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

2024-09-24 00:00曾鹏唐婷婷
广西民族研究 2024年2期

【摘 要】新质生产力作为一个全新概念,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有其独特的生成逻辑与实践规律。各民族共同富裕、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联通了新质生产力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在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要不断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广度和深度、持续激发各民族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力量,为新时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新经济动能。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在逻辑;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24)02-0059-0008

【作 者】曾鹏,广西民族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唐婷婷,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广西南宁,530006。

一、问题的提出

习近平2023年9月在黑龙江考察时提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1],“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2]。习近平基于中国实践,在准确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的同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中国化,创造性地提出了新质生产力概念。新质生产力是指新的高水平的现代化生产力,即新类型、新结构、高质量、高效率、可持续的生产力。[3]“新质生产力”,起点是“新”,关键在“质”,落脚于“生产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把握中国民族历史和文化传统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它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客观需要,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纲”。[4]如何不断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社会关注与讨论的重要议题。

马克思强调,同“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这一基础之上竖立着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式”。生产力构成托举人类社会的底座,所以提高社会生产力一直是解决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路径。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目标,为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一种拥有新形态、指向高质量的先进生产力,是区别于西方式现代化依赖的传统生产力的。因此,培育新质生产力是实现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任务,能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新的经济动能。综上,新质生产力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是未来民族地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对于提升民族地区各群众的生活质量,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现实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新质生产力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

在历史的长河中,西方国家通过生产力的发展启动了以资本为主导的现代化进程,而中国在这一过程中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即中国式现代化。在这个过程中,利用新质生产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新动能,显示了其深刻的逻辑必然性。新质生产力代表着一种基于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力形态,与中国追求的和谐发展和全民共富的目标相契合。这种生产力的发展不仅推动了经济的现代化,也加强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文化的交融和共融。新质生产力的运用,有助于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力,强化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从而在提升经济实力的同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此,将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经济动能,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在新时代下深化民族团结和发展的关键策略,符合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需求。

(一)目标指向:新质生产力有助于推动各民族共同富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强调,要“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5]。在这一愿景指引下,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其重要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尤其是在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方面,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显得尤为重要。新质生产力,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经济支柱,其核心在于科技创新所起的主导作用。[6]生产工具的改进,工人的技能,科学的发展,地理或气候条件的变化,人类的需要等等,都会影响生产力的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有助于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产品附加值和推动产业升级,为共同富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当前的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对不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独特性制定特殊政策以培育新质生产力,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策略。这种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制定出的独特性策略不仅体现了马克思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理论,也是激发民族地区创新活力和促进经济多元化发展的重要手段。[7]因此,完成各民族人民共同走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目标指向需要新质生产力。

首先,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特殊政策,尤其是鼓励科技创新和企业家精神的政策,对于激发民族地区的创新活力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类政策通过提供资金支持、税收优惠和技术服务等方式,极大地激励了当地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到新质生产力的构建中,从而加速了这些地区经济的现代化进程。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政策还促进了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引入和发展,这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机会,而且有助于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技术技能的人才。新质生产力发展引领的人才培养和技术积累,不仅是推动经济增长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石。通过创新活力的激发和人才的培养,民族地区能够更有效地参与到国家经济的发展中,促进各民族经济和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从而增强了各民族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和归属感。这种由新质生产力培育引发的人力资源的发展和利用,不仅提高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加强,实现了经济发展与民族团结的双重目标。

其次,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远远超越了现有产业的改进范畴,它涉及到全新产业的创造和新市场的开拓,这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培育新质生产力,民族地区能够催生如绿色能源、数字经济和高端制造业等新兴产业,这些产业不仅为民族地区提供了经济多元化的可能性,而且显著提升了这些地区的区域竞争力。在全国乃至全球经济中,新兴产业使得民族地区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边缘化的经济角色,而是能够作为具有独特优势的活跃参与者,为国家和全球市场提供新的价值和动能。通过引入和发展新的产业和市场,民族地区不仅能够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也能为其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生活质量,从而促进社会稳定和和谐。这种经济上的崛起和社会的进步,为各民族共同富裕的目标提供了坚实基础,并在很大程度上缩小了不同地区间的发展差距。随着民族地区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其文化和价值观也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尊重,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通过经济和文化的双重融合,有效地加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力,促进了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因此,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仅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促进民族团结和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

