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求江苏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泗阳县地处苏北,县域面积1418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04.04万,全县耕地面积105万亩,年粮食产量65万吨,是传统的农业大县。近年来,全县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先后获批全国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县、全国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县、部省共创农业农村现代化试点示范县,2023年入选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
一、强化基础支撑,下好产业兴旺“关键棋”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必须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发展。
全力守好稳产保供底线。一是强化粮食稳产增产。泗阳县牢牢守住耕地红线,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45万亩以上,实现“二十连丰”。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3.2万亩,年产近1.7万吨。建成高标准农田65.34万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95.41%,全力建设“吨粮田”。二是保障农副产品供给。牢固树立大食物观,提升“菜篮子”产品供给数量和质量,蔬菜总播种面积31.6万亩,优质桃果种植面积稳定在6万亩以上。优化生猪产能调控,年生猪存栏30万头以上,水产养殖总面积稳定在27万亩以上。三是推进种业科技创新。建设运营食用菌科技研发中心,在菌种保藏、提纯复壮技术上努力实现自主可控。其中华绿生物被科技部评定为国家金针菇种质资源评价和利用基地,“泗蒌一号”瓜蒌通过省品种鉴定登记。
构建特色农业产业体系。一是推进“223”农业产业矩阵建设。利用自然资源和产业优势,推动发展食用菌和预制食品两个百亿级产业,生态畜禽和特色水产两个50亿级产业,精品桃果、设施花卉和优质稻米三个20亿级产业。目前,七大产业产值分别达到75亿元、65亿元、46.5亿元、45.8亿元、18亿元、15亿元、17.1亿元,成为走在全国前列的工厂化食用菌、速冻面食生产基地,日均产量分别达到1000吨、800吨。二是培育壮大农业经营主体。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若干政策的意见》《关于加快打造绿色食品高地支持预制食品加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扶持政策,从厂房建设、设备投资和贷款融资等方面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共培育2个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4个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年营收亿元以上食品加工企业达9家。三是打造农业特色品牌。持续擦亮“食在泗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就泗鲜”电商品牌,主推食用菌、速冻水饺、鲜桃等优质单品,2023年品牌销售额达8.8亿元。实施“两品一标”农产品培育工程,获评国家地标农产品4个。
建好三级农业园区载体。一是做大做强国家级农业产业园。统筹规划食品加工、设施农业、农文旅等产业形态,入驻各类企业45家,其中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家,华绿生物为全市首家主板上市农业企业。2023年园区实现总产值98.2亿元,重点培育食用菌、预制食品两大优势产业,引进上下游企业11家,两大优势产业总产值占园区80%以上,配套建设农产品公共检验检测中心、冷链保鲜集配中心。二是做精做优省级农业高新园。规划建设泗阳(李口)食品加工产业园,致力于打造长三角高端食品加工基地,入驻加工项目10个,计划总投资24亿元。围绕园区精品桃果、优质稻米等产业定位,建成高标准农田10.61万亩、优质稻麦产量达8.96万吨,精品果蔬1.1万亩、产量2.35万吨。三是做特做细市级农业园。按照“一园一特”路径发展市级农业产业园,来安街道以花卉产业为主体,建成现代智能连栋温室26万平方米,是华东地区最大的红掌单品组培基地;爱园镇以精品桃果为核心,种植面积达1.43万亩、年产值2.14亿元,建成集种植、研发、加工、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
二、紧扣建设重点,描绘和美乡村新画卷
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必须持续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坚持规划先行。积极构建“1235+128+X”城乡空间体系(1个中心城区、2个小城市、3个特色镇、5个一般镇、128个规划发展类村庄及X个其他一般类村庄),构建规模合理、分布有序、优势互补的城乡发展格局。二是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提档升级农村公路430公里,黑色化改造108公里,获评省级示范县。统筹实施水利、电力、通信等工程,实现城乡同质供水、供气,5G信号覆盖重点乡镇。制定公共基础设施管护改革实施方案,编制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清单,做好常态管护工作。三是稳步推进农房改善。制定《泗阳县加快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以及年度实施方案,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有序推动农房改善“统规代建”“统规自建”,同步谋划产业配套、社会治理、物业管理等后续工作,确保农户搬得出、稳得住、生活好、能致富,实施农房改善项目49个,改善住房3.6万户。
