识、涉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环境知识等方式及时调整知识结构、改进学习方式,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保持档案科研人员自身先进性,助力其自我效能的实现。

第二,培养多维的核心能力。创新性的想象力和思维是创新型人才必备的核心能力,是创新产生的养分。[21]档案科研人员核心能力的构建需要锻炼其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分析力,此外还需要相应提升其“实践应用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22]等辅助能力,以多维的核心能力增强档案科研人员核心竞争力,助力其自我效能的实现。

3.6 丰富数据资源,拓展科研基地,为创新能力建设创造便利条件

第一,提供丰富数据资源,满足创新行为的信息需求。档案科研人员的创新方式和成果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各类数据资源,包含国内外期刊数据库、论文数据库等,丰富的数据资源能够满足其信息需求,进而提出更多新的洞见。[23]因而,数据资源的便捷化利用有助于档案科研人员培养自身知识技能、创新思维和学习能力,是实现档案科研创新的有力支撑。

第二,拓展科研成果基地,推动创新成果的就地转化。档案科研人员的“创新瓶颈之一就是缺乏成果转化的渠道,难以直接影响社会生活与科学研究的实践”[24],国家档案局8家重点实验的获批建设,为档案创新成果的就地转化提供平台与资源。档案事业领域应以此为契机,拓展能够实现集约化发展与特色化领先的科研成果基地建设,不断提高档案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提升档案科研创新成果的效用和价值。

4 结 语

科技兴档时代背景下,作为国家档案局8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发展的核心力量,档案科研人员扮演着重要角色,需要依托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其创新能力建设。[25]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档案事业面临新挑战和新机遇,为了适应这一变化,档案领域亟须强化科技[26]和人才支撑[27]。本文基于解构计划行为理论,分析影响档案科研人员创新能力建设行为意向和实际行为的因素,进而提出针对性干预措施推动档案科研人员创新能力建设。还需要认识到的是,档案科研人员创新能力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实施和不断深化改革的系统工程, 未来需要社会各方协同发力,形成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产学研融合和跨学科交叉融合等良性机制,着力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培育档案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提升其核心竞争力,为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档案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稳固的档案科研创新人才支撑。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档案术语与档案学科协同演化机理研究”(项目编号:21BTQ110)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贡献说明

孙大东:确定选题,确定论文框架,写作修改论文,定稿;赵宇:参与研究框架设计,收集资料,写作修改论文。

注释与参考文献

[1]国家档案局向首批8家重点实验室授牌[EB/ OL].[2024-04-05].http://www.zgdazxw.com.cn/ news/2024-02/01/content_343989.htm.

[2]刘静羽,刘敬仪,杨恒,等.我国科研人员对预印本平台的认知与使用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23(5):26-48,3.

[3]牟秉华.中国社会经济统计百科全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542.

[4]赵红州.科学能力学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5]王智.高校档案学专业教师的创新行为分析[D].沈阳:辽宁大学,2021.

[6]袁红军.数字档案馆知识创新中的激励问题研究[J].北京档案,2011(12):15-17.

[7]张斌,张旭,陈昱其.档案数字人文馆员:价值阐释、角色定位与培养策略[J].档案学通讯,2022(6):19-26.

[8]张志琼.对档案科研工作的一些思考[J].四川档案,2010(4):50-51.

[9]Tao C C,Fan C C.A modified decomposed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ur model to analyze user intention towards distance-based electronic toll collection services[J].Promet-Traffic &Transportation,2017,29(1):85-97.

[10][13][14]周耀林,张露.基于解构计划行为理论的档案门户网站建设剖析[J].档案学研究,2015(2):56-61.

[11]杨凯,陈志杰,孙晓婷.公选课逆向选课行为意愿的心理归因研究——基于北京市部分高校数据的实证分析[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172-185.

[12]徐媛媛,严强.技术嵌入数字政府建设的障碍及其消解路径[J].江海学刊,2022(6):151-159.

[15][18]刘荣梅.浅论科研人员科技创新能力培养[J].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6):47-50.

[16]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国家档案局关于深化档案专业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EB/OL].[2024-04-10].https://www.saac.gov.cn/daj/tzgg/202 004/0fa809785abb4c8492d9e6338f93d8b3.shtml.

[17][23][24]白璐,刘浩然.理工类大学文科科研人员创新能力建设[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3):1-8.

[19]马立超,姚昊.“双一流”建设高校博士后如何突破“科研围城”——博士后科研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2(5):68-79.

[20][21]吴秀芳,张东辉.培养科研人员创新能力探析[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8(4):127-128.

[22]张斌,吴琼,马晴,等.档案学专业创新人才内涵探析[J].档案学研究,2015(1):109-114.

[25]马仁杰,邓齐凤.论人工智能技术在我国档案工作中的应用[J].档案管理,2024(2):84-87.

[26]刘婷婷.《“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实施背景下“人才强档”工程实施路径[J].兰台世界,2022(11):20-23.

(责任编辑:冯婧恺 张 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