最后,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费孝通提出的多元一体理念相契合,该理念强调在保持民族特色和多样性的同时,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为民族地区带来了创新的技术和管理模式,这些模式在尊重并融入当地文化的基础上,有效地提升了生产效率和经济竞争力。例如,通过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和营销技术相结合,不仅保留了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同时也开拓了新的市场和增长点。此外,通过在教育和职业培训中融入当地文化元素,新质生产力的培育还助力于当地培养既具备现代知识和技能,又深深扎根于本土文化之中的人才。在这一过程中,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仅推动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增长,还促进了民族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通过为民族地区的特殊需要和条件量身定制政策,不仅尊重和保护了各民族的文化特性,也为各民族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共同进步提供了可能,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综上,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有力支撑。新质生产力作为经济发展的新驱动力,不仅推动了产业升级和技术革新,还有助于缩短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的差距。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重视平衡和谐与效率之间关系的发展,因此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能够更加有助于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通过推广高新技术产业和未来产业,民族地区不仅在经济上得到了快速发展,也在社会和文化层面实现了跨越式的进步。这种进步不仅表现在经济指标的提升上,更体现在民族地区社会稳定性的增强和各民族人民收入水平的缩短上。新质生产力通过为边远地区和民族地区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资源,帮助这些地区摆脱相对贫困,实现自我发展,从而在全国范围内促进经济的平衡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有助于各民族共同富裕的目标指向,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根本要求:新质生产力有助于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8],为中国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一指向强调,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不仅是国家层面的战略目标,也是推动各民族在新时代共同发展的关键。特别是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实现更是至关重要。在此背景下,新质生产力成为这一目标的重要推动力。它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着眼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展现出与传统生产力截然不同的特征。[9]这些特征包括更高的技术含量、更强的创新能力和更广阔的发展前景,能够为民族地区经济提供了新的优势和动能。这一过程中,民族地区经济不仅能够依托科技创新持续发展,还能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推动下打开新的发展空间。这不仅意味着经济结构的优化和产业的升级,也预示着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变革。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是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经济基础的必由之路,因此新质生产力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关键,也是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实现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需要新质生产力。

首先,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于民族地区而言意味着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加速,更重要的是经济结构的优化和更新。科技创新引领下的产业转型,使得民族地区在保持和发展传统产业的基础上,成功引入了信息技术、生物科技、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10]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提升了地区产业层次,增强了经济的综合实力,而且为当地居民,尤其是少数民族群众,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收入水平。这一变化对于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不仅改善了他们的经济状况,也增强了他们对未来发展的信心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随着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新兴产业发展和就业机会的增加,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将明显提升,这种经济上的提升将进一步转化为对社会和文化的积极认同。同时,随着经济地位的提高和文化交流的增加,少数民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同,这种认同不仅基于经济利益的共享,更基于国家发展大局的认识。因此,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仅是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的动力,更是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

其次,在推动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新质产业发展所引领的产业数字化转型和升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数字化的核心在于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提升产业效率,这包括但不限于通过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来优化生产过程、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品质量。[11]更重要的是,数字化还通过数据收集和分析,促进了资源的更精准配置和市场的有效定位,这对于满足市场需求、提升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此外,智能化和绿色化的发展趋势为民族地区的产业升级提供了全新的方向。智能化主要指的是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提高生产和管理的效率和质量。[12]绿色化则强调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旨在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共生。[13]这些趋势的实现,使得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更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仅推动了当地经济的高质量增长,也为改善生态环境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提供了重要保障。可见,这种以新质生产力为基础的高质量、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它通过提升民族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居民的生活水平,增强了各民族人民对国家发展大局的信心和认同感;另一方面,这种发展模式的实施还能加深了不同民族间的相互了解和尊重。

