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财税政策研究

2024-09-23 00:00:00吉芮洋郭冰潘光曦
当代农村财经 2024年9期

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与命脉,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一环。本文通过整理当代学者对于农业现代化的内涵,综合性分析得出农业现代化是先进生产要素涌入农业,并完成与农业耦合的过程。接着从农业自身的客观属性、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国家经济战略三个方面论证了财税支农的必要性。对我国近年来的财税支农政策从财政投资、财政补贴、涉农税收优惠三个方面进行了汇总、分析,最后从宏观政府层面、中观产业层面、微观农民层面提出了财税支农的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 财税政策 财税激励

*基金项目: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软科学)项目“数字科技驱动山东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研究”(2023RKY07016)。

一、引言

研究农业的现代化,首先要确定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标准。目前,农业现代化并没有明确的内涵定义,国内的学者更多地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农业现代化进行阐述和定义。张明皓(2024)提出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实现了从市场化农业的单维范式向系统性、协同性和整体性农业农村现代化范式转型,主要包含农村生产力提升和农村生态宜居等方面。陈健、曾世强(2023)在研究数字乡村建设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路径时,认为中国农业现代化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实践智慧农业、追求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助力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尹勇(2023)认为农业现代化是由传统的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实现农业现代化主要涉及科技现代化和构建现代农业体系两个方面。王刚、王迪(2023)认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呈现出动态发展的趋势,并将我国农业现代化内涵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谢俊丽(2023)研究认为我国的农业现代化不同于其他国家,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是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变的过程,是根据我国阶段性目标不断发展的过程,是农业减负和保护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苏玉鑫(2024)提出农业农村的现代化不仅包括“物质”的现代化,还包括“人”的现代化、农村管理制度和管理能力的现代化。本文综合以上学者的研究观点,提出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农业的现代化是数字信息技术、AI人工智能、大数据统筹等先进生产要素涌入农业、并完成与农业耦合的过程。这一过程标志着传统的农业向现代的产业化农业转型,使得农业生产趋向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智能化、绿色化。

财税政策支持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性分析。农业的现代化必须依靠财税政策的支持与推动。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证财税政策支持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性:首先,农业本身具有的客观属性决定了其需要得到政府的关注和支持。农业本身具有弱质性、不稳定性、外部性、公共产品属性等特点,同时面临市场机制调节失灵,发展长期滞后于工业、服务业的困境。其次,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发展农业的现代化,引导先进的生产要素涌入农村,在这个过程中农业逐渐向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农民由传统的“个体农耕”向现代化的“农民”转变。伴随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农产品的商品属性和市场化特征加强,有助于帮助农民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最后,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国家经济战略的重要一环,发展农业的现代化有利于增加粮食产量和改善农产品质量,有效提高国家的粮食安全。发展农业的现代化是我国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因此,农业现代化必须依赖于财税政策的扶持和帮助,财税政策应充分发挥政策导向性作用和宏观调控功能,切实推动农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进程。

二、财税政策支持农业现代化的现状分析

我国支持农业发展的历史由来已久,国家出台了诸多扶持农业发展的财税政策。这些财税政策的实行对农业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诸多财税政策存在执行不到位、体系不健全等弊端。本文将依据财税支农不同方式对我国近年来财税扶农政策的现状进行分析。

(一)农业财政投资

农业财政投资是政府扶持农业发展的主要手段,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方式。当下我国农业财政投资主要在农村基础设施扩建、农村地区公共产品供给改革、引导重大项目投资等方面发挥作用。农业财政支出是反映国家农业财政投资的重要指标,本文采用农业财政支出衡量我国农业财政投资情况。(本文采用农业财政支出=农林水支出)农业财政支出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我国2012—2022年十年时间农业财政投资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农业财政支出比例较低。由图1左折线图所示:我国农业财政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的比重始终在10%以下,2012—2022年平均维持在9.5%左右,在2020年后农业财政支出下降。二是农业财政支出基本实现随经济的不断发展支出总量不断增加,如1右条形图所示(sgc=农林水支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在2020年以后农业财政支出呈现一定的下降。

