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画报》的图像符号研究

2024-09-24 00:00:00王紫娟李颖
今古文创 2024年33期

【摘要】1942年,《晋察冀画报》在河北平山创刊,这是一本诞生在中国抗战艰苦岁月里的摄影画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第一份以刊登照片为主的综合性画报,是我国专业新闻摄影的摇篮。本文以图像符号理论为指导,选取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画报》中的摄影和美术作品为研究对象,通过整合视觉文本所形成的人物和场景图像,探究出《晋察冀画报》摄影风格大众化、话语建构导向化的图像符号建构策略,并挖掘图像符号化背后的表意生成。

【关键词】《晋察冀画报》;抗日战争;图像符号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33-008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33.025

基金项目:河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资助项目(“四史”研究专项)(项目编号:CXZZZX2023032)。

《晋察冀画报》于1942年7月7日在河北平山碾盘沟村宣告创刊,在条件艰苦的敌后战场,在荒僻破旧的狭小山村,它的诞生堪称“奇迹”。当时任职晋察冀军区的司令员聂荣臻为创刊号亲笔题词,其中道出:“一切活生生的事实都显露在这小小的画刊里。” ①这个绽放在太行大山深处的“文化鲜花”,用摄影图像和美术作品真实地记录了当时战火纷飞的年代,建构出一套体现革命意识形态的视觉符号。《晋察冀画报》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份新闻摄影画报,其图像符号的建构体系成为影响中国摄影话语体系和美术话语体系的重要图式,画报以“摄影武器论”为指导思想,形成了“红色摄影”的视觉传统,建立了“红色主题美术”的风格路线,从而开启了有组织的图像符号建构模式。

图像符号理论是通过具有传达性的视觉元素表征某种意义的理论支撑,建构图像符号依赖于当时所处的时间与空间,图像叙述者利用图像简明、直观、易懂的特征,赋予图像符号主客观意识形态和文化内涵。在抗日战争期间,《晋察冀画报》正是中国共产党解放区革命意识形态的视觉表达,此时的叙述者通过有选择的画面呈现,在受众的认知和接受中完成重构,从而生产出一批有特殊政治文化意义的图像符号,形成民众的身份情感认同,起到了良好的视觉宣传作用。

《晋察冀画报》从创刊起至1948年,共出版画报13期,其中前10期在抗日战争时期出版,解放战争时期出版了11-13期[1]。出版时期不同,也使得两阶段的画报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后期的编辑内容、编辑体例等都较之前期出现了很大改变。本文以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画报》出版发行的1-10期为研究对象,整合其中的图像符号构成,分析符号的建构策略,并深入探究图像符号背后的意义生成。

一、《晋察冀画报》图像符号的构成

将《晋察冀画报》出版发行前10期的图像进行归纳整理,共有摄影图像作品800余幅。其中,主要由人物图像和场景图像构成了《晋察冀画报》的主要图像符号。

(一)人物图像

据笔者统计,《晋察冀画报》中的人物图像包括领袖人物形象和普通英雄人物形象等,领袖人物图像共计16张,毛泽东、朱德等被多次刊登,其中以毛泽东肖像频次最高;普通人物英雄,如狼牙山五壮士、爆炸英雄李勇等也有图像展示。

此外,还选取了那些主动参军的战士,刊登了边区人民踊跃参加志愿义务兵的照片。老幼及妇女图像的占比在画报中相对较小,其中女性形象大都积极投入生产,老人和儿童也都在为革命贡献自身力量。《晋察冀画报》中占比最小的人物图像是医生与国际友人,该类图像主要呈现他们对中国的支持与帮助。

(二)场景图像

《晋察冀画报》中的场景图像主要以前方抗日战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建设为主。据统计,1-10期刊物中,以军事战争为主题的报道410则,其中包含战场残局、抓获俘虏等一切与战争有关的场景图像。而在呈现后方根据地建设的场景中,以民主政治、日常生活、国际援助、宣传动员为主题的报道共计324则,其中包含农业劳作、休闲娱乐、演讲投票、救死扶伤等边区人民在后方根据地生活的场景图像。《晋察冀画报》通过建构各个场景图像,赋予其独属于抗日战争时期的视觉表征,全方位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全貌。

二、《晋察冀画报》图像符号的建构策略

《晋察冀画报》从创作伊始就被认为是“边区抗战的真实反映”,由于摄影被普遍誉为“真实的写实工具”,使得画报享有了远超其他媒介的受众数量和公信力。但“想象镜头冷冰冰,不带任何感情色彩,能够不偏不倚地传达‘真相’,未免过于天真”[2],图像从不是简单、纯粹地呈现在受众面前,这些带有支配性的视觉文本会被精心地建构而成。结合《晋察冀画报》的表层图像符号,可以深入探究其背后所呈现的图像建构策略。

