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长三角地区“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2023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再次主持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长三角区域“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拓展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能,更好联动长江经济带、辐射全国”。习近平总书记参加2023年全国两会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明确江苏要“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江苏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围绕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聚焦科技和产业创新,聚力推进长三角区域创新共同体建设,强化产业链接,深入探索一体化发展路径,坚决扛起“走在前、做示范”的使命担当。
一、江苏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现实基础
原始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江苏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共推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与科技部、其他两省一市协同建立联合攻关合作机制,全力推动长三角形成原始创新“高峰”。科技基础设施共建取得突破,苏州国家实验室获批建设,紫金山实验室被纳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生物育种钟山实验室启动建设,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建成百千瓦级湿化燃气轮机循环实验系统,未来网络试验设施“一总三分”管控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实现光传输网络核心节点全覆盖。国际科技合作进一步加强,实施中国长三角(江苏)—新加坡产业创新合作计划,启动中国长三角(江苏)—芬兰产业创新合作计划,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取得新进展。知识产权工作成效显著,率先启动知识产权强省建设,大力培育高价值专利。2023年全省发明授权量达10.8万件,连续7年保持全国省区第一。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18.15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9倍。苏州高新区获批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高质量集聚发展示范区、全国首批专利代理对外开放试点地区和国家知识产权服务出口基地。
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构建。江苏先进制造业发展活力强劲,率先成立首家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联盟,深化长三角集群间、集群发展促进组织间交流互动与合作对接。率先启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遴选首批15家探索“一地一经验”,打造高质量发展标杆。实施“531”产业链递进培育和“产业强链”三年行动计划,纳米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物联网、生物医药、智能电网等产业链规模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中芯、华虹、海思等龙头企业在南京、无锡等地实现跨区域布局,培育形成10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集群数居全国第一,创建3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两化融合走在全国前列,获批创建全国首个区块链发展先导区,工业互联网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前列,产业增加值居全国第二。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渠道不断拓宽。江苏依托苏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联合上海闵行、浙江、宁波、安徽合芜蚌等国家示范区,共同建设长三角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联盟,组织“中国·江苏第八届国际产学研合作论坛暨跨国技术转移大会”,吸引了来自50多个国家的1000多家中外机构线上线下同步参与。建设长三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中心,发布农业科技成果400余项。以“揭榜比拼”等方式推动技术市场要素跨区域快速流动与高效配置。2020年以来,全省累计向沪浙皖输出的技术合同约3万项,成交额超1000亿元。
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取得实效。江苏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梳理形成长三角产业创新链协同攻关需求目录,先后实施27个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大项目,取得18项重大成果,形成一批填补国内外空白的重大技术突破和创新成果,累计获国家科学技术奖通用项目190项,居各省区之首。成立长三角科研院所联盟,共同发布首批20项揭榜任务清单。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环太湖科创圈和G60产业创新走廊协同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成功获批,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有效集合了三省一市材料领域的优势科研力量,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实现江苏13地市院地合作全覆盖。正式启用长三角国际研发社区,立项支持上海交通大学海安研究院等一批跨区域的新型研发机构,共同打造物联网领域“感存算一体化”长三角中试平台。
协同创新生态持续优化。江苏加快科技资源共享共用。长三角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进一步深化,累计遴选长三角地区721家创新券服务机构入驻省科技资源统筹服务云平台;开通运行“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集聚大型科学仪器设施超4.4万台套。人才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制定外国人来江苏工作便利化服务若干措施,推进示范区、南京都市圈实现外国人才工作许可资质互认;举办“长三角欧美同学会海外人才创新资源对接洽谈会”“赢在南京”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交流赛事活动,国家级专业化众创空间数量位居全国第一。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协作不断加强。在案件移送、协作办案、横向协调、服务协作等方面,跨区域知识产权执法协作与交流合作持续深化。拓宽科创投融资渠道。支持苏州参与设立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建立首批500多项基金拟投项目库。
产业协同发展更加高效。江苏与沪浙皖共同签署《联合开展长三角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合作协议》,组建四个产业链发展联盟,深化拓展四条重点产业链跨区域研究,动态梳理产业链图谱,制定27个重点断链风险点补链固链强链目标及举措,启动新四条产业链协同研究工作,牵头召开长三角汽车电子产业上下游对接交流会。共同建立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部市(省)协同保障机制、跨省市协调互助机制,成立稳定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工作专班,有效保障长三角重点领域产业链供应链循环畅通和安全稳定。创建全国首个区域国际标准创新联盟——国际标准化长三角协作平台,开展长三角国际标准化协作试点。