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一是建好垃圾收运体系。制定《泗阳县镇村环境长效管护工作考核办法》,率先建立健全“组保洁、村收集、镇集中、县转运、县处理”的收运处置体系,建成乡镇垃圾压缩中转站24座、村二级中转站215座,配备保洁收集车辆等设施设备80余辆,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二是推进农村污水治理。分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管网建设,规划保留村庄探索推进村庄生活污水治理“1+2”模式(污水处理设施配建公共厕所、生态湿地),实现污水治理生态微循环,完成村级污水处理设施172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49%,入选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县;治理农村黑臭水体183条,农村生态河道覆盖率37.39%。三是扎实推进厕所革命。全面实行“首厕过关制”,合理安排每户改厕方案,严格把握质量标准,累计完成农村户厕改造13.5万座,完成率达97.35%。建成三类以上农村公共厕所298座,所有行政村实现公厕全覆盖。
完善公共服务配套。一是推动优质教育资源下沉。新建改建扩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71所,组建由城区优质学校牵头、区域乡镇初中作为成员学校的“县城+乡镇”教育联盟,修订《泗阳县基础教育集团化联盟化办学考核评估指标》,以城带乡、以强带弱,提升农村办学水平,基础教育竞争力居全国第25位。二是强化县域医共体建设。促进县医院、中医院、康达医院等县级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与41家医疗机构组建县域医共体,与三家乡镇医院建设紧密型医共体,全县205家村居卫生室达省基本标准,国家级、省级卫生乡镇实现全覆盖。三是增强综合服务能力。建成3家片区养老服务中心,创成省级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创新示范区,238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
三、坚持以人为本,构建乡村治理共同体
治理效能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必须健全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构建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社会。
坚持党建引领。一是建强发展“红色阵地”。泗阳县将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摆在重要位置,制定《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示范区实施意见》,扎实开展“建村部、强支部、促振兴”行动,深入实施党支部标准化建设省级试点。二是选好发展“领头人”。严格落实村书记“县乡共管”制度,探索推进村党组织书记专职化改革,建立专职五级20档待遇体系,实现村书记进入有专项制度、履职有专业能力、待遇有专属保障。三是培育发展“新村干”。深入实施“返乡兴村”千人计划,试点推行“定制村干”,先后选聘54名适岗应届高中毕业生纳入培养范围,选派106名精干力量到乡村振兴一线任“第一书记”。对接金融机构,为新一批43个经济薄弱村全覆盖选派金融专干。四是培养自治“好帮手”。结合“积分制+清单制”,制定村规民约和村民自治章程,推行“四单四图”治理机制。创新乡村治理方式,开设“小村监事会”“小村说事日”“有事好商量”等协商议事专题工作室。其中,“小村监事会”被中共中央组织部评为全国基层党建创新优秀案例。
涵养乡风文明。一是建强文明实践所站。泗阳县制定《关于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实施方案》,系统化安排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常态化开展身边好人和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选树,19.2万余名注册志愿者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国网“一键通”党员志愿服务项目获省第七届志交会金奖,先后18人荣登“中国好人榜”。二是推动农村移风tCHLrZ39tD/nYwZdG2HUXg==易俗。将人情新风遵守情况纳入积分制管理,作为“文明户”“文明家庭”评选重要标准,引导群众移风易俗,农村户均人情消费降低45%。建成市县“五美庭院”示范村51个,实现市级以上文明乡镇全覆盖。三是推进乡村法治建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入实施“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开展“百名村居法律顾问百村行”、村居“法治讲堂”“援法议事”进村居等系列活动,获批省新型农村社区治理体系试点县。