(二)农业财政补贴

农业补贴是国家扶持、帮助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截至目前,我国农业补贴的类型多达数十种,其中应用范围较广泛、补贴力度较大的有农业支持保护补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粮豆轮作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秸秆综合利用补贴等。2016年我国为实现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将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利用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综合来看,我国农业补贴呈现的特点有:第一,我国农业补贴具有种类多样性、覆盖范围广泛性的特点。我国农业补贴在粮食种植、农机购置、生态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均有涉及。第二,农业补贴重点突出。在2021年和2022年连续两年安排耕地地力保护资金1204.85亿元,保证农业现代化对土地地力的基本要求。第三,土地流转补贴较少。农业现代化要求实现土地经营的规模化与集约化,带来较大规模的土地流转。当下我国与土地流转相关的农业补贴较少。

(三)涉农税收优惠

涉农税收优惠具有引导农村地区产业发展、减轻农民和乡镇企业负担的功能。合理且有效的涉农税收优惠政策能够促进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本文整理我国2000年以来主要的涉农税收优惠政策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2000年以来我国的涉农税收优惠政策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税种类型多样,涉农税收优惠涵盖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多个税种。二是税收优惠政策以增值税为主导,重点是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环节。三是农村税费改革成效显著,2006年农业税被废除,切实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第四,针对农村地区乡村企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税收优惠政策较少。

三、财税政策支持农业现代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财税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对于推动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财税政策在支持农业的现代化方面还存在诸多的问题。本文将从宏观政府层面、中观产业层面、微观农民层面展开论述。

(一)宏观政府层面

财税政策是由政府有关机关制定、运行的,是政府实现宏观调控的重要方式。当下,在宏观政府层面财税政策支持农业现代化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财政支出总量略显不足。本文对2012年—2022年国家农林水支出(eafwc)、农林水支出/一般公共预算(sgc)进行了统计,10年来我国农林水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加权为9.46%,始终未超过10%,财政支出总量不足,无法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充足的资金基础。二是农业财政补贴对农村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较弱。当下我国的农业补贴以粮食补贴、粮豆补贴等直接补贴为主,对农业生产资料的补贴较少。5beaf1ddfeedac0243ecc8ba0567da48三是涉农税收优惠对农村地区产业发展的导向性作用较弱,涉及农村土地转让优惠少。目前的涉农税收优惠主要体现在农产品流通层面的增值税税收优惠,企业直接享受到的税收优惠较少,因此投资人或集团企业不愿涉足成本利润率较低的农业领域。农业现代化的规模化要求进行土地转让,但涉及契税、土地增值税等与土地转让有关的税收优惠较少。第四,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问题较为突出。农业生产易受天气等自然环境影响,在2024年6-7月份,我国河南地区先遭遇重大旱灾,后遭受暴雨,农业生产损失巨大,对极端恶劣天气的预防作用弱。

(二)中671bf2a2581846897ab768431b529cb5观产业层面

农村地区的产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一环。向上,农村地区的产业是享受国家政策,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向下,农村产业是创造就业,带动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载体。我国农村地区的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整体上农村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发展速度缓慢。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地区逐渐成为被帮扶的对象,农村地区的企业、产业长期发展缓慢。二是农村地区金融资源匮乏。资金和信贷是农村地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生产智能化建设的基础。金融资源的匮乏与金融机构的缺少导致农村地区的农民、企业难以获得良好的信贷支持。三是农村地区存在严重的劳动力流失现象。农村地区相较县城落后的现状,导致农村的青壮劳动力外出工作,造成农村地区劳动力严重流失的困境。

(三)微观农民层面

农民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主体和关键力量。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关键在农民。

实现农业的现代化要求农民实现素养的提升。当下,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农民层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一是农村农民的文化素养有待提高。较长的时间以来,国家的农业财政补贴和涉农税收优惠贯彻落实不到位,较大原因是农民对国家的诸多政策不了解、不清楚,无法享有国家对农民特殊的优惠。二是农村农民生产机械化程度较低。目前,农村地区土地的规模化程度低,造成当下农业生产多为“零散化”生产,对大型农用机械设备使用较少。

四、财税政策支持农业现代化的政策性建议

(一)总体建议

促进我国农业的现代化,要对农业的发展进行统筹性的协调与安排,要以推动农业不断地走向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绿色化为目标。财税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手段,应当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历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要对农业的发展现状有清晰认知,制定的财税政策和改革举措要因时、因地而有所不同。财税政策依据其宏观调控功能,要尽可能加强农业现代化的顶层制度设计,为推动农业的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

