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高校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赋能区域发展

2024-09-22 00:00:00张元良丁云飞
唯实 2024年8期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为新时期我国科教及人才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地方本科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数以应用型为办学特色,且在推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和满足地方人才需求上均发挥了重要作用。江苏是科教大省,拥有雄厚的高等教育资源,地方本科高校是江苏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新时期,地方本科高校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主动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以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为突破口,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推动江苏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做示范贡献智慧和力量。

一、地方本科高校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现实意义

符合服务江苏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这为新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近年来,江苏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努力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2023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达到41.3%和49.9%。江苏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今后五年要坚定不移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可见,江苏未来对高层次工程技术和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定将进一步增加。地方本科高校必须加快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围绕智能制造、现代服务等产业发展重点,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点要加大应用型人才供给,为江苏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和人才支持。

契合构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内在要求。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是地方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发展方向。较之研究型大学,应用型大学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校。在应用型大学,“教学型”与“应用型”并重,“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并举。这就要求高校必须树立集成化、系统化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的发展理念,打通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推进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有机融合,实现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不断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可以说,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是新时代地方本科高校构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必由之路。

破解地方本科高校改革发展难题的必要举措。纵观国内外应用型本科院校改革发展的成功经验,教育、科技、人才的深度融合是一条共同特征。德国应用科技大学通过教学、科研、企业实践三位一体,培养出大批高素质工程师和经营管理人才。美国不少文理学院实行校企合作教育,学生在真实工程环境中进行创新实践,大大增强了就业竞争力。芬兰是经合组织国家中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其应用型大学以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主,普遍采用校企深度合作育人的模式,鼓励学生在企业实习并获取学分,突出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与之相比,江苏省不少地方本科高校还存在重教轻研、重理轻工的现象,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尚未完全形成常态化和制度化。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充分发挥高校学科、人才、平台的优势,加强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战略合作,推动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的有机衔接,既能破解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科研与教学“两张皮”等难题,也能为高校自身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二、江苏海洋大学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助力区域发展的实践

江苏海洋大学坚持人才强校、科技兴校,充分发挥海洋学科专业集群的引领支撑作用,以服务区域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完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探索形成了需求导向、制度创新、产学研用协同、人才为先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路径,为推进“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和“东方大港、国际枢纽、沿海强市、幸福家园”的现代化新连云港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加快海洋学科内涵发展。江苏海洋大学紧紧围绕江苏沿海地区和连云港市建设现代化海洋经济体系区域发展规划和产业人才需求,结合学校自身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合理规划和动态调整涉海学科布局。一是围绕海洋学科发展前沿和关键领域,加强高水平学科团队和创新团队建设。鼓励教师组建跨学科、跨领域、跨学院的科研团队,开展协同创新和联合攻关。二是深化科教融合。坚持海洋学科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前沿动态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支持教师将科研项目、实验平台、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教学,开展科研训练和创新实践,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三是重视学科平台建设。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加强海洋学科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数据资源共享平台和科研成果转化平台等的建设,为海洋学科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四是加强海洋学科与海洋产业的联系与合作,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协同育人机制。一方面,鼓励教师深入海洋一线开展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参与海洋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另一方面,支持学生到涉海企业实习实践,参与企业项目研发,提升实践创新能力。此外,通过引导海洋企业参与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实习基地建设等,深度促进产教融合发展。

加快应用型涉海专业内涵建设。一是根据国家和区域海洋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建设涉海产业急需的专业。近三年,江苏海洋大学增设了海洋科学、海洋资源与环境、水产养殖、遥感科学与技术、海洋技术、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及船舶与海洋工程等交叉专业。二是创新应用型海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与海洋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一方面,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强化实践能力培养,注重“双创”教育,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探索柔性学制、弹性学习等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成长路径。此外,加大应用型涉海专业实验实训室、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习基地等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力度,建设功能完善、设施先进、贴近海洋产业需求的实验实训环境,满足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需要。三是积极争取行业企业支持,共建共享实习实训资源。近三年,学校建成江苏省海洋智能装备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海洋智能装备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中国—乌克兰)、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等十余个科教平台。四是围绕海洋产业发展需求,开发一批特色鲜明、应用性强的专业课程。除引入行业企业的真实项目和典型案例来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课程外,还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加强在线开放课程、虚拟仿真实验等的建设,进一步丰富了涉海专业的实践教学资源。