推动富民强村。一是做好家门口就业。泗阳县着力推进乡村振兴产业园建设,因地制宜发展乡镇工业,建设“半日务工圈”,建成省级标准化家门口就业服务站10个,建设家门口就业项目325个,直接带动1.39万农户就近就业。按照“宜菜则菜、宜果则果”原则,推广“大户+村居+农户”模式,积极发展庭院经济,2023年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7万元。二是推进公共空间治理。推动治理范畴从集体有形资源资产向乡村“三生”空间全要素扩展,全力打造“产业有高度、环境有靓度、生活有温度”的乡村公共空间治理2.0版。整合零散资源、盘活闲置资产,累计收回集体资源11.8万亩、资产25.44万平方米,通过空间治理实现村均增收26.8万元。三是探索“一地生四金”模式。探索乡镇挂牌出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国有公司建设厂房、乡镇招引项目入驻,实现公司获取厂房租金、乡镇获取企业税金、村集体获取分红股金、农民获得务工薪金,目前五个乡镇建设厂房60万平方米。2023年全县215个涉农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达87.06万元,经营收益超过50万元的经济强村占比50.2%。
四、聚焦改革创新,激活乡村振兴源动力
改革创新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必须坚守农村改革底线,强化改革创新举措集成增效,让“人、地、钱”等资源要素更多汇聚乡村、服务乡村。
积极稳妥推进“三块地”改革。一是扎实推进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建立宅改整体试点、宅基地审批监管、所有权落实和资格权保障、退出流转有偿使用和抵押继承以及基础管理等系列改革制度体系,探索实施“双票制”、择位竞价等制度,发放江苏省第一笔农房抵押贷款,登记颁发宿迁全市农房改善项目第一张不动产权证,敲响全市农房竞价择位“第一槌”,实现跨村安置农户246户,发放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184笔,共计2352.5万元。二是深入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实施农用地和建设用地整治、公共空间治理、生态保护修复等四大类项目70个,土地整治面积28.55万亩,实现土地要素配置“质量提高、布局优化、结构改善”,提升了生态系统承载能力,改善了农村风貌和基础设施条件。三是用足用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建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工作程序、土地定级与基准地价、收益分配等制度体系,在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和集体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确权登记两项前置条件基础上,完成入市交易5宗,合计65.71亩,成交金额678万元,实现村集体、农民以及企业三方共赢。
培育乡村振兴人才生力军。一是建立乡土人才资源库。制定《泗阳县人才联络专员管理办法》,开展人才资源、人才需求大清底,建立乡土人才资源库,收集重点乡土人才信息500余条,遴选50名左右乡村拔尖人才作为重点培养对象。二是培育壮大乡村人才队伍。制定《泗阳县人才“五联五强”引领服务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聚焦种植、养殖、技能、经营等领域,在乡村产业人才、公共服务人才培养及特色产业发展上形成联动效应,获评省“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4个,省“乡土人才大师示范工作室”1个。三是持续培养高素质农民。依托县农民教育培训中心,每年培育高素质农民3000人以上,新增初、中级职称乡土人才100人以上,建成3所省级高素质农民培育实训基地和13个农业技能实践基地。
推动重点片区先行先试。一是集成推进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建设。泗阳县充分发挥黄河故道生态资源优势,围绕“绿色水美、富民增收、城乡一体、文旅融合”四个廊道建设,因地制宜实施“个十百千万亿”工程,落实项目128个、总投资254亿元,2023年廊道区域GDP达335.3亿元、增长9.4%。二是积极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组团建设。规划建设黄河廊道生态富民、夭桃千顷成子湖农文旅融合、泗水汉韵林果飘香产业富民等三个组团片区,计划建成60个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全域建设干净整洁村居。截至日前,已建成省级和美乡村15个、特色田园乡村13个、绿美乡村167个,美丽宜居村庄建成率100%。三是探索推进县域示范镇村建设。开展县域乡村振兴示范镇村培育,围绕产业、生态、文化、组织和人才“五大振兴”,构建五大类35项示范镇村建设标准体系,5个示范乡镇、38个示范村居实施项目490个、完成投资77.1亿元,开展乡村振兴示范村“村村行”活动,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共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泗阳县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徐江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