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余,陈毅的名气盖过了项英,究其原因:一是和陈毅的《梅岭三章》有关,二是项英牺牲早,三是大余是陈毅军旅生涯的发祥地。正是在这里,陈毅协助朱德完成了对南昌起义剩余部队的改编,为后来和毛泽东的井冈山会师奠定了基础。
1927年10月,南昌起义后突围的部队在朱德和陈毅率领下几经转战,到达赣粤边境的大余境内后,摆脱了敌军追剿,但部队旧军队习气严重,纪律涣散,朱德、陈毅决定对军队进行一次全面的整编。整编司令部就在大余县城内的南康乡祠内。此时部队已经由三河坝战斗撤退时的2500余人锐减到七八百人。整编时,朱德郑重宣布,陈毅任部队指导员,这支部队今后由他和陈毅领导。
我到大余的那天上午,三轮车司机刘庭华师傅介绍我在一家叫吉隆宾馆的个体旅馆落脚,放下行李后我即去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纪念馆。在纪念馆门口巧遇从外面回纪念馆的副馆长刘然茹,此时已近中午,纪念馆偌大的广场只有我们两人。我主动同她搭讪,她才知我是铁军杂志社的,便热情带我去纪念馆参观并担任讲解,又留我和刘师傅去隔壁的党校食堂就餐(纪念馆没有员工食堂,平时员工都在党校食堂就餐)。饭后我返回宾馆,一边办理住宿手续,一边同宾馆老板闲谈。老板得知我来大余是寻访红军旧址,就说,他小时候曾在县武装部后面的一条巷子里住过,印象中那儿曾有一处老房子,好像挂着什么旧址之类的牌子。拆迁搬离20多年了,那旧址不知是否还存在。
回到房间,我上网查询,三年游击战争的旧址大都在城外,唯有南昌起义部队整编旧址在城内。网上信息:大余老城河边街“南康乡祠”。
下午下了一场阵雨,天气稍凉,我将拉我在大余城转悠的三轮车司机刘师傅电话召来,告诉他我要去南康乡祠。哪知,宾馆老板和刘师傅均不知河边街和南康乡祠在何处。可见,南康乡祠必是旧时名称。
此时已是下午4点,午后的一场阵雨洗去炎热,我坐在刘师傅的三轮蹦蹦车内从老城河边寻起。顺河边望去,是正在建设的南安文化街,为仿古建筑,原有的老房子早已拆迁。沿河边马路一直前行,找到县武装部后面巷子,转角处见一处楼房,一楼住户中一家房门开着,一位老人站在门口,便向前问起红军旧址事。老年人说,先前巷子对面似乎有个什么毛主席旧址似的,后来拆迁建楼房了。又问南康乡祠,他也不知。停会他说,好像南面老供销社院内还有个老房子保留着的,应该是和我们的寻找有关,随即便热情地给我们带路。
供销社院内果然有座旧时的两层建筑,这是一处青砖房子,中间有一个红色的房门,门东侧挂有“八一南昌起义部队大余整编旧址”的木牌,只是铁将军把门,一把大锁紧锁。院子不大,南侧是一居民楼房,西侧是一处饭店,平房,店名“好灶头”,几辆汽车把院子挤满,大约是来饭店吃饭的人,这气氛和这个旧址显得甚不协调。唯有院内东侧墙上有一排宣传牌,内容是关于南昌起义部队整编的事。
我望着旧址门上的锁,正在思考如何进去看看,可巧,刘师傅遇到他的牌友——社区的刘书记。刘师傅上前问怎么开门,书记说:“今天太晚,找不到人了。你们明天来,我找人开门。”于是,有了第二天的参观。
第二天接近中午时,我从梅岭寻访回到城内,按照和社区书记的约定,我在三轮车司机刘庭华的带领下参观了大余整编司令部旧址。这是一座两层建筑,第一层是宽敞的客厅,内陈设桌椅板凳旧物,二层是朱德、陈毅、王尔琢3人和警卫班的住处。一楼和二楼的墙壁上则是有关南昌起义和大余整编的油画、照片、简介和说明。室内还陈设着几把生锈的刺刀、算盘、砚台等物。看得出,800多人的吃喝拉撒都是3位部队领导者考虑的问题。