(一)摄影风格大众化

《晋察冀画报》社主任沙飞曾在《摄影与救亡》一书中写道:“直到现在,文盲依然占全国人口数百分之八十以上。因此单用方块字去宣传国难是决不易收到良好效果的。摄影……就是今日宣传国难的一种最有利的武器。”[3]抗日战争时期,受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对文本的理解程度会受到相应的影响,因此,以图像的方式展现事实,符合当时社会群众和军队的审美需求。而想要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大众化的摄影风格必不可少。沙飞为初次接触摄影的战士们进行培训时,对画意、写意的摄影风格和艺术性表达一概未提,甚至还进行了猛烈地批判。因此,只有大众化的摄影风格才能使“人民大众知道应走的道路,使他们相信自己的力量与抗战必胜信心”[4]。《晋察冀画报》的摄影创作标准与评价体系都发生了变革,这一大众传播的工具承载着当时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通过大众化的摄影风格实现了革命斗争和向群众宣传动员的重要功能。

《晋察冀画报》的图像符号建构选取了当时受众所熟悉的众多元素,如万里长城、土地耕种等,这些贴近人民生活的图像符号,有利于意指行动的合意表达。万里长城在这里已经不是简单的风景,而是象征着中华民族保卫家园、不屈不挠精神的符号;充斥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土地耕种,更是在画报中被赋予了对和平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意。《晋察冀画报》在建构图像符号时,通过吸引大众、贴近大众、符合大众审美习惯的视觉说服技巧,形成了摄影风格大众化的图像生产逻辑,为画报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奠定基础。

(二)话语建构导向化

《晋察冀画报》诞生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它身上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任务,无论是人物图像的塑造,还是场景图像的建构,都紧密结合了政治话语成分,从根本上体现了八路军军队宣传物的政治属性[5]。画报在图像符号建构过程中,将政治“赋形”从表层逻辑渗入深层逻辑,使其本身带有浓郁政治色彩的同时,也为政治宣传增添强有力的导向性。

在抗日战争时期,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闻摄影画报,《晋察冀画报》充分考虑到了自身的时代处境、革命任务以及所面向的受众,肩负起重要的宣传动员作用,不仅要考虑画报的内容对敌人所产生的影响,更要考虑对当时的受众,也就是在抗日这个大背景下人民群众的接受情况。由于画报本身所记录的内容与战争有着紧密的联系,还需要发挥对人民群众的引导作用,这也注定了《晋察冀画报》要以政治话语为导向建构图像符号。比如,画报只有在建构一些“英雄”“名人”时才会使用“特写”镜头,当时画报摄影的视觉规范这样写道:“但是我们在长期工作中也说拍人像,为英雄人物、名人之特写……但它一定有一定的作用与目的,和政治意义。”[6]这体现了革命摄影工作的严肃性,确保了画报图像符号的公共效用。这种颇为特殊的镜头,蕴含着对民众进行价值观和政治诉求的传输。再加以,画报所塑造的“典型”英雄人物,往往以略仰拍的视角突出他们视死如归、英勇奋斗等美好品格,为政治运动建构图像符号的动员诉求显得更为明确。《晋察冀画报》充分考虑了话语建构的宣传导向,以便于更能激发群众的斗志,共同致力于中国革命事业的胜利。

三、《晋察冀画报》图像符号的意义生成

符号的研究永远指向意义,图像符号也不例外。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下,图像符号的意义生成深深扎根于社会结构之中,与生产方式、意识形态等社会文化的组织形式密切相联。罗兰·巴特曾提出图像符号的两级符号系统,第一级符号系统对应直接意指,第二级符号系统对应含蓄意指。直接意指构成能指与所指的外延层面,表现事物的自然功能,而含蓄意指以直接意指为基点,其所指意义会受某种文化意识形态影响,体现事物的社会功能。基于图像符号理论,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画报》所展现的人物图像符号和场景图像符号,都被嵌入到该时期的社会语境中,赋予了战略性的表征内涵。

