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贞观时期,唐太宗非常重视与周边部族的相处,而突厥则在周边部族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唐与突厥的战和关系不仅对突厥产生很大影响,对唐朝也意义深远。唐太宗在位时期与突厥进行了多次战争,战争前后,唐朝与突厥都在进行着友好往来。本文将论述贞观时期唐太宗君臣与突厥的战与和以及其所产生的影响,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唐太宗时期与突厥的战争,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来阐述唐朝与突厥的交往。
【关键词】贞观时期;唐太宗;突厥;战争;交流
【中图分类号】K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33-0057-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33.018
一、贞观时期唐与突厥的社会状况
(一)唐朝初年的社会状况
在政治方面,唐朝初年,在李渊和李世民的治理下,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在李渊称帝初期,为了获得突厥的支持,李渊曾向突厥称臣。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的基础上,施行仁政,国内一片河清海晏。由于突厥是北方草原的一股强大势力,因此这一时期统治者十分重视与突厥的相处。唐初,双方在边境进行互市。贞观时期,在唐太宗君臣的共同努力下,出现了较为开明的政治局面,社会局势趋于安定。
在经济方面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唐太宗从前朝灭亡的教训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广大,“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减轻民众身上的负担,缓解社会矛盾。依托前朝修建的大运河,唐朝疆域内南北贸易发展迅速,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繁荣。经济方面发展促进了唐朝社会的繁荣,为唐王朝的强盛奠定了物质基础。从战乱过渡到国家安定,在如此环境之下,人民得以安心进行生产生活,对战争或许会有排斥心理。唐太宗实行开放的文化政策和开明的民族政策,由此所带来的文化繁荣、兼收并蓄。
(二)突厥的兴起及发展
突厥最初兴起于阿尔泰地区,公元6世纪建立了政权,是北方游牧民族之一。583年,突厥汗国因隋朝的离间分裂成了两部。到了贞观时期突厥发展迅速,国力十分强盛,“控弦且百万,戎狄炽强,古未有也” ①。作为游牧民族,趁王朝交替,中原内乱之际,军事实力获得了极大提高,日益崛起的突厥对唐王朝是一个极大的威胁,这给唐边境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
突厥是北方游牧民族,以游牧经济为主,需要中原王朝生产的生活用品。贞观时期,唐朝与突厥在和平时期进行贸易往来,唐朝将瓷器、纺织品等运到突厥,突厥则将马匹、牛羊、动物兽皮等运往中原,双方进行友好往来的互市,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经济互补。唐太宗时期,“改前朝“交市监”为“互市监”,主管与边疆突厥地区的茶马贸易。” ②早在大唐建国之初,唐高祖李渊便下谕旨与突厥互市,在与突厥交战的同时,也向他们购买了许多的牛羊,为日后的战争做准备。
突厥以游牧文明为主,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以掠夺性的狩猎为主。游牧经济的分散性与脆弱性,加上农业世界丰厚物资的“诱惑”,突厥经常对农耕世界发动掠夺战争以此来获取生活物资。
二、贞观时期唐与突厥之战
(一)东突厥:从便桥之盟到俘获颉利可汗
唐太宗时期经过了一系列休养生息的举措,唐朝的国力大盛。而在突厥这边,趁着中原内乱,突厥军事实力获得了很大的发展。贞观时期,突厥与唐朝进行了多次战争,例如泾阳之战、定襄之战和阴山之战等。
1.贞观初年颉利来犯
唐太宗即位之初,突厥颉利可汗率领大军来袭,“自将十万骑袭武功,京师戒严。攻高陵,尉迟敬德与战泾阳,获俟斤乌没啜,斩首千余级。颉利遣谋臣执失思力入朝以觇我,因夸说曰:‘二可汗兵百万,今至矣!’” ③面对颉利可汗来犯,太宗毫不胆怯,带领手下六人来到渭河边,隔着渭水指责突厥没有诚信。而唐军这边,尉迟恭率领军队与突厥军队在泾阳一战,突厥被打败,突厥军队的将领也被唐朝军队俘虏。颉利可汗等人心里畏惧,又因为突厥军队遭到袭击,为保留自身实力,颉利可汗在渭水便桥上与李世民斩白马为盟,之后便退兵。突厥颉利可汗献给唐朝马三千匹,羊万头,作为交换,李世民也放回了突厥俘虏。此战事以双方结盟而短暂结束,双方缔结便桥之盟。“在两军阵前,唐太宗不但显示了唐朝的诚意,还表示了大国的强势,所以突厥的颉利可汗等见到唐太宗之后,‘群酋见帝,皆惊,下马拜’ ④”。⑤唐太宗这种胆魄让突厥军队极为震撼,唐太宗君臣“不战而屈人之兵”,暂时性地免除了战争可能带来的恶果。
唐朝与突厥的战争,本质上还是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的冲突,游牧民族为了获取更多的生存资料而向农耕世界进行掠夺性战争,而农耕世界为了保护土地而对突厥进行反击。由此可看,由于农耕世界的保守性与突厥的侵扰性,突厥与唐朝之间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2.东突厥的灭亡