对大余整编的历史,《粟裕回忆录》中有详细记载。大家都知道陈毅和粟裕是新四军中的黄金搭档,却没有多少人知道两人的相识正是在大余。大余整编时,陈毅是部队的二把手,粟裕先是排长,后任连队指导员。
据粟裕回忆:这次整顿和整编部队,实际上是从信丰整顿纪律开始的。本来,在向西转移的一路上,破坏群众纪律甚至敲诈勒索、抢劫财物的事件就时有发生,大多数同志对此现象十分气愤和不满。但是由于部队原建制多已失去组织领导作用,有的军官甚至怕坏分子从背后打黑枪,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敢过问,以致这些违反政策纪律的行为和人员,未能及时被制止和处理,当部队进入信丰城的时候,破坏纪律的行为就更为严重地暴露出来了。这座县城里,有商店、酒楼、当铺和钱庄。部队刚一进城,少数不守纪律的坏家伙就结伙钻进酒楼饭馆里大吃大喝起来,吃完把嘴一抹就走;有的还闯进当铺,把手榴弹往柜台上一放,故意把导火索掏出来:“老板,称称有多重,要当几个零钱花花。”
据《陈毅传》载:朱德、陈毅正在信丰城里同地方人士座谈着,忽接报告:一家当铺被一伙士兵抢了。朱德顿时大怒,让陈毅火速前去处理。
陈毅下令部队紧急集合,跑步到离城20多里的一个山坳里。朱德也飞马赶到。
陈毅站在山坡上发出整队口令。
朱德应声跑到排头兵位置,肃然立正。参谋长王尔琢紧跟其后,站在第二名。于是800多人的队伍迅速列队。
集合完毕后,朱德、王尔琢出列来到陈毅站立的山坡,3人紧急研究后,由陈毅宣布此次哄抢当铺事件的严重危害性,当场查明带头肇事的3名抢劫主犯,立即执行枪决。
“呯,呯,呯!”3声枪响,3个抢劫当铺的主犯被就地正法。
陈毅阴沉着脸,声色俱厉地说:“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铁军铁团,就要有铁的纪律,绝不允许土匪行为。”
随后,陈毅讲到了军长朱德。他讲朱德不屑高官厚禄,1922年就加入了共产党。他目光远大,意志坚定,起义失败,许多师、团领导离开了,唯独他不走,他看到这支队伍一定会发达,革命一定会成功。大家要跟朱军长革命到胜利!
陈毅此话非虚。
南昌起义失败,朱德率队突围,到广东梅江三河坝时,2万人的起义部队只剩下2000多人,团以上干部只剩3人:朱德、陈毅、王尔琢。朱德率队向闽粤赣边界地区转移。后有追兵,前有民团,部队陷入困境。山区10月,寒气袭人,起义部队穿的还是单衣,几个月来转战千里,衣服破烂不堪,鞋子早已穿烂,有的撕块破布包脚,没破布的干脆赤脚,在山间小路上晓行夜宿,忍受着寒冷、饥饿的折磨,疟疾肆虐,有的晚间在山林中睡下,天明后就再也起不来了。饥寒、贫困、疲劳、疾病把部队折磨得精疲力竭,部队开始出现散伙的情绪。
粟裕当时在起义部队担任警卫排班长(后成为排长),他回忆当时的情景:“有的不辞而别了,有的甚至叛变了。不仅有开小差的,还有开大差的,有人带一个班、一个排,甚至一个连公开离队,自寻出路去了。”
快到信丰时,2000多人的部队只剩七八百人,跑了一半多。谁能想到,连后来成为共和国元帅的林彪也要跑。
此时,林彪任七连连长(此前任排长),他带着几个黄埔军校四期毕业生出身的军官来见陈毅。林彪对陈毅说:“现在部队不行了,一碰就垮。与其等部队垮了当俘虏,不如现在穿便衣,到上海另外去搞。”
陈毅摇摇头:“我不走。现在我们拿着枪可以杀土豪劣绅,土豪劣绅怕我们。离开了队伍没有了枪,土豪劣绅就杀我们。”陈毅告诫林彪:“你们要真走,我不拦,但要把枪留下,我们继续干革命,共产党员要经得起失败的考验。”
林彪摇摇头,放下枪走了。走到梅关,看到敌军搜查甚严,不仅抢夺东西,还随便杀人,心想这样送命太不值得,便又折回部队。陈毅欢迎林彪归队,仍让他担任连长。这就是林彪担任元帅后,陈毅私底下仍称他为“林排”的前因。神气啥?你在我手下当过排长啊!