(一)人物符号:对革命英雄人物的歌颂与尊崇

通过对《晋察冀画报》中人物符号的整理,足以看出其对革命英雄人物的“偏爱”。

在《晋察冀画报》的创刊号上,时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的聂荣臻将军就被刊载其中。他身着军装,深情淡定,英武的身姿配合着“伦勃朗灯光”,更显英雄本色,光影下的明暗对比让人物面部富有立体感,这位英姿飒爽又温文尔雅的将军象征着八路军将领的形象。摄影师们在拍摄领袖人物的肖像时,基本上都选取自胸部或肩膀以上的景别,他们有的以正面的姿态直视前方,有的以一种侧斜的姿态朝向远方,面部大都保持微笑,平和中不缺坚定的眼神,呈现着对中国革命事业的信心。这样的拍摄手法,无不彰显着对领袖人物的歌颂和尊崇。

除领袖人物外,“平凡英雄”的刻画也是《晋察冀画报》中人物符号建构的重要抓手。英雄也可以是普通人的模样,他们往往在图像呈现中更能引起受众共鸣,从而更好地起到革命宣传的动员力量。普通人物的英雄形象往往被塑造成民众的榜样,在战争中,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和顽强的意志,最大程度上争取着战争的胜利。《晋察冀画报》是从第四期开始频繁使用“英雄”一词的,在第四期中,“爆炸英雄李勇”这一标题开门见山,用大量的图片塑造了一位“平凡英雄”,图像内容有李勇的肖像照,还有和组员一起打雷坑的场景,丰富的画面内容使得其英雄形象更加饱满。

抗日战争时期的《晋察冀画报》为中国民众建构了共同的英雄符号,唤起人人心中的“英雄梦”。通过树立典型的人物符号,激发群众的革命意志,将对革命英雄人物的崇敬转化为对中国革命事业的热情。

(二)场景符号:对战争的控诉与美好生活的向往

《晋察冀画报》,作为一份在战争中创办的画报,战场无疑是图像记录中的主要场景之一。在大大小小的战争报道中,一幅幅图像定格历史,通过画面人民群众仿佛看到了冲锋陷阵的军人,但也深切体会到了战争的残酷和它带来的痛苦。被摧毁的村庄、被杀害的儿童、战场上的尸横遍野……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中,勇敢的军人为了家国冲锋陷阵,用他们的血肉之躯抵抗着敌人的一次次进攻。战火连天,人民无法拥有幸福和平的生活。这些场景图像背后,是对战争无声却最响亮的控诉,它们默默向观者诉说着战争的残忍。

前方战场不是被唯一记录的场景,《晋察冀画报》的摄影师们,同样关注着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人民生活。虽然敌后方的人民在战争的背景下,面临着粮食短缺、资源匮乏等各种难题,但是这些都没有磨灭人民的希望之火,他们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顽强生活。据笔者统计,画报中呈现有关美好生活场景的图像约200张,多方面、立体化的建构出人们所向往的美好家园图景。这些生活场景符号运用诗意化的表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恐惧,也激发了观者对破坏美好家园侵略者的仇恨[7],为增强军民凝聚力,树立战争必胜的信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四、结语

抗日战争时期的《晋察冀画报》精心建构图像符号,中国革命因此有了一份鲜活的视觉记忆。通过大众化的摄影风格和导向性的话语体系,画报为中国“红色摄影”模式的建构路径奠定基础。本文基于图像学的理论视角,在整理《晋察冀画报》前10期图像的基础上,对人物符号和场景符号所蕴含的文化表征进行探究,并分析其对中国革命事业的重要贡献。《晋察冀画报》从政治宣传的角度出发,建构出使人民大众尊崇的典型英雄形象,并通过对战争前后场景的呈现,表达对战争的控诉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承担着报道新闻的重要职责,更能鼓舞士气、感染群众,为军民树立抗战必胜的决心做出重要贡献。《晋察冀画报》的图像符号建构体现缜密的视觉逻辑,蕴含丰富的红色文化和精神内涵。

注释:

①聂荣臻在《晋察冀画报》创刊号上的题词。

参考文献:

[1]石志民.晋察冀画报文献全集[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15.

[2]陈平原.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晚清画报研究[J].读书,2018,(11):182.

[3]沙飞.摄影与救亡[N].广西日报,1937-8-15.

[4]石志民.《晋察冀画报》文献全集卷3[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15:1364-1379.

[5]马娇娇.图像的政治——以《晋察冀画报》为中心[J].汉语言文学研究,2018,9(01):74-85.

[6]石志民.《晋察冀画报》文献全集卷3[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15:1388-1389.

[7]董天行,李妍.《晋察冀画报》中主题性图像文化表征探究[J].四川文化艺术研究,2022,(1):193-198.

作者简介:

王紫娟,第一作者,女,在读硕士研究生,河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

李颖,女,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