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代诗歌中几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2024-09-25 00:00:00陈毅刚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 2024年6期

古代诗歌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又是同学们必学的一部分内容。了解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对大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有极大的帮助。下面,笔者就对其中的几种表现手法作简要的介绍。

一、衬托

衬托,即通过描写某一事物来突出主要描写对象的某种特质的修辞手法。使用衬托的表现手法,可以使事物的特点变得更加清楚、鲜明、突出。一般来说,诗人在诗句中会描写两种或多种事物。这些事物之间往往主次分明。

示例:

赠汪伦

李 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在这首诗中,诗人用“深千尺”来赞美桃花潭的潭水之深,看似是在写景,实则是在为接下来的抒情作铺垫。诗人使用衬托的表现手法,用深深的潭水来衬托无形的情意,表明桃花潭的潭水再深也比不过汪伦对自己的情谊,既生动又形象地突出了汪伦对自己的情感之深。

在这首诗中,李白采用的是正衬的表现手法,即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同样使用了正衬的表现手法: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在诗歌中,他并没有直接写天姥山有多么高,而是以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山。要知道,五岳、天台均以险峻而闻名遐迩,而天姥山比它们还要高。这就很好地衬托出天姥山的山势之高。

除了正衬之外,反衬也是非常常见的。比如,王维在《鸟鸣涧》中写道: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人用鸟鸣的“闹”反衬出春山的“静”,非常巧妙。

二、渲染和烘托

渲染本是一种绘画的技巧,是指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施以浓墨重彩,使画面中的某个部分变得更加突出的一种技法。烘托则不同,是指有意避开需要强调的地方,而用水墨去点染其外部轮廓,使需要强调的地方变得更加鲜明突出的一种技法。一些同学分不清这两种表现手法。因此,笔者将其放在一起比较分析。

比如,汉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中写道: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诗人运用渲染的表现手法,从正面描写鱼儿欢快游动的景象,呈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江南水乡画,不难使人感受到其中的勃勃生机。

又如,乐府诗《陌上桑》中写道: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矗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耕,锄者忘其锄。”诗人想要表现罗敷的美,却并未对罗敷的外貌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反应,从侧面烘托出罗敷的美。

再如:

夜 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诗中没有一个字、一句话直接描写雪之大,而是从触觉、视觉、听觉三个角度来表现雪。在触觉上,诗人感觉到衾枕寒冷;在视觉上,看到大雪映白了窗子,将窗户都照亮了;在听觉上,听见雪压垮了树枝。这首诗看似在写人,实则在写雪。

当然,一些诗人会综合运用这两种表现手法。比如,孟浩然在《早寒有怀》中写道: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湘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预有问,平海夕漫漫。”诗人先渲染了寒冷凄清的氛围,又借此烘托出自己因前途无望而感到郁闷的心情。

三、虚实结合

“虚”一般是指在现实世界中看不见、摸不着但是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的东西。 “实”则是指在现实世界中客观存在的物象。采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可以给读者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虚景”包括:(1)梦境、神仙鬼怪的世界;(2)已经消失的景象,包括历史上发生的景象和曾经亲眼见过的景象;(3)想象中的未来的景象。

示例: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诗人运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先描述冬至日自己一个人在客厅里与影子相伴(实写),表达孤寂之情;再想象家里的人或许像他一样,深夜坐着谈论着他这个远行人(虚写),表达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简而言之,同学们在阅读诗歌时要多多关注其中的表现手法,分析其作用,以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作者单位:长沙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