对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对标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江苏在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推动一体化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制约。一是基础研究力量相对分散。江苏科教资源优势尚未充分发挥,争取国家重大战略科技力量布局进展还不明显,基础研究的创新合力有待激发,原创性成果偏少,缺少世界一流领军科学家。二是联合攻关机制仍需完善。对于“卡脖子”的重大科研任务和关键性技术,还缺乏长期、稳定的联合攻关组织与系统性布局和战略性谋划,社会资本参与联合攻关的路径还有待进一步突破。三是科创产业融合仍需深化。全省48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中,近一半与优势产业领域直接关联不强,从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到产业转化的梯次衔接、共建共享机制尚不健全,国家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重要创新平台之间的联动发展和资源集聚效应、示范带动效应还不明显。四是产业链供应链分工协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江苏与浙皖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大于0.9,结构差异度指数接近1,部分地方政府制定的产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缺乏系统研究,产业上下游分工和协作需进一步加强,全产业链协同优势尚未充分挖掘和利用。五是资源要素流动仍存在制度性障碍。受行政区划限制和局部利益驱动,在招商引资、用地保障、市场准入、资质认定、信用评价、税费减免、财政补贴等方面的标准与规则衔接不够,人才、技术、成果、资本等创新要素流动渠道还不够顺畅。
二、统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路径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对长三角、对江苏的重要指示,为我们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指明了前进方向。江苏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应紧扣“一体化”“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优势,牢固树立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和顶尖水平,强化与沪浙皖跨区域协同创新,统筹战略科技力量,当好科创产业融合发展的“开路先锋”。
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共建。服务保障苏州国家实验室建设,推动紫金山、太湖、钟山等实验室承担更多战略任务,支持航空科技扬州实验室建设,协同打造高水平实验室矩阵。共同建设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持续推进特种合金、水生态安全与健康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提高产业共性技术供给能力,推进长三角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等积极争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争取更多国家级科技平台落地江苏,发挥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材料等优势科创领域龙头带动作用,推动加快建设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
深化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争取央地协同科技重大项目试点,推动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先进结构与复合材料”“可再生能源技术”部省联动专项,形成一批填补国内外空白的重大原创成果。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综合运用定向择优、“揭榜挂帅”和“赛马制”等多种形式,支持行业骨干企业牵头联合长三角优势力量共同实施一批跨区域的联合攻关项目。加强与上海科创中心联动发展,高质量建设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和G42沪宁沿线人才创新走廊,加强与G60科创走廊联动发展。推动南京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加快建设长三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中心,打造农业科技成果数字化、一站式、综合性服务平台。举办长三角产学研专项对接活动,加速重大科技成果在江苏落地转化。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积极推动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总部基地建设,加快推动国际科技组织、卓越研究中心实体化运作。
推动科创资源共建共享共用。持续开展长三角创新券服务机构入库,为长三角I15vmog5Em3+N1YSM0rhFg==区域科技企业提供仪器共享、检验检测服务,推进创新券通用通兑,促进区域资源优势互补和高效利用。深化省科技资源统筹服务云平台与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的创新要素联通,协同举办长三角国际创新挑战赛,促进技术需求与解决方案的精准对接。构建研发共建、成果共享、技术共用的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机制,加快科技成果、企业需求、专家、技术经纪人队伍等资源共享,共建技术转移体系。
增强全产业链供应链分工协作。深入实施长三角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进一步发挥重点领域产业链联盟和链主企业作用,推动产业链上企业、科创平台、金融、人才、行业组织等主体加强互动。深入开展长三角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对接活动,深化拓展跨区域重点产业链研究,动态梳理产业链图谱。主动积极推进政策互通、产业互补、标准互认和联盟交流,推动产业合理布局、分工协作,与中西部地区加强产业合作,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和韧性。
全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锚定新兴产业和成长型未来产业,高效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加大对创新型领军企业集成支持力度,有序开展省级战略性新兴集群培育认定,争取更多集群进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提升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能级,助力长三角构建世界级、国家级、区域级集群梯度发展体系。加强先进制造业集群联盟建设,研究跨区域集群培育的有效办法,优化明晰产业空间定位,推动产业集群去行政化布局,构建跨区域产业联动发展和网络化集群创新模式,形成城市间联动协作、城市内部节点支撑的布局形态。协同建设集群重大创新平台、重大产业项目,探索实施集群、产业链、企业协同发展试点,共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创新发展高效赋能制造业。加快推进数字技术攻坚突破和应用探索,积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数字技术攻关。协同实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加速行动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行动,加快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链接千行百业、赋能万企千园。优化政策标准体系,深化集聚区建设,加快推动车联网和智能网联汽车高质量发展。加大引导和支持力度,促进南京、苏州、无锡等重点地区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推动人工智能行业应用示范,推动麒麟寒武纪南京智算中心、江北新区昇腾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等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人才引培与产业发展融合。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江苏产业发展重大需求,依托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发挥在江苏的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重大平台作用,配套完善领军人才发现机制和项目遴选机制,培育集聚战略性科学家人才。围绕集成电路、物联网、生物医药、前沿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卡脖子”领域,以增强源头创新与关键技术供给能力为核心,加大全球定向招募、精准引才力度,壮大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重点培养既通科技、又懂市场的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持续加强科技企业家队伍建设。
(作者系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行委员会副主任)
责任编辑:梁曙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