唐太宗在便桥之盟后以此事为警惕,从他即位之初,就着手准备灭亡东突厥。突厥内部矛盾重重,加之天灾,加速了东突厥的灭亡。突厥长年战争,内忧外患,尤其是突厥上层统治者用人不当引发内部矛盾,使突厥内部出现离心离德的局面,“颉利得华士赵德言,才其人,委信之,稍专国……数翻覆不信,号令无常”。⑥且“岁大饥,裒敛苛重,诸部愈贰” ⑦,“在东突厥中……有部酋与部众的矛盾,宗主与附庸之间的矛盾以及各级贵族之间的矛盾等。” ⑧随着突厥实力不断下降,唐朝逐渐在与突厥的战争中获得了军事主动权。为彻底消除突厥对唐朝的威胁,唐太宗发展经济,在军事上积极备战,训练骑兵。此外还积极拉拢周边势力,伺机而动。
贞观四年,李世民借口突厥军进犯河西,出兵突厥,下诏兵分六路,剿灭东突厥。此战唐军主力全部出动,十多位大将共率兵十余万,皆受李靖节度。贞观四年正月,李靖率领几千骁骑从马邑出发,乘夜袭占襄城,随后与徐世绩配合,给突厥很大的军事压力,使得颉利可汗派使者到长安谢罪请降。但此缓兵之计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随后李靖率军夜袭阴山,突厥军被打散,颉利可汗被俘虏,其部下大多叛逃,这使唐王朝彻底击败了东突厥汗国,东突厥灭亡。
(二)战争冲突带来的影响
唐太宗君臣与突厥之间的战争,持续了几十年,时战时和,战争冲突带来的影响可以从正反两方面来看:
1.唐太宗与突厥战争扩大了唐王朝的疆域和势力范围。唐太宗灭亡东突厥之后,将很大的一块地域划归为唐朝所有。但这些战争使更多无辜人漂泊流亡,青年劳动力丧命于战争中,这极不利于生产生活。
2.唐太宗与突厥战争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唐朝军队的胜利消除了周边部族对边境的威胁,为边境人民提供了安定的生活,战争过后,唐朝进一步保障了丝绸之路,使丝绸之路充分发挥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促进了文明交流和友好交往。战争过后,突厥对中原的侵扰得到了遏制,突厥的实力被削弱,这保障了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
3.唐太宗君臣与突厥战争也带来了很多的灾难,使边境和突厥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战争使得双方死伤很多人,给当地人民带来巨大灾难,再者双方的战争冲突不利于交战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不利于地区稳定。双方进行势力范围的争夺,使得边境矛盾不断地激化,战争的非正义性使人民痛恨战争。
三、贞观时期唐对突厥的和策
(一)唐与突厥友好往来的原因
1.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这一时期,统治者从各少数民族的实际情况出发,实行不同的政策,民族政策以“怀柔”为主。太宗皇帝对待突厥攻心为上,减少战乱,为发展经济提供良好的环境,提高了唐王朝的实力,有利于不同民族间的交往。但我们也应看到,“虽然唐朝对少数民族态度开明,但开明有条件,少数民族需归附并服从唐的统治”。⑨
2.唐与突厥之间和平相处是人心所向。相比较于战争灾难,无论是唐人还是突厥人,都热爱和平。长安是国际化的大都市,容纳了各个民族的人民,这极大地促进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3.唐朝与突厥在一定程度上是互补关系,各取所需。贞观时期,唐朝与突厥在边境进行互市,唐朝从突厥购买大量战马,增强骑兵队伍实力,这壮大了唐朝的军事实力,对唐朝抵御外部侵略,开疆拓土有很大的作用。人们所知的昭陵六骏,便是从突厥来的马匹。由此可见,来自突厥的战马见证了大唐的崛起,在国家建立和巩固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另一方面,通过互市,突厥可以从唐朝获得茶叶、丝绸、陶器等物品,这些丰富了突厥人的生活,提高了突厥人的生活品质,开阔了突厥人的眼界。
(二)唐与突厥和平往来的表现
贞观时期,唐朝在与突厥战争的同时,也在进行和平往来的交流,唐朝与突厥进行的和平往来非常频繁,表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多方面,且形式多样。
在政治层面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不断改进对突厥的治理。唐太宗任命少数民族首领为官,完善羁縻府州。李世民对突厥进行怀柔政策,在制度层面完善对突厥的治理,为双方进行友好往来,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互动环境。“唐太宗时期的诸如和亲,战争,册封,设置管理机构等一系列的民族关系政策,实质是唐朝中央政府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间实力对比此消彼长的反映”。⑩唐朝灭亡东突厥之后,实行羁縻府州制度,任命突厥的首领为朝廷命官,例如唐太宗任命突利为右卫大将军,封他为北平郡王,将他的兵众安置在顺州都督府,并任命他为顺州都督。⑪贞观四年,在唐太宗创立且成功实践羁縻府州后,突厥部众成为唐朝治下的臣民,该制度而后成为唐朝在周边民族地区推广和使用的重要制度。唐与突厥之间保持一个良好的关系,这才得以使唐朝可以对突厥进行治理。
唐太宗能实行这一系列民族政策,是在突厥能够臣服于唐朝的前提之下进行的。所以在唐太宗平定突厥之后,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治理,羁縻府州政策,实际上就是将处理中原地区中央与地方的政策“迁移”到了突厥。羁縻府州之下,唐人为突厥带去先进的耕作技术和医学,突厥人也到了中原地区谋生,将突厥的文化习俗带到了中原。