最后,实现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一,在于促进不同地区间的经济协同和联动。这一目标通过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得以实现,主要是因为新质生产力具备跨区域协作和资源共享的内在特性。[14]区域间的经济协同和联动不仅涉及到增强区域合作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还包括在政策制定、市场准入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互联互通。这样的经济联动为各地区间相互协调、共同发展创造了条件,有助于形成一个整体更加平衡和谐的民族地区经济体系。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基于科技创新和信息化的生产方式,天然具备跨区域的协作能力。例如,通过共享数字化平台和数据资源,不同地区的企业和机构可以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了产业链上下游的有效衔接。同时,新质生产力在推动产业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也为不同地区间的市场准入和政策协调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协作平台。此外,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还促进了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这包括交通、通信和能源等基础设施的联网和升级,这些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不仅提升了区域间的互联互通性,也为经济活动的流动和协同创造了条件。通过这种方式,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单一地区的经济发展,还加强了不同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和协作,从而促进了整个民族地区经济体系的高效运作和协调发展。这种基于新质生产力的地区间经济协同和联动,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

综上,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它不仅代表了经济发展方式的革新,更是实现区域均衡发展、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途径。通过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民族地区能够在经济上实现自身的独特优势,进一步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重要保障:新质生产力有助于推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到黑龙江考察时强调:“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15]这一论断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即生态文明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集数字化、绿色化、低碳化于一体的生产方式,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文明生产力理论中,绿色发展被强调为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导向,实现了生产力的生态化跨越式发展。民族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自然生态屏障,具有不可估量的生态战略价值。并且,大部分民族地区集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头区、生态屏障区、文化特色区、边疆地区等于一身,因而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使命尤为重大。因此,夯实民族地区社会生态文明的建设根基需要新质生产力。

首先,以新质生产力为根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保障。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在民族地区担当着引领绿色产业发展、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角色。以生态文明为核心的发展模式,为民族地区带来了绿色化、低碳化的新发展路径,这一路径不仅符合当代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例如,通过积极利用新能源、推广循环经济等措施,民族地区不仅能够优化其经济结构,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同时还能有效降低对环境的影响,促进生态系统的稳定和恢复。经济的绿色发展为保护民族文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基础,不仅保护了民族地区的文化多样性,也增强了民族群众对自己文化和生态环境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因此,新质生IiOq0TF5kzJPSeJXpc/Tyw==产力的发展在民族地区具有深远的意义。它不仅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更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关键。通过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民族地区能够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有效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贡献独特力量。

其次,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实施,在增强民族地区的经济实力的同时,也提升了当地居民的环境意识和对自然的尊重。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内涵中对生态环境的重视不仅是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更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重视。因为许多民族文化深深植根于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特征之中,保护生态环境同时也是保护和弘扬这些独特文化的方式。因此,新质生产力在推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实际上也在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这种共同发展不仅表现在经济层面,更体现在文化和社会层面。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民族地区的居民能够在更加健康、宜居的环境中生活,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这无疑加强了他们对国家发展大局的认同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归属感。因此,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不仅是推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更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

综上,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是民族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方面,通过促进经济的绿色化、低碳化,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输入新的活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民族地区的生态平衡、民族团结和文化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支撑。这种以新质生产力为根基的发展模式,不仅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也是实现民族地区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石。因此,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对于增强民族地区的生态战略价值、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新质生产力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路径

(一)在培育新质生产力过程中不断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广度和深度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旨在加强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维度的综合进步,通过加强各族群众间的互动,培育出既具有民族特色又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新质生产力,有助于实现民族地区的高质量经济发展,并通过这种发展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共同推进国家的绿色经济发展进程,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方面,要不断加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培育具有民族亮色的新质生产力。这不仅有助于各民族群众之间增进相互了解和信任,还能增强共同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此,需要采取多元化的交流方式,如文化交流活动、教育合作项目和社区互动等,使得不同民族间的交流更加深入和广泛,以实体经济的发展为基础,重点关注深化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工业基础的强化和效率的提升,同时注重工业的转型升级,以适应市场需求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同时,还需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包括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构建一个优质高效、布局优化、竞争力强的服务产业新体系。此外,特色产业的发展也是关键,民族地区应利用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文化资源,积极发展生态旅游、文化创意、绿色农业等产业,通过这些产业的发展,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品牌形象,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也为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做出贡献。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不仅有助于提高当地经济效益,也是实现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效途径,体现了高质量发展的特性。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促进各族群众的共同发展和繁荣,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共同推动国家的绿色经济发展进程。以绿色化、低碳化、生态化、可持续化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模式,对于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有助于加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为构建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国家做出重要贡献。

