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融合的小学美术教学

2024-09-24 00:00:00张鹏鹏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24年8期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要“重视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充分发挥协同育人功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基于此,笔者在美术教学中,以美术为载体,密切融合艺术、科学、信息技术、道德与法治等学科,通过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实施以学生为本、发展学生能力的美术教学。本文以六年级美术课程“发现北京建筑之美”为例,阐述核心素养导向下如何开展小学美术与多学科进行融合。

1.融合艺术学科,提升美术课堂审美趣味

与其他艺术学科相融合,旨在使美术课堂形式更多样、内涵更丰富。例如,在“发现北京建筑之美”一课的图片与视频资源选取中,笔者充分融合影视、摄影艺术,利用具有形式美感,且能够突出建筑整体造型、灯光效果的建筑摄影作品,鼓励学生分小组探究北京古建筑和现代建筑,使学生在发现美的同时欣赏美。其次,将小组探究成果展示环节与戏剧艺术进行融合。让学生通过“导游”和“游客”的角色扮演,以一问一答的表演形式详细介绍北京的西式建筑,让美术课更加生动和有趣。

2.融合科学学科,探寻建筑艺术的结构奥秘

小学生往往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将美术与有趣的科学原理有机融合,可以满足学生科学探索的好奇心。例如,在探究北京古建筑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准备了榫卯构件拼插模型,邀请学生亲身体验拼插榫卯构件,随后分享感受。教师在教学中融合榫卯结构的科学原理,让学生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为学生揭开古代木结构建筑屹立千百年不倒的秘密。

3.融合信息技术学科,感受现代建筑艺术

信息技术不仅能创新美术教学形式,还能拓宽艺术视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展示美术作品,使美术形象更加直观,教学手段更加丰富。例如,讲“新时代建筑”这一知识点时,教师结合信息技术,利用动画演示、3D建模软件等,向学生展现鸟巢和大兴国际机场的空间结构、外形与色彩,三维立体的效果让学生产生了新奇体验,直观感受到建筑艺术的现代科技感。

4.融合道德与法治学科,理解建筑的文化内涵

美术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可以将道德与法治学科与美术融合,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让学生从美术中学习历史与文化。例如,在讲西式建筑和第一代北京“十大建筑”两个知识点时,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设计师在设计建筑时分别参考了哪些时期的建筑造型?启发学生赏析在特定历史时期和时间节点孕育出的不同建筑形态,培育学生的审美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总之,新课标下的小学美术教学,需要吸收各学科养分,依托学科本位深挖其他学科的育人价值,培养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