推进海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通过转变培养理念,推进人才培养综合改革。一是实施“海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面向海洋产业发展需求,探索“海洋+工程”“海洋+信息”“海洋+经济管理”等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促进海洋科学与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管理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具备海洋科学知识与工程技术能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国际视野和管理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海洋人才。二是加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建立紧密对接海洋产业链、创新链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推动“引企入教”,通过邀请国家海洋局、连云港港口集团等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专业建设、课程设计和教材开发,引导企业深度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全过程。三是建设“学科—专业—产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围绕区域和行业重大需求,打造海洋科学、海洋工程、海洋生物、海洋信息等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学科专业。通过推进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促进学科交叉,打通基础教学、专业教学、实践教学各环节。四是加快推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促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鼓励师生参与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灾害防治和海洋工程装备研发,让其在服务社会中提升实践创新能力,进而实现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打造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坚持引育并举,从选拔、培养交流和评价三方面持续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完善双师型教师选拔机制。制定涉海双师型教师的任职条件,面向高校、科研院所、涉海企业等广泛选拔优秀人才,重点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二是健全双师型教师培养交流机制。一方面,定期开展涉海专业理论、前沿技术、实践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加强与国内外高校、涉海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平台,为教师提供锻炼实践教学能力以及参与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项目孵化的机会。此外,支持教师参加行业企业实践、技术研发、项目攻关等工作,助其掌握最新的行业发展动态和技术应用。三是完善涉海双师型教师评价机制。建立多元化的教师评价机制,在薪酬分配、绩效考核、职称评聘等方面向双师型教师倾斜。鼓励双师型教师参与涉海专业教材、课程体系的开发和建设,鼓励双师型教师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和技术攻关任务,鼓励双师型教师开展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创业实践等工作,对于表现优秀的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和成果奖励,对于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给予重奖,并在职称评审、岗位聘任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

优化一流人才创新创业生态。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着力打造一流创新人才队伍。一是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一号工程”。制定实施人才强校40条等政策举措,从海内外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学科带头人。二是加强青年人才培育。实施“青年英才计划”“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计划”,建成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柔性引进青年博士30余人。三是强化创新型团队建设。组建海洋环境与生态、海洋药物、海洋资源高效利用等高水平创新团队,打造高端人才联合实验室,带动学科交叉融合和协同创新。四是健全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分类完善教师职务评聘标准,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完善人才绩效工资分配办法,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五是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开辟人才引进“绿色通道”,提供安家补贴和过渡周转房,为青年人才提供科研启动经费,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来校工作。学校现有教师16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40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比超59%,高级职称教师占比达55%,一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教学科研骨干不断涌现。

三、地方本科高校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赋能区域发展的启示

江苏海洋大学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走出了一条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特色发展之路,积累了宝贵经验,对于地方本科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助推地方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启示。

坚持需求导向,找准服务发展着力点。地方本科高校是推动科技创新的生力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桥头堡,江苏海洋大学在抢抓海洋强省、海洋强市发展机遇中集聚创新资源,在企业技术需求基础上开展精准对接,为连云港市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高质发展蓄势赋能。作为地方本科高校,要主动对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紧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发挥学科专业优势,找准服务发展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和智力支持。江苏海洋大学主动对接江苏沿海地区现代海洋产业发展需求,在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装备、海洋食品等重点领域深耕细作,推动科研成果就地转化,取得了明显成效。

坚持开放合作,构筑协同创新利益共同体。地方本科高校要树立开放、合作、共享理念,充分调动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其他高校等多方面力量,建立紧密型利益共同体。江苏海洋大学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广泛开展合作,通过组建产学研用联盟和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共建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打通了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成果转化、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链条。

坚持深化改革,激发人才教育内生动力。地方本科高校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学科专业布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江苏海洋大学围绕海洋经济发展需求,及时增设海洋药学、海洋工程、海洋资源与环境等紧缺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机制,为区域海洋经济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坚持人才优先,打造高层次创新人才高地。地方本科高校要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集聚和培养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江苏海洋大学把高端人才引育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启动实施人才强校40条等政策举措,用好用活国家、省、市、校四级人才政策,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加强青年人才培养力度,优化人才成长发展环境,为推动区域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坚持制度创新,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地方本科高校要按照市场机制办学,推动政策制度创新,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道。江苏海洋大学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成立海洋经济研究院等综合性服务平台,建立健全成果转化绩效考核和利益分配机制,加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力度,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文系江苏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数智时代机械类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23JSJG491)阶段性成果﹞

(张元良:江苏海洋大学副校长,教授;丁云飞:江苏海洋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责任编辑:徐江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