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代表光明、光亮、光彩,是视障孩子最渴望感知的,象征着未来、希望和梦想;“追”代表追求、追赶、追寻,是孩子宝贵的品质,意味着不断奋斗、持续进步、永不放弃。“追光教育”就是以追光为牵引,引导师生不断成长进步,实现教育理想和个人梦想的过程。作为中国第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中国盲人教育和中国盲文的发源地,北京市盲人学校一直致力于弘扬“追光”精神,培育具有新时代特质的“追光”学子,并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追光教育”。
1.由外向内的递进式教育
“追光教育”是随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不断设定和调整教育影响的起点、路线和目标而循序形成的,是不断进阶和发展的。
以追求远方的光明为教育起点,突出理想和目标的引领性。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或者擅长的领域、特殊的本领或者技能,鼓励学生以更广阔的眼界、更开阔的思路、更开放的观念设立奋斗目标,并努力向着目标前进。学校致力于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和特长,如建立了北京市盲人学校盲童合唱团,为有艺术特长的学生提供展示和发展的平台。
以追赶身边的光亮为路径,强调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榜样作用。老师、同学和其他优秀人物,都是值得学习、可以追赶的对象。特教学子通过学习他人的优点,找到自身的不足和提升空间,从而不断追赶,实现超越。在2022年第39个国际盲人节到来之际,马子春同学给航天员写了一封信,表达了对太空的好奇和向往。2023年,受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之邀,学生、家长和教师代表在航天五院接受了生动而难忘的航天科技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以追寻自己的光彩为目的,突出自我实现的根本导向。教育要让学生找到最适合的发展路径,在适合自己的领域里发光发热。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拥有各自独特的思维方式、兴趣爱好和天赋才能,因此,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更要注重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让他们在多彩的世界中寻找自己的兴趣和激情,勇敢追求梦想。北京市盲人学校毕业生平亚丽为中国夺得历史上首枚残奥会金牌,张博文在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中多次荣获一等奖,他们一直在自己擅长的赛道上不断向前,挑战自我。
2.动态发展的生成式教育
“追光教育”没有统一模板和固定形式,而是在教育活动中,按照学生身心特点、客观环境和社会需求实时生成、适时调整、动态发展。
突出规律性和适应性。“追光教育”强调规律性和适应性相结合,既要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又要符合特殊教育的特殊要求。规律性和适应性相结合,要点在“特”,即特殊教育要针对特殊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设计和实施,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关键在“质”,即关注教育的全过程,从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评估反馈等方面入手,确保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核心是“精”,即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特殊需求学生的变化,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方法,提升教育质量。
体现生成性和创新性。特殊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适应学生的特殊性,因人施策、因事而化,补偿差异、挖掘潜能,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和学生都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和学习行为,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进行改进和调整。教育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通过合作学习和项目实践等方式,促进知识生成和能力提升。
彰显连续性和发展性。特殊教育不能用普通教育的标尺来衡量,也不能以特殊为借口脱离普通教育的基本约束。要保持特殊教育的连续性和一贯性,也要随着时代发展、学生变化和成长而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师要定期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发展情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采取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提升教育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用发展的眼光教育学生、培养学生,学生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更好地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工作、生活,发挥作用、彰显价值。
3.相互成就的融合式教育
“追光教育”需要多方参与、多元探索、多维研究、多重配合,各方力量同心、同向、同行,才能发挥“追光教育”的最大效能。