在经济层面,唐朝与突厥之间进行经济往来比较频繁。唐初与突厥在边境进行马匹互市,唐朝得到了大量的突厥战马,突厥也得到了中原的陶器、瓷器和茶叶。唐太宗在灭东突厥之后,将突厥人迁到幽州至灵州这一地区,这样做不仅可以监视突厥人的生活,还促进当地畜牧业的发展。唐朝统治者秉持民族平等的思想,这对唐突共同发展十分有利,是双方进行经济往来的推力。但也应该看到,这种“民族平等”是在维护中原封建王朝统治的前提下进行的。不论如何,唐朝以战争形式打败突厥,使双方回归和平,这使边境地区的贸易回归正常。双方之间的贸易往来,促进了民族繁荣。
在文化层面,唐太宗实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对突厥亦是如此。在文化方面上,唐太宗主要采取以下三个方面的策略:一是尊重突厥的民族文化,鼓励各民族之间进行文化交流学习;二是接受儒学教育,提倡儒家文化;第三是发展文学艺术。对于突厥,唐太宗没有轻贱他们,反而尊重突厥的风俗,这些措施使唐太宗在突厥威望很高。
在历史的层面,其发挥的客观作用不容否认。贞观时期,有很多突厥子弟到唐朝设立的教育机构国子监求学,将唐朝的儒家文化带回到了突厥。
(三)唐与突厥和平往来的影响
贞观时期,唐朝与突厥和平往来是主流,唐与突厥共同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繁荣。
唐朝与突厥的和平往来促进了民族繁荣。虽然传统上“内华夏而外诸夷”的观念仍然占主流,但唐太宗的思想比前任统治者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唐朝与突厥的和平往来,促进了唐朝政治的稳定。唐朝作为拥有广大疆域的国家,因地制宜,对不同民族地区进行适合其地方实情的治理,这极大地促进了唐朝的长久稳定,也促进了突厥的社会进步。这样可以因地制宜治理少数民族地区。
贞观时期中原与突厥的经济往来较为频繁,太宗允许官、商、民互市,双方进行商品买卖,促进了经济繁荣。唐朝是先进的农业文明,唐朝文化对周边部族呈辐射状传播。儒家文化倡导“君子和而不同”,对不同文明的文化,倡导包容。对于突厥,唐朝许多文化传入突厥,突厥也主动向唐朝学习。唐太宗时期,不少突厥人前往长安求学。
唐太宗与突厥的友好往来给文化交流创新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双方进行良性的互动。许多汉人到达了突厥,许多突厥人也进入了唐朝的疆域。虽然文化隔阂仍然存在,但民族间敌视现象逐渐减少,文化进一步融合。唐太宗拒绝了群臣建议的修建长城,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人口的流动,密切各地域之间的联系。
四、结束语
唐朝与突厥之间的战和关系是唐与周边部族关系中的重要一环,唐与突厥之间既有冲突,也有和平往来。在古代,虽然“内华夏而外诸夷”的思想占据主流,但唐太宗秉持进步的民族观,平等地对待少数民族,促进了民族繁荣。
注释:
①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028页。
②王东健:《隋唐时中原与突厥贸易研究》,《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第5期,第107-109页。
③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033页。
④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033页。
⑤王文光、王玖莉:《唐太宗与突厥》,《云南社会科学》2013年第6期,第177-181页。
⑥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034页。
⑦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034页。
⑧闫德华:《东突厥灭亡前政权内部的矛盾冲突》,《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第106-108页。
⑨曾雯雯:《唐前期统治者对游牧民族开明民族政策的体现研究》,《兰台世界》2018年第4期,第119-122页。
⑩沈乾芳、夏文仙:《唐太宗时期民族关系初探》,《兰台世界》2013年第12期,第40-41页。
⑪温佳祺:《唐代阿史那氏研究——以碑铭和墓志为中心》,陕西师范大学2020年硕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1]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王东健.隋唐时中原与突厥贸易研究[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6,36(05):107-109.
[3]王文光,王玖莉.唐太宗与突厥[J].云南社会科学,2013,(06):177-181.
[4]曾雯雯.唐前期统治者对游牧民族开明民族政策的体现研究[J].兰台世界,2018,(04):119-122.
[5]张笑涵.昭陵六骏与李世民[J].北极光,2019,(12):117-118.
[6]沈乾芳,夏文仙.唐太宗时期民族关系初探[J].兰台世界,2013,(12):40-41.
[7]淡如冰.论唐太宗对西突厥汗国的政策[J].乾陵文化研究,2012,(00):209-214.
[8]冯雨晴.唐太宗安边政策与治理模式述论——以处理与东突厥、薛延陀政权关系为例[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9,40(01):9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