(二)具体建议

具体建议将会针对我国当下农业发展中面临的切实问题,从宏观政府层面、中观行业层面、微观农民层面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1.政府要实现对农业现代化的整体把控与统筹性安排,要制定合适的政策推动农业的现代化。一是扩大财政支农的支出比例。财政支农资金是农业发展的基础,财政农业支出要与经济增长的速度相适应。当下,地方财政、财力紧张,中央或地方可尝试发行农用专项国债,依靠国家信用获得资金支持,待农业现代化反哺可有效偿还国债。二是优化农业财政补贴方式。政府应当采取精细化的政策设计,通过建立健全信息采集和评估机制,有针对性地制定补贴政策,避免补贴资金的滥用和浪费。三是完善涉农企业的税收优惠。农村地区企业享受的税收优惠较少,税收政策无法发挥导向经济发展的功能。例如,可据某地现实发展需要,允许特定时期内生产、销售农用机械或农业生产设备的企业增值税进项税额加计抵减或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增加企业利润,起到导向农业投资的功能。第四,完善农业风险准备体系。依据不同省份的农业种植实际情况和种植农作物的种类,建立不同金额的农业风险准备金。例如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区为粮食主产区,加强极端恶劣天气对农业生产带来的灾难性破坏和系统性风险的预防。此外,为了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性,除去政策性农业保险外,可积极探寻新型“保险+”的形式,依托金融市场实现对农业生产的保障。例如扩展“保险+期货”的模式,可以增加在三大商品交易所上市的农产品的种类,采取更多的“保险+期货”的风险对冲模式。

2.产业发展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环节,对涉农产业发展的政策性建议为:一是农村产业要扩大规模,完善体系。农村产业发展应以增加就业岗位,创造农业产值财富为目标。二是扶持重点“引流”“吸资”的行业或者领域发展。例如地方政府在农村地区有重点的布局、兴办大学或相关高等教育,以此带动该地区服务业等行业的发展,实现增收。三是推动农村地区的金融业发展。农村地区金融服务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农民不具备一般商业银行贷款所需要的抵押物,导致农村农民信贷困难。对此,可加快农村土地使用权抵押信贷的试点与推行,开展新型贷款抵押形式。

3.农民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体和关键力量,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对农民如何学习、进步成为现代化的农民提出了新的要求:提高农民自身的文化素质和采用先进生产方式的意识。目前我国农民整体文化素质有待提高,对国家的补贴政策、涉农税收优惠政策了解不到位,导致无法享受到国家对农业的补贴。地方政府、乡镇政府、村委会应组织农民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包含国家政策和先进农业生产方式两个重点。

参考文献:

[1]岳喜优.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财税政策探讨[J].学术交流,2023,(06):134-145.

[2]练晓月,常平平.新时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培育的财税政策支持研究[J].农业经济,2021,(01):97-99.

[3]张明皓.走自己的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理论建构与路径选择[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41(01):5-18.

[4]陈健,曾世强.数字乡村建设助推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实践路径[J].现代化农业,2023(09):61-64.

[5]尹勇.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演进历程、基本内涵与实践路径[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8(06):1-7.

[6]王刚,王迪.农业现代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发展[J].农业经济, 2023(09):17-19.

[7]谢俊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内涵、困境与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 2023(09):23-24.

[8]苏玉馨.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要障碍与克服路径[J].山西农经,2024(04):160-162.

[9]王昊.农业补贴政策的发展与完善[J].智慧农业导刊,2023,3(24):117-120.

[10]贾俊丽.农业财政补贴政策对农业生产的激励效应[J].纳税,2024,18(11):7-9.

[11]汪小勤,曾瑜,王俊杰.农业直接补贴政策:文献综述与国别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6,24(03):83-93+123-124.

[12]张宇驰,欧阳涛.农业保险对农业产出的影响机理与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23(05):106-109.

[13]胡思佳.我国农业再保险制度完善研究——基于国际经验的视角[J].金融文坛,2022(07):6-9.

[14]柳士双.略论我国农业发展的财税政策选择[J].农村经济,2004(03): 58-60.

[15]李冬梅.乡村振兴视域下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2024(03):17-19.

(作者单位:山东科技大学财经学院)

责任编辑:李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