另一方面,要不断打破民族之间的隔阂和界限,培育具有民族底色的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仅是经济层面的转型,更是一种文化和社会层面的融合。通过持续的努力促进各民族的团结与合作,可以共同推进国家的绿色经济发展进程。这一进程涉及到多个层面,包括但不限于生态环境保护、绿色产业发展、文化交流和经济合作等。首先,对于民族地区而言,生态环境不仅是生存的基础,也是发展的保障。因此,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推动绿色发展,成为了这些地区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可以确保这些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这要求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因素,保护好水系源头、生物多样性等关键生态系统。其次,高质量发展的本质是绿色的发展。这要求我们以新质生产力为手段,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上,更体现在发展理念的更新上。我们需要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战略高度上谋划发展全局,确保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意味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必须以绿色化、低碳化、生态化和可持续化为其核心特征,从而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打开关键环节。此外,培育具有民族底色的新质生产力同时也意味着要重视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民族地区的文化多样性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宝贵财富,保护和发展这些文化,不仅可以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归属感,还可以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理解和尊重。通过文化交流和共享,可以加深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在培育新质生产力过程中持续激发各民族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通过培育高素质的劳动力和智力人才,可以有效地激发各族群众在现代化建设中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这种激发不仅涉及提升民族地区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也包括激起各族群众参与现代化建设的热情和动力。

一方面,要持续激发各族群众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育高素质劳动力。这一过程要求政府和企业联手,建立一个全面的人才培养体系,这不仅涉及到传统的教育和技能培训,还包括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这样的系统需要从基础教育开始,贯穿于职业培训和终身学习,以确保民族地区劳动力不断适应经济发展的新需求。首先,需要加强对各族群众的教育和培训,特别是在科技、环保、创新等方面。提高民族地区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不仅能增强他们的就业和创业能力,也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例如,通过引入先进的技术培训和创新型教育项目,可以培育出能够适应新经济形态的劳动力,这对于推动当地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其次,政府和企业应加大投入,吸引和培养更多的人才参与到民族地区的发展中来。例如,提供吸引人才的激励措施,如税收优惠、住房补贴、职业发展机会等,同时建立健全的人才激励和评价体系,确保人才能够在本地找到发展空间和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此外,注重本土人才的培养和挖掘同样重要,这意味着要深入挖掘民族地区特有的文化和资源优势,将其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激发各族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能够推动经济的发展,还能增强各族群众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种认同感和归属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

另一方面,要充分激起各族群众参与现代化建设的创新力和执行力,培育智力人才。为此需要将人才视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育和培训体系加强智力资本的培养。因此不仅要加大对与现代科技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培养力度,还需要创造条件让科技创新成果得以迅速涌现,这对于民族地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至关重要。应该在创新实践中集聚人才、培养人才、成就人才,从而加快形成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新质生产力。例如,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重视对科技、工程、艺术等领域的专业人才的培养,以及鼓励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政府和企业需要合作,为人才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和机会,包括设立创新平台、提供资金支持和优化政策环境等,以吸引并留住高素质人才。在激发各族群众参与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经济发展,还要重视文化认同和社会融合。通过智力人才的培育和创新成果的应用,可以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强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激发他们参与现代化建设的热情和动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

(三)在培育新质生产力过程中充分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力量

在探索新质生产力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路径中,关键之一是充分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力量,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精神动能。这一过程不仅关乎经济的繁荣,更涉及到如何通过这些努力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高各族群众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参与现代化建设的热情和动力。