此刻,信丰城外的山坡上,军旗猎猎。
朱德说:“我们是革命的队伍,不是反动派的队伍,人民是父母,如果我本人违反纪律,大家同样拿我问罪。”官兵们自发喊出了“拥护朱军长!”“跟朱军长干革命!”的口号。
刹时,群情激奋,山峦共振。
参加哄抢的士兵,纷纷把抢得的东西交了出来。
朱德大声宣布:“从今天起,这支队伍由我和陈毅共同领导。”
这次整纪史称“信丰整纪”。
其实,在这次整纪前,朱德曾在安远县天心圩圩场外的河滩上,召开过排以上干部会。
会上,朱德说,大革命失败了,革命的旗帜不能丢,武装斗争的道路一定要走下去。1927年的中国革命好比1905年的俄国革命。俄国在1905年革命失败后是黑暗的,但是黑暗是暂时的,到了1917年俄国革命不就成功了么。只要坚持斗争下去,中国也会有个“1917年”。朱德目光在排以上干部队伍中扫过一遍,大声说:“要革命的,跟我走,不革命的,可以回家,不勉强!”
陈毅被朱德的坚定信念深深感动,表示坚决跟朱德在一起。他说:“只有经过失败考验的英雄,才是真正的英雄。我们要做失败时的英雄。”
原七十四团参谋长王尔琢也当场表决心,他要蓄起胡须,发誓革命不胜利就不剃掉。
这次排以上干部会,后被称为“安远整队”。
“信丰整纪”后,部队由信丰开进大庾(今大余)进行了整编,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五纵队,下辖3个支队,计7个步兵连,1个重机枪连,1个特务连(粟裕说是迫击炮连),朱德化名王楷任纵队司令,陈毅任纵队指导员,王尔琢任纵队参谋长。
陈毅负责党团组织的整顿。他重新登记了党团员,发展了一批坚决革命的人入党,把全部56名党员组成一个支部,把一部分党团员分配到各连队,设立了“连指导员”岗位,加强了党在基层连队的领导力,这对将这支起义部队改造成新型人民军队具有革命性的重大意义。此时,陈毅并不知道的是,差不多同一时间,毛泽东已在江西永新县三湾村提出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建军思想。由此可见,实践出真知,挫折识灼见,两人相距两地,却不约而同地都认识到了党领导军队的重要性。
在这次大余整编中,粟裕担任五连指导员,耿凯任连长,林彪任七连连长。
后来,又经过崇义整训,朱德陈毅率部发动了湘南起义。随后,万流归大海,两人又率领湘南起义的部队上了井冈山,在砻市(现称龙市)龙江书院与毛泽东的井冈山部队胜利会师。
会师后,两支部队统一改编,成立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军党代表,陈毅任军政治部主任。
大余整编中的800多人,后来成为人民军队的骨干力量,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先后牺牲,为共和国的创建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包括参谋长王尔琢。王尔琢牺牲时年仅25岁,毛泽东曾亲自撰写挽联:一哭尔琢,二哭尔琢,尔琢今已矣!留却重任谁承受?生为阶级,死为阶级,阶级后如何?得到胜利始方休!但这800人中也走出了众多开国将领。其中元帅3人、大将1人、上将2人、中将1人、少将2人。分别是,元帅:朱德、林彪、陈毅;大将:粟裕;上将:杨至诚、赵尔陆;中将:赵裕;少将:张树才、王云霖。如果再加上湘南起义的部队,开国将领则更多,仅上将就达到了7位。
中午的阳光透过窗棂照进室内,我站在整编旧址二楼朱德、陈毅住过的房门前,思绪翻滚。朱德、陈毅在革命低谷时不低头、不退缩、不彷徨,坚守信仰,坚定信念,决心做“失败时的英雄”。何为初心如磐,此处当是。
我在想,大余整编在人民军队建军史上应享有不可磨灭的地位。试想,如果没有这800人的剩余部队,南昌起义部队又在何处?令人欣慰的是,院内石碑上显示,2018年此处已被江西省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那天回到宾馆,我请宾馆老板娘在她开的小餐馆炒了两个菜,和三轮车刘师傅一起边吃边聊。此时,街上灯火闪烁,鲜亮耀眼,今日大余庆有余。
(责任编辑徐良文)