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老套是个光棍儿。我记事时,崔老套已经五十来岁。我记得他脑门大,下巴上翘,侧面望去脸型像一弯月牙。他还是个罗锅,虽然背上扣着一口锅,但走路比一般人快,身子一拧一拧的,总给人急匆匆的感觉。老套是个热心肠,也很会来事儿,谁家办红白喜事,他都不请自到,去给人家当“捞忙的”,去时还会主动把自家那张八仙桌驮在背上。那张八仙桌桌面向上,四条桌腿围起来的部分扣在背上那口“锅”上,就像顶了一只乌龟壳。
崔老套之所以驮着桌子去,是他知道主家要摆席时,肯定用得着。因为那时候还没有专门租赁桌椅餐具的,谁家办事,桌椅板凳、杯盘碗筷全靠七拼八凑,从邻居家借。
谁家办事摆席,还会先请总管。这个总管,是操办红白喜事的总指挥。除了请总管,主家还要请几个“捞忙的”,只是负责洗菜烧火端盘子等具体活儿,不需要啥能耐。被请的这些“捞忙的”,一般都是街坊四邻和跟自己沾亲带故的人。邻里和亲友之间讲究个互相帮衬,知道谁家要办事,不用上门请,也会主动打招呼:“需要捞忙的,言语一声。”也有的和崔老套一样,不用打招呼就主动凑过去了。崔老套跟别人不同的是,不管是不是邻居,也不管是否沾亲带故,只要得了信,就主动扛着自家的桌子去——他捞全村的忙。去前,崔老套还要打上肥皂给自己洗把脸,换上一件干净衣裳。有人说崔老套这么办是为了给自己积攒个人缘,也有人说是为了好吃好喝混个肚儿圆。
开席时,极为热闹,大厨掌勺,大伙打下手,洗菜烧火刷碗端盘子,人手众多却井然有序。
谁来吃席,自然要随礼,我们这里叫出份子,那时候的乡亲份子一般就是一两块钱。
负责记录礼账的账房一般是两个人,一个写账,一个收钱。谁把一块钱递过去,收钱的说一句:张小三,一个。一块不说一块,说一个。还生怕记错账,捏着一元或两元纸币,手悬在装钱的纸盒上,眼盯着记账的把“张小三喜礼一元”几个字写完,手指头一松,让钱自己掉到钱盒里,尽显老到和从容。
崔老套捞忙,而且他也写份子,但他写份子却不出钱。
崔老套干活卖力气,任凭总管指挥,让干啥干啥。烧大灶、洗碗碟,手上不闲着,嘴里叼支烟,烟灰老长了,也不弹,而是把一口浓烟直接“噗”地吹过去,那软塌塌青白小蛇一样的烟灰便飞散成天女散花。
崔老套当然也要出份子。一般都是大部分人都写完账了,账桌旁人少了。他这才磨蹭着走过去。账房是老账房,给人写了半辈子账,还没等崔老套开口,先笑了,问:“老套,还是老规矩?”
崔老套说:“嗯哪,老规矩。”
账房笑着提笔在账本上写上“崔老套喜礼一元”几个字,然后在后边缀上一个小括号,小括号里写上个“欠”字,连起来就是“崔老套喜礼一元(欠)”。
人们发现崔老套写账,都围上来看热闹,大家一起笑着打趣他。
“老套,干吗写一个?写五个、十个多好,显得多大方,反正不用出钱!”
崔老套说:“别介,别冒调,就写一个。”
崔老套出份子记账,好多年了。老账房写了半辈子账,在崔老套之前,从没见过凑份子还欠账的。崔老套第一次让他写“欠”时,顿觉哭笑不得,不敢落笔,忙请示总管,总管跟主家商量,主家挺大度,说,他一个光棍儿,别跟他一般见识。开始,大家把这事还当笑话讲,但崔老套从此后总是出份子欠账,次数多了,也就见怪不怪了。其实你若替他算算账,也是情有可原。崔老套是个光棍儿,也没个办事收份子的机会。乡下出份子随礼,讲究个有来有往,今天你给他出一块钱,明天你办事人家就又把那一块钱还回来了。他呢,出份子随礼属于干赔。他本就是个光棍儿,日子也过得不咋的,自然是能省一个就省一个吧。人家崔老套主动来捞忙,还主动把自家的八仙桌驮过来,这也是一份情意呢,主家又怎么好意思跟他计较!
谁承想,本来要打一辈子光棍儿的崔老套,也有了别人给他出份子的机会,六十岁那年,崔老套要娶媳妇了。
崔老套的表姐,给他介绍了一个寡妇。崔老套很乐意这门婚事,当下就把事情定下来了。表嫂好事办到底,借给老套二百块钱,让他把婚事办热闹些。
崔老套也要摆流水席。他和别家一样,也请了总管,一切都准备好了,就等过两天戴上大红花喜气洋洋当新郎官了。但崔老套这时候被一件事折磨得睡不着觉了——他给谁出份子都是欠账,人家乡亲们如果也学他,也给他来个“欠”可咋办?尤其是那些被他欠过账的乡亲,人家不写“欠”字,人家写个“顶账”,那可是天经地义呢!崔老套此时后悔得要死,就娶个二婚头老寡妇,两条枕头放一起不就得了?还办啥劳什子流水席!弄不好,这回可真赔大发了,但此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好日子到了,乡亲们都来捧场,给崔老套贺喜。崔老套满脸欢笑接待客人,心里却不踏实,就连拜堂时,眼神儿还在往账房那里瞄。但那天,乡亲们竟然没有一个欠账和顶账的。一元、两元的钱票儿装满了钱盒。一开始,崔老套多少有些意外,但很快便明白了一件事儿——总管老早就私下安排老账房写了个牌牌支在桌角。那糊着大红纸的牌牌,有几个大字可是写得端端正正——谢绝“顶账”和“欠账”。
责任编辑 张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