一方面,要着重发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推动创新型经济发展和新质生产力培育中的核心作用。为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在社会层面促进形成共同的意识和价值观,尤其是在创新意识方面。这意味着社会各界,特别是科研、教育部门,需共同致力于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将科技创新置于发展策略的核心位置。例如,教育系统的改革关键在于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价值观,同时强调科技创新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这种教育不仅涵盖传统的文化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通过在课程中引入关于国家发展、科技进步和社会责任的知识,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身份和责任。同时,通过鼓励学生参与科技项目、创新竞赛和社会实践,可以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培育新质生产力至关重要。这样的教育体系不仅促进学生个人能力的提升,也有助于培养他们对于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感,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另一方面,要有效发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引导承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企业文化中的核心作用。企业文化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因素。在构建这种文化时,多元化和包容性成为其核心元素,对于吸引和保留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至关重要。一个开放和支持多元文化的企业环境,不仅能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忠诚度,而且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执行力,这对于推动企业科技创新、产品和服务的改进具有直接影响。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而企业文化的这一特性正是促进创新的关键。进一步而言,企业文化的建设应包括持续的员工培训和发展,尤其是在新技术和新方法方面。通过培训和发展计划,员工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知识水平,更好地适应快速变化的工作环境,这直接促进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当员工能够有效地运用新技术和方法,不仅提高了个人的工作效率和创新能力,也为企业带来了更大的竞争优势。此外,企业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履行社会责任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积极参与地方经济的企业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增强社区的经济活力。同时,企业的社会责任实践,如支持当地教育、文化活动或环境保护项目,能够加强员工和社区居民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部分,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具有长远意义。

四、结 论

新质生产力肩负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时代重任,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经济动能。各民族共同富裕、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联通了新质生产力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在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广度和深度、持续激发各族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力量是新质生产力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到实处的现实举措。在新发展背景下,培育新质生产力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坚持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统一中推进理论创新,二者同向发力,努力推动新质生产力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深走实,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厚植各族群众的心灵深处,助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黑龙江考察时强调牢牢把握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奋力开创黑龙江高质量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23-09-09(01).

[2]习近平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强调牢牢把握东北的重要使命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N],人民日报,2023-09-10(01).

[3]蒲清平,黄媛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理论创新与时代价值[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6).

[4]田钒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规范基础及其构建路径[J].民族学刊,2023(1).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6]魏崇辉.新质生产力的基本意涵、历史演进与实践路径[J].理论与改革,2023(6).

[7]黄泰岩.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构建中国经济学[J].经济学动态,2023(1).

[8]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现代化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01).

[9]戴翔.以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J].天津社会科学,2023(6).

[10]余东华,马路萌.新质生产力与新型工业化:理论阐释和互动路径[J].天津社会科学,2023(6).

[11]赵晴晴,李思琦.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的战略与组织协同机制:基于战略一致性模型的案例研究[J].管理学刊,2023(2).

[12]卓娜,梁富友,周明生,等.智能制造的技术、产业模式及其发展路径[J].科学决策,2023(10).

[13]孙博文.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内在逻辑、任务要求与政策取向[J].改革,2023(10).

[14]周文,许凌云.论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与重要着力点[J].改革,2023(10).

[15]做好“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大文章[N].伊春日报,2016-11-12(02).

THE INNER LOGIC AND IMPLEMENTATION PATH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S PROMOTION OF FORG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Zeng Peng,Tang Tingting

Abstract:New quality productivity,as a brand-new concept,has its unique generation logic and practical rule in forg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The common prosperity of all ethnic groups,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thnic regions,and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ethnic regions have connected the internal logic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with the promotion of forg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In the process of cultivating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it is necessary to continuously deepen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ethnic contact,communication and integration,constantly stimulate the enthusiasm and creativity of all ethnic people,fully converge the spiritual power of a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and accumulate new economic momentum for forg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in the new era.

Keywords:New quality productivity;forge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inner logic;implementation path

〔责任编辑:陈家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