全员、全时、全域参与。第一,“追光教育”具有全员参与特性。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学生是受益者和参与者,家庭成员是学生成长的最大助力。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都可以为特殊教育提供支持和帮助,共同推动特殊教育的发展。第二,“追光教育”具有全生命周期特性。对于有残疾儿童的家庭来说,特殊教育从孩子出生就开始了。早期干预是特殊教育的起点,要通过专业评估和干预,及时发现并应对孩子的特殊需求。学校是特殊教育的主阵地,课上根据学生特殊需求制订个性化的教学方案,课外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生活技能和情感表达能力。第三,“追光教育”具有实施空间全域特性。学校是特殊孩子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着力打造全环境育人体系。家庭是特殊孩子成长的起点,也是他们最依赖的避风港。医疗机构负责评估特殊孩子的健康状况,提供必要的医疗服务和康复指导。社会组织可以为特殊教育提供必要的资源保障,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等机会。科研机构是特殊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重要基地,为特殊教育的推进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工科技术团队可以为特殊教育提供技术支持和创新解决方案。康复机构则是特殊孩子康复治疗和功能训练的重要场所,提供专业的康复服务。
融合、融汇、融通一体创新。一是,深化融合方能“以特立特”。融合需要具有开创性,不断探索新的教育理念、方法和手段,解决学生面临的学习和发展难题,积极寻求特殊教育的新赛道、新方案;需要秉持开放性,积极借鉴和融合其他领域的有益经验和资源,推动教育资源的共享、教育观念的开放和教育实践的跨界合作;更要具备开源性,以开放、共享和协作的精神,积极推动特殊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和开放创新,汇聚更多的智慧和力量。二是,强化融汇才能“以常强特”。鼓励理念融汇,推动特殊教育理念与普通教育理念的相互交流、融合、借鉴;推行技术融汇,为特殊学生提供更加高效、便捷和个性化的学习体验;集合力量融汇,汇聚教育者、家长、社会等更多资源和力量,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支持和帮助。三是,优化融通才能“借力兴特”。上下贯通,从政策制定到具体实施,从教育理念到教学方法,实现连贯和一致的整体架构和系统设计;内外融通,校内校外、家校医社科工康等多方力量融合,共同参与和支持特殊教育;横向联通,打破学科壁垒,与其他学科和领域进行交叉融合。
研判、研究、研发同向同行。第一,准确研判是特殊教育实施的前提。形势研判是基础,需要全面把握当前特殊教育的发展状况,包括特殊孩子的数量、分布及教育需求等;策略研判是关键,根据当前形势制定相应的教育策略,注重个性化、差异化的教育需求;路径研判是支撑,根据策略研判的结果,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路径;安全研判是保障,防范风险,关注特殊孩子在教育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包括身体和心理健康等。第二,科学研究推动特殊教育发展。教研决定教育实践的基础,深入探索适合特殊学生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不断总结经验,提升教学效果;科研提供教育发展的动力,深入研究特殊教育的理论问题、发展趋势及实践难题,为特殊教育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技研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研究和应用辅助技术、智能技术为特殊学生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学习支持。第三,创新研发适应特殊教育需要。研发“五感”教学模式,创造更加丰富多元的学习环境,提高学习效果;设计特殊教具辅具,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研发个别化教育方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实施个性化教学计划和教学策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适合的教育支持。
课程、课改、课堂奠定基石。第一,课程是落实教育理念和实施教育计划的基本单元。国家课程确保特殊学生能够接受到与普通学生相似的教育内容和标准,是特殊教育课程体系的基础;创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是特殊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亮点;特殊课程解决特殊学生在学习、行为、情感等方面的问题,是针对特殊学生的特殊需求而设计的课程;特色课程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和优势开设,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教育理念;个性课程注重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是针对特殊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特点而设计的。第二,课改是教育发展和实施的基本动力。推行教法改革,以优化教学过程为主线,采用课堂研讨、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实现“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的转变;鼓励学法改革,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勇于探索、求实创新的良好习惯;试行评价改革,采用更加多元全面的评价方式,建立学习过程形成性评价和学习效果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第三,课堂是教育活动的重要阵地。从教材和传统讲授中走出来,延展内容和形式;利用现代理论和技术手段拓展资源和方法;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和问题,辅助思维和能力的发展。
北京市盲人学校传承“追光”精神,探索“追光教育”,培育“追光”学子,让每一个学生都绽放独特的精彩,闪耀生命的光芒。
